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是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丙午科左榜狀元。他及第之后兩年,元順帝就退走漠北,元朝在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結束,按常理推測,他不會多么留戀元朝,以至于他的事跡在史書上難尋蹤跡。但他的妻子和母親卻都是以殺身殉國而青史留名的。
元大都被徐達率領的明軍攻破后,張棟的妻子王氏對家里人說:“我身為狀元之妻,受恩不淺,理當守義,決不受辱?!比缓?,從容投井而死。
張棟的母親既為失去親人而悲痛,又為有這樣一個守“義”的兒媳而驕傲,在祭奠過兒媳,并為之大哭一場之后,也投井而死。
明代宋濂修《元史》,史學家們把她們的事跡記錄下來,并附于《元史·觀音奴妻卜顏的斤傳》后。只可惜王氏連名字也沒留下,只有姓氏與“狀元之妻”的身份,張母則連姓也沒有留。
普顏不花是蒙古人,至正五年由國子監(jiān)生登右榜進士第一。至正二十七年,擔任山東宣慰使,又轉官至知樞密院事(從一品),平章山東省事(從一品),守御益都(今山東青州)。十一月,吳軍(此時尚未稱大明)壓境,普顏不花捍城力戰(zhàn),城被徐達攻破,平章政事保保出降。普顏不花返回住所對其母說:“兒忠孝不能兩全,日后由兩個弟弟為您養(yǎng)老送終吧!”然后回官衙,端坐大堂。徐達素知其賢,再三派人召他,他沒有去。始終不肯屈服,于是被殺。
普顏不花殉國之后,其妻阿魯真也是一個個地告訴家里人說:“我丈夫深受國恩,我也被封為齊國夫人,朝廷無負于我們。如今事已至此,惟有一死。”家里人無不嘆息流淚。她剛告訴完,普顏不花的兩個弟媳各抱其幼子,帶著婢妾,搶先投了家中南面的一口井。等阿魯真想跳,井里已填滿了,無法容納,她便懷抱幼子,不慌不忙投人北面的井中。她的女兒、妾的女兒、孫女等也都跟著跳了下去。
史學家們將她們的事附于《普顏不花傳》后。
在后人看來,為腐敗透頂、不得人心的元朝殉死也許不值。她們作為閨閣女性,盡管平時深受男尊女卑的重壓,在大勢已去的時候,卻能悟守報國的信念,沒有聽天由命,不肯茍活于世,這種行為畢竟是壯烈的。
元朝?誓死不屈為蒙古人抵抗?jié)h人的“愛國者”?若真是這樣的話那最著名的就是察罕貼木爾,他本是一個連進士都不中的布衣,當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席卷長江以北,元朝節(jié)節(jié)敗退的時候,組織了一只軍隊起來抵抗。結果此人可稱之為軍事上的天才,以一己之力將百萬紅巾軍全部打敗,幾乎為元朝收復了北方的全部失地。不過后來察罕貼木爾以另一個元朝大將交惡,相互攻伐,其后他麾下的漢人將領密謀反叛,最終利用他的信任誘殺了察罕貼木爾,至此元朝再無回天之力,最終被朱元璋趕回了大草原。
說到朱元璋,熟悉 歷史 的人腦海里馬上浮現(xiàn)出“乞丐皇帝”這四個專用名字,這一點朱元璋刷新了皇帝出身的下限,先是沿街乞討,后是游僧化緣,好在最落魄的時候沒有消沉,反而學了一身本事,這才有了后來投奔紅巾軍郭子興的資本,他精明能干、驍勇善戰(zhàn),不但步步高升,還成為了郭子儀的女婿,從此平步青云,后來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苦孩子出身,稱帝之后對百姓非常愛惜,但是對那些反叛之人絲毫不留情面,晚年時期多疑的性格,讓他幾乎殺光了開國功臣,甚至在他死后還要妃子46人、宮女15人殉葬,在 歷史 上留下了狠辣的一面。對待自己人尚且如此,那么消滅元朝后,朱元璋是如何處理十萬蒙古女人的呢?說出來你別不信。
出身貧苦,以數(shù)字為名
朱元璋小時候的苦不是一般的貧苦可言,家里沒有一寸土地,只能給地主打長工為生,朱元璋十六歲的時候遇到了最苦悲的人生。那年陸續(xù)發(fā)生了旱災、蝗災和瘟疫,他的父母、兄嫂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先后死去,人間慘劇莫過于此,看著親人死去本就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偏偏家里連安葬他們的土地都沒有,其凄慘程度可想而知。
好在后來有個善心的地主給了一塊荒地,這才有了葬親人的地方。家里只剩下了他和二哥,為了謀生就離開了家鄉(xiāng),從此朱元璋過著沿途乞討的生活,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后來聰明的他出家為僧,就為了能夠混碗飯吃,只是寺中也沒有余糧,他只能以和尚的身份出去化緣,繼續(xù)過著乞討的生活,少年的凄慘與凄苦,讓他骨子里就埋著對元朝統(tǒng)治者深深的恨。
后來接到兒時玩伴的通知,朱元璋這才投奔了郭子興,之后大顯身手,屢立戰(zhàn)功,深受郭子興喜愛,甚至還把干女兒馬氏許配給了他,從此他搖身一變成為了朱公子,名字這時才改為朱元璋。以前他的名字叫朱重八,父親叫朱五四,在元朝統(tǒng)治者的眼里,漢人不配擁有名字,只能用數(shù)字取名,這就是元朝統(tǒng)治者的蠻橫與專權,朱元璋不反元才怪。
奴隸制度,沒有人權
別看元朝處于封建 社會 時期,但元朝統(tǒng)治制度卻屬于奴隸制度。元朝統(tǒng)治者把 社會 人群分為四等,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蒙古人自然是統(tǒng)治者的本民族,色目人則是向他們投靠的周邊其他民族,比如原西夏人,漢人則是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漢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南人則是宋朝原有的漢人。
有了這樣的分類,待遇自然有著天壤之別,以蒙古人、色目人為尊,以漢人和南人為卑,確切地說,漢人和南人基本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奴隸,像個人財產一樣可以自由買賣與封賞,可以說沒有任何人權可言,這就可以理解朱元璋一家為何沒有土地了,他們本身就處于 社會 的最底層,如果不造反,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在蒙古人的壓迫下,漢人的日子苦不堪言,據(jù)說漢人的新娘結婚時要讓地方的蒙古長官睡三天,對于這樣的“初夜權”在史料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不排除是蒙古統(tǒng)治者的隱性權力所在,否則也不會有后來的“摔頭胎”,因為不知道頭胎孩子是否是自己的,為了保持血統(tǒng)不被混淆,只能采取這樣殘忍的方法。
建國稱帝,元朝滅亡
元朝統(tǒng)治是非常野蠻專橫的,這也是為何兵力強悍卻國祚非常短的原因,實在是不得民心,漢人對蒙古人的恨經過幾代相傳已經根深蒂固,等的就是爆發(fā)的那一刻,當農民起義大旗揭竿而起的時候,漢人對蒙古人恨不得飲其血、啖其肉。朱元璋很幸運也很有能力地成為其中的一員,后來建立起了自己的山頭,成為了義軍中的主要勢力之一。
之后朱元璋一統(tǒng)江南,不久在應天稱帝,建立起了大明政權,成為了少有的在南方建立國都的朝代,這與 歷史 的發(fā)展有莫大的關系,朱元璋之所以成氣候,還是借了漢人與南人的光,畢竟南宋時期,漢人的民心都盤踞在江南,如此迅速地建國立業(yè),說明朱元璋與其他漢人一樣,對元朝統(tǒng)治者恨之入骨,滅元也是民心所向。
稱帝之后,朱元璋開始北伐,1368年,朱元璋率領大軍攻占大都,元順帝帶著精簡的人馬倉皇出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大都淪陷基本就意味著元朝的滅亡,之后俘獲了十萬蒙古女人,以漢人對蒙古人的恨,很多將領建議把她們貶為奴隸、侍妾等,但是朱元璋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想不到的決定。
優(yōu)待俘虜,同化教育
朱元璋沒有處死這些蒙古女人,反而下令放了她們,這些眾將領感到十分不解,朱元璋真的那么仁慈嗎?難道忘記當年蒙古人是怎樣剝削壓迫他們了嗎?事實上并沒有,朱元璋釋放這些女人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第一,蒙古女人要學習漢人的文化,包括學漢字、穿漢服;第二,留下的蒙古女人必須要嫁給漢人。
這個要求看似簡單,甚至都與虐待無關,反而讓蒙古女人更好地融入漢人之內,而這也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他想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同化蒙古人,蒙古女人學到漢文化之后,必然會傳回蒙古內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宣傳漢文化的目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漢人以仁治國的政策,大大降低了蒙古對漢人的仇恨值。
其次,就是通過聯(lián)姻實現(xiàn)民族融合,這也是他胸襟的偉大之處,只有民族融合,才能達到和平安定的 社會 狀態(tài),蒙古人當年對漢人的歧視正是造成命短的原因,朱元璋吸取這個教訓,用聯(lián)姻的方式緩解民族之間的矛盾,這一步不得不稱贊他高瞻遠矚。
雖然朱元璋優(yōu)待俘虜,在短時期內并沒有達到明顯的效果,但為子孫后代做出了長遠的打算,這也是明朝能夠統(tǒng)治近三百年的主要原因,減去了隱藏的禍患,自然換來了天下太平。
小結
元朝的鐵蹄縱橫萬里,打下了空前的領土疆域,說明蒙古軍隊實力超強,而朱元璋能夠滅元稱帝,靠的無非是民心,這一點他心知肚明,所以他稱帝之后善待百姓,甚至連蒙古女人都給出優(yōu)厚的待遇,他不是忘記了曾經對蒙古人的恨,而是從整個國家發(fā)展角度去看,只有沒有內亂,才能統(tǒng)一抵御外敵。
明朝滅元朝,元朝剩下的基本都是女子
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zhàn)漢王60萬水陸大軍,奠定了天下的局勢。隨后在1367年率領明軍北伐蒙元,僅僅用10個月時間便收復了北京,俘虜了一大批的元朝王室成員。而就在1368年,定年號為洪武元年,明朝宣布建國。難道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其實永遠沒有。一直到朱棣的時候,依然在為邊境問題犯愁。所以說朱元璋在位期間,基本上沒有停止過邊境作戰(zhàn)。
洪武二年的時候明軍北伐,追擊元朝末代皇帝,最后俘虜了1萬多人。洪武三年的時候,明軍再次北伐,抓捕元朝殘軍將近1萬人,各種各樣的牲口將近2萬。
隨后一直到洪武20年,明軍終于越過長城,偷襲元軍大戰(zhàn)。此次戰(zhàn)役之后,抓捕元朝皇帝的次子,以及嬪妃100多人。另有大小官員3000人,各種大小百姓7000多人。
從此蒙古可謂是一蹶不振,昔日的蒙古帝國也一去不復返。而就在朱元璋在位的幾十年時間里面,其實他一直沒有停止過追擊蒙古的步伐。難道看上去如此痛恨蒙古嗎?
朱元璋如何對待蒙古女子?將這些女子全部同化。
有人說蒙古族使用種族制度,漢人被排在第三種族。蒙古族人還有初夜權的權力,漢人60歲就要被活埋,三戶漢族才能有一把菜刀。有關于這些說法,其實歷史上并沒有非常確切的記載。
但是元朝統(tǒng)治之下,百姓的生活過的確實是黑暗。尤其是到元朝末年,百姓可謂是民不聊生。而這樣的一個朝代,朱元璋為何稱作是元以寬失天下?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于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明太祖寶訓》
這里的寬寬在很多方面,寬在經濟政策,寬在稅賦政策,寬刑罰。這看上去不是挺好的嗎?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反?
關鍵是上行下不效,上面確實是?寬?要求的,但是等到底層的蒙古人去實施的時候,就是像周扒皮一樣蹭蹭盤剝。而面對這樣的情況,統(tǒng)治者只不過是睜只眼閉只眼,最后當然要反了。
后來蒙古敗得實在是太慘,到了明朝初年的時候,基本上只要是一個十幾歲的蒙古孩子,都要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所以等到朱元璋打過去的時候,很多地方剩下的只剩女人了。而這些女人怎么辦?朱元璋并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而是將很多關押的王公大臣的家室全部放了,但是也附加了很多條件。而這些條件,雖然不見血,但是很殘忍。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蒙古人的婚姻采取的是繼承制。比如說父親死了,作為兒子都可以繼承母親,這不就是兒子娶老母嗎?再比如說哥哥死了,作為弟弟的可以娶嫂子。
這在朱元璋看來完全是亂倫,當然我們現(xiàn)在看來也是這樣,不過這確實是當時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因此朱元璋下令廢除這個習慣,當然這個習慣對于很多蒙古女子來說,影響不大。
另外朱元璋要求所有的蒙古女子,必須換上漢族的服裝,然后學習說漢語,生活習慣也必須完全按照漢族來。其實這不就是同化嗎?
朱元璋同化這些蒙古女子,直接從日常生活上來,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也能算作是一種保護。
元朝滅亡之后留下了10萬的蒙古女子,不過朱元璋并沒有殺掉這些女子,而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去漢化她們,針對這些留下來的蒙古女子,朱元璋總共制定了三條命令。
以上這些其實就是朱元璋針對蒙古女子所做出的一些決定,不難看出,朱元璋在這方面其實還是有君子風范的。至少面對這些蒙古女人的時候,朱元璋并沒有趕盡殺絕,也沒有對她們痛下殺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9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外籍太監(jiān)
下一篇: 成吉思汗敗得最窩囊的一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