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皎,晉陵暨陽(今江蘇江陰)人,家中世代為官,但都是芝麻小官。華皎這輩子最大的機(jī)遇就是遇上了陳蒨(后來的陳文帝),所以才有后來華皎平步青云,成為大將的際遇。
侯景之亂時,華皎在侯景的同黨王偉手下做事。陳文帝陳蒨就是在侯景之亂中被囚禁,華皎就是在這次遇見了陳蒨,囚禁期間,他對陳蒨很是照顧,陳蒨因此欠了華皎一個人情。
侯景之亂被平定之后,陳蒨當(dāng)了吳興太守,他就任命華皎為都錄事,軍中府庫的糧食布帛,統(tǒng)統(tǒng)交給華皎管理。這個職位舉足輕重,不過,華皎是個執(zhí)行力強(qiáng)又很注意細(xì)節(jié)的人,所以這份差事他干得還不錯,得到了陳蒨的贊賞。
當(dāng)時戰(zhàn)禍頻起,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又遇上了荒年,所以華皎就列出一個計劃來,給吃不飽、穿不暖的百姓能讓他們支撐下去的衣食,安撫了這些百姓。
這件事情讓陳蒨看到了華皎的才能,讓他當(dāng)個都錄事有點(diǎn)屈才,就把華皎提拔為暨陽、山陰兩地的縣令。
陳蒨手下大將華皎簡介陳蒨即位為文帝之后,任命華皎為開遠(yuǎn)將軍,左軍將軍。天嘉元年,封為懷仁縣伯,食邑四百戶。華皎的步步高升,除開他真的有真才實(shí)學(xué),更是離不開陳文帝對他的另眼相待。所以華皎一直感動于陳文帝對他的知遇之恩,兢兢業(yè)業(yè)地為陳文帝做事。
王琳叛亂時,文帝就派華皎前去鎮(zhèn)壓。平定王琳之后,華皎鎮(zhèn)守湓城,執(zhí)掌江州政事。當(dāng)時江州的富豪劣紳很多,他們都不遵守朝廷的法令,文帝派華皎去對付這群人,結(jié)果這群人被華皎狠狠地收拾了一番,抓了一兩個典型,殺雞儆猴,這群人就老老實(shí)實(shí)的了。
周迪謀反,派他哥哥的兒子領(lǐng)兵埋伏在船中,假稱自己是做生意的商船,實(shí)際上想去湓城襲擊華皎。這計劃看似完美,但是卻被華皎提前得知,先發(fā)制人,繳獲了他們的船只和兵器,隨后華皎奉命領(lǐng)兵征討周迪。
華皎不僅帶兵有方,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他經(jīng)營售賣湘川兩地的多種土特產(chǎn),生意所得全部進(jìn)獻(xiàn)給朝廷。還有朝廷所需的糧食林木、油蜜脯菜之類的,通通都是經(jīng)過他手,送往朝廷。
陳廢帝登位,晉封華皎為安南將軍,改封為重安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這時的華皎在朝中的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比了,權(quán)傾一時。但是華皎不是那種仗著手中的權(quán)力就為所欲為的人,文帝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就能把整顆心都掏出來給文帝,是文帝最為忠誠的臣子。
華皎身居高位,卻愈發(fā)小心謹(jǐn)慎,就害怕陳高宗覺得他功高震主,對他起了殺心。但是大將韓子高的死亡卻讓他驚著了,就好像是陳廢帝要向他示威一樣。
華皎愈發(fā)內(nèi)心惶恐不安,所以華皎就開始繕甲聚徒,為起兵謀反做準(zhǔn)備。當(dāng)時朝廷連連下令命華皎送上大型船艦金翅,華皎都推拒了,萬一這是朝廷為了攻打自己準(zhǔn)備的呢。
為了試探陳高宗的態(tài)度,華皎就上書給朝廷請求駐守廣州,高宗明面上答應(yīng)了,卻一直沒有發(fā)出調(diào)令,這讓華皎也明白了高宗對他的態(tài)度。
華皎秘密聯(lián)系北周和后梁,乞求援助。華皎還未真正起事,陳高宗就忍不住要先動手了,先派出老將領(lǐng)兵三萬,乘船向華皎進(jìn)發(fā),后又命撫軍大將軍淳于量、假節(jié)、冠武將軍楊文通等人率部眾前去征討華皎。
華皎有點(diǎn)被打得措手不及,失了先機(jī),而且原先歸附他的部下大部分又被朝廷策反,華皎的實(shí)力大減。在巴州一戰(zhàn)中,用火攻來對付朝廷,結(jié)果風(fēng)向一轉(zhuǎn),把自己的戰(zhàn)船給燒了,老天都不幫華皎。
華皎丟盔棄甲,倉皇逃跑,被追兵逼至絕境,只好投降,最終被殺。
陳文帝(522-566)即陳蒨(現(xiàn)多寫為茜),漢族。南朝陳皇帝。公元559---566年在位。字子華。武帝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少沈敏有識量,美容儀,留意經(jīng)史,舉動方雅,造次必遵禮法。高祖甚愛之,常稱“此兒吾宗之英秀也”。起家梁吳興太守。敬帝紹泰元年(555),佐周文育平定杜龕、張彪。授會稽太守。陳武帝即位,立為臨川王。后率軍駐南皖。永定三年(559),武帝死,宣皇后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fā)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yīng)之亂。
他是陳朝開國皇帝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侄子。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二位皇帝(560年—566年在位),在位7年,年號天嘉。他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jīng)濟(jì)得到了一定的恢復(fù)。這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qiáng)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566年崩,享年44歲,謚號為文帝,廟號世祖。葬于永寧陵(在今南京郊區(qū),目前認(rèn)定為棲霞區(qū)新合村獅子沖一帶,今存雄性石獸一對,被認(rèn)為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該陵并非永寧陵)。
史稱,陳文帝“起自艱難,知百姓疾苦。國家資用,務(wù)從儉約……妙識真?zhèn)危虏蝗菁?,人知自勵矣?!庇^其在位所為,確實(shí)是個不差的皇帝。 陳蒨在位期間頒布的禁奢麗詔、種麥詔等也可看出其務(wù)實(shí)、仁愛的治國態(tài)度。天康元年四月,他在遺詔中寫道:“但王業(yè)艱難,頻歲軍旅,生民多斃,無忘愧惕;今方隅乃定,俗教未弘,便及大漸,以為遺恨?!标惿`于“天康元年太歲丙戌四月丁未朔二十七日癸酉”崩于有覺殿,“殯于太極之西階”,于“粵六月丙寅”,“遷于永寧陵”。(徐陵《陳文皇帝哀冊文》) 此外,陳文帝信奉佛學(xué),《廣弘明集》收有其懺文數(shù)篇。另外,今傳世的《歷代帝王圖卷》傳為初唐閻立本所作,共繪十三為帝王像,其中包括陳文帝、陳廢帝、陳宣帝繪像。
陳宣帝(530年—582年)陳頊,字紹世,小字師利。,生于公元530年,公元568年即位,卒于公元582年。在位十四年。年號太建。
宣皇帝,始興昭烈王道譚次子、文皇帝弟。梁元帝時,累官直閣將軍、中書侍郎。西魏攻陷江陵(今湖北荊州)時,被虜至長安。陳天嘉三年(562),自周南還。官至司空、尚書令,封安成王。廢帝時,進(jìn)位太傅,領(lǐng)司徒,總軍政。光大二年(568),假宣太后命廢帝自立為帝,年號太建。曾從北齊奪回淮南舊地。太建十年(578),與北周爭徐、兗二州,敗于呂梁(今江蘇徐州東),淮南盡失,陳朝國土蹙,一蹶不振。 [編輯本段]【相關(guān)史料】 《南史 卷十 陳本紀(jì)下第十》
高宗孝宣皇帝,諱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始興昭烈王第二子也。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滿室。少寬容,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垂手過膝。有勇力,善騎射。武帝平侯景,鎮(zhèn)京口,梁元帝征武帝子侄入侍,武帝遣帝赴江陵。累官為中書侍郎。時有軍主李總與帝有舊,每同游處,帝嘗夜被酒,張燈而寐,總適出,尋反,乃見帝是大龍,便驚走他室。魏平江陵,遷于長安。帝貌若不慧,魏將楊忠門客張子煦見而奇之,曰:“此人虎頭,當(dāng)大貴也?!?br>永定元年,遙襲封始興郡王。文帝嗣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自周還,授侍中、中書監(jiān)、中衛(wèi)將軍,置佐吏。歷位司空、尚書令。廢帝即位,拜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光大二年正月,進(jìn)位太傅,領(lǐng)司徒,加殊禮,劍履上殿。
十一月甲寅,慈訓(xùn)太后黜廢帝為臨海王,以帝入纘皇統(tǒng)。是月,齊武成帝殂。
太建元年春正月甲午,皇帝即位于太極前殿,大赦,改元。文武賜位一階,孝悌力田及為父后者,賜爵一級,鰥寡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復(fù)太皇太后尊號曰皇太后。立妃柳氏為皇后,世子叔寶為皇太子。封皇子江州刺史康樂侯叔陵為始興王,奉昭烈王祀。乙未,謁太廟。丁酉,分命大使,觀省四方風(fēng)俗。以尚書仆射沈欽為左仆射,度支尚書王勱為右仆射。辛丑,祀南郊。壬寅,封皇子建安侯叔英為豫章王,豐城侯叔堅(jiān)為長沙王。
二月乙亥,耕藉田。
夏五月甲午,齊人來聘。丁巳,以吏部尚書徐陵為尚書右仆射。
秋七月辛卯,皇太子納妃沈氏,王公以下賜帛各有差。
冬十月,新除左衛(wèi)將軍歐陽紇據(jù)廣州反。辛未,遣開府儀同三司章昭達(dá)討之。
二年春二月癸未,章昭達(dá)禽歐陽紇送都,斬于建康市,廣州平。
三月丙申,皇太后崩。丙午,曲赦廣、衡二州。丁未,大赦。又詔自討周迪、
華皎以來,兵所有死亡者,并令收斂,并給棺槥,送還本鄉(xiāng)。
夏四月乙卯,臨海王伯宗薨。戊寅,皇太后祔葬于萬安陵。
五月壬午,齊人來吊。
六月戊子,新羅國遣使朝貢。辛卯,大雨雹。乙巳,分遣大使巡州郡,省冤屈。
冬十一月辛酉,高麗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癸巳,雷。
三年春正月癸丑,以尚書右仆射徐陵為尚書仆射。辛酉,祀南郊。
二月辛巳,祀明堂。丁酉,耕藉田。
三月丁丑,大赦。
夏四月壬辰,齊人來聘。
五月辛亥,高麗、新羅、丹丹、天竺、盤盤等國并遣使朝貢。
六月丁亥,江陰王蕭季卿以罪免。甲辰,封東中郎長沙王府諮議參軍蕭彝為
江陰王。
冬十月乙酉,周人來聘。
十二月壬辰,司空章昭達(dá)薨。
四年春正月丙午,以尚書仆射徐陵為左仆射,中書監(jiān)王勱為右仆射。
二月乙酉,立皇子叔卿為建安王。
三月乙丑,扶南、林邑國并遣使朝貢。
夏五月癸卯,尚書右仆射王勱卒。
是月周人誅冢宰宇文護(hù)。
秋八月辛未,周人來聘。
九月庚子朔,日有蝕之。辛亥,大赦。丙寅,以故太尉徐度,儀同三司杜棱、程靈洗配食武帝廟庭;故司空章昭達(dá)配食文帝廟庭。
冬十一月己亥,地震。
是歲,周建德元年。
五年春正月癸酉,以吏部尚書沈君理為尚書右仆射,領(lǐng)吏部。辛巳,祀南郊。
二月辛丑,祀明堂。乙卯夜,有白氣如虹,自北方貫北斗紫宮。
三月壬午,以開府儀同三司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略地北邊。丙戌,西衡州獻(xiàn)馬生角。己丑,皇孫胤生,內(nèi)外文武賜帛各有差,為父后者賜爵一級。
夏六月癸卯,周人來聘。
秋九月癸未,尚書右仆射沈君理卒。壬辰晦,夜明。
冬十月己亥,以特進(jìn)周弘正為尚書右仆射。乙巳,吳明徹克壽陽城,斬王琳,傳首建鄴,梟于朱雀航。
十二月壬辰,詔熊曇朗、留異、陳寶應(yīng)、周迪、鄧緒等及王琳首并還親屬,以弘廣宥。乙巳,立皇子叔明為宜都王,叔獻(xiàn)為河?xùn)|王。是歲,諸軍略地,所在克捷。
六年春正月壬戌,赦江右淮北諸州。甲申,周人來聘。高麗國遣使朝貢。二月壬辰朔,日有蝕之。辛亥,耕藉田。夏四月庚子,彗星見。六月壬辰,尚書右仆射周弘正卒。冬十一月乙亥,詔北邊行軍之所,并給復(fù)十年。十二月戊戌,以吏部尚書王玚為尚書右仆射。
七年春正月辛未,祀南郊。三月辛未,詔豫、二兗、譙、徐、合、霍、南司、定九州及南豫、江、郢所部,在江北諸郡,置云旗義士,往大軍及諸鎮(zhèn)備防。夏四月丙戌,有星孛于大角。庚寅,監(jiān)豫州陳桃根獻(xiàn)青牛,詔以還百姓。乙未,桃根又上織成羅紋錦被表各二,詔于云龍門外焚之。壬子,郢州獻(xiàn)瑞鐘六。六月丙戌,詔為北行將士死王事者,克日舉哀。壬辰,以尚書右仆射王玚為尚書仆射。
己酉,改作云龍、神虎門。秋八月癸卯,周人來聘。
閏九月壬辰,都督吳明徹大破齊軍于呂梁。是月,甘露頻降樂游苑。丁未,輿駕幸苑采甘露,宴群臣,詔于苑龍舟山立甘露亭。
冬十月己巳,立皇子叔齊為新蔡王,叔文為晉熙王。
十二月壬戌,以尚書仆射王玚為左仆射,太子詹事陸繕為右仆射。甲子,南康郡獻(xiàn)瑞鐘一。
八年春二月壬申,以開府儀同三司吳明徹為司空。
夏五月庚寅,尚書左仆射王玚卒。
六月甲寅,以尚書右仆射陸繕為左仆射,新除晉陽太守王克為右仆射。
秋九月戊戌,立皇子叔彪為淮南王。
九年春正月乙亥,齊主傳位于其太子恒,自號太上皇。
是月,周滅齊。
二月壬子,耕藉田。
秋七月己卯,百濟(jì)國遣使朝貢。庚辰,大雨,震萬安陵華表。己丑,震慧日寺剎及瓦官寺重門,一女子震死。
冬十月戊午,司空吳明徹破周將梁士彥于呂梁。
十二月戊申,東宮成,皇太子移于新宮。
十年春二月甲子,周軍救梁士彥,大敗司空吳明徹于呂梁,及將卒皆見囚俘不反。
三月辛未,震武庫。丙子,分命眾軍以備周。乙酉,大赦。
夏四月庚戌,詔絓在軍者,并賜爵二級。又詔御府堂署所營造,禮樂儀服軍器之外,悉皆停息。掖庭常供,王侯妃主諸有奉恤者,并各量減。庚申,大雨雹。
六月丁酉,周武帝崩。
閏六月丁卯,大雨,震大皇寺剎、莊嚴(yán)寺露盤、重陽閣東樓、千秋門內(nèi)槐樹及鴻臚府門。
秋七月戊戌,新羅國遣使朝貢。
八月戊寅,隕霜?dú)⒌据摹?br>九月乙巳,立方明壇于婁湖。戊申,以揚(yáng)州刺史始興王叔陵兼王官伯,臨盟。
甲寅,幸婁湖,臨誓眾。乙卯,分遣大使以盟誓班下四方,以上下相警。
冬十月戊子,以尚書左仆射陸繕為尚書仆射。
十二月乙亥,合州廬江蠻田伯興出寇樅陽,刺史魯廣達(dá)討平之。
是歲,周宣政無年。
十一年春正月丁酉,南兗州言龍見。
二月癸亥,耕藉田。
秋七月辛卯,初用大貨六銖錢。
八月丁卯,幸大壯觀閱武。
冬十月甲戌,以尚書仆射陸繕為尚書左仆射,以祠部尚書晉安王伯恭為右仆射。十一月辛卯,大赦。戊戌,周將梁士彥圍壽陽,克之。辛亥,又克霍州。癸丑,以揚(yáng)州刺史始興王叔陵為大都督,總督水步眾軍。
十二月乙丑,南、北兗、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向建業(yè)。周又克譙、北徐二州。自是淮南之地,盡歸于周矣。己巳,詔非軍國所須,多所減損,歸于儉約。
是歲,周宣帝大象元年。
十二年夏四月癸亥,尚書左仆射陸繕卒。己卯,大雩。壬午,雨。
五月癸巳,以尚書右仆射晉安王伯恭為尚書仆射。己酉,周宣帝崩。
六月壬戌,大風(fēng),吹壞皋門中闥。
秋八月己未,周鄖州總管司馬消難以所統(tǒng)九州八鎮(zhèn)之地來降。詔因以消難為大都督,加司空,封隨郡公。庚申,詔鎮(zhèn)西將軍樊毅進(jìn)督沔、漢諸軍事。遣南豫州刺史任忠率眾趨歷陽,超武將軍陳慧紀(jì)為前軍都督,趨南兗州。戊辰,以司空司馬消難為大都督水陸諸軍事。
庚午,通直散騎常侍淳于陵克臨江郡。癸酉,智武將軍魯廣達(dá)克郭默城。甲戌,大雨霖。
丙子,淳于陵克柘州城。
九月癸未,周臨江太守劉顯光率眾來降。是夜,天東南有聲,如風(fēng)水相激,三夜乃止。
丁亥,周將王延貴率眾援歷陽,任忠擊破之,禽延貴等。己酉,周廣陵義軍主曹藥率眾來降。
冬十月癸丑,大雨,震電。
十二月庚辰,南徐州刺史河?xùn)|王叔獻(xiàn)薨。
十三年春正月壬午,以中權(quán)將軍、護(hù)軍將軍鄱陽王伯山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以尚書仆射晉安王伯恭為左仆射,吏部尚書袁憲為右仆射。
二月乙亥,耕藉田。
秋九月癸亥夜,大風(fēng)從西北來。發(fā)屋拔樹,大雨雹。
冬十月壬寅,丹丹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辛巳,彗星見西南。
是歲,周靜帝大定元年,遜位于隋文帝,改元開皇元年。
十四年春正月己酉,上弗豫。甲寅,崩于宣福殿,時年五十三。遺詔:“凡厥終制,事從省約,金銀之飾,不以入壙,明器皆用瓦。以日易月,及公除之制,悉依舊準(zhǔn)。在位百司,三日一臨。四方州鎮(zhèn),五等諸侯,各守所職,并停奔赴?!?br>二月辛卯,群臣上謚曰孝宣皇帝,廟號高宗。癸巳,葬顯寧陵。
帝之在田,本有恢弘之度,及居尊位,實(shí)允天人之屬。于時國步初弭,創(chuàng)痍未復(fù),淮南之地,并入于齊。帝志復(fù)舊境,意反侵地,強(qiáng)弱之形,理則懸絕,犯斯不韙,適足為禽。及周兵滅齊,乘勝而舉,略地還至江際,自此懼矣。既而修飾都城,為捍御之備,獲銘云:“二百年后,當(dāng)有癡人修破吾城者。”時莫測所從云。
韓子高是陳文帝陳蒨的男皇后,也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之一。
“昔聞周史,今歌白童。玉塵手別,羊車市若空。誰愁兩雄并,貂應(yīng)讓儂?!边@是陳文帝專門為韓子高所寫,韓子高便是陳文帝的皇后。
韓子高是史上出名的美男子,但是韓子高家世貧困,韓子高本名叫韓蠻子,在他十六歲時,正逢戰(zhàn)亂,他隨父親一起逃難躲避戰(zhàn)亂,在路上他好幾次都化險為夷,就是因?yàn)樗拿烂簿攘怂?/p>
戰(zhàn)亂結(jié)束后,韓子高在返鄉(xiāng)途中遇上了時任吳興太守的陳蒨(即后來的陳文帝),陳文帝當(dāng)時便被韓子高的美貌所吸引,當(dāng)即便問愿意不愿意跟著他,韓子高剛經(jīng)歷戰(zhàn)亂,見有貴人肯定是喜不自禁,陳文帝嫌棄韓子高本來的名字太俗,便為他改名叫韓子高。
韓子高自此便跟了陳文帝,但是韓子高并沒有靠著自己的容貌吃飯,他跟隨陳文帝學(xué)習(xí)文化,聯(lián)系騎射,甚至后來還帶兵替陳文帝平戰(zhàn)亂,當(dāng)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韓子高手底下的士兵也都愿意依附陳文帝!
擴(kuò)展資料
韓子高(538年—567年),本名韓蠻子,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官員。
韓子高家世寒微,侯景之亂時,寄居于建康(今江蘇南京)。
侯景之亂平定后,與時任吳興太守的陳文帝陳蒨相遇。韓子高時年十六歲,尚梳總角,他容貌美麗,看上去像美女一般。后侍奉陳蒨。
韓子高生性恭敬謹(jǐn)慎,盡心盡力地侍奉陳蒨,陳蒨性子急,韓子高總能領(lǐng)悟其意。陳蒨十分寵幸他,不曾讓他離開身邊。
永定三年(559年),陳蒨即位,任命韓子高為右軍將軍。天嘉元年(560),封文招縣子,食邑三百戶。韓子高所統(tǒng)之兵很多,將士依附于他的,他都盡力加以提拔,陳蒨也都加以任用。
天嘉二年(561年),升任員外散騎常侍、壯武將軍、成州刺史,后任假節(jié)、貞毅將軍、東陽太守。天嘉五年(564年),平定晉安有功,升任通直散騎常侍,晉爵為伯。天嘉六年(565年),任右衛(wèi)將軍。廢帝陳伯宗即位后,升任散騎常侍,仍為右衛(wèi)將軍,移屯新安寺。
陳伯宗即位后,由其叔父陳頊輔政。韓子高因兵權(quán)過重,心中很是不安。光大元年(567年),前上虞縣令陸昉和韓子高的軍帥舉報他謀反,后與到仲舉一同賜死,時年三十歲。
參考資料韓子高_(d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