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部隊越過這些城池直接南下
,直逼黃河渡口澶州。
如果攻下澶州,遼軍就可以越過黃河直抵大宋都城開封
。
連北部的城池都難以攻下
,想攻陷大宋的首都就更是難上加難。但蕭燕燕也并不想這樣做
,她所想的
,是將大宋逼到談判桌上來。
當初大宋北伐目的并非滅亡遼國
,只是想收復漢唐故土燕云之地
;而此次遼方興兵南犯,為的也是想收復當初丟失的關南領土
。
早在南下之初
,蕭燕燕便對俘虜?shù)乃纬纪趵^忠善待有加,目的就是以他為橋梁與宋方進行對話
。雖然大宋對和談請求也積極響應
,但對于索要關南之地的要求卻斷然予以拒絕。
因此遼軍目前的軍事行動
,都是為談判增加籌碼
。
但這次進攻非但沒有增加到籌碼,反倒讓蕭燕燕降低了要求
。
首都受到威脅
,當時在位的宋真宗趙恒但在宰相寇準的鼓勵下,率兵親征來到澶州
。澶州守軍受到鼓舞
,士氣大振。不僅擊潰了來到城下挑戰(zhàn)的遼兵
,還用床子弩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覽
。這讓本厭倦的蕭燕燕更加無心戀戰(zhàn),于是在談判中達成合議
,不再索要關南領土
,以每年收取宋朝二十萬歲幣為條件停止了戰(zhàn)爭。
兩國從此結為兄弟之邦
,停戰(zhàn)了一百余年
。
與宋朝停戰(zhàn)后五年,蕭燕燕為兒子舉行了柴冊禮
,遼圣宗開始親政。同年年底她在行宮病故
,享年五十七歲
。
長期攝政并沒有給她帶來惡名和兒子的怨恨,在她死后,遼圣宗為緬懷母親修建了一座寺廟
,這就是位于今天遼寧省錦州市的奉國寺
。
這座寺廟經歷了金滅遼,元滅金的慘烈戰(zhàn)斗和元代的大地震都得以保存下來
,遼沈戰(zhàn)役中一枚炮彈擊穿大雄寶殿
,竟落在釋迦牟尼佛手中沒有爆炸。
時至今日
,這里已經成為少數(shù)契丹族留下的遺跡之一
。
《燕云臺》遼國占據(jù)燕云十六州,宋朝無力收復,是歷史的必然?
作者:長樂夜未央。
近日播出的電視劇《燕云臺》
,講述了遼國皇太后蕭燕燕的傳奇一生
。而本劇的男主角韓德讓,是蕭燕燕的情人
,也是一個標準的“燕云漢人”
。
這對男女主角對遼國最大的 歷史 貢獻,就是擊退了宋朝多次北伐大軍
,幫遼國保住了燕云十六州
。
傳統(tǒng)的 歷史 觀念認為,后晉石敬瑭對契丹遼國出賣燕云十六州
,對后世特別是宋朝影響巨大
,是南北關系的轉折點之一。
燕云十六州把握燕山險要
,一旦被長城外勢力占據(jù)河北平原就無險可守
,而且這里是重要牧馬地,一旦丟失
,中原王朝則騎兵不振
,另外這里人口和財力對遼國意義重大,對遼國成為長期穩(wěn)固的體制有大貢獻
。
因此
,燕云十六州歸屬遼國,注定了北宋國力的不振
。然而
,北宋的一切弊端
,真的可以往區(qū)區(qū)石敬瑭身上一推了事么?
首先
, 歷史 上首先是劉守光父子占據(jù)幽州
,然后劉氏父子被李存勖所滅,后唐遂有幽州
。這時候燕云十六州大部分還是在后唐中原勢力控制下
。但是即便是后唐在李存勖和李嗣源的全盛時期,也無力把契丹勢力從這一地區(qū)全面驅逐
。一如曹操伐烏桓
,高齊伐契丹柔然突厥等。
而且哪怕沒占據(jù)燕云十六州
,契丹和契丹的皇權也在不斷的發(fā)展中
,如滅渤海對契丹遼國的意義,至少絕不下于奪取燕云
。
契丹的崛起
,讓長城南北力量對比大大拉平。契丹的文明程度大大高于之前的長城外各族
。爾后后唐自己內亂
,石敬瑭自己給契丹人的,只是大同盆地的山后各州
,這些地盤歸屬契丹人
,山西還有雁門之險要,并非無險可守
,而山前各州
,是駐守這里的軍閥趙德鈞、趙延壽父子送給契丹的
,并非直接由石敬瑭送的
。
后世史書借著契丹述律太后的嘴說的,對耶律德光:「如果地方占據(jù)了渝關險要
,那你就速回
。」對趙氏軍閥:「你就算要稱帝
,先擊退契丹再南下不遲
。」然而
,從此前梁晉爭霸后期
,和后唐莊宗明宗時期和契丹較量交涉的記錄,事情并沒那么簡單
。
事實是
,華北王朝當時一直無力把契丹從整個燕云地域驅逐出去
,燕山之險要,并未能徹底鞏固
。渝關這個險要,其實沒一直能恢復鞏固
。整體來說
,當時中原政權和契丹處在對抗拉鋸狀態(tài),這時候中原內戰(zhàn)
,局面一下子失衡
,不僅僅是燕云十六州的問題,而是契丹是否能長驅直入中原的問題
。
趙德鈞
、趙延壽父子也許算錯了局面,但是他們也是亂世軍閥
,力量對比大小強弱
,還是看得出來的,如果契丹真的弱不禁風
,那他早就把契丹從山前地域完全驅逐出去
,甚至打過燕山繼續(xù)北上了。既然趙氏父子在后唐一統(tǒng)穩(wěn)固全國支持的情況下
,都做不到這點
,現(xiàn)在后唐內戰(zhàn),他孤立無援
,靠他自己能否擋得住契丹舉國而來呢
?就算擋得住,結果只是自己實力消耗殆盡
,徹底無足輕重
。
作為一個藩鎮(zhèn),最大的利益自然是自保和地位
。趙氏父子徹底投靠契丹的原因
,明顯是因為力量懸殊,如果力量真的沒那么懸殊
,那就算趙要投降
,整個幽州藩鎮(zhèn)的將士也不會支持他啊。
如果雙方力量對比差距不大
,幽州軍隊已經把契丹從整個地域驅逐出去
,能夠付出不大的代價就占據(jù)渝關險要,以此讓契丹舉國之兵無功而回
,那趙氏父子就算自己看不清局面
,總不能他身邊將領們都看不清局面吧
?五代可是藩鎮(zhèn)將士逐帥的時代啊。
因此
,契丹人并非當真從石敬瑭手中
,白得了一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地盤,而后趁機做大
。而是在長城南北政權激烈的對抗和斗爭中
,契丹通過強大的武力威懾下,成功占據(jù)了燕云十六州
。
而且
,這段 歷史 充分說明了契丹體制的穩(wěn)固,非但沒有如傳統(tǒng)游牧民族那樣內亂瓦解
,而是中原王朝內戰(zhàn)
,契丹大舉進攻,而且需要注意的是
,在奪取燕云十六州之前和之后很長時間
,契丹國勢不斷上升,皇權更加鞏固
。而且一直到北宋末年為止
,遼國國內并無大規(guī)模、長期化的內戰(zhàn)和內亂
。
而契丹當然不會以拿下燕云十六州作為滿足
,只是石敬瑭還有力量,中原藩鎮(zhèn)還有力量
,因此契丹滿足于冊封后晉當兒皇帝
。
但是哪怕在石敬瑭時期,后晉對契丹也并不是那么馴服的
。而到石重貴上臺
,南北全面戰(zhàn)爭,傳統(tǒng)史書歸咎為石重貴不自量力
,但是契丹也想南下中原
,也是重要原因。從開戰(zhàn)到石晉滅亡
,到契丹立足不住
,在后漢劉知遠為首的中原藩鎮(zhèn)反擊下,撤退回家
。
整個戰(zhàn)爭過程證明
,中原藩鎮(zhèn)有能力阻止契丹南下,如果不是石晉自己內亂
,契丹是無力南下的
, 歷史 哪怕后晉內亂之下
, 契丹進了中原,都站不住腳
。還有就是五代的藩鎮(zhèn)體制
,固然沒有文官牽制礙事,但是這種體制無可避免的不斷內亂
。
那么可以下結論了
。首先,并不是石敬瑭對契丹出賣燕云十六州
,而是隨著長城外地域的崛起,作為這塊地域勢力代表的契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