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在位時,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quán),西夏國勢日非,神宗想要趁機(jī)一舉殲滅西夏。王韶在慶州大破夏軍,占領(lǐng)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zhàn)中慘敗,喪師覆將,涂炭百萬。滅夏之舉未能實(shí)現(xiàn)。宋神宗中夜得報,“環(huán)榻行,徹旦不寐”。事后,宋神宗在朝中當(dāng)眾痛哭。
生平簡介 神宗體元顯道運(yùn)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名頊,原名仲針,英宗趙曙長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后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jìn)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宋神宗,漢族,生于慶歷八年(西元1048年),卒于元豐八年(西元1085年)。全名趙頊,又名仲針,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quán),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占領(lǐng)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zhàn)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shí)現(xiàn)。事后,宋神宗在朝中當(dāng)眾痛哭。他有抱負(fù),勵精圖治,想滅西夏,惜壯志未酬,于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后,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麻煩采納,謝謝!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郭嘉病故,年38歲。
我一直認(rèn)為,曹操關(guān)于“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的說法是在給自己的赤壁之?dāng)≌遗_階下。賈詡勸他不要急于下江東,他聽了嗎?他還說荀彧是“吾之子房”呢,不是也沒能幫得了他嗎:
首先,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沒打過敗仗,比如濮陽敗給呂布、宛城敗給張繡、征劉表張繡中賈詡之計等,何以見得郭嘉在,曹操就一定能避免赤壁之?dāng)∧兀?
其次,曹操手下謀士眾多,并不是每件事情郭嘉都會給曹操出主意,有主意他就會說,沒有主意他可以閉口不言,自有他人為曹操出謀劃策。比如官渡之戰(zhàn),郭嘉主張曹操迎戰(zhàn)袁紹并給曹操作了一定能戰(zhàn)勝袁紹的有力分析,使曹操建立了必勝的信心。但在戰(zhàn)爭相持階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給曹操寫信阻止了他撤軍的打算并最終贏得勝利。因此,何以見得赤壁之戰(zhàn)時,郭嘉就一定有主意出給曹操呢?
第三,從正史對郭嘉的記述來看,他擅長的是戰(zhàn)略分析,是對戰(zhàn)爭勝負(fù)走勢的把握,而排兵布陣、具體的用兵韜略則是曹操的長處而非郭嘉的強(qiáng)項(xiàng)。換言之,如果郭嘉在,除非郭嘉能說服曹操根本就不下江東,否則,只要孫、曹在長江對壘,那末,曹操的失敗就將不可避免,郭嘉恐怕也無能為力;
第四——我以為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官渡一戰(zhàn),曹操打敗了當(dāng)時最強(qiáng)大的袁紹,收取荊州又出乎意料的順當(dāng),他的驕傲情緒不可抑制的膨脹起來,恐怕誰的話也聽不進(jìn)去了,就算當(dāng)時郭嘉活著并給他以提醒,想必也不會入他耳,充其量是有禮貌的擋回去。
總之,自古驕兵必敗,曹操就是犯了這個忌,與郭嘉在不在關(guān)系并不大。當(dāng)然,歷史沒有“如果”,都是各人的想象。見仁見智吧。 回答:2008-10-14 15:04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世祖、太宗發(fā)揚(yáng)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shí)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dāng),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宋神宗,全名趙頊,又名仲針,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quán),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占領(lǐng)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zhàn)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shí)現(xiàn)。事后,宋神宗在朝中當(dāng)眾痛哭。(和北宋偏安的思想不相符)
萬歷前十年,大學(xué)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jīng)濟(jì)發(fā)展較好。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wù),發(fā)動“萬歷三大征”,鞏固后期因和文官集團(tuán)的矛盾而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nèi),江南一帶的商品經(jīng)濟(jì)高度發(fā)達(dá),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萌芽,全國和經(jīng)濟(jì)總量達(dá)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tuán)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遠(yuǎn)因。1620年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因?yàn)榱T朝近30年而與臣子關(guān)系緊繃)
北宋皇帝廟號、名字、年號及年代表:
1、太祖 趙匡胤: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開寶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 趙光義: 太平興國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 趙恒: 咸平 998年--103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興 1022年。
4、仁宗 趙禎: 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寶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慶歷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 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 趙曙: 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 趙頊: 熙寧 1068年-1077年; 元豐 1078年-1085年。
7、哲宗 趙煦: 元佑 1086年-1094年四月; 紹圣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元符 1098年六月-1100年。
8、徽宗 趙佶: 建中靖國 1101年;崇寧 1102年-1106年; 大觀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十月; 重和 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宣和 1119年-1125年。
9、欽宗 趙桓: 靖康 1126年-1127年。
編輯本段北宋皇帝傳記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927—976)趙匡胤,漢族,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軍最高統(tǒng)帥趙匡胤發(fā)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tǒng)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jīng)濟(jì)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dá)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guān)系。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杰出人物。他對待權(quán)臣剛?cè)岵?jì),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tǒng)一后的軍權(quán)問題,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939年—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像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tǒng)一四方的大業(yè)。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宋真宗——趙恒
宋真宗(968-1022)997年即位,在位25年 真宗趙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學(xué)”,前期頗勤于政事。公元1004年,真宗簽定“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進(jìn)貢,澶淵之盟后的100多年里,宋遼之間維持著和平局面,另外,宋遼雙方在邊境地區(qū)開展貿(mào)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宋真宗時,經(jīng)濟(jì)迅速發(fā)展,發(fā)行“交子”,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1010-1063)1022年即位,在位41年。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仁宗即位時才12歲,由皇太后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仁宗任用范仲淹等賢臣,發(fā)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雖改革失敗,但同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隨后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chǔ)。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頗能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歷史學(xué)家、政治家的稱贊,是當(dāng)時的偶像皇帝。仁宗死于1063年,舉國哀悼,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yuǎn)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br>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趙曙(1032-1067)漢族,原名宗實(shí),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賜名為宗實(shí)。1050年為岳州團(tuán)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1048-1085)漢族,1067年即位,在位18年。英宗長子,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變法,雖然新法推行了十幾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下,變法失敗,新法于神宗死后被廢除。神宗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占領(lǐng)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zhàn)中慘敗。神宗在位時,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通史。
宋哲宗——趙煦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趙煦,原名趙傭,漢族,宋神宗第六子。謚號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元佑八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太后去世后,親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jì)》。哲宗恢復(fù)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nóng)民負(fù)擔(dān),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dāng)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結(jié)果。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1082~1135)趙佶,漢族,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畫家,書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欽慈皇后陳氏。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擅長楷、草書及山水、人物、花鳥、墨竹。擅長婉約詞,創(chuàng)立“瘦金體”。
宋欽宗——趙桓
宋欽宗(1100~1156)趙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舉入侵之際,徽宗禪讓帝位,趙桓被迫即位,是為欽宗,改次年為靖康元年。宋欽宗即位后“聲技音樂,一無所好”,頗有振作之意。殺或貶蔡京,童貫等奸臣。雖任用李綱抗金,但欽宗過于軟弱,不久便免其職務(wù)。靖康二年,與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虜北去,在位一年零兩個月。紹興二十六年(1156)死于燕京,享年57歲,葬于永獻(xiàn)陵(今河南省鞏縣)。趙桓死在燕京是史書有記載的,有定論的。《辭?!贰ⅰ吨袊鴼v史大事年表》等說他死在五國城是不對的。
南宋 皇帝
宋高宗 趙構(gòu)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趙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趙敦 (1189年—1194年)
宋寧宗 趙擴(kuò)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趙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趙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趙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趙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趙昺 (1278年—1279年)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72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那些年那些遼國公主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