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都是狠毒至極的人
,偏偏到了孫子輩的司馬炎卻是一個(gè)仁慈大度的人
。
一
、對亡國之君仁慈

自古以來亡國之君大都沒有好下場
,讓位之后,不免被新君賜上一杯毒酒
,了結(jié)卿卿性命
!但是這個(gè)不是我們司馬炎的作風(fēng)。我們司馬炎同志是個(gè)好同志嘛
!他的指示是:“要給他們留活路”
!或說晉帝國一統(tǒng)魏蜀吳,受降的君主可真不少:蜀漢皇帝劉禪
,曹魏皇帝曹奐
,孫吳皇帝孫皓。要說這三位皇帝中除了“樂不思蜀”的劉禪
,可有一位刺兒頭兒——“孫吳皇帝孫皓”
。據(jù)說這位亡國之君來見司馬炎,曾有過如下對話:
司馬炎:“朕設(shè)立此座等你很久了
!”
孫皓:“我早南方也設(shè)立了一個(gè)同樣的座位
,也等著你呢!”
晉臣賈充(原魏臣):“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的眼睛
,剝?nèi)说哪樒?這是什么樣的刑罰呀
?”
孫皓:“人臣有弒殺自己君主的
,以及奸惡不忠的
,就加用此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ㄒ馑际窍竽阗Z充這種人世受魏祿,反而忘恩背主,是奸惡不忠的小人
,就應(yīng)該受此刑罰)
!”
前邊的對話就已經(jīng)令人膽戰(zhàn)心驚
,后邊的話簡直直斥司馬氏謀篡曹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窃蹅兯抉R炎同志的反應(yīng)呢
?“笑一笑
,十年少”——就這樣過去了
?!
最后
,劉禪亡于晉泰始七年
,曹奐亡于太安元年,孫皓亡于太康四年
,都善終
!
二、對傻兒子仁慈
有人說
,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后來的晉惠帝)的傻
,他
老子不知道。我認(rèn)為不然
。
還記得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怎么出世的么
?司馬炎害怕兒子不懂男女之事,把自己的妃子謝玖遂遣到東宮侍寢
,由此有了身孕——司馬遹出生那年是公元278年
,那年司馬衷19歲(他出生于公元259年),19歲了
,竟然不懂男女之事
?!這不是傻子是啥
?他父親派謝玖不就意味著知道兒子傻么
?一般兒子傻也就罷了,這可是太子呀
?
!趕快換一個(gè)吧!
但是
,父親是好父親
,相信“你辦事,我放心”,于是讓兒子繼續(xù)當(dāng)太子
!
三
、對毒兒媳仁慈
太子司馬衷有一個(gè)又丑又毒的媳婦兒,叫賈南風(fēng)
。父親就是那位被孫皓問的啞口無言的賈充
。
可能因?yàn)橘Z南風(fēng)太丑了,所以很少獲寵幸
。因此賈南風(fēng)很嫉妒其他受寵妃嬪
,特別是有孕的嬪妃,竟然以戟打她們的腹部
,令他們流產(chǎn)(人工流產(chǎn)磚家叫獸)
。司馬炎知道后大怒,想打算廢掉賈南風(fēng)
,將她囚禁在金鏞城
。但趙粲、皇后楊芷和大臣楊珧都為賈南風(fēng)求情
,我們的司馬炎也就只能“以觀后效”!
四
、對腐敗的官僚仁慈
大家都知道石崇王愷斗富的故事吧
?王愷是司馬炎的舅舅,司馬炎母親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
。斗富的事兒不多說了
,就點(diǎn)一句,據(jù)說石崇為了顯示出自己富有
,讓美女敬賓客酒
,如果并可不喝,就殺了美女
。偏有那殘忍之輩
,連三個(gè)美女敬酒都不喝,石崇連眼睛都不眨殺了這仨美女
!
腐敗
,殺人——這可都違反國法!可是呢
,國家元首司馬炎同志的態(tài)度呢
?——“獨(dú)樂樂不如眾樂樂!你們這幫貨斗富居然不帶我
?
!真不夠意思!”于是他也加入戰(zhàn)團(tuán)。他送給舅舅一尊珊瑚
,讓舅舅去斗
。結(jié)果大家都知道,石崇一把砸了珊瑚
,又送給王愷一尊更大更好的
!
那位小盆友說了,砸了御賜之物可是死罪
!嗨
,誰讓碰上的是司馬炎呢!
五
、對罵自己的人仁慈
要說司馬炎只對親朋好友仁慈
,那還真不對。司馬炎的仁慈是廣大的
。他對直言勸諫的大臣也是仁慈的
!有以下一段對話:
司馬炎:“劉毅(劉毅,字仲雄
,東萊掖縣人
。魏晉時(shí)期名臣),劉愛卿
,你說我能比得上古代哪位君主呀
?”
劉毅:“要我說呀,您也就比得上漢靈帝(東漢著名昏君
,以賣官鬻爵著稱)
。”
司馬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怎么只能與他相比?
!”
劉毅:“嗨
!人家漢靈帝賣官兒,得來的錢全部入國庫
。您賣官兒所得
,全揣進(jìn)您自己的腰包。要我說
,您還比不上漢靈帝
!”
司馬炎:“。
。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司馬炎:“。
。
。”
等了老半天
,司馬炎同志才憋出一句話:“哎
,我至少有一條比漢靈帝強(qiáng)。我仁慈
!不然
,你說這話,不早就被殺掉了
?
!”
真是個(gè)好人!
可是
,對人家勸諫的事表個(gè)態(tài)呀
?
“啊
?
!。
。
。朕累了。你下去吧
。。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公元290年5月16日,仁慈的司馬炎病逝
。
一年之后
,“八王之亂”爆發(fā)。
二十六年之后
,西晉滅亡
,享年五十一年。
作者:牛奕達(dá)
歷代評說晉武帝司馬炎
何曾:①聰明神武
,有超世之才
。②主上開創(chuàng)大業(yè),吾每宴見
,未嘗聞經(jīng)國遠(yuǎn)圖
,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
,后嗣其殆乎
!
劉毅:桓、靈賣官
,錢入官庫
;陛下賣官,錢入私門
。以此言之
,殆不如也。
陸云: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
,訓(xùn)世以儉
,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臺(tái)榭無所新營
,屢發(fā)明詔
,厚戒豐奢。
曹毗:于穆武皇
,允龔欽明
。應(yīng)期登禪,龍飛紫庭
。百揆時(shí)序
,聽斷以情。殊域既賓
,偽吳亦平
。晨流甘露,宵映朗星
。野有擊壤
,路垂頌聲。
干寶:至于世祖
,遂享皇極
,仁以厚下,儉以足用
,和而不弛
,寬而能斷,掩唐
、虞之舊域
,班正朔于八荒,于時(shí)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雖太平未洽
,亦足以明民樂其生矣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變難繼起
。宗子無維城之助
,師尹無具瞻之貴,朝為伊
、周
,夕成桀、跖
;國政迭移于亂人
,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zhèn)
,關(guān)門無結(jié)草之固
。戎、羯稱制
,二帝失尊
,何哉?樹立失權(quán)
,托付非才
,四維不張,而茍且之政多也
。
謝靈運(yùn):世祖受命
,禎祥屢臻,苛慝不作
,萬國欣戴
。遠(yuǎn)至邇安,德足以彰
,天啟其運(yùn)
,民樂其功矣。反古之道
,當(dāng)以美事為先。今五等罔刑
,井田王制
,凡諸禮律,未能定正
,而采擇嬪媛
,不拘華門者。昔武王伐紂
,歸傾宮之女
,不以助紂為虐
。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
,是同皓之弊
。婦人之封,六國亂政
。如追贈(zèng)外曾祖母
,違古之道。凡此非事
,并見前書
,誠有點(diǎn)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
,誰曰不然,至於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
,其道則闕矣
。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
,可大可久
,經(jīng)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
,深根固蒂
,貽厥子孫,一言一行
,以為軌范
,垂之萬代,為不可易
。武帝平吳之後
,怠於政事,蔽惑邪佞
,留心內(nèi)寵
,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
,智士永嘆
,有識(shí)寒心。以此國風(fēng)
,傳之庸子
,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
,衣冠殄滅
,縣宇星分
,何曾之言,於是信矣
。其去明主
,不亦遠(yuǎn)乎?
房玄齡:帝宇量弘厚
,造次必于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蝗菁{讜正
,未嘗失色于人
;明達(dá)善謀,能斷大事
,故得撫寧萬國
,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
,百姓思古之遺風(fēng)
,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R朝寬裕,法度有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絽侵螅煜聛V安
,遂怠于政術(shù)
,耽于游宴,寵愛后黨
,親貴當(dāng)權(quán)
,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
,請謁行矣
。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fù)荷
,然恃皇孫聰睿
,故無廢立之心。復(fù)慮非賈后所生
,終致危敗
,遂與腹心共圖后事
。說者紛然
,久而不定
,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guān)中
,楚王瑋
、淮南王允并鎮(zhèn)守要害,以強(qiáng)帝室
。又恐楊氏之逼
,復(fù)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
。既而寢疾彌留
,至于大漸,佐命元?jiǎ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皆已先沒
,群臣惶惑,計(jì)無所從
。會(huì)帝小差
,有詔以汝南王亮輔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shù)人佐之
,楊駿秘而不宣
。帝復(fù)尋至迷亂,楊后輒為詔以駿輔政
,促亮進(jìn)發(fā)
。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
,意欲見之
,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
,帝遂困篤
。中朝之亂,實(shí)始于斯矣
。
李世民:武皇承基
,誕膺天命,握圖御宇
,敷化導(dǎo)民
,以佚代勞。以治易亂
。絕縑絕之貢
,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
,止?jié)诧L(fēng)而反淳樸
。雅好直言
,留心采擢,劉毅
、裴楷以質(zhì)直見容
,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
。仁以御物
,寬而得眾,宏略大度
,有帝王之量焉
。于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
,聿修武用
,思啟封疆。決神算于深衷
,斷雄圖于議表
。馬隆西伐,王濬南征
,師不延時(shí)
,獯虜削跡,兵無血刃
,揚(yáng)越為墟
。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禎祥顯應(yīng)
,風(fēng)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
,霸王之業(yè)大矣
。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
,驕泰之心
,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
,謂萬棄而無虞
;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
。不知處廣以思狹
,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
。加之建立非所
,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
,行先迎于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
,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
,所趣逾遠(yuǎn),所尚轉(zhuǎn)難
,南北倍殊
,高下相反,求其至也
,不亦難乎
!況以新集易動(dòng)之基,而久安難拔之慮
,故賈充兇豎
,懷奸志以擁權(quán);楊駿豺狼
,苞禍心以專輔
。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
,籓翰變親以成疏
,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偽
,擁眾各舉其威
。曾未數(shù)年,網(wǎng)紀(jì)大亂
,海內(nèi)版蕩
,宗廟播遷。帝道王猷
,反居文身之俗
;神州赤縣,翻成被發(fā)之鄉(xiāng)
。棄所大以資人
,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
,其故何哉
?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貽患于后。且知子者賢父
,知臣者明君
;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
;國亂不可以安也
,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
,圣人閑其端
。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
,心屢移于眾口
,事不定于己圖。元海當(dāng)除而不除
,卒令擾亂區(qū)夏
;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
。夫全一人者德之輕
,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
,安社稷者孝之大
;況乎資三世而成業(yè),延二孽以喪之
,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
,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賢之道
,豈若斯乎
!雖則善始于初,而乖令終于末
,所以殷勤史策
,不能無慷慨焉。
徐惠:昔秦皇并吞六國
,反速危亡之基
;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yè)
。豈非矜功恃大
,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
,肆情而縱欲
?遂使悠悠六合
,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
,因弊以成其禍
。
劉仁軌:晉代平吳,史籍具載
。內(nèi)有武帝
、張華,外有羊祜
、杜預(yù)
,籌謀策畫,經(jīng)緯諮詢
。王濬之徒,折沖萬里
,樓船戰(zhàn)艦
,已到石頭。賈充
、王渾之輩
,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bào)云:‘平吳之計(jì)
,出自朕意
,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欠遣煌詠y如此
。平吳之后
,猶欲苦繩王濬,賴武帝擁護(hù)
,始得保全
。不逢武帝圣明,王濬不存首領(lǐng)
。
蘇轍:武帝之為人
,好善而不擇人,茍安而無遠(yuǎn)慮
,雖賢人滿朝
,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
,使吳尚在
,相持而不敢肆
,雖為賢君可也。吳亡之后
,荒于女色
,蔽于庸子,疏賢臣
,近小人
,去武備,崇藩國
,所以兆亡國之禍者
,不可勝數(shù),此則滅吳之所從致也
。
司馬光:至于晉武獨(dú)以天性矯而行之
,可謂不世之賢君。
孫承恩:帝資弘裕
,明達(dá)好謀
。纂述先志,混一九州
。禮優(yōu)三恪
,忠厚之道。貽謀弗臧
,識(shí)者所少
。
李慈銘:晉武帝純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
蔡?hào)|藩:①彼如馬隆之得平樹機(jī)能
,未始非晉初名將,觀晉武之倚重兩人
,乃知開國之主
,必有所長,不得以外此瑕疵
,遽掩其知人之明也
。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聰,復(fù)恨賈妃之奇悍
,廢之錮之
,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
,牽情于皇孫而不之?dā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受朦于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
,身死而天下亂
,名為開國
,實(shí)是覆宗,王之不明
,寧足福哉
?
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是誰
宋仁宗初名趙受益,是宋真宗趙恒的第六子
,即民俗演義《貍貓換太子》中的太子
。在位42年(1022-1063),趙在北宋九個(gè)皇帝中在位時(shí)間最長
,12 歲繼皇帝位
,53歲病死。雖然這時(shí)的北宋皇朝與遼
、夏的幾次戰(zhàn)爭都遭失敗
,宋不得不稱臣,每年送給遼
、夏大量金
、銀、綢
、絹等
,以換取邊境上的安定
,但是 42年無戰(zhàn)爭
,少有的國泰民安,經(jīng)濟(jì)文化和科技出現(xiàn)了自唐以來的第二次繁榮
。寬厚仁慈的皇帝趙的為人
,受到古代歷史學(xué)家、政治家的一致好評
,稱贊他性情寬厚
,不事奢華,是可以追比唐太宗的明君
。史載
,有一天他處理事務(wù)到深夜,又累又餓
,很想吃碗羊肉熱湯
,但他忍著饑餓沒有向廚房索要。第二天皇后知道了此事
,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
,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就隨時(shí)吩咐御廚好了
,怎能忍饑
,使陛下龍?bào)w受虧
?"趙卻回答說:"宮中的隨便索取,外面就會(huì)看做是慣例
。昨夜我如果吩咐吃羊肉
,廚下以后就會(huì)夜夜宰殺,一年下來
,就要數(shù)百只
,若形成定例,日后
,宰殺之?dāng)?shù)更不堪算計(jì)
,為我一碗飲食,創(chuàng)此惡例
,且又傷生害物
,于心實(shí)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時(shí)之饑"
。又有一次
,他在朝堂上要給寵妃張氏的伯父加官進(jìn)爵,御史中丞包拯堅(jiān)決不同意
。包拯激昂陳辭
,犯顏直諫,唾沫飛濺到趙的臉上
,趙一面用衣袖擦臉
,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議,絲毫沒有怪罪這個(gè)鐵面無私的人
。有一次
,出使北方的使者報(bào)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
。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huì)被殺
,反而要?dú)⑺罒o數(shù)百姓
。所以最終置之不理。以上三例
,就足以表現(xiàn)出這位帝王修心養(yǎng)性的真誠
,確實(shí)相當(dāng)賢德,這在古代郡王中也是很難得的了
,就是現(xiàn)在一般做官的人也很難有他那樣的度量
。因此,以往歷史學(xué)家們稱譽(yù)他為"守成賢主"
。駕崩四海內(nèi)外同悲趙身體胖大
,一年四季只穿很薄的衣服
,平時(shí)在宮里連鞋襪也少穿,常常光著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