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花盆底鞋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現(xiàn)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都已經(jīng)有了極大的提升和改變,我們在閑暇的時候都會去看一些古時候的影視劇,而古時候的影視劇也都是非常的吸引人們的關(guān)注的,古代的影視劇主要講的是皇宮中的一些事。相信喜歡看古裝劇的小伙伴們一定都發(fā)現(xiàn)了后宮中的嬪妃都會喜歡穿那種花盆底鞋,而這種花盆底鞋在我們看起來是比較的不舒服的,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卻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類鞋子。這種鞋子在當時不僅起到了修飾衣服的作用,同時還是為了能夠方便皇帝。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后宮中是擁有著眾多的嬪妃的,而皇帝也并不都認識這些嬪妃,所以說就會通過一些裝飾物來區(qū)分這些嬪妃們身份的高低。而這種花盆底鞋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這些女人在皇宮中的地位,因為在這種鞋子的下面是有著不同的裝飾物的,比如說皇后所佩戴的裝飾物就會比較貴重一些。這就像古代后宮的嬪妃脖子上都戴著的白布條一樣,都是有著一個共同的作用,那就是來區(qū)別這些女人們身份的高低。
除了去方便皇帝們分別這些女人身份的高貴之外,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后宮中的這些嬪妃所穿的衣服,都是那種長款的旗袍,如果要是穿平底的鞋的話就會踩到裙尾,于是就會穿這種鞋,穿這種花盆底鞋能夠防止嬪妃們在走路的時候踩到裙尾,如果要是踩到的話就會摔倒,是特別尷尬的一件事情。所以說穿這種花盆底鞋,能夠起到保護這些嬪妃們的作用,還有一個用途,就是穿上這種鞋子配上長旗袍,能夠起到一種比較修身的效果,看起來特別的好看,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在之前特別火熱的一部影視劇《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為了能夠穿這種鞋子走路,可以說是鬧出了許多的笑話,為什么還要穿這種鞋子走路呢?那就是因為穿上這種鞋子之后,走路的姿勢都會變得非常的優(yōu)雅,會讓人看起來非常的舒服。而且穿上花盆底鞋能夠防止自己去纏足,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處在一個封建社會時期中,在這一時期中,因為人們受封建思想約束的緣故,使得人們都覺得女生的腳小是一種美。于是就會強迫女人去纏足,纏足對于女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且在穿鞋子的時候也是非常痛的。所以說在當時許多人都特別喜歡穿花盆底鞋,就是為了防止自己去纏足。
近年來,清宮劇層出不窮,其中后妃和格格們都要穿一種形似花盆的“厚底鞋”,在影視劇《還珠格格》中就有一幕,出身民間的小燕子因為穿不習慣這種“花盆底”,結(jié)果在乾隆皇帝和皇后面前摔了個四腳朝天,可謂丟盡了臉面。
這種“花盆底”類似于如今的厚底鞋,但又不像厚底鞋那樣平穩(wěn)安全,穿上后不僅沒法“健步如飛”,反而行動頗為不便。再加上受限于用料和做工水平,滿清妃嬪、格格和福晉們可是沒少遭罪。
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層依舊推崇“花盆底”,這又是為什么呢?
“花盆底”,全稱為“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期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這種鞋子通常以木料為底,鞋底高5~10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上細下寬、前平后圓,因其落地踩下印痕特別像馬蹄,所以又被人們稱為“馬蹄鞋”。
滿族沒入關(guān)之前,是傳統(tǒng)的游牧民族,無論男女都會騎馬,號稱“馬背上的民族”,既然要經(jīng)常騎馬,滿族婦女就不可能穿這種奇形怪狀的花盆底鞋。事實上,旗鞋的發(fā)明產(chǎn)生要“歸功”于民間傳承千年的纏足陋習。
纏足之舉始于北宋后期,在南宋開始流行于天下。由于古代男子喜愛三寸金蓮,女性一般從四五歲起就開始纏足,直到長大后骨骼被裹到定型,纏繞的布帶才會被解開。
古裝劇中,娘娘和貴婦們之所以走路都需要奴婢下人扶著,除彰顯她們尊貴的地位之外,更多的還是有客觀原因——那“三寸金蓮”實在不便于行走。古人見此曾感嘆道“腰肢只怕風吹倒”,意思就是有著“三寸金蓮”的女子“楚楚可憐”,風一大似乎都能把她們吹倒,男子看了才會甚是喜愛。
清朝入關(guān)后,滿族女子們看到漢人推崇小腳,便對漢人女子小腳走路姿態(tài)產(chǎn)生了喜愛之情,陸續(xù)有人效仿漢族婦女裹腳。然而滿洲男子對此似乎并不喜歡,皇太極、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等人都曾專門下詔嚴令禁止婦女“束發(fā)裹足”,擅自纏足者流三千里。
為了不纏足也能走出漢族婦女的小腳姿態(tài),“花盆底鞋”便應運而生。這種鞋底很高的鞋子,完全可以遮住滿洲女子的大腳,非常簡單的就能達到不需要裹腳也有“小腳”的走路姿態(tài)效果。
除此之外,“花盆底鞋”的產(chǎn)生還有一種說法。傳說中滿族先民們打仗時曾遇到了一片泥塘,就在人們不知如何渡過時,有人提議大家在鞋子上綁上高高的樹杈子,學塘中白鶴的姿態(tài)踩過去,最后他們果然順利地通過泥塘,取得戰(zhàn)爭勝利。
為紀念這一舉動,“花盆底鞋”也就因此保留下來。
不過也有專家考證指出,旗鞋的存在也有現(xiàn)實意義,那就是能夠方便皇帝——所謂“后宮佳麗三千人”,終日忙于政務的皇帝自然不可能將嬪妃們的樣貌全部記住,不同樣式的“花盆底鞋”于是就發(fā)揮出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宮中妃嬪為彰顯自己身份的尊貴,通常會把腳上的“花盆底鞋”包裝精美,在上面點綴以各類刺繡、雕刻、串珠等,甚至還在鞋尖上掛著小穗子,外形非常多樣。
再加上旗鞋只有中青年女子才穿(老年滿洲婦女多穿平底鞋),所以不同等級和地位的嬪妃們,她們穿的鞋子截然不同。
清朝皇帝要是忘了愛妃的身份和地位,只需要看她穿的鞋子,就能很快反應過來。
當然,關(guān)于“花盆底鞋”的起源其實還有好幾種,但皆為民間傳說,具體詳情已不可考究,故不再贅述。
在很多的清宮劇中,我們不難看到,清朝的妃子穿的都是花盆底鞋,而這也成為了清朝妃子們的一大特征,而穿花盆底鞋不僅僅是美觀,也更是方便了皇上。
花盆鞋底的高度,一般比較正??梢赃_到5到10厘米,而中等類型的為14到16厘米,最高的可以達到25厘米。人穿上就像是走高蹺一樣。不過這種鞋子一般都是滿族貴婦們穿的,尤其是在宮廷里居多。
纏足是早在北宋后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的一種風俗,《宋史·五行志》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在北宋時期,最早開始纏足的是宋朝的皇室,到了南宋時期開始傳道民間,明朝時期到達頂峰。
但是滿足女子入關(guān)之后,同樣也融入了當?shù)氐奈幕校齻円舱J為有“三寸金蓮”的女子走起路來是很美的,因此才發(fā)明了花盆底鞋,這樣走路看上去也一搖一晃的楚楚可憐?;ㄅ璧仔盍餍械牡胤綉撛诨蕦m里,嬪妃和宮女都會穿花盆底鞋。而嬪妃穿花盆底鞋其實不僅僅是因為美觀,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我們知道,后宮佳麗眾多,等級分布也非常的森嚴,同樣是皇帝的女人但從皇后到妃嬪,再到貴人常在等等,差別是很大的。不同等級的妃嬪在穿著上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包括她們穿的鞋子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說在裝飾上,地位比較高的裝飾就要精美的多了,除了刺繡以外還有、串珠、雕刻等等,甚至鞋底的款式也會有所不同。而身份比較低的,在裝飾上就會單調(diào)一些。這些裝飾都是方便皇帝辨認她們的身份,好讓皇帝不至于認錯自己妃嬪的身份,只要看看她們穿的就能很快的反應過來。
花盆底鞋作為清朝宮廷女子著裝的一大特色,不僅僅體現(xiàn)了當時女子的柔美外表,更能方便皇上認清自己的后宮嬪妃,可以說是既美觀又實用的存在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