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中之戰(zhàn)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是否還記得,楊修在曹操出兵漢中進攻劉備途中說了一句話“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其實,聰明楊修早就看出當時曹操對于漢中所持的態(tài)度了。但是漢中之戰(zhàn)對于當時的劉備來說,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生死之戰(zhàn)”。所以兩軍交戰(zhàn),對其戰(zhàn)役的重視度不同,所以說在這場戰(zhàn)爭在一開始就是劉備贏了。
在取得益州后,劉備依靠益州和此前帶來的荊州兵,打贏了漢中之戰(zhàn)。但是,這個所謂的“嬴”其實并非軍事上的勝利,而是戰(zhàn)略上的勝利。
單從戰(zhàn)績上說,難以認定劉備的蜀軍擊敗曹軍,因為漢中之戰(zhàn)中曹軍并未遭受很大的重創(chuàng),曹操退走時可以分2次從容的將漢中百姓全部遷走,也佐證了這一點。而漢中之戰(zhàn)勝利的原因,也僅僅是劉備的相持戰(zhàn)略逼走曹軍而非將其擊敗。曹操失其地卻得其民,這在人口稀少的漢末三國時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其實,當時曹操率軍攻打漢中之時,他不僅僅所面對的是正面的蜀軍,而且還要面對東線兵強將勇的東吳,完全就是腹背受敵。而漢中的地形想必大家都知道,蜀地多山,道路崎嶇,險峻難行,所以曹軍的后勤補給也是很困難。但是,曹操想要將蜀中收入囊中,蜀道卻是必經之地。盡管曹軍的騎兵來勢洶洶,卻很難在地形上發(fā)揮其優(yōu)勢。與此同時,劉備在攻打漢中之前,早已和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提防孫權在事后偷襲,形成左右夾攻之勢。
而劉備敢于和曹操叫板的“底牌”,事實上也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蜀軍。劉備半生漂泊,直到客居新野時,才通過招募流民的方式建立起了嫡系部隊。這些避亂流入荊州的外地流民,由于喪失了家園,所以,完全依靠軍隊的供養(yǎng)才能生存,屬于職業(yè)兵,因而戰(zhàn)斗力極強。
劉備取益州時,抽調走了大批荊州軍精銳(流民軍),攻漢中時的攻堅力量,正是當年的荊州軍和收編的東州兵。但可惜,吳蜀夷陵之戰(zhàn)時,劉備多年積累下的這支精銳損失殆盡(戰(zhàn)死5萬)。所以,諸葛亮主政時,蜀漢大軍的來源才從“外來戶”變成了益州編戶。
但是,這支蜀軍戰(zhàn)斗力并不算高,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就曾專門提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占據數量優(yōu)勢的蜀軍居然被曹軍擊敗,可見戰(zhàn)力不高。
不僅如此,益州兵參軍熱情也不高,《三國志》記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fā)諸郡,多不相救”。而在諸葛亮死后,更是出現“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的情況。所以,諸葛亮生前不得不從南中地區(qū)征調少數民族軍隊,由夷兵組建成蜀軍中堅,所當無前, 號為”飛軍“。
所以,真正能夠擊敗曹軍的那支精銳,早就被劉備在伐吳時全部葬送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7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