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古爾泰是嫡子,為什么沒能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非嫡又非長,為何卻能繼承大位?
之所以沒有繼承努爾哈赤的位置,這主要就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因為皇太極特別的痛恨,他一直都會從中作梗
,再加上莽古爾泰本身就生性比較魯莽
。沒有一點點的政治頭腦,因此也沒有得到一個支持
,最終就會輸給皇太極
。

一、皇太極痛恨至極
莽古爾泰的母親袞代的母親一直都會得到努爾哈赤的喜歡
,家中所有的大小事務全部都是經(jīng)過這一個女子,但是皇太極的母親根本不受寵
,而且在29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離開人世
。這就意味著根本就沒有人會關(guān)心皇太極,因此皇太極特別痛恨眼前的人
,這必然就會從中作梗
。
二、皇太極慫恿
莽古爾泰雖然是一個特別英勇善戰(zhàn)的人
,但是為人相對比較魯莽
,而且也沒有什么政治智慧,經(jīng)常性都會得罪皇太極
,這就讓皇太極覺得非常的生氣
。比如有一次皇太極讓對方進攻比較密集的南面,而在后期軍隊受創(chuàng)直接就抱怨是皇太極造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聦嵉恼嫦嗖⒉皇侨绱耍且驗檐婈牳揪筒宦犔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皇太極也表示一定要檢查清楚
,如果舉報的是誣告
,就必須要從重的處罰,其實這就是皇太極故意想要除掉對方
。
三、生性魯莽
這雖然是一個大家都比較喜歡的人物,但是他確實是一個特別魯莽
,而且也根本就沒有政治頭腦
,更加不懂得明哲保身,這才沒有辦法安享晚年
。代善就是一個非常明哲保身的人
,因此才能夠成為鐵帽子王,也可以擁有著幸福的人生
。憑借著自己特別傲慢的性格
,再加上根本不懂得政治手段,所以所有的兄弟也不可能會支持他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導致后來輸?shù)脧貜氐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要想成為一個王,并不是如此的簡單
,除了需要自己有實力之外
,同樣需要不停的去輔佐身邊的人。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
。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莽古爾泰是嫡子,為什么沒能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
多爾袞能力出眾,努爾哈赤為何沒有將汗位傳給多爾袞?
多爾袞
,清朝和碩睿親王。清朝初期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
皇太極繼位
多爾袞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可謂是能文能武
,努爾哈赤也最喜歡多爾袞
,然后最后卻把皇位傳給了皇太極,最重要的是因為多爾袞的年齡比皇太極要小
,自然優(yōu)先考慮皇太極了
。而且多爾袞的能文能武也是在皇太極之后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了
。
努爾哈赤在1626年去世,皇太極被推舉上了汗位
,當時努爾哈赤是沒有立太子的
,因為前幾任太子比如嫡長子褚英,雖早期隨父王征戰(zhàn)天下立了許多功
,但是后來卻一直違抗努爾哈赤的意愿
,后來便廢了他的太子位。后來又立了代善為太子
,結(jié)果代善因為在待人方面的問題讓努爾哈赤非常生氣
,廢除了他的位置。
皇太極盡管是第八子
,但是無奈他才能強啊
,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都深深吸引了努爾哈赤
,而且皇太極為人方面也非常大公無私
,一心為國家民族,這可讓努爾哈赤高興壞了
,這王位
,自然得傳給他了
。
努爾哈赤子嗣眾多
,最后為何是八子皇太極繼位?
我們都知道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繼任者
,也是明末女真軍事集團的第二位領(lǐng)導人。但是
,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
,繼承后金大汗汗位的皇太極,并非是由努爾哈赤指定的
,當然
,皇太極也并非篡位謀權(quán),而是根據(jù)努爾哈赤生前所制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
,由掌握后金軍政大權(quán)的八個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產(chǎn)生的
。
因為,在努爾哈赤的暮年
,由于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先后令他十分失望
。因此,他并沒有選擇某一個兒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而是別出心裁的制定了一個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八王議政制
。
這個八王議政制度延續(xù)了努爾哈赤所制定的八旗制度,他賦予了八旗的旗主共同掌握國家軍政大權(quán)的權(quán)力
,甚至給予了他們推舉和廢除后金大汗的權(quán)力
。因此,某種程度上
,皇太極是由女真軍事集團上層民主選舉產(chǎn)生的
。
當然,能被眾多實力強橫且野心勃勃的八旗旗主們共同推舉為大汗
,皇太極絕非幸致
。當時的八旗旗主,真正有有實力
、有機會問鼎大汗汗位的
,其實只有資歷最深、權(quán)力最大
、兵力最強的四大貝勒
,他們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
、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
其中,資歷最深
,同時也最有希望繼承汗位的
,本來應該是大貝勒代善。但是
,本有機會直接成為繼承人的代善
,由于在努爾哈赤最為看好他的時候,與努爾哈赤的福晉私通
,令努爾哈赤大失所望
。也因此,他徹底失去了繼承汗位的可能
。
而二貝勒阿敏
,其實是四貝勒中希望最小的一個,因為他并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
,而是努爾哈赤的侄子
。作為汗室旁支,父親又是曾被努爾哈赤親自剝奪權(quán)利并幽禁致死的舒爾哈齊
,再加上阿敏本人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也十分疏遠
,他獲得推舉繼承汗位的可能性近乎為0。
至于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典型的莽夫
,作戰(zhàn)勇猛有余而謀略不足
。而且,由于性情殘忍
,不但在對外的戰(zhàn)爭中經(jīng)常燒殺擄掠
,無惡不作,連與本集團內(nèi)部的人
,關(guān)系也十分不好
。因此,莽古爾泰也不太可能被推舉
。
剩下的
,當然是智勇雙全,同時又很會做人的皇太極了
。由于武力起家
,在戰(zhàn)爭的歷練之中,努爾哈赤的眾多兒子和部將們往往武力強悍
,軍事才華也十分突出
,但是在治國和文化方面卻十分欠缺,甚至
,努爾哈赤的許多兒子連字都不識
。
皇太極卻并非如此,作為努爾哈赤的第八子
,四大貝勒之中的老四
,皇太極不但勇力絕倫,戰(zhàn)功顯赫
,同時
,他也是諸多貝勒之中最善于學習的人,完全稱得上文武雙全
。因此,皇太極在諸多貝勒之中十分顯眼
,能力也受到了大家的公認
。
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
首先努爾哈赤去世時
,多爾袞只有15歲
,這個年齡肯定是不能統(tǒng)帥部落,而且當時多爾袞沒有太多權(quán)利
,權(quán)力的重心在“四大貝勒”身上
,多爾袞不具備統(tǒng)治的實力;
其次,雖然多爾袞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妃子
,多爾袞有兄弟三人
,但是這并不是他能擁有繼承權(quán)的首要條件,這只是必要條件
,不能說一個皇帝寵愛誰
,誰的兒子就可以做皇帝;
最后
,就是多爾袞當時沒有太多的外在支持
,擁有話語權(quán)的幾個大臣大多都比較現(xiàn)實,誰的拳頭大
,實力強就推誰
,而這個關(guān)鍵時刻,代善父子和濟爾哈朗的支持了皇太極
,使得多爾袞與皇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命運就是如此的無奈。努爾哈赤究竟想傳位給誰
,始終是個謎
,就當時而言,多爾袞并不合適
。
總結(jié):多爾袞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
,可惜他出生太晚,雖然他曾經(jīng)是努爾哈赤屬意的太子人選
,但是當時的后金
,無論從哪個方面都需要實力與威望更強的人來繼承帝位,所以多爾袞才沒有被努爾哈赤選為繼承人
。
多爾袞能文能武,為何沒有被努爾哈赤選為繼承人呢?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多爾袞才14歲,并且沒有任何軍功,而且當時后金是君王與八旗旗主共治制度,因此皇太極才會由于軍功很多并且又有很多人的支持
,才坐上了后金的帝位
。
多爾袞的母親是阿巴亥,她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
,也是努爾哈赤后期最寵愛的一個女人
,所以多爾袞自幼便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喜愛
,如果當時后金不是共治制度,而是像中原王朝父死子繼制度的話
,那么多爾袞會成為帝位的繼承人
。
可是當時的后金,更像部落聯(lián)盟,君王的皇權(quán)不夠高度統(tǒng)一,在軍國大事上面是帝王與貴族共同商議的制度,而且當時滿族繼位制度不僅僅是父死子繼
,還有兄終弟及的制度
,
因此當時多爾袞雖然很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可是他年紀太小,又沒有軍功,所以才會痛失帝位。
但是皇太極不一樣,當時皇太極不僅有很多軍功,并且麾下還有正黃旗的支持,最主要的是皇太極非常睿智,他得到了其他貴族們的認可。而且他還聯(lián)姻了蒙古科爾沁草原的貴族。所以當時只有皇太極的實力最強
,并且可以與各個貴族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
。而且當時后金主要的任務是打敗大明朝入主中原,多爾袞不管是年齡還是威望都不是繼承帝位的最好人選
,所以當時也是形勢所逼
,多爾袞才會無緣帝位。
多爾袞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可惜他出生太晚,雖然他曾經(jīng)是努爾哈赤屬意的太子人選,但是當時的后金
,無論從哪個方面都需要實力與威望更強的人來繼承帝位
,所以多爾袞才沒有被努爾哈赤選為繼承人。
皇太極是如何繼位?是從其弟多爾滾手中把汗位篡奪來過的嗎?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
,又被稱為四貝勒
。當時,眾多的兄弟有當中代善,阿敏
,勒莽古爾泰三位貝勒
,還有阿濟格、多爾袞
、多鐸三兄弟
,都有機會被立為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侍珮O按年齡排第八
,按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喪母
,且無直胞兄弟
,為什么卻最后登上了后金國汗的寶座?努爾哈赤死后
,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
,這兩者之間究竟有無必然聯(lián)系?皇太極繼位成為清史一大謎案
。
皇太極暗設(shè)機關(guān)
?
諸多觀點認為,皇太極“處心積慮
、暗設(shè)機關(guān)十五年”才最終奪得汗位
。
有學者分析當時的形勢: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
,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
,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quán);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
,有勇無謀
,生性魯莽,軍力較弱
,其生母富察氏曾因過獲罪
,莽古爾泰竟手刃生母,聲名惡劣
,沒有條件爭奪汗位
;大貝勒代善則“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
。代善性格寬柔
、深得眾心,且軍功多
、權(quán)勢大
。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后由其襲受汗位
,說:“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yǎng)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蟀⒏缇褪谴啤
;侍珮O雖懷大志
、藏玄機、有帝王之材
,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
,各方面均處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設(shè)機關(guān)
。
類似說法還有很多
,現(xiàn)將皇太極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來,然后引申為奪位的理由
。
國內(nèi)一位較知名的學者例舉皇太極不可能順利繼位的若干理由稱:皇太極幼年喪母
,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
;又排行居中
,沒有提前立戰(zhàn)功的機會,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繼承的優(yōu)先權(quán)
;在所有兄弟中
,唯有皇太極沒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
,他的五哥莽古爾泰有弟弟德格類和妹妹莽古濟
,多爾袞有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皇太極則是單身一人
。
甚至將其外公葉赫貝勒也列了出來:皇太極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
,名孟古,稱孟古格格
。14歲嫁給努爾哈赤
,29歲撒手歸天。12歲的皇太極自此失去母愛
。那拉氏之死
,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從結(jié)婚到患病
、逝世
,建州同葉赫部一直敵對。古勒山一戰(zhàn)
,孟古的堂兄布齋貝勒
,戰(zhàn)馬在廝殺中被木墩絆倒
,死于非命
。努爾哈赤命將布齋的遺體劈作兩段
,將其一半歸還。從此建州與葉赫結(jié)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孟古病危
,覺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見生母一面
。努爾哈赤派人去葉赫迎接
,但葉赫貝勒不許。孟古終未得見生母
,抱憾九泉
。努爾哈赤非常生氣,后來打下葉赫之后
,努爾哈赤大開殺戒
,進行報復。該觀點認為這種舊仇
,對皇太極繼承大位不利
。
如此種種,把皇太極的順利登基當成一種政治斗爭的結(jié)果來討論
,全然沒有將他的赫赫戰(zhàn)功與雄才大略作為他登基的資本來談
。
大妃死殉引非議
《太祖武皇帝實錄》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后饒豐姿,然心懷嫉妒
,每致帝不悅
,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
。留之恐后為國亂
,預遺言于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T王以帝遺言告后,后支吾不從
。諸王曰:“先帝有命
,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笏旆Y衣,盡以珠寶飾之
,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
,豐衣美食
,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
,故相從于地下
。吾二子多爾袞、多鐸
,當恩養(yǎng)之
。”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
,吾等若無恩養(yǎng)
,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yǎng)之理
!”于是
,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
,乃與帝同柩
。
有學者觀點認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努爾哈赤的遺命
,很可能是皇太極矯詔
,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詳陳理由如下:首先是當時對殉死是有一定限制
,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愛妻
,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與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
;其次清代官書
,無論《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洲實錄》
,還是《太祖實錄》
,都記載“上于國家政事、子孫遺訓
,平日皆預定告誡
,臨崩不復言及”,就是說努爾哈赤死前沒留任何遺言
。種種跡象表明
,這是“以皇太極為首”的政治集團的陰謀,既然最終皇太極勝出
,當然難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
又有人引用《滿文老檔》記載: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晉曾兩次備佳肴送給大貝勒代善,大貝勒受而食之
。又一次送給四貝勒皇太極
,四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晉在一天當中
,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貝勒家去
。而且還看到大福晉自己在深夜時離開院子,也已經(jīng)二三次之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f大妃大福晉阿巴亥與大貝勒關(guān)系曖昧。
觀點稱
,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fā),是受皇太極幕后指示
,其作用是“一箭雙雕”:既敗壞了他哥哥大貝勒代善的名聲
,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晉阿巴亥,直接打擊多爾袞兄弟兩個
。畢竟
,多爾袞和多鐸還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就是皇太極絕對的“作案”動機
。
《汗諭》為皇太極正名
長期以來
,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
。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nèi)載
,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
。此說其實不成立
,多爾袞生母死殉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yè)
,亦無威望
,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
皇太極即位后
,對多爾袞“特加愛重”
,大力培養(yǎng)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
,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
,勛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侍珮O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干下篡位
、殺母的勾當
。當時,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
,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矯詔
,要么就是努爾哈赤口諭要其殉葬。
滿族先人女真像許多游牧民族一樣
,汗位繼承并沒有實行嫡長制
,努爾哈赤晚年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宣布《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
。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理想而且比較出新的做法
,對于《汗諭》的存在,史學界已成定論
。事實上
,當時歷史條件下,按照《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推舉產(chǎn)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歷史背景的
。
當時情況下
,皇太極是最佳人選。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貝勒和三貝勒顯而易見的劣勢
,多爾袞等兄弟年紀尚小之外
,最具競爭力的大貝勒代善是“性格寬柔”,幾乎所有的史料記載中都沒有出現(xiàn)他有登基之心
,處處極力展現(xiàn)此人的寬容和隱忍
。努爾哈赤死了之后,薩哈廉和代善的兒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說:四大貝勒
,才德冠世
,深得先帝之心,眾皆悅服
,當速繼大位
。代善表態(tài):是吾心也。我也贊成
,在家商量
,第二天開諸貝勒會議,因為努爾哈赤規(guī)定
,新的大汗要貝勒會議討論選舉
,還可以罷免。這樣在貝勒會議上代善首先提出來
,說經(jīng)過商量了
,由皇太極來繼承大位,大貝勒提出來之后,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等等也都贊成
,這樣皇太極就在努爾哈赤之后繼承了大位
。
實際上,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
,“四大貝勒并肩而坐
,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睙o論此后發(fā)生了怎樣的事情,這至少表明
,對于這個新汗位
,諸位貝勒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饞涎欲滴,競爭也沒有史學家分析的那樣空前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