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qū)的五個政權(quán)
,即后梁、后唐
、后晉、后漢與后周
。960年,后周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jié)束
。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
,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jù)政權(quán)
,其中前蜀
、后蜀
、吳
、南唐
、吳越、閩
、楚
、南漢
、南平(荊南)
、北漢等十余個割據(jù)政權(quán)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tǒng)稱十國。北宋建立后先后統(tǒng)一了尚存的荊南
、武平
、后蜀、南漢
、南唐、吳越
、北漢等政權(quán),基本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
。

891年 大順二年
?王建攻占成都
,據(jù)有西川
892年 景福元年
?唐以楊行密為淮南節(jié)度使
893年 二年
?唐以錢镠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
?王潮攻占閩五州之地
896年 乾寧三年
?唐以馬殷為湖南節(jié)度使
?李茂貞攻長安
,昭宗奔華州,依韓建
898年 光化元年
?昭宗還長安
900年 三年
?十一月
,神策中尉劉季述、王仲先等廢昭宗
,立其子李裕
901年 天復元年
?正月
,昭宗復位
,殺劉季述等。二月
,封朱溫為梁王
。冬,宰相崔胤召朱溫入關(guān)
,謀誅宦官,宦官劫昭宗走鳳翔,依李茂貞
。朱溫兵圍鳳翔
902年 二年
?唐封錢镠為越王。封楊行密為吳王
?南詔權(quán)臣鄭買嗣殺其王舜化真
,建大長和國
,蒙氏所建的南詔亡
903年 三年
?李茂貞勢蹙,被迫送昭宗出鳳翔
。朱溫擁昭宗還京,廢神策軍中尉
,以朝臣為樞密使。唐封王建為蜀王
904年 四年
?正月
,朱溫逼遷昭宗于洛陽。八月
,朱溫遣人殺昭宗,立其子李柷
,是為哀帝
905年 天祐二年
?唐以劉隱為清海軍節(jié)度使
?朱溫貶逐朝臣
,旋殺被貶朝官三十余人于白馬驛,投尸于河
,史稱“白馬驛之禍”
?楊行密卒,子楊渥立
,軍政大權(quán)旁落大將徐溫、張顥之手
907年 后梁開平元年
?四月
,朱溫逼哀帝禪讓
,自即帝位,改名朱晃
,是為后梁太祖朱晃,改國號為梁
,史稱后梁
,都開封。唐朝亡
?后梁封馬殷為楚王
;錢镠為吳越王
。任高季興為荊南節(jié)度使
?契丹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八部
?王建稱帝
,國號蜀,史稱前蜀
909年 三年
?后梁遷都洛陽
。封王審知為閩王
912年 乾化二年
?六月,朱溫次子友珪殺朱溫自立
913年 三年
?二月
,朱溫第三子友貞發(fā)動政變
,友珪自殺,友貞即位
,是為末帝
。復都開封
916年 貞明二年
?契丹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稱帝,是為遼太祖耶律億
,建契丹國
918年 貞明四年
?劉巖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920年 六年
?后梁陳州人毋乙、董乙起義
,數(shù)月后失敗
契丹神冊五年
?遼太祖頒行契丹文字
921年 六年
?五月,遼太祖定法律
,正班爵
923年 后唐同光元年
?晉王李存勗稱帝于魏州,是為后唐莊宗李存勗
,國號唐
,史稱后唐。十月
,莊宗攻入開封,后梁末帝自殺
,后梁亡。冬
,后唐都洛陽
925年 三年
?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為西川節(jié)度使
926年 四年
?正月
,孟知祥入成都
?十月
,王延翰稱王
,建閩,仍稱臣于后唐
?渤海為契丹所滅
契丹天顯元年
?七月
,阿保機死
,次子德光即位
,是為遼太宗耶律德光
930年 長興元年
?后唐并鹽鐵、戶部
、度支三使為三司使一職
932年 三年
?后唐令國子監(jiān)依西京石經(jīng)本校定九經(jīng),雕版印制
,官府大規(gu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虝源耸?/p>
934年 應順元年
?孟知祥稱帝
,國號蜀,史稱后蜀
,都成都
936年 清泰三年
?夏,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上表
,以幽薊十六州為代價
,換取契丹援助,叛后唐
。九月,契丹軍南下
,大敗后唐軍
。十一月
,遼太宗冊封石敬瑭為帝,國號晉
,史稱后晉。閏十一月
,石敬瑭攻入洛陽
,末帝從珂自殺
,后唐亡
937年 后晉天福二年
?后晉遷都開封
?徐知誥廢吳帝楊溥
,自即帝位
,國號大齊
938年 三年
?徐知誥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
,史稱南唐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與契丹
契丹會同元年
?遼太宗詔以皇都為上京
,升幽州為南京,南京為東京
942年 七年
?后晉高祖石敬瑭卒
,侄石重貴繼位,史稱出帝或少帝
945年 后晉開運二年
?南唐滅閩
946年 三年
?十二月
,遼兵攻下開封,俘后晉帝石重貴北遷
,后晉亡
947年 四年
?二月,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稱帝于太原
。六月
,復都開封
,國號漢
,史稱后漢
遼天祿元年
?正月
,遼太宗耶律德光入汴京
,改國號遼,四月
,遼太宗北返,至欒城卒
。耶律倍子阮即位鎮(zhèn)陽
,是為世宗
948年 后漢乾祐元年
?正月
,后漢高祖劉知遠卒
,子承祐繼位
,是為隱帝
950年 三年
?郭威自鄴城起兵,攻入開封
,隱帝被殺,后漢亡
951年 后周廣順元年
共2頁:12下一頁
求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
1
、商湯滅夏之戰(zhàn)
商湯滅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湯帶領(lǐng)著商部落滅掉夏朝建立商朝的歷史事件
。
夏王朝末期國勢日衰
,江山開始搖搖欲墜
。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
,統(tǒng)治更加殘暴
。
商部落因為畜牧業(yè)發(fā)展得很快
,到了夏朝末年
,湯做了首領(lǐng)的時候
,已經(jīng)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
。商湯看到夏桀的腐敗
,決心消滅夏朝
。
夏此時已是眾叛親離,而商湯領(lǐng)導有方
,所以夏桀的軍隊很快被打敗,桀也遭到了流放
。于是
,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2
、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時
,廢掉申后及太子宜臼
,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
。公元前771年
,申后之父申侯勾結(jié)犬戎攻破鎬京
。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
,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
。
周幽王最后被殺于驪山
,西周滅亡
。其后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因鎬京曾發(fā)生過地震受損
,殘破不堪,又接近戎
、狄等外患威脅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
,在鄭
、秦
、晉等諸侯的護衛(wèi)下
,將國都遷至洛邑
,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
,亦是周朝國勢的轉(zhuǎn)折點
。平王遷都之后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
。
平王東遷后,周天子王權(quán)開始衰落
,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
,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
。
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
,須依賴諸侯國保護
,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
,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
3、三家分晉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quán)
。到晉平公時,韓
、趙
、魏
、智
、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
。
后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后
,公元前453年又聯(lián)合韓﹑魏滅掉了智氏
,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
4
、曹丕篡漢
曹丕篡漢又稱曹丕廢漢稱帝、曹丕代漢
,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漢自立的事件
。
漢朝末年,皇權(quán)衰落
,群雄割據(jù)。曹操挾持漢獻帝
,歷經(jīng)數(shù)十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北方
,被封為魏王,丞相
,掌握漢末實權(quán)。220年正月
,曹操病死。死后
,曹丕繼位魏王和丞相
,掌管大權(quán)。雖然曹操曾經(jīng)挾天子以令諸侯
,卻從不敢登上皇帝的寶座
。?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漢獻帝宣布退位并將皇位“禪讓”給曹丕
。 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lǐng)文武百官聯(lián)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
。為了保住性命
,漢獻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
。曹丕故作推辭
,在“三讓”之后才“答允”接受。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
,曹丕登壇受禪稱帝
,立國號為大魏
,史稱曹魏
,改元黃初
,改雒陽為“洛陽”,定都于此
。曹丕是為魏文帝
,并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
,曹丕封業(yè)已退位的獻帝為山陽公。至此
,歷時一百九十余年的東漢正式結(jié)束
,三國時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
,歷12帝
,195年的東漢王朝名實俱亡
。
5、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
,是趙匡胤發(fā)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
,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
,周世宗柴榮崩
,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
,與禁軍高級將領(lǐng)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quán)
。?
960年正月初一
,傳聞契丹聯(lián)合北漢南下攻周
,宰相范質(zhì)等未辨真?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急遣趙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
。
周軍行至陳橋驛
,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
,發(fā)動兵變
,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
,擁立他為皇帝。隨后
,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
、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
,脅迫周恭帝禪位
。
趙匡胤即位后
,改國號為“宋”
,仍定都開封。石守信
、高懷德、張令鐸
、王審锜
、張光翰
、趙彥徽皆得授節(jié)度使位號
。
——商湯滅夏之戰(zhàn)
——平王東遷
——三家分晉
——曹丕篡漢
——陳橋兵變
中國古代大事年表、(要求包括朝代、時間
、創(chuàng)建者、重大事件及其作用影響)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nóng)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夏
(啟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
,共傳十四世,十七王
,建都:安 (今山
西雯縣)。
1
、宗神夏禹 ?
?年 2、帝啟 9年 3
、太康 29年 4
、仲康 l3年 5
、帝相 28年 --(羿
-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
、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
、帝芒 l8年 l0、帝泄 l6
年 l1
、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
、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
、帝皋 l1年 l6、
帝發(fā) l9年 17
、履癸 53年
。
周
分西周、東周
,姬姓,建都:鎬京(西安)
、洛陽。
西周:公元前l(fā)122--770 共353年
。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
l
、武王發(fā) 7年 2
、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
、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
、
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
、孝王辟方 15年 9
、夷王變 16年 l0
、厲王胡 37年 -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
、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
、季歷
、文王
,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是商朝
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
東周:公元前770--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
。建都:洛陽。
l
、本王宜臼 5l年 2
、桓王林 23年 3
、莊王鉈 15年 4
、厘王胡齊 5年 5
、惠王閬25
年 6
、襄王鄭 33年 7
、頃王壬臣 6年 8
、匡王班 6年 9
、定王瑜 2l年 10
、簡王夷 14年
11
、靈王泄心 27年 l2
、景王貴 25年 13
、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
、元王仁 7
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
、哀王去疾 1年 18
、思王叔 1年 19
、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
午 44年 2l
、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
、顯王扁 48年 24
、慎靚王定 6年 25、赧
王延 59年 26
、東周君杰 7年
。
春秋戰(zhàn)國
春秋,公元前770--475
,戰(zhàn)國,公元前475--22l年
。周東遷后,實力大為削弱
,全國處
于四分五裂割據(jù)的狀態(tài),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
。經(jīng)過不斷兼并
,到戰(zhàn)國初年
,也有十
幾個國家,大國有秦
、楚、韓
、趙
、魏
、齊
、燕七國
,即有名的“戰(zhàn)國七雄”
。因為太多
,各
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
秦
(統(tǒng)一后)公元前22l--20l 共15年,歷三帝
,嬴姓,建都:咸陽
。
1
、始皇帝政 12年 2
、二世胡亥 3年 3
、子嬰 l年。
漢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后漢)
。在兩漢之際
,還有王莽
、
劉玄兩個短暫的統(tǒng)治時期
。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
,劉姓,歷十三帝
,建都:長安
。
l
、高祖幫 12年
。 2
、惠帝盈 7年。 3
、少帝(呂后專政) 8年。 4
、文帝桓 23年
。
5、景帝啟 l6年
。 6、武帝徹 年號:建元
,54年。 7
、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 8
、宣帝
詢 本始
,25年。 9
、元帝爽 初元,16年
。
lO
、成帝驁 建始
,26年。 ll
、哀帝欣 建平, 6年
。 12、平帝珩 元始
, 5年
。 l3
、孺
子嬰 居攝, 3年
。
新朝
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
、王莽,始建國
,l5年
。 2
、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
東漢
公元25--220,共195年
,劉姓
,歷十三帝
,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 2
、明帝莊 永平 l8年。 3
、章帝炟 建初 l3年。 4
、和帝
肇 永元 17年。 5
、殤帝隆 延平 1年。 6
、安帝佑 永初 19年。 7
、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 9
、質(zhì)帝鉆 本初 l年
。 l0、桓帝志 建和 2l年
。 ll、靈帝宏 建
寧 22年
。 12
、少帝辨 光熹 1年
。 l3
、獻帝協(xié) 初平 32年。
三國
三國始于220年魏國代漢
,終于265年晉國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
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
,曹姓
,歷五帝
,建都:許昌
。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
、明帝睿 太和 13年
。 3
、齊王芳 正始 14年
。 4、高貴鄉(xiāng)
公髦 正元 7年
。 5
、常道鄉(xiāng)公奐 景元 6年
。
曹*:建安十八年
,曹*封為魏公,建魏國
,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 后子曹丕
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
,共43年,劉姓
,歷二帝,建都:成都
。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 2
、后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0 共59年
,孫姓
,歷四帝
,建都:建業(yè)
。
l
、大帝 權(quán) 黃武 31年。 2
、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
、景帝 休 永安 7年
。 4、烏程
候皓 元興 l7年
。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
,先都洛陽
,后遷長安
。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
、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
、
憨帝司馬業(yè) 建興 4年
。
東晉:317--402 共104年
。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
、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
、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
、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
、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
、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 6
、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
、
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
、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
、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
、
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 ll
、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
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權(quán)有:蜀(成漢)
、漢和前趙
、 后趙、前
燕
、前秦、前涼
。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nèi)
。后期的政權(quán)有:
后秦、后燕
、南燕、北燕
、后涼、南涼
、西涼
、北涼
、西秦
、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
六國內(nèi)
。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
、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
。3、李 雄 30年 4
、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
、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
前趙
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
、劉 淵 6年 2
、劉 和 l年 3
、劉 聰 8年 4
、劉 杰 l年 5、劉 曜 l3年
后趙
319--352 歷7帝
,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臺)
。
l
、石 勒 l5年 2
、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
、石 世 l年 5
、石 遵 l年 6、石 祗
?
年 7、冉 閔 3年
。
前燕
357--370 歷三帝,鮮卑族
,建都:鄴(河北臨漳)。
l
、慕容皝 15年 2
、慕容儁 1l年 3
、慕容暐 1l年
。
前秦
351--394 歷六帝
,氐族
,建都:長安
l
、符 健 4年 2
、符 生 3年 3
、符 堅 27年 4
、符 丕 2年 5
、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
313--376 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