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夏朝到清朝,有史書記載并且有頭有尾的規(guī)模以上戰(zhàn)役大約有4000起,足足占到了全世界戰(zhàn)爭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而且其中還不乏像秦趙長平之戰(zhàn)這種雙方投入兵力多達百萬的超大規(guī)模古代戰(zhàn)爭。
但是只要打仗那就是要死人的,特別是在古代社會,醫(yī)療條件有限,即使是受了輕傷最后也可能因感染而致命。所以,很多人為了躲避兵役,就想出了一些特別的辦法。
比如隋朝百姓為了不上戰(zhàn)場,就故意自殘手足,取名曰“福手福足”,以躲避兵役。既然為了不當兵自殘都做得出來,那上了戰(zhàn)場的人,多數(shù)自然還是先保命。何以見得呢?
因為古代戰(zhàn)爭多數(shù)都是擊潰戰(zhàn),自身損失超過兩三成,軍心就會浮動甚至會出現(xiàn)潰敗的情況。像南北朝的劉裕在平定孫恩起義時,一個人在連續(xù)斬殺了多名敵兵后,居然嚇得其余的數(shù)千敵兵潰退,幾千人打一個人不是打不過,而是誰也不愿做下一個枉死鬼。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誰都不想隨隨便便死掉,那古代打仗的時候沖在第一排的士兵又是怎么想的呢?或者說為什么有人愿意沖在第一排呢?
這就得先說明下古代是怎么打仗的了。我國古代戰(zhàn)爭基本分為3類:戰(zhàn)、攻、守。戰(zhàn)就是雙方拉開陣勢在開闊地帶野戰(zhàn);攻就是攻城;守則是依托壁壘或者城池防御。
守不用說,不存在沖鋒;攻則設置了首登重獎,也就是第一個爬上城頭往往有封候拜將的重賞(登上城頭意味著敵軍要失敗了),即使后來戰(zhàn)死也會蔭及子孫,而且往往有將軍帶頭,所以自然也就有人愿意沖在前面。
但雙方拉開陣勢對攻的時候,怎么解決第一排這個問題呢?其實很簡單。
1、不得不站在第一排。
古代打仗不像電視中那樣將軍一聲令下就一窩蜂的往前沖,而是非常講究陣法。典型的如:步兵在前,弓兵在后,騎兵在側翼負責迂回包抄。
而且古代練兵首要任務就是讓士兵服從軍令。孫武用宮嬪給吳王演示練兵時甚至還斬殺了吳王的兩位愛妾,目的就是灌輸絕對的服從。所以,當士兵被安排在第一排時,必須跟隨整個軍陣的移動,后退一定會被殺,裝死則會被踩死。
2、站第一排有好處。
光靠殺伐威懾,顯然作用有限,這個時候就得給點甜頭。沖鋒在第一排的士兵往往最先搶到戰(zhàn)利品,并默認歸士兵私有。像秦軍作戰(zhàn)時就搶著沖鋒,目的就是多砍幾顆人頭換爵位。
曹操和袁紹大戰(zhàn)時,也曾利用過這一點。他故意讓士兵丟棄馬匹財物逃跑,結果沖在前頭的袁軍紛紛去撿戰(zhàn)利品,被曹軍一個回馬槍殺敗。
3、第一排死亡率低。
這一個最關鍵但也是最意外的原因。當兩軍廝殺的時候,不管是第一排還是第二排士兵,死亡率其實是均等的。但在沖鋒的時候卻有很大區(qū)別。
因為沖鋒時必先遭遇遠程武器—弓箭,不過對于剛進入弓箭射程的敵兵,是不會輕易放箭的,殺傷率太低不劃算。只有等一定數(shù)量的敵軍沖入射程內時,弓箭齊發(fā)才能造成最大的殺傷。
而且弓箭往往是有一個斜上的角度。這樣就會讓沖在第一排的士兵成為一個盲區(qū)。所以,沖的越快,越有可能躲開弓箭,慢吞吞的走在后邊反而容易成活靶子。
此外,第一排士兵常常裝備有盾牌等精良武器,為的就是搶先殺入敵陣后撕裂對方陣型,形成擊潰戰(zhàn)。顯然,沖在第一排的士兵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屬于炮灰,反而有很大幾率立功活下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9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孟昶是誰五代十國最悲情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