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眙鹆x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麴義是三國時期袁紹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實力和名氣,遠在顏良、文丑之上,但是卻不被大眾所熟知。窺探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三國演義》把后者吹噓的太過了,好像每次袁紹遇到危機的時候,都會首先想到他們。但是在正史上,顏良和文丑只在官渡之戰(zhàn)中露了一次面,而且是剛露臉就被曹操給斬殺了。
與顏良和文丑相比之,麴義則要比他們厲害的太多了,并且在史料上留下了極其輝煌的戰(zhàn)績。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我們先把麴義的戰(zhàn)績來梳理一下: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征伐董卓,冀州牧韓馥暗中設阻。其部將麴義看不慣韓馥的小人行徑,遂率部反叛,大敗韓馥后投靠了袁紹。史載:“馥將麴義反畔,馥與戰(zhàn)失利?!痹斠姟逗鬂h書·袁紹傳》;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南匈奴單于于夫羅,劫持張揚反叛袁紹。袁紹命麴義率部追擊,在河北臨漳以南一帶,大敗于夫羅。史載:“單于執(zhí)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于鄴南(今河北省臨漳以南),破之。”詳見《三國志·張揚傳》;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紹與公孫瓚三萬大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展開激戰(zhàn)。麹義只率領八百軍士為袁紹的先鋒,大破公孫瓚主力,公孫瓚落敗而逃。史載:“紹自往征瓚,合戰(zhàn)于界橋南二十里。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瓚軍敗績,不復還營?!痹斠姟队⑿塾洝?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至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麴義跟隨袁紹征剿黑山賊寇干毒、張燕等人。史載:“紹乃出軍,討干毒。遂與張燕戰(zhàn)于常山,連戰(zhàn)十余日。”詳見《后漢書·袁紹傳》;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麴義與烏桓峭王合兵一處,在鮑丘一帶擊潰公孫瓚的部隊,追擊中斬敵兩萬余人。史載:“烏桓峭王與麹義合兵,破瓚于鮑丘,斬首二萬余級。”詳見《后漢書·公孫瓚傳》。
通過這些史料中的記載,可以得出兩個結(jié)論:
一、麴義的作戰(zhàn)履歷,說明了他是袁紹手下當時最能打的猛將。他幾乎經(jīng)歷了袁紹早期對外的主要戰(zhàn)爭,并在其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他的實力遠遠在顏良和文丑之上;
二、通過這些履歷,也說明了當時袁紹對他是極為信任和重用的。從他參加戰(zhàn)爭的次數(shù),和在其中擔任的角色,尤其是從袁紹讓他單獨率部征討公孫瓚這件事情上,就足以說明了一切。
袁紹作為一方諸侯,手下能有這樣值得托付和器重的猛將,按理說是一件很慶幸的事情。而對于麴義來說,能夠得到主上的信任和重用,也同樣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但是,根據(jù)史料上的記載來看,麴義的下場卻是有些凄涼:他是被袁紹下令處決的。
那么在這里就有一個問題:袁紹為什么要除掉麴義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史料上的一些小片段來加以說明。
首先,麴義是什么時間被斬殺的?
關(guān)于麴義的死亡時間,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在史料當中并沒有明確說明,只能通過史料中的記載,推斷出一個大致的時間段。
據(jù)《后漢書·袁紹傳》中的記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至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期間,麴義跟隨袁紹一起出兵,討伐黑山賊寇干毒、張燕等人的時候,在常山一帶連續(xù)征戰(zhàn)了十多天。賊寇傷亡慘重,而袁紹的軍隊也因為苦戰(zhàn),身心疲憊不堪,所以雙方在打了一個平局的情況下各自退兵了。
就是在這次的戰(zhàn)斗之后,麴義感覺自己的功勞很大(麹義自恃有功),變得有些行為失當(驕縱不軌),于是袁紹就把他給斬殺了(紹召殺之),他的部下也被袁紹收并(而并其眾)。
通過這個小片段可以得出:麴義是在袁紹征剿黑山賊寇之后,興平二年之前的這一段時間被袁紹殺死的。
但是這個結(jié)論很快又被推翻了。因為在《后漢書·公孫瓚傳》中的記載: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麴義跟烏桓峭王合兵之后,數(shù)次打敗公孫瓚,最終還把公孫瓚逼回了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一帶)固守。這一仗打的時間非常長,麴義率部圍困易京整整圍了一年多的時間。
從這個記載來看呢:麴義的死亡時間應該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左右。
那么究竟以哪個時間段為準呢?大多數(shù)人認為,《后漢書·公孫瓚傳》的記載,對麴義重兵圍困易陽的描述非常詳盡,期間的各個人物的行為也都有提及,所以,麴義的死亡時間在建安元年左右的說法比較可靠。
其次,麴義被袁紹斬殺的原因。
關(guān)于麴義被袁紹斬殺的原因,在后世有很多種說法,甚至有人提到了麴義有謀反、叛亂的行為。但是從史料當中考證的只有一種,那就是:“驕縱不軌”。這在《后漢書·袁紹傳》中說得很明白。
在這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就是:“不軌”這個詞在古代的釋義里面不是指“謀反、叛亂、別有用心”等意思,而是特指“行為或語言上的不當”。這在《三國志·司馬芝傳》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體現(xiàn):當時有一個叫劉勛的,因為跟曹操的關(guān)系非常好,所以就表現(xiàn)的優(yōu)點桀驁不馴,后來被處死的理由就是“不軌”(勛以不軌誅)。
另外在《英雄記》中也提到了類似相同的原因:“麹義后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边@里的“驕恣”跟“驕縱不軌”的釋義差不多,都是因為麴義持功自傲、言行失當,而遭到了袁紹的憤恨,最后惹下了殺身之禍。
總之,麴義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上,的確是袁紹手下最有名的一位猛將。之所以不被大眾所熟知,主要還是因為《三國演義》中過于吹捧顏良、文丑這個兩個人,以至于把麴義真實的光芒都給蓋住了。
樓主問的是游戲上是吧,史書上沒有什么河北四名將的說法。麴義原是韓馥的手下,后歸袁紹,逼韓馥讓冀州,這個人作戰(zhàn)很勇猛,曾多次幫助袁紹與公孫瓚作戰(zhàn),后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所殺;顏良是死在白馬坡,被關(guān)羽斬殺,文丑死于亂軍,這二人的死,主要責任在于袁紹指揮失誤,孤軍深入,中了埋伏,不然關(guān)羽沒有那么容易就殺了顏良。張郃是三國名將,三國后期稱為曹魏方面主要的武將之一,地位比較高,張郃后來死在諸葛亮的手中,是司馬懿借刀殺人的伎倆,司馬懿要篡權(quán),論影響、勢力,名望,張郃無疑是個最大的障礙。張郃善于行兵布陣,帶兵很有經(jīng)驗,又善于安營扎寨,對地理很有研究,被后世稱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高覽的記載很少,不了解。
麴義在《三國志》里沒有立傳,這四個人中只有張郃在《三國志》中被立傳。
主要是袁紹開始對他進行了猜疑,最后兩個人矛盾激化,兩個人的關(guān)系徹底決裂。
袁紹麾下有著四世三公的名頭,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文臣有審配、許攸等等,武將有顏良、文丑。但是這都是后期袁紹下的人物,袁紹前期的主要軍事將領,也是袁紹麾下的首席大將就是麴義,很少為人所知,但是確實在袁紹前期承擔了主要的軍事任務。
在袁紹和公孫瓚的軍事斗爭中,也是因為麴義出色的表現(xiàn)才奠定了袁紹最后的勝利。袁紹和麴義最初的合作是為了抵抗韓馥,麴義感覺袁紹是一個值得輔佐的君主,于是決定跟隨袁紹。袁紹和公孫瓚的界橋之戰(zhàn)中也是讓袁紹看到了這個人出色軍事能力,但是也在心中埋下了對這個人猜疑的種子,袁紹就是一個這樣多疑的人。
其實在前期袁紹和公孫瓚的戰(zhàn)爭中,袁紹是比較弱勢的一方,不得不將自己印綬送給了公孫瓚的親族公孫范。界橋之戰(zhàn)是袁紹和公孫瓚兩個軍事集團最重要的戰(zhàn)役,在這次戰(zhàn)役結(jié)束之后,公孫瓚就失去了和袁紹爭奪地盤的實力,從此只能采取防御的手段來延續(xù)自己的統(tǒng)治。
麴義背叛袁紹主要的原因還是麴義內(nèi)心認為自己的功勛和自己的地位不匹配,于是不斷的和袁紹產(chǎn)生摩擦,袁紹本來就是一個多疑的人,于是兩個人的關(guān)系越來越不好,最后兩人終于矛盾不斷的激化,麴義離開了袁紹。
即使放到整個中國戰(zhàn)爭史的尺度下,麹義的戰(zhàn)術(shù)能力都是名列前茅的。
可惜,袁紹外寬而內(nèi)忌,終究容不下麹義,自毀長城。
史詩級的戰(zhàn)術(shù)能力
中國歷史上,不乏以步制騎的戰(zhàn)例。但是,多是單純依賴弓弩和工事。
騎兵旦沖擊不成,往往也就不沖了,步兵很難大量殲敵。
可是,麹義卻以其他獨創(chuàng)的戰(zhàn)法,重創(chuàng)進攻的騎兵部隊!
界橋之戰(zhàn)中,麹義為先登,率800步卒及大弩千張在前。麹義令士兵伏于大楯之下,冷靜待敵。
公孫瓚下令騎兵發(fā)起沖擊!
麹義軍不動,沉著待機!
東漢時的弩,分為8個級別,最常見的6石弩,射程260米。麹義的大弩射程應該更遠!而麹義卻依然紋絲不動!
直到公孫瓚抵達數(shù)十步時,麹義軍大弩齊發(fā)!公孫瓚的騎兵一片大亂!
與此同時,麹義軍大呼一聲,丟掉大櫓,奮勇沖殺!
此戰(zhàn),麹義斬殺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余級,奮力追擊。他一直追到界橋,拔去公孫瓚大營牙門,大破敵軍!
此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水平極高!
麹義的大弩威力再大,也不過千張,能殺傷多少騎兵呢?單純發(fā)弩,并不能阻止公孫瓚的沖擊!
不過,在一波齊射后,公孫瓚軍前面的戰(zhàn)馬中箭倒地,后面的馬受到影響,需要放慢速度,重新調(diào)整(即使不怕踩踏戰(zhàn)友,也怕被絆倒呀)!
等到公孫瓚的騎兵調(diào)整好,再次沖鋒,麹義就完蛋了!
此時,"放近了再打"的好處就體現(xiàn)出來了!
麹義軍與敵軍騎兵不過數(shù)十步!百米以內(nèi)!20秒以內(nèi),步兵可以殺到!但敵軍的戰(zhàn)馬未必能重更新調(diào)整好!
可是,麹義軍迅速發(fā)起沖擊!以嚴整、沖鋒的步兵,去進攻混亂、靜止的騎兵,大獲全勝!
盡管比起曹公的官渡、周郎的赤壁、陸遜的夷陵知名度更高,影響更大,但平心而論,麹義界橋之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價值,不遑多讓!
屢戰(zhàn)屢勝
除了界橋之戰(zhàn),麹義在其他作戰(zhàn)中,也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軍事能力。
韓馥時期,麹義叛韓馥,韓馥討伐,被麹義擊?。?/p>
僅僅依靠幾千部曲,就讓堂堂冀州牧奈何不得,其強悍可見一斑。
于夫羅劫持張揚,反抗袁紹。麹義一戰(zhàn)破敵!
于夫羅好歹是南匈奴實力派大貴族,連麹義這么點人都收拾不了,難怪不敢造次!
麹義僅有的一次吃虧,還是拜公孫瓚所賜。
麹義與劉和、鮮于輔進攻公孫瓚,將敵圍困于易京城內(nèi)一年多。
最終,糧草不濟,麹義退卻時,輜重被公孫瓚所毀。
不過,麹義不過數(shù)千人,劉和、鮮于輔聯(lián)軍近10萬,此戰(zhàn)攻不下,恐怕賴不著他!
被殺之謎
曲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眾?!逗鬂h書》
麹義如何驕縱,史書沒有說。
不過曹操手下的郭嘉、劉備手下的法正,不都有?驕縱?的行為嗎?
用人之際,以麹義之能,即使有驕縱行為,也應不至于要被殺!
對于不軌,《英雄記》倒是有一個說法:麹義因自恃功高,未得重賞,且出于涼州,心不自安,乃與黑山張燕相結(jié)。趁著袁紹在外,麹義等人在魏郡造反,未成。
不過,《英雄記》全書已失,后世多參雜了偽料于其中,因此,不可作為確鑿材料。
不過,裴松之在注解《三國志.公孫瓚傳》時引用《漢晉春秋》的另一則材料,似乎說明麹義本人并沒有這么作!
其中,袁紹親口提到:魏郡造反的,是?麹義余殘?。
看來,袁紹是先處置了麹義,?并其眾?之后,?麹義余殘?才在魏郡造反!
因此,麹義是否真的驕縱不軌,真的說不清!
同時,麹義一個涼州豪族,在河北并沒有根基,而他所掌握的兵權(quán),又始終不多,要說他?功高震主?,也還不至于!
因此,袁紹也許真的沒有?一定要殺麹義?的理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8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