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遼國貴族耶律大石率領殘部西進中亞,建立西遼,并成為中亞霸主。耶律大石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契丹貴族,他始終保持漢文化的傳統(tǒng),一律采用中原的帝號和年號。官制也保留了漢文化的特征,連西遼官方文書是漢文。
一
俄語稱中國的直譯就是“契丹”。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后,開始大規(guī)模遠征。他的孫子征服了莫斯科,掠奪了基輔。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而俄羅斯受蒙古的統(tǒng)治近250年,因此也稱中國為“契丹”。契丹族雖早在地球消失,直至今日仍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
二
“契丹”一詞,象征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精神。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契丹國。契丹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天祚帝被俘,金滅遼。契丹和遼共歷時200余年,歷經(jīng)9位帝王。
三
12世紀,遼國貴族耶律大石率領殘部西進中亞,建立西遼,并成為中亞霸主。耶律大石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契丹貴族,他始終保持漢文化的傳統(tǒng),一律采用中原的帝號和年號。官制也保留了漢文化的特征,連西遼官方文書是漢文。
四
由于西遼與伊斯蘭國家保持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密切聯(lián)系,導致他們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tǒng)治之下,也不可能知道偏安江南的宋朝。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
五
歐洲曾稱中國為契丹,是因為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將元朝稱“契丹”。但真正給中國統(tǒng)一專名的是意大利人利瑪竇(dòu)。他在1605年斷定:現(xiàn)在可以肯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的——“契丹”。
感謝大家于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fā)財?shù)男∈株P注小編吧
1、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
他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后,堪稱“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據(jù)《周書》記載:“信美容儀,善騎射?!笨梢?,獨孤信是一位極其貌美的男子,并且非常善于裝扮,經(jīng)常被眾人模仿。
有一個著名的側(cè)帽典故:
某天獨孤信出城打獵,但打得太晚,為了及時趕回家就快馬加鞭,導致頭上的帽子被風吹歪了,也沒來得及扶正,被路人看到,然后被驚艷到。第二天起,滿城都是模仿獨孤信側(cè)帽的男人??梢?,獨孤信在當時就是天王級的人物?。?/p>
2、耶律大石:
又被稱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西遼開國皇帝,廟號德宗。其原本是遼代貴族,1122年在女真人攻克中京并且皇帝出逃的情況下,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官至太師,隨后參與兩次擊敗北宋軍隊的戰(zhàn)爭。后終因國力衰弱不敵女真人和北宋的兩面夾擊而逃往夾山投奔遼天祚帝。
1124年,耶律大石反對天祚帝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旨意而率領200余人出奔,一年后遼朝滅亡,而耶律大石向西隨征隨駐,一路上擴兵買馬,進入中亞現(xiàn)吉爾吉斯境內(nèi)建立西遼帝國,建元延慶,稱“天祐皇帝”,定都葉密麗。并于1141年的卡特萬之戰(zhàn),擊敗塞爾柱帝國聯(lián)軍,成為中亞霸主,將威名遠播至歐洲。此外,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被史學家稱之為“一個人的帝國”。
3、郭威:
有幾個人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用瓦做館槨,用紙做喪衣,臨入墓之前,當眾揭開,遍示百姓,且不用人畜殉葬!陪葬品只要一把征戰(zhàn)過的寶劍,要一身穿過的盔甲。
他的名字叫郭威,魯智深殺鄭屠的原型就是從他身上來的。郭威到街上閑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后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終于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jié)果屠戶一命嗚呼。
郭威雖然能打,但絕不好殺。
面對死守,郭威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攻城,而是筑寨。常思筑寨城南,白文珂筑寨城西,郭威自領中軍筑寨城東,城北不設人馬。同時征調(diào)周邊五縣百姓近兩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筑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新建的營寨。
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這是要干什么?為什么不乘著生力軍新來,一鼓作氣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這不是坐失良機嗎?筑寨是干什么?是為了更好的圍困?河中城和李守貞早已經(jīng)是甕中之鱉了,只需要不斷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會遲早耗盡城中的人力糧草,火到豬頭爛,到時候自然滅亡。
寒浞,夏朝時期的寒國國君,更是君臨華夏大地整整四十年的寒王朝天子,然而一個開國立疆,在位時間如此長久的天下共主,卻被歷代正統(tǒng)史書活生生抹去,迄今仍然鮮為人知。
寒浞
寒浞又名韓浞、寒漪,出身于東夷伯明氏部族,伯明氏又稱寒氏,部族位置位于今山東濰坊寒亭區(qū),是軒轅黃帝之子青陽的后裔。他的始祖寒哀,相傳是中國古代發(fā)明御馬駕車術之人。
因為寒浞一生下來聰明伶俐,父母嬌慣溺愛,是個飛雞走狗的頑劣少年,惹得四鄰不滿,聯(lián)名要求族長將他驅(qū)逐,這時他大約才十三四歲。寒浞一路流浪,來到此時的天下霸主,有窮國國主后羿的治下。寒浞年輕雖輕,卻在政事上才華過人,得到后羿重用。
經(jīng)過幾番激烈政爭,武羅、伯因、熊髠、尨圉等有窮國元老重臣,皆被寒浞斗倒。后羿將舉國軍政盡數(shù)委任寒浞,自己整日打獵游樂,不恤朝政。
寒浞「行媚于內(nèi)而施賂于外」,一方面盡力滿足后羿的享樂需求,一方面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官民之心,舉國外內(nèi)咸服,后羿的親信家臣盡數(shù)成了他的黨羽。
甚至連后羿的妻子純狐,原本嫁給了樂正后夔,其前夫早死后,后羿殺死其子伯封而強娶之,因此一直對后羿懷著刻骨仇恨,也和野心勃勃的寒浞一拍即合,和他合謀奪位大計。
某日后羿游獵將歸,寒浞糾合眾臣,正式發(fā)難,合力攻殺后羿,并將后羿的尸體烹為肉羹,殺其諸子,盡滅有窮氏族人,自立為寒國國君,又立純狐為正妃,后來與她生下兩個力大無窮的兒子,寒澆和寒殪。這一年,寒浞大約20歲。
而民間傳說中的嫦娥這個文學人物,便是以先嫁后夔、再嫁后羿,最后嫁給寒浞的純狐為歷史原型塑造的。有記載純狐容貌甚美,發(fā)色稠黑,光可鑒人,寒浞奪權后,將都城遷回其故鄉(xiāng)寒地,在云霧繚繞的云臺山上建造了他和嫦娥(純狐)雙宿雙飛的宮殿,取名為“廣寒宮”,取“寒浞之舍”之意。每當月圓之夜,嫦娥就會在云臺山上觀星、占月,依據(jù)天象,為寒浞占卜天下大事。
寒浞奪位后,當時的夏朝新帝姒相,同樣勵精圖治,一心想奪回天下共主之位,連續(xù)征服淮夷、風夷、黃夷等東夷部族。夏朝和寒國兩強的天下之爭,一觸即發(fā)。
經(jīng)過多年準備,寒浞派寒澆和寒殪出兵,攻滅了夏禹后裔斟灌氏和斟鄩氏,分封寒澆為過國國主,寒殪為戈國國主,君其舊地;進而又對夏朝發(fā)起總攻,歷時兩年,殺夏帝姒相,盡滅夏氏,僅有姒相的遺腹子姒少康逃走。
此時寒浞約四十歲,正式成為整個華夏大地的共主,以天子之威君臨天下。雖然史書上對他之后的事跡記載不詳,然而在《萊州府志》記載中,他曾歷時二十年之功,在從萊州過西村至寒亭的高嶺,修筑了一道海防大堤,迄今仍有遺跡留存。以四千年前的低下生產(chǎn)力,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不可不謂目光長遠,造福后世。當然,此舉也必然對國力民力有相當消耗,無怪乎留在史冊中的寒浞,會一直是個大反派形象了。
君臨天下約二十年后,寒浞得知姒少康長大成人、藏匿有仍國的消息后,派寒澆前去抓捕。有仍國陽奉陰違,泄露消息,姒少康逃到有虞國,被該國國主招為女婿,妻以二女,以綸邑為據(jù)點,積蓄力量,開始反寒復夏大計。
過了約十五年時間,夏朝故臣伯靡,聯(lián)絡斟灌氏和斟鄩氏的剩余族人,投奔姒少康,組成夏國復國軍,正式起兵;
又過數(shù)年,姒少康設下美人計,派女艾潛入寒浞的長子寒澆身邊為侍女,為他縫衣灑掃,服侍起居,對其性情和動向了如指掌;而后突然發(fā)難,率精銳親衛(wèi)突襲寒澆。寒澆倉皇出逃,被姒少康攜帶獵犬覓得蹤跡,被斬身亡。
【惟澆在戶,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天問》
不久后,寒浞次子寒殪,也被姒少康派遣的季杼暗殺。趁寒軍主帥喪命,群龍無首,夏軍趁勢收復了過、戈兩地,一路攻城伐地,勢如破竹,寒國大勢已去。
而昔日的天才少年寒浞,此時已是八旬老翁,收到愛子喪命消息,只能老淚縱橫,卻再無力揮戈征戰(zhàn),部屬也紛紛叛變投敵。終被姒少康擒住,處以極刑。姒少康光復夏朝,重登天子之位,即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
相傳少康落魄時做了很久廚師,偶然發(fā)現(xiàn)糧食放久后產(chǎn)生的漿水甚為甘美,便反復鉆研出原始的釀酒術,成為釀酒業(yè)的始祖,少康的別稱,便是“杜康”。
夏朝建起一座大禹廟,祭祀斟灌氏、斟尋氏等被寒浞殺死的夏禹后裔,在對面建起一座四周用鐵鏈子鎖住的寒浞冢,其目的是讓寒浞在九泉之下,也要向夏禹子孫賠罪,時隔數(shù)千年,當?shù)匕傩斩谙鄠鳎詫⒋说胤Q為“寒王墳”。
寒浞,一個被部族拋棄的流亡少年,憑著過人的智慧和才干,博取天下霸主信任,十六七歲成為一國之相,二十歲便收取群臣百姓之心,奪取國君之位。
四十歲時,父子三人戮力同心攻滅強敵,結(jié)束持續(xù)五十余年的天下二分局面,成為天下之主。為君王六十年,為天子四十載,并有修筑海防大堤,造福當時后世的政績。陳勝吳廣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上古英雄夢,在寒浞的傳奇一生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可惜卻只因自己壽命太長、年事已高,無力應對反叛,因此兵敗國滅,更兼身遭極刑,不得不算歷史的一大遺憾,而他君臨天下的四十年,不被強調(diào)正統(tǒng)的后世儒家和史家承認,而寧可掩耳盜鈴地搞出“四十載無王”的大空窗。僅僅是寒國遺民將寒水改稱浞河,直至今日,作為他在這世間的僅存遺跡。
因為寒浞的故主后羿、后羿之妻嫦娥都成了后世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堂堂寒朝天子寒浞,便只能扮演故事中的大反派,成為一個迫害男女主角的卑鄙小人了。又有幾人了解真實歷史的后羿之妻純狐,和他早有私情,并在寒浞奪位中替他幫助甚大呢?
直到今天,又有一些歷史學者,主張“后羿”和“寒浞”作為東夷部族的首領,在和夏王朝長達數(shù)十年的征服與被征服戰(zhàn)爭中,無形中也促進東夷文明與華夏文明的各方面交流,對中華文明史在曙光時代的發(fā)展,也同樣做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
寒國滅亡后,其族人一路南遷,上古時,寒又寫作“干”,徐州的寒山,蘇州的寒山,江西的贛江和余干,都留下了他們的蹤跡,也是這些地名得名的由來。
殷商時期,寒國遺民在江蘇臨淮一帶建立了干國,后來在周朝南遷到了揚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終于建立了一個囊括今天江西東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區(qū)的大國。并為爭奪江南霸權,和吳國打了慘烈的百年戰(zhàn)爭。
當時春秋各國,男子非成年不得從軍。而干國特有風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鑿下門牙牙齒,相互交換,以為定情信物。
所以吳、干兩國戰(zhàn)爭進行到最激烈時,干國人哪怕幼年童子,也鑿下門牙以示成年,從軍投入戰(zhàn)爭,無奈該國無論國力、軍力,人才,皆遠不是此時汲取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吳國敵手,終被其吞滅
吳國短暫奪取了春秋霸權,又被越國吞滅,干國遺民成為越國子民,混居融合,成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后來江西省境內(nèi)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南征百越后,正式被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而他們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這位上古時代可歌可泣的傳奇英雄。
名稱者,別彼此而檢虛實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出自《尹文子?大道上》,名稱在中國幾千年當中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在取名時,會根據(jù)五行生相克或者以四柱八字喜命名,名稱往往都是一種符號,也是一種象征。
中國朝代稱呼
華夏文明形成于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在古老的神話當中,人們一直口口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在經(jīng)過三皇五帝時期后,禹初建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禪讓制也被世襲制所取代。
夏商周三代為奴隸社會,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為封建社會,這些朝名五花八門,大致有五個來源:由部落改名、由創(chuàng)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改名,源于創(chuàng)建者以前的封地、或是宗族關系;寓意吉祥等。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
唐朝開創(chuàng)了兩千年來經(jīng)濟繁榮的?貞觀之治?,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周邊小國紛紛朝貢,此時外國人稱呼中國人為?唐人?,在國外,也是四處可見唐人街,但唐朝并非最早的稱呼。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用敘利亞文寫了對中國的稱呼,為:秦那斯坦。?秦?是不是指的秦國在中國文獻當中找到了史料,但在西方文獻記載很多,英國人斯坦因在整理公元前的粟特文當中,便發(fā)現(xiàn)了了Cynstn一詞,漢語翻譯為?秦斯坦?。
中國稱呼源起絲綢之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量的絲綢和瓷器運輸?shù)絿?,瓷器在西方語系,翻譯各不相同,意大利語譯Cina,有?震旦?的意思,而希伯來文《舊約圣經(jīng)?經(jīng)賽亞篇》中有:試觀其人,來自遠方,來自北與來自西,又來自西尼姆。
這里的西尼姆指的就是中國,不過這些國家都相對較遠,翻譯國名也都千奇百怪,俄羅斯是鄰國,他們對中國的稱呼相對中肯,為?契丹?。
俄羅斯為何稱呼中國為契丹
契丹源起東胡鮮卑,五代時期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乘著中原戰(zhàn)亂,一同各部,他鎮(zhèn)壓了契丹各民族的叛亂,公元916年建國,國號為契丹,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又收留戰(zhàn)亂流民,并委以重任。
雖然耶律阿保機有一統(tǒng)中原之意,但攻滅渤海之后,就病逝了,耶律德光繼位,為遼太宗,自遼太宗之后,契丹一族就不斷南下,國力消耗嚴重,遼景宗時期就不再南伐,經(jīng)過數(shù)年的休養(yǎng)生息,國力一度強盛。
蕭太后攝政期間,國力達到了巔峰,遼圣宗又生起了南伐的想法,而北宋立國之初,也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976年、986年,北宋兩次揮師北伐,但都被擊敗,蕭太后為防止北宋聯(lián)合高麗,又進軍高麗。
在常年戰(zhàn)爭當中,北宋被徹底擊垮,遼朝最巔峰國土面積達到了489萬平方公里,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的白溝河,但遼朝也終究走向了滅亡。
但契丹一族并沒有就此消失,耶律大石在1132年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他不敢征戰(zhàn)中原,就一路向西域、漠北、中亞地區(qū)擴張,1141年卡特萬之戰(zhàn),擊敗了中亞最強盛的塞爾柱帝國,威名從此遠揚,在西方史冊當中稱之為哈剌契丹或喀喇契,契丹一名來源于此。
為何稱俄羅斯為戰(zhàn)斗民族
俄羅斯稱呼中國為契丹,我們稱呼他們?yōu)閼?zhàn)斗民族,含義大多是一樣的,在我們眼中,俄羅斯人生活在零下幾十度的天氣當中,酒成了生活用品,在禁酒令還沒下達之前,街頭四處可見一些醉酒的休息屋。
熊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俄羅斯人生活當中,兩到三個俄羅斯成年男子足以威脅到一頭成年的棕熊,酒文化和熊文化讓俄羅斯人聲名遠揚。
總結(jié)
縱觀歷朝歷代的稱呼,都是有著強大文化體系的支撐,雖然在漢朝就有?中國?一詞,但此時指的是中原,中土,而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強大起來,這兩個字也是對外的一張名片。
公元12世紀的前半頁,這片土地上的輝煌與榮耀屬于金朝。
短短二十余年之中,金軍席卷大江南北,降伏了西夏,滅亡了遼朝與北宋,將他們的皇帝與妃嬪收入囊中。
大遼灰飛煙滅,大宋偏安一隅,大夏稱臣納貢。一時間,天下仿佛無人能夠與之爭鋒,大金似乎也沒有了敵手。
但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委曲求全,一些人挺身而出,反抗金朝的鐵蹄。在西部,有吳玠死守仙人關;在南方,有韓世忠大戰(zhàn)黃天蕩,其后更有岳飛大破朱仙鎮(zhèn),他們都在與金軍進行著英勇的戰(zhàn)斗。
而在北方,也同樣有一位熱血男兒,他在亡國之后率領部隊跋山涉水,遠走他鄉(xiāng),在不斷對抗金朝的同時,竟然奇跡般地在異鄉(xiāng)復國稱帝,創(chuàng)造了傳奇。
此人便是西遼德宗耶律大石。
一、文武雙全
耶律大石(1094-1143),字重德,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根正苗紅的大遼皇族。
生在帝王家的他是個文武全才,除繼承了契丹祖先的騎射本領外,還精通漢語,二十一歲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成為翰林應奉。依據(jù)遼朝科舉制度,只有殿試頭名才能任此官職。后他改任翰林承旨,接著升任刺史、節(jié)度使。
出身皇族,能力卓越,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他的事業(yè)必將一片光明。
人們往往都這樣認為,但他們忽略了除去自身的外部因素。
有些事情,并不是僅靠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
支撐他事業(yè)的大遼王朝,此刻已經(jīng)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次年稱帝建立金朝。遼朝屢戰(zhàn)不敵,僅僅七年就喪失了半壁江山。1122年,金軍攻破中京(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往夾山(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武川縣),位于南京(今北京)的朝廷群龍無首。
與此同時,一心想收復燕云十六州而與金軍結(jié)盟的北宋也開始了北伐。
大廈將傾,正需要國之棟梁力挽狂瀾,沉重的使命就這樣落在了大石的肩上。
天祚帝不知所蹤后,群臣于當年擁立晉王耶律淳為帝,史稱北遼。大石被新君視為股肱之臣。
北宋大軍十五萬來攻,大石被委任西南路都統(tǒng)率軍迎敵。他先是以2000騎兵擊敗宋軍先鋒,接著帶領3萬增援軍隊渡河大敗宋軍主力,其后率輕騎追擊撤退的宋軍,一度圍困北宋名將種師道(水滸傳中經(jīng)常提及的“老種經(jīng)略相公”),宋軍徹底潰敗,死者不計其數(shù)。
重重憂患使得耶律淳即位不久便在驚恐中死去,北宋聞訊糾集50萬大軍再度來攻。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涿州守將郭藥師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率領遼朝精銳常勝軍降宋。
此時北遼軍隊只有不足兩萬人,宋軍甚至一度攻入燕京外城。
危機時刻,耶律大石與西王蕭干率領6000士兵趁夜對外城發(fā)動奇襲。而城中的宋軍此刻正沉浸在酒后奸淫擄掠的快樂之中,面對敵軍的進攻猝不及防,幾乎全軍覆沒。城外的宋軍見到河對岸起火以為是敵人殺來,竟落荒而逃,在逃亡過程中兵士互相踐踏,無數(shù)人墜落山澗,丟棄的刀槍甲帳綿延數(shù)百里。
二、無力回天
雖然擊退了宋軍的進攻,卻阻擋不了金人的鐵蹄。當年十一月,金軍攻破居庸關,次月,燕京失陷,北遼滅亡。
大石逃離燕京,幾經(jīng)周折,終于在夾山找到了東躲西藏的天祚帝。
但等待他的不是熱烈的歡迎,而是冰冷的枷鎖。另立新君之事天祚帝十分惱火,他將大石等人扣押,準備以謀反之罪處死。
“陛下棄國而逃,致使黎民涂炭。即便我立了十個耶律淳為帝也都是太祖的子孫,難道不比拱手江山于他人要強得多嗎?”
大石慷慨陳詞,一番話讓天祚帝無言以對,最終赦免了一行人。
有了立足之地,也讓大石有了挽回一切的希望。
然而剛剛聚攏了一些殘部后,性急少謀的天祚帝就按捺不住,妄圖主動出擊。
金軍勢大,而遼國此時還遠遠沒有恢復,貿(mào)然出擊定是以卵擊石。
天祚帝是個合格的昏君,狂妄而愚蠢。一心求勝的他對大石的苦勸無動于衷。
繼續(xù)追隨他只有自取滅亡。忠君與愛國不能兩全,大石果斷選擇了后者。
于是公元1124年的一天,他帶著兩百名騎兵,乘著夜色離開了夾山。
一切如大石預料,天祚帝出兵后不久便被金人擊潰,一年后,他在投奔西夏的途中被金軍所俘。
南下的天祚帝最終死于金人的囚牢之中,而北上的大石則開啟了他的史詩。大遼王朝看似覆滅,卻仍有星星之火留存。
三、異鄉(xiāng)復國
前方是蒼茫的大漠,身后是兇惡的金軍,而自己僅帶著二百余人。
看似絕境,卻仍有一絲希望。
大遼雖亡,余威尚在。三天后,大石遇到了白韃靼部落,他們感念遼朝的恩德,主動獻上了牛羊和馬匹。
憑借這些資源,大石再次出發(fā),一路西進。
他并非漫無目的行走,而是在尋找大遼最后的應急儲備力量。
當年,大石終于到達了位于今蒙古國境內(nèi)的可敦城。
這里是遼朝西北路招討司駐地,駐扎有兩萬騎兵,戰(zhàn)馬數(shù)十萬,專門用于防衛(wèi)西北邊境,任何情況都不得調(diào)用。現(xiàn)在到了他們發(fā)揮作用的時候,這座城池和這支軍隊是復興遼朝最后的希望。
大石崇高的威望使得當?shù)仄咧菔瞬渴最I紛紛聚集而來。大石舉行大會,會上他痛斥金人奪其江山、殘其黎民、屠其州邑,辱其國君,號召各軍州部落助其伐金。
他的號召得到了各部首領的積極回應,很快大石又募得精兵萬余人。
有了這些軍馬,就似乎有了可以與金人一戰(zhàn)的可能。
于是他在可敦城稱王,設署置官,厲兵秣馬,伺機反擊。
不同于天祚帝的無腦沖鋒,大石選擇聯(lián)合一切抗金力量,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他積極與北宋、西夏和白韃靼等勢力聯(lián)絡,對金朝發(fā)動攻擊。
大石也低估了敵人的實力。聯(lián)合作戰(zhàn)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戰(zhàn)果,卻無法動搖金朝的根本。而大石的主動出擊反而使金人注意到了可敦城的存在。
金人試圖撲滅大遼王朝的最后一點星火,兩度派軍進攻可敦城,一次遭到草原部族的反對計劃落空,另一次則被英勇的西遼將士擊潰。
屢次勝利并未讓大石沖昏頭腦,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目前的實力還遠遠無法與金軍匹敵。
東方已無法取得進展,為了壯大實力,只能繼續(xù)向西。
公元1130年3月,大石祭告天地、祖宗后啟程西行。部隊首先到達高昌回鶻,國王畢勒哥聞訊后親自將大石迎入自己的宮殿內(nèi)大宴三天,臨行前又親自將他們送出國境,并隨贈馬匹駱駝,同時表示愿獻出兒孫作為人質(zhì),附為屬國。
離開高昌后,大石一路行進至葉密立并在此建城。
葉密立政權獲得了當?shù)赝回矢鞑康闹С郑瑧魯?shù)達到四萬。兩年后,耶律大石在葉密立稱帝,國號延慶,群臣上尊號“天祐皇帝”,同時采用突厥汗號“菊兒汗”,意為汗中之汗。
耶律大石是遼太祖的直系子孫,皇統(tǒng)純正。他采用遼朝國號,官制,貨幣,一切與遼朝無異。
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這個政權都是遼的延續(xù)。
大遼王朝從此在異域重生,史稱西遼。
在一塊從未屬于過自己的領土上復國,這在世界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四、故土難歸
相較于東進,西征要順利得多。
建國后,大石收服了曾一度背叛他的高昌回鶻,接著進軍東喀喇汗國。盡管交戰(zhàn)受挫,卻在當?shù)亟邮樟藬?shù)萬的契丹游牧民。不久之后,東喀喇汗國君主去世,其子無法控制國內(nèi)形勢,主動派使者來見大石,請求接管他的國家。
西遼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東喀喇汗國,大石把國都遷到八剌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意為強有力的宮帳),改元康國。此后,吉爾吉斯人、葛邏祿人和康里人接連臣服。
此刻的西遼已經(jīng)積聚了足夠的實力,大石決定實現(xiàn)他的復國理想。
公元1134年4月,大石派出7萬大軍東征討金。部隊出發(fā)前,大石再次祭天,并激勵將士們:
“朕率領你們來到這大漠盡頭,為的是光復故土,中興大遼,而不是茍安于此!這里不是朕與爾等的家鄉(xiāng),你我的家鄉(xiāng)在遙遠的東方!”
然而這次祖先沒有保佑他們。
大軍東行萬余里一無所獲,補給不足導致人馬損失慘重,無奈之下,不得不撤回國內(nèi)。
耶律大石這才意識到他已走的太遠,竟永遠無法回到故鄉(xiāng)去了。
現(xiàn)實是如此的殘酷。他一心為收復舊土而奮斗,卻不曾想到,自己越是努力,距離那個目標就越是遙遠。
這位異鄉(xiāng)皇帝惟有慨然長嘆:
“皇天弗順,數(shù)也!??!”
作為一個思鄉(xiāng)的游子,大石的夢破滅了,但作為一位偉大的君主,他卻還要為自己的帝國和子民奮斗。
三年后,大石第三次向西擴張。1137年5月,耶律大石率軍與西喀喇汗國君主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軍隊在忽氈(今塔吉克斯坦苦盞)激戰(zhàn),西國軍戰(zhàn)敗,馬赫穆德狼狽逃回撒馬爾罕。
西遼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引起了塞爾柱帝國的不滿,因為這里一直是他們的勢力范圍。1141年,塞爾柱蘇丹艾哈邁德·桑賈爾以屬國西喀喇汗國與葛邏祿人發(fā)生沖突為借口,從本國和附屬國中調(diào)集了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河中地區(qū)(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殺來。
葛邏祿人見狀也急忙求助于西遼。于是耶律大石寫信給桑賈尓,希望能化解干戈,而傲慢的桑賈尓非但沒有接受,反而回信給耶律大石讓他皈依伊·斯蘭·教,并稱自己軍隊能用利箭切斷敵人的胡須。
大石讀完信后,便命人拿給信使一根針,讓他切斷自己的胡子。
使者當然沒法做到,大石便笑著說:
“既然針都無法截斷胡須,箭又如何做得到?”
接著他果斷率部進軍,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相遇。
公元1141年,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第二次沖突即將爆發(fā)。
五、世紀之戰(zhàn)
公元751年的一個夏天,怛羅斯城外。
大唐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率領的軍隊已與大食軍隊交戰(zhàn)了五日,雖然人數(shù)少于敵軍,但大唐的精銳步兵戰(zhàn)斗力強悍,此刻處于上風。
就在此刻,唐軍中的葛邏祿人突然反叛,他們與大食軍隊一起對唐軍形成夾擊,導致唐軍主力與步兵聯(lián)系中斷。
大食軍隊抓住戰(zhàn)機發(fā)動猛攻,導致唐軍崩潰,三萬余人幾乎全軍覆沒,高仙芝僅率數(shù)千殘部狼狽逃走。
這便是怛羅斯之戰(zhàn),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首次直接沖突。
轉(zhuǎn)眼過了將近400年,代表兩大文明的交戰(zhàn)雙方都已發(fā)生變化。
大唐王朝在怛羅斯之戰(zhàn)后不久就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從此由盛轉(zhuǎn)衰,最終在901年亡于節(jié)度使朱溫之手。
其后15年, 契丹人耶律阿保機趁中原混亂,在北方建立契丹國,后改稱遼國。
傳統(tǒng)小說戲劇中,遼國多是以野蠻部落的面貌出現(xiàn),實際上遼在建立之初便傾向漢化,中期開始漢化程度逐步上升。遼國在政治制度上吸收漢制,教育上開科舉,語言文字上契丹語與漢語并行。
遼朝皇室貴族大多仰慕中原文化,他們拜孔子,尊儒術,遼道宗時期甚至以“諸夏”稱呼本國,道宗還有句名言:“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于中華?!?br>
西遼完全繼承了遼朝的一切,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
代表伊·斯蘭文明的是阿拉伯帝國,情況略為復雜。
阿拉伯帝國的不同時期由不同的王朝控制,擊敗高仙芝與對戰(zhàn)耶律大石的都是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國史書中所說的“黑衣大食”。
但此刻的阿拔斯王朝已是塞爾柱帝國的傀儡,實權由塞爾柱蘇丹掌控。
而塞爾柱帝國此前也一度陷入混亂和分裂之中,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桑賈尓。他花了十多年時東征西討,征服了反對勢力,重新統(tǒng)一帝國并成為新任蘇丹。
如果說耶律大石是遼朝的劉秀,那么桑賈尓則很像是阿拉伯帝國的曹操。
不幸的是,卡特萬成了他的赤壁。
六、 一戰(zhàn)揚名
故國相思淚已干,
大漠揮鞭指西原。
虎狼之敵無所懼,
天下傳頌菊兒汗 。
兵至一萬,無邊無岸,兵到十萬,徹地連天。
桑賈尓從帝國各處征召而來的軍隊,據(jù)說光是檢閱就用了半年時間。而后人根據(jù)史料推斷,大石此次迎戰(zhàn)的軍隊約有三萬人。
幾乎是和當年同樣的實力對比。
與西遼軍隊相遇后,桑賈尓將軍隊分為三路,左右分別是他的手下重臣和附屬國的國王,自己則親自率領中軍。
面對三倍于自己的對手,大石并未驚慌。他仔細觀察了對方的列陣,又觀察了戰(zhàn)場的地形??ㄌ厝f是一個依山的草原,山脈在己方一側(cè),山脈中還有一條狹長的峽谷,名為達爾加姆峽谷。
于是大石選擇將軍隊背靠峽谷列陣,同樣也分為三路:自己同樣親率中軍,左右則各2500人,由他的大將蕭剌阿不、蕭斡里剌率領,同時還安排了一些葛邏祿人的軍隊埋伏在峽谷之中。
大戰(zhàn)開始了。
雙方先是進行了一些試探性的進攻,接著重裝騎兵開始正面沖鋒。強大且在人數(shù)上占有優(yōu)勢的塞爾柱騎兵并未能擊垮英勇的契丹將士,戰(zhàn)事一度陷入膠著之中。
但隨后指揮桑賈尓軍左翼的錫斯坦國王覓得戰(zhàn)機,率領部隊插進西遼軍隊的右翼,將西遼的右軍與中軍間打出了一個缺口,而桑賈尓的其余兩路部隊也乘機猛攻缺口,迫使西遼軍隊向他們的左側(cè)移動。
大石軍面臨被分割殲滅的危險。
危急時刻,契丹將士再次展現(xiàn)了他們英勇頑強。
大石和蕭剌阿不的軍隊殊死抵抗,沒有讓塞爾柱聯(lián)軍占得一點便宜,反倒是在移動中蕭剌阿不的左翼軍繞到了聯(lián)軍的后方,大石的中軍正面迎上了聯(lián)軍相對薄弱的右翼。
而西遼軍右翼統(tǒng)率蕭斡里剌則冷靜地重組了瀕臨潰散的騎兵,繞到了聯(lián)軍的左翼發(fā)動攻擊。
雙方的戰(zhàn)場位置互換,塞爾柱聯(lián)軍的兩側(cè)和后方都在遭受猛攻,而他們正面面對的,是細長的達爾加姆峽谷。
于是聯(lián)軍就像羊群一樣,被趕入了狹窄的胡同里。
你可以想象一大群羊擠在胡同里的情景。聯(lián)軍幾乎動彈不得,隱藏在山谷中的葛邏祿人趁勢殺出,配合背后的西遼軍隊,戰(zhàn)爭已經(jīng)變成了收割。
聯(lián)軍崩潰了。伊·斯蘭文史書《歷史大全》中記載聯(lián)軍僅在峽谷中就死亡過萬,《遼史》中則記載敵軍尸體綿延了數(shù)十里之遠。
桑賈尓帶領殘兵僥幸逃脫,他的左右軍統(tǒng)領甚至他的妻子都成為了大石的俘虜。
這一戰(zhàn)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阿拉伯史學家伊本·艾西爾這樣評價卡特萬之戰(zhàn):“在伊·斯蘭的歷史上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戰(zhàn)爭,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傷亡?!?br>
經(jīng)此一役,中亞的政治格局徹底改變,塞爾柱帝國的勢力不僅徹底退出中亞,這個帝國也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50年后,帝國被花剌子模吞并,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而桑賈尓則在此戰(zhàn)的十年后被烏古斯人擒獲,與天祚帝一樣,在敵人的囚牢中度過余生——與其說他像魏武,其實倒更像是前秦的那位苻堅。
此戰(zhàn)令西遼威震中亞。戰(zhàn)后,耶律大石進入了撒馬爾罕,接著西遼又征服了花剌子模,成為了中亞的霸主。
而正是受到西遼的影響,古英語和后世的俄語、阿拉伯語、拉丁語中都將中國稱為“契丹”。
尾聲
但大石卻再也沒能實現(xiàn)他的夢想。
兩年以后,他便懷著無法恢復故土的遺憾溘然長逝,廟號德宗。西遼也在其后不久消失在蒙古帝國的鐵蹄之下,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道微瀾。
但菊兒汗(Kur Khan)的名字卻隨著卡特萬一戰(zhàn)傳向西方,被敘利亞人轉(zhuǎn)述成約哈難(Yu?anan),被歐洲人翻譯成約翰內(nèi)斯(Johannes),最后傳到羅馬教廷,轉(zhuǎn)生成為基·督教的英雄,被他們苦苦尋找了三百余年。
2007年04月25日全國戶籍人口統(tǒng)計結(jié)果:石姓在我國姓氏排名第61位。
姓氏起源:
一、出自姬姓,為石石昔之后裔。據(jù)《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所載,春秋時衛(wèi)靖伯之孫石石昔,有大功于衛(wèi),世為衛(wèi)大夫,石石昔之孫駘仲,以祖父字為氏。
二、出自他姓,以字為氏。據(jù)《春秋公子譜》所載,春秋時宋公子段,字子石;春秋時鄭公子豐有子名公孫段,字子石。兩者其后皆以字為氏。
三、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1、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改為石姓;
2、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將鮮卑烏石蘭氏改單姓石;
3、據(jù)《后趙錄》所載,十六國張訇督改為石會,冉閔改為石閔;
4、據(jù)《北史》所載,有婁姓改為石姓;
5、上黨石姓,羯人之姓,其先為匈奴別部,后散居上黨、武鄉(xiāng);
6、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7、據(jù)《九國志》所載,萬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國時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是也;
8、金時女真人斡勒氏、石盞氏改單姓石;
9、今侗、水、阿昌、滿、拉祜、回、土家、東鄉(xiāng)、黎、羌、蒙族有此姓。
姓始祖:
石石昔。本名公孫石昔,字石,春秋時康叔的六世孫衛(wèi)靖伯之孫,衛(wèi)國賢臣。
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殺掉衛(wèi)桓公,州吁自立為君。此時石石昔已告老還鄉(xiāng),為除掉州吁及其黨徒,石石昔設下巧計,假陳恒公之手殺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即衛(wèi)宣公。
石石昔在此次變故中表現(xiàn)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為世人所稱道,被稱為純臣。以后,石厚之子駘仲,以祖父的字為氏,為石姓。其后人尊石石昔為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徒分布: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后,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wèi)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
由此可見,石姓最早發(fā)源于當時的衛(wèi)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以衛(wèi)國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準確地說,在衛(wèi)公子州吁弒其君后,衛(wèi)姓已有在魯活動的身影。秦漢以前,石姓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漢時,石姓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qū),并很快成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姓是十六國時后趙石勒的后裔,河南石姓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后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九二九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閩粵各地。五代時石姓在福建形成閩南望族。
宋元以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qū)。明初洪武年間,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后子孫有許多人去臺灣,進而又遠播海外。
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東、陜西、遼寧、河南等省為多,上述六省石姓約占全國漢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歷史名人:
石 申:戰(zhàn)國時天文學家,他與甘德所測定的恒星紀錄有八百一十多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有《甘石星經(jīng)》。
石 崇:渤海南皮(今屬河北)人,西晉權臣,以與貴戚王愷斗富,爭為侈靡而聞名于世。
石 勒: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榆社)羯人,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石敬塘:后晉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認契丹為父的“兒皇帝”,割讓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受后世唾罵。
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名將。陳橋兵變,佐趙匡胤稱帝,杯酒釋兵權后,僅留虛職。
石 普: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名將。曾入川鎮(zhèn)壓李順起義,后領兵與契丹、西夏作戰(zhàn)。以功封河南節(jié)度使,后分司西京
石延年: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詩風勁健,為歐陽修所推崇,文也勁健而善書,筆畫遒勁,顏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號為三絕。有《石曼卿詩集》。
石 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宋代文學家,人稱徂徠先生,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善豪翰,主張道統(tǒng)文統(tǒng)合一,推崇韓愈,反對西昆體,有《徂徠集》。
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進士,以詞名世,常以俚俗語寫男女之情,有《金谷遺音》。
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元代雜劇家,女真人?!肚锖鷳蚱蕖窞槠浯碜?。
石韞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狀元,官山東按察使。工詩善畫,尤工隸書,兼擅古文,著《獨學廬詩文集》。
石達開: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的翼王,有勇有謀,在太平天國前期的勝利進軍和奠都南京以及率軍西征中,屢敗清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74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女人系列:楊家將的天字第一號大仇人
下一篇: 導致遼與金滅亡的貨幣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