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場“百日革新”比較有名。大家最熟悉的,是戊戌變法,該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成就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大名,光緒皇帝也因戊戌變法名垂千古。但比戊戌變法更早一千多年的唐朝,還有一場“百日革新”,主角是另一位皇帝唐順宗李誦,執(zhí)行者為歷史上“二王八司馬”。這二王八司馬為大家最熟悉的,是大文學家柳宗元和大詩人劉禹錫,史稱“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不過,這個百百革新下場更慘,改革者或被賜死,或遭貶謫,就連皇帝也被下臺了。
唐順宗李誦
主導改革的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唐順宗李誦,和清朝的皇帝光緒一樣,是一個改革皇帝。但這個皇帝,卻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一共只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被迫下崗了。李誦改革的原因,是他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在當太子期間,他親身經(jīng)歷了藩鎮(zhèn)叛亂,并身先士卒參與了平叛,也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深知唐朝自安史之亂來的弊端。早在當太子期間,他就組織了以王伾、王叔文為核心的政治集團,成員有韋執(zhí)誼、韓泰、韓曄、程異、陳諫、陸質(zhì)、呂溫、李景儉、房啟、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這些人志同道合,有改革吏治之志,而時任太子、將來必然當皇帝的李誦就是他們改革的后臺。
二王八司馬
然而,李誦太子的時間實在太長了,長的他有些憂郁。志向得不到伸展,而且有前朝教訓,當太子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不知啥時候辦錯了事,太子就有被廢的危險。李誦還未登上皇位時,突然有一天就中了風,失去了言語功能。這把他的老爸唐德宗李適可急得夠傖,因為這時候李適的身體健康也出了狀況,病重期間李誦因為同時生了病不能去探望他。唐德宗在病危期間傳位于李誦。因為李誦當時的身體狀況不佳,是否傳位于他還形成不同的意見,雖然最后李誦當了皇帝,但這也給他本來就病重的身體再添陰影。
李誦雖然是在身體中風的情況下當?shù)幕实?,但并沒有能夠阻擋他改革的決心,他繼位后立即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進行改革,而二王劉柳等改革派也堪稱大刀闊斧,然而,改革哪有那么順利,當改革派觸動到了宦官與藩鎮(zhèn)們的實際利益,就遭到了其瘋狂的反撲。因為病體的原因,李誦干著急而沒有力量反擊,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他所依賴的核心人員王叔文因母病回家奔喪,王伾和他一樣也中了風。其他中下級人員頗有“樹倒猢猻散”的感覺,使改革僅僅經(jīng)歷了一百余天就歸于失敗。失敗后的李誦被迫“內(nèi)禪”給了兒子李純,第二年就急火攻心駕崩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李誦身上再一次驗證了這一條真理。
主導改革的大臣是文人班子,秀才遇到兵
沒有哪一場改革是不經(jīng)歷血與火的洗禮而能夠成功的。永貞革新的主導力量,除了啞巴皇帝李誦外,絕大多數(shù)成員都是文人。王伾官封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翰林學士、上柱國、富陽縣開國男,王叔文是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zhuǎn)運使,柳宗元是監(jiān)察御史、禮部員外郎,劉禹錫也是監(jiān)察御史,其他改革派人員都是中層人員,并非朝廷高官,也非一方大員。與掌握內(nèi)宮大權(quán)的宦官力量和掌握各地兵權(quán)的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力量比起來,文人集團嘴上可能強硬,口號喊得山響,但動起粗來,如同秀才遇到兵,不是宦官集團與藩鎮(zhèn)集團的對手。
劉禹錫
實話說,永貞革新是有利于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但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會觸動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到是誰能夠勝利,就是個未知數(shù)了。比如,懲貪鄙、明賞罰、用賢能、免苛征、除弊害、恤百姓,“市里歡呼”、“人情大悅”,白居易有首詩《賣炭翁》,說的是“宮市”之惡,改革派把這一惡行革除了,京兆尹道王李實殘暴掊斂,改革派把其貶為通州長史。但當改革派欲收節(jié)度使們兵權(quán)時,軍閥們就不干了。不但收不回來,還要求增長其權(quán)力。
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赤裸裸地威脅朝廷;當改革派們欲減除宦官們的權(quán)力時,宦官們也不是吃素的,與禁軍將領(lǐng)密謀不交軍權(quán),認為“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所以,以二王八司馬為首的改革班子雖然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當真的采取措施抑制宦官們的權(quán)力與藩鎮(zhèn)們的權(quán)力時,遭到了猛烈的反撲。在宦官集團與藩鎮(zhèn)集團的強烈反撲下,皇帝竟然被強逼“內(nèi)禪”為太上皇,二王八司馬有的賜死,有的被貶,短短一百多天改革就失敗了。
改革雖失敗,卻成就了幾位大詩人
永貞改革失敗的原因很多,政令不通是另一大主要原因。需要向皇帝請求一件事,要經(jīng)五道手,一經(jīng)韋執(zhí)誼,二經(jīng)王叔文,三經(jīng)王伾,四經(jīng)李忠言,五經(jīng)牛昭容,最后經(jīng)牛昭容的手轉(zhuǎn)達給唐順宗。唐順宗下達圣旨亦然。其中最重要的一道手,一是宦官李忠言,二是皇帝寵愛的妃子牛昭容。而改革派之間也會發(fā)生爭權(quán)奪利,公報私仇的事。
柳宗元
改革失敗后,改革派們都被貶為了“司馬”,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韋執(zhí)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韓嘩為饒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陳諫為臺州司馬,“司馬”是一個閑差,說是官員,實際上是被監(jiān)視對象。這些文人,被貶后覺得大志不得伸,郁悶是有的,王伾不久后便病死了,而王叔文撐到了第二年,便被朝廷賜死。
永貞改革的失敗是非常徹底的,皇帝都被廢了,還開創(chuàng)了一個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做“私人”,而下一任皇帝對上一任的“私人”不管功勞多大,是奸臣還是忠臣,一律罷免,重新啟用自己的人。永貞革新雖然失敗了,但政治上的失敗卻成就了文壇上的幾位大詩人,最有名的便是柳宗元與劉禹錫。
柳宗元與劉禹錫
柳宗元與劉禹錫這二位是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因為被貶,二人詩情如涌,柳宗元把“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送給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劉禹錫。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很大一部分精品文章,便是在被貶“司馬”時所寫,柳宗元后來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劉禹錫則被白居易稱為“詩豪”。同一個時代的大文豪韓愈對柳宗元和劉禹錫評價非常高,稱“同官盡才俊,偏善劉和柳”。
本文作者:陸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5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朝扶持回紇成為漠北草原新的主人
下一篇: 不斷給李世民找麻煩的吐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