貞元十年(794年),唐朝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guān)系。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qū)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tǒng)領(lǐng),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后吞并西洱河地區(qū)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tǒng)一了洱海地區(qū)。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舍龍之子細(xì)奴邏繼承蒙舍詔(王)。此時,洱海周邊也出現(xiàn)了幾個比較大的詔(王),洱海北面是河蠻人的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洱海東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詔(今賓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詔(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詔(今巍山),這些詔被漢史合成為“六詔”。因蒙舍詔位于這些“詔”的南面,也被漢史稱作“南詔”。
永徽四年(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細(xì)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xì)奴邏為巍州刺史。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臺登郡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邏閣戰(zhàn)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云南王。封王制書里說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諸部潛通犬戎(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邏閣謀乘勝兼并五詔,張建成建議厚賂劍南節(jié)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王顯向朝廷代請,得唐玄宗允許?!缎绿茣罚骸爱?dāng)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南節(jié)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制可?!薄坝忠云茰}蠻功,馳遣中人冊為云南王,賜錦袍、金鈿帶七事。于是徙治太和城?!?/p>
唐玄宗給王昱敕文里說,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皮邏閣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xùn)、御史嚴(yán)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tǒng)一六詔,南詔算正式立國。739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唐朝亦用兵于南詔,《新唐書》:“初,安寧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玄宗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及井,復(fù)立馬援銅柱,乃還……”
南詔國依附唐朝,統(tǒng)一了六詔。天寶四年(745年),劍南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姓章仇)遣使至云南,與皮邏閣言語不相得,皮邏閣很不滿意。
天寶九載(750年),閣邏鳳路過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同行的婦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yīng),張虔陀派人去辱罵,并向朝廷誣告閣邏鳳。閣邏鳳憤怒,起兵攻破云南,殺張虔陀,并取羈縻州。史載“鮮于仲通為劍南節(jié)度使,張虔陀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謀,虔陀矯詐,待之不以禮。舊事,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閣羅鳳多不應(yīng),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閣羅鳳忿怨,因發(fā)兵反攻,圍虔陀,殺之?!?/p>
天寶十年(751年),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出戎、巂州,往擊南詔,閣邏鳳遣使謝罪請和,請還其所虜掠,表示愿意歸附于唐朝,若不允許則“歸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鮮于仲通不許,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 南詔方面亦損失慘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
天寶十一年(752年),吐蕃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鐘(意為贊普之弟)。
天寶十三年(754年),劍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南詔首都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祿山反叛,唐無力再進攻,可是南詔還有意歸唐。閣邏鳳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詔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對臣屬說,后世可能又歸唐,當(dāng)指碑給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閣邏鳳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兩國關(guān)系是不能持久的。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詔、吐蕃聯(lián)軍,使其損失慘重。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huán)率北方兵數(shù)千,聯(lián)合當(dāng)?shù)靥票笃仆罗显t軍,追擊南詔軍過大渡河。吐蕃南詔軍數(shù)次失敗,損失超過十萬人?!顿Y治通鑒》:“上發(fā)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fā)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huán)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于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饑寒隕于崖谷死者八、九萬人?!?/p>
大歷十四年(779年),南詔與吐蕃戰(zhàn)敗后,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guān)系開始發(fā)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的地位,改為君臣關(guān)系。
吐蕃在南詔征收重稅,險要處設(shè)立營堡,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異牟尋感到依附吐蕃的害處。
鄭回曾是唐人,后來被南詔俘虜,然后鄭回稱為南詔的高官。鄭回先后教育了鳳迦異、異牟尋、尋夢湊等多任南詔太子。即使異牟尋、尋夢湊,也被鄭回打過。南詔國上下沒有不害怕鄭回的。南詔把宰相稱為清平官,南詔設(shè)置六名清平官,異牟尋以鄭回為清平官,事務(wù)都與鄭回商議,鄭回執(zhí)政當(dāng)權(quán)。其他五個清平官,謙恭謹(jǐn)慎的侍奉鄭回。如果他們有了過失,鄭回就打他們。鄭回勸異牟尋重新歸附于唐朝。異牟尋派使者送帛書給唐朝的節(jié)度使韋皋,異牟尋在帛書里說“異牟尋世為唐臣”,之前張虔陀志在吞并、侮辱南詔,唐朝使者不給南詔澄清昭雪,鮮于仲通攻打南詔,所以南詔才背叛唐朝。異牟尋說自己的曾祖受先帝恩寵,后人都蒙恩繼承王位,百姓懂得禮樂,本是唐朝的教化。而現(xiàn)在吐蕃百般欺詐,懷惡相逼。異牟尋愿竭誠改過自新,歸順于唐朝天子。
異牟尋派使者帶著黃金、丹砂到唐朝,唐朝韋皋將其送到京師。使者獻上黃金、丹砂,并且說“異牟尋請求歸順于天子,永為唐朝的藩屬。所獻的黃金,是表示歸順之意如黃金;丹砂,是表示赤心”。唐德宗贊許之,賜給異牟尋詔書,并且命令韋皋派使者去查看情況。
韋皋派其崔佐時到羊苴咩城。崔佐時宣告天子的旨意,異牟尋與其下屬都趴在地上并且低頭受命。
南詔之主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獻地圖、方物于唐朝。唐朝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節(jié)領(lǐng)使,成都少尹龐頎副之,崔佐時為判官;俱文珍為宣慰使,劉幽巖為判官。賜異牟尋黃金印,印文為“貞元冊南詔印”。使者到達(dá)南詔,異牟尋離開座位,跪著接受冊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賜服備物,說:“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fù)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p>
太和三年(829年),劍南節(jié)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dǎo)致士卒引南詔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數(shù)萬人。太和四年(830年),唐朝李德裕前來鎮(zhèn)守,蜀地遂安,《資治通鑒》:“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p>
唐文宗準(zhǔn)許南詔求和,立約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為劍南節(jié)度使,整頓邊防,訓(xùn)練士卒,防南詔再來攻掠。
860年,安南引南詔兵乘虛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軍再次占領(lǐng)安南。863年,南詔攻破交趾城,唐軍退守嶺南。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髙駢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敗林邑兵,進攻南詔龍州屯,蠻酋逃走。酋龍派楊緝思助酋遷守安南,以范脆些為安南都統(tǒng),趙諾眉為扶邪都統(tǒng)。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駢到達(dá)交州,取得多次勝利,士兵作戰(zhàn)積極,殺死敵將張詮,李溠龍率萬人投降,髙駢攻破波風(fēng)三壁。南詔楊緝思出戰(zhàn)失敗逃回,唐軍趁勢攻入城池,唐朝髙駢斬酋遷、脆些、諾眉,獻上首級三萬,平定安南。
869年,南詔軍開始進攻西川。
875年,髙駢率五千人渡江,到達(dá)南定,大破南詔軍,用繳獲南詔軍的物資來補給軍隊。監(jiān)陳敕使韋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補充高駢的部隊,髙駢繼續(xù)進攻南詔,多次擊破之。髙駢又大破南詔蠻于交趾,殺獲甚眾,包圍交趾城。髙駢督勵將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殺段酋遷及土蠻為南詔鄉(xiāng)導(dǎo)的朱道古,斬道三萬余級,南詔余部逃走。髙駢又擊破歸附南詔的土蠻二洞,殺死他們的酋長,土蠻帥眾歸附者達(dá)到萬七千人。顏慶復(fù)到達(dá)新都,南詔分兵去抵擋他。甲午,與顏慶復(fù)遭遇,顏慶復(fù)大破南詔軍,殺二千余人,蜀民數(shù)千人爭操芟刀、白以助官軍,呼聲震野。乙未,南詔步騎數(shù)萬到達(dá),恰逢右武衛(wèi)上將軍宋威指揮忠武二千人至,立即與諸軍會戰(zhàn),南詔軍大敗,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遺棄于路……高駢到達(dá)成都,派步騎五千追擊南詔軍,至大渡河,殺獲甚眾,擒其酋長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斬之。修復(fù)邛崍關(guān)、大渡河諸城柵,又筑城于戎州馬湖鎮(zhèn),稱為平夷軍,又筑城于沐源川,都處于南詔與西川之間的要地,各置兵數(shù)千鎮(zhèn)守,使南詔失去再戰(zhàn)的勇氣。
髙駢寫信給驃信,驃信非??謶?,把他兒子作為人質(zhì)送給唐朝,誓約不敢寇邊。
南詔長期與唐朝戰(zhàn)爭,宋威、髙駢等率唐軍數(shù)次大破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甚至到了征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為兵、而讓婦女代替男子耕種的地步。
乾寧四年(897年),唐朝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說“南詔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認(rèn)為南詔沒資格得到詔書。與唐朝作戰(zhàn),南詔要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等淺蠻部族。王建嚴(yán)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后來這些部族首領(lǐng)泄露軍機,都被王建殺死。
乾寧四年(897年),唐人鄭回的后裔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唐昭宗天復(fù)二年(902年),鄭買嗣起兵殺死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余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8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滅百濟之戰(zhàn)
下一篇: 唐滅薛延陀之戰(zhàn)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