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云際停舟圖》,絹本。縱249.2cm,橫94.2cm。上海博物館藏。此圖為沈周工筆青綠設(shè)色巨制。圖中層巒疊秀,石紋繁復(fù),山間云嵐纏繞,蒼松雜樹豐茂。筆法縝密細(xì)秀,設(shè)色清朗明潔,吸收了三趙(趙伯瀟、趙伯駒、趙孟煩)青綠山水的長處,做到細(xì)而不板、鮮而不艷,格調(diào)清新。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yīng)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1. 關(guān)于廬山東林寺的詩句
關(guān)于廬山東林寺的詩句 1.關(guān)于廬山的詩句
鐵馬曾經(jīng)十萬兵。
千崖冰玉里, 吾嘗惡其學(xué)幻而言 ,再拜向高墳。 棲賢寺 陳舜俞 辟蛇行者應(yīng)開寺。
畫角鼓聲催急雨。 雅歌有余韻。
江行無題 錢 羽 咫尺愁風(fēng)雨。 山根插入彭蠡湖。
瑤草紅泉供挹酌,沾裳春水邊。 夕陽翠 看尤好,鐵笛叫蒼寒,沉沉水晶宮。
紫陽事多難暫息,淮南好丹經(jīng)。 安得舍身從老衲。
生徒綣戀集涯滸。 子歸煩語謝五老, 同與徐凝傳不朽。
行人只賞陶公醉。 東林絕響今千載,無數(shù)蒼苔沒舊碑!浩蕩在物表。
不飲緣何事,修竹間喬木,觴酌洽同心,后山日照前山霾,絕學(xué)何能忘,山雨山煙濃復(fù)濃, 未若兩俱冥, 泊舟登岸而望遠(yuǎn)兮, 世上虛名一杯酒, 望崖想曾城,正與白蓮出處同。 滾滾長江白練飛,平流莫可群,讀之漫滅為修容,傳記須 十幾賢,隱隱雷聲翻山麓,腳踏赤 公, 猿嘯白云里。
塵世只如閑,碧梯云徑好和途, 潭壑洞江汜。 廬山高 沈周 廬山高。
住山五老知今古,愿逐鸞車看十洲,山磬發(fā)孤煙。 含鄱嶺至太乙峰 方文 侵晨獨(dú)出含鄱口。
夜宿天池, 石林幽黑號綠熊,天緣有份再來游。 舟抵南康望廬山 楊基 春山如春草。
明日移舟過洞庭。 羲娥倏忽遂成晚,峭崖窮嶂同攀搴,擾擾又晨征。
神仙同物化,未得空堂學(xué)坐禪,崖上飛流動地來。 相逢云石子。
一自鐵船飛不去,草堂留話一宵同,因迂數(shù)里行。 仰天坪 王思任 仙人聞?wù)f好樓居。
塢田將獲鳥雀橫,下不公相通,數(shù)處階墀石疊成, 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塵里年光何,寶塔宵看舍利明。
醉石 程師孟 萬仞峰前一水傍。 惟當(dāng)遠(yuǎn)人望, 不遠(yuǎn)千里釧于公。
秀骨蒼顏五老人,西峰絕頂寒,驚泉噴薄幾時消。 白鹿洞別諸生 李夢陽 東南自有匡廬山。
廬山 揭 斯 香爐峰色紫生煙。 戲招西塞山前月,白塔微分嶺上松, 時有白鶴飛來雙, 是為揚(yáng)瀾左蠡兮, 便欲絕世遺紛 ,巖谷相連更幾重。
吊大林寺 周必大 上盡諸峰地轉(zhuǎn)平。 水調(diào)歌頭 登紫霄峰 詹玉 藜杖破晴碧,拄杖高尋萬古源。
野衲喜客來,青山長在好閑眠。 誰云滟 矍塘遠(yuǎn),講堂寂寞對松門。
九江悠悠萬古情,野碓無人夜自春,繡鍔斑裬生增砥。 欲令浮嵐暖翠千萬狀。
拜靖節(jié)墓 羅洪先 久憎折腰事? 丈夫壯節(jié)似君少,始信修行要雪山,中斷還崛起。 枝干日長大。
芙蓉晝見金銀氣。 折桂寺 戴復(fù)古 擁鼻行吟上下廊。
萬里朝滄海,深松有勁風(fēng),鐘鼓沉沉萬木深。 榮名利祿云過眼,山中猿鶴亦驚猜。
潭影乍從明處見,凄涼處。 南浦閑云連草樹。
長嘯上天去?西來天塹濯其足。 廬山雪 王世懋 朝日照積雪, 不覺質(zhì)自輕,三尺高于四面山。
自從廬阜瀉雙練。 地因人勝古有語。
道性深寂寞。 寄東林慧海上人 岳飛 湓浦廬山幾度秋。
夜深忽見佛燈來。 水聲不絕鳥聲好,憑崖倚樹聞清鐘, 根盤幾百里,天衣曉帶雪山雪,町疃白鹿場。
不歸天上月,循香爐峰側(cè)下山 王慎中 千尺飛蘿手自援,河傾斗落。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
不及紅花樹, 理感興自生。 小看人間波浪里,褰衣時傍竹林間,化作天邊千萬峰,廬山如白云。
凡胎熱軟多淫地。 端坐運(yùn)虛輪,一帶山泉繞舍回,林花互照明, 白鶴觀 虞集 白鶴山人如鶴白。
廬山石門隱居 憨山 萬仞香爐峰。 豈解有鄉(xiāng)情,風(fēng)搖翠竹撼檐牙。
古寺無所有。 白鶴觀 秦觀 復(fù)殿重樓隳杳冥,仙人何處弄煙霞,顧我欣然如素善,往來盡仙靈,撫卷題詩愧乏材,唯此足以待爾儕,臨風(fēng)默含情。
五老去天不盈尺,過客醉去山人眠。 卻因幽夢尋邱壑。
但見丹霞翠壁遠(yuǎn)近映樓閣。 寒聲終自遠(yuǎn),數(shù)峰狂欲趁漁舡。
從今愈識逍遙旨,鳥銜花出五峰云,大笑從教虎子猜。 廬山詩 朱元璋 廬山竹影幾千秋。
泉?dú)w虎溪靜,石眼環(huán)環(huán)水一鐘,倏忽變態(tài)無停留,綠鬟玉女如相逢。 廬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虎聲偏傍石橋來, 天風(fēng)繞月起。
遠(yuǎn)山如游龍。 修心若似伊耶舍,銀漢傾斜作玉溝,一入京華路杳然。
千崖萬壑響松檜。 窺蘿玩猿鳥。
一山瀑布?xì)w三峽, 巖石壁青天圍,轉(zhuǎn)頭紅日在青松,世家廬之下。 江上烏帽誰涉水,南山還暮云,巖棲于此卜。
峽石西泉 韓愈 居然鱗介不能容,禽聲谷應(yīng)清。 酒喉無耐夜渴甚,秋聲滿上方。
仙翁釋子變往往而逢兮,於乎萬物隨興廢。 西林寺水閣 伍喬 竹翠苔花繞檻濃,扶桑丹霞迎我軒, 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 參差悉相似,一輪明月滾金球,過溪沽酒見天真,石鏡秋涼夜。
日落長沙渚。 林中黯淡高低樹,松風(fēng)為奏霓黨曲,山下群山眇于粟。
冰綃翦破裁云幔。 從冠軍建成平王登香爐峰 江淹 廣成愛神鼎。
微云分片滅. 手持玉芙蕖,送客過溪能幾回。 明發(fā)振云冠。
幽尋遠(yuǎn)去不可極。 學(xué)館林宮客不棲,誰約重尋蓮社蹤。
情深過厚亦其禮,快瀉出玉 。 不尋遐怪極。
時有落葉于其間,此去東西啟二林,始見瀑布懸蒼崖,山遠(yuǎn)曉晴看。 廬山瀑布歌送李頎 顧況 飄白霓。
日暮東林下。 只疑云霧窟,竹筒導(dǎo)引入茶鐺. 余流滑無聲。
曳杖行歌羨樵叟,翻飛欲向天池浴。 小雁過爐峰,地靈尚有人杰。
馳步乘長巖,眾壑下清美。 藹藹花出霧,波光上與銀河通. 蕩蕩白銀闕,行春始重尋,可掛松風(fēng)最上樓。
更有冠者五六人,目送天邊鴻,金仙弟子巖為屋,高乎哉,翩翩使節(jié)來何好。 雞鳴清澗中。
若看山下云深處。 匡廬第一金仙境,更以挽歌聞。
宿廬山白云峰重道者院 李中 絕頂松堂喜暫游,謂即敷淺原。 望廬。
2.廬山東林寺是否在唐詩三百首中
別東林寺僧①
作者:唐·李白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
笑別廬山遠(yuǎn)②,何煩過虎溪③。
《全唐詩》卷182_38
【廬山東林寺夜懷】李白
我尋青蓮宇,獨(dú)往謝城闕。
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
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fā)。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唐詩:卷526_50
【行經(jīng)廬山東林寺】許渾
離魂斷續(xù)楚江壖,葉墜初紅十月天。
紫陌事多難暫息,青山長在好閑眠。
方趨上國期干祿,未得空堂學(xué)坐禪。
他歲若教如范蠡,也應(yīng)須入五湖煙。
3.描寫廬山寒山寺的詩句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題西林壁》
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 ——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廬山五老峰》
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 —— 朱元璋《廬山詩》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 ——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 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阮籍推名飲,清風(fēng)坐竹林。 —— 孟浩然《聽鄭五愔彈琴》
若看山下云深處,直是人間路不通。 —— 杜荀鶴《題廬岳劉處士草堂》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 江為《瀑布》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
歸裝漸理君知否? 笑指廬山古澗藤。 —— 陸游《自詠示客》
要新詩準(zhǔn)備,廬江山色。 —— 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廬山夜,風(fēng)雪宿東林。 —— 白居易《宿東林寺》
已知?dú)w白閣,山遠(yuǎn)晚晴看。 —— 賈島《寄白閣默公》
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 —— 王維《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高人往來廬山遠(yuǎn),隱士往來張長公。 —— 李頎《送劉四赴夏縣》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 張繼《江上送客游廬山》
去年上已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 宋之問《寒食江州蒲塘驛》
4.2017年廬山東林寺凈土宗詩歌朗誦會
中新社南昌二月六日電(記者段八一)中國佛教凈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今晚在東林寺舉辦“凈土之光”現(xiàn)代詩歌朗誦會。來自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一千二百多位海內(nèi)外賓客參加了此次盛會。
此次活動開創(chuàng)了中國寺廟舉辦現(xiàn)代詩歌朗誦會之先河,給廬山東林寺四十九天冬季佛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凈土之光”是由江西詩人謝輪根據(jù)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而創(chuàng)作的四十八首贊美詩,表現(xiàn)一位凈業(yè)行人較高的宗教情懷、思想稟賦和藝術(shù)才情,對建設(shè)和諧的文明社會、和諧的文明世界將產(chǎn)生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東林寺代主持大安法師稱這次活動是佛教時代化的一次嘗試,亦是令社會各界人士了解佛教慈悲平等精神以及富麗恢闊境界的拓新。
北京評論家摩羅認(rèn)為: “凈土之光”這組詩可能是對詩歌的一種開拓,新語境之中一定有新的開拓。作品表現(xiàn)的精神指向跟眾生有了深遠(yuǎn)而又廣泛的聯(lián)系,使詩歌不再是無聊的言辭和蒼白的文人腔。進(jìn)入宗教領(lǐng)域,可能是詩歌的前途之一。
5.江西盧山詩句
以下是有關(guān)廬山的詩句:1、索落廬山夜,風(fēng)雪宿東林。
——白居易《宿東林寺》 2、山行非有期,彌遠(yuǎn)不能輟。但欲淹昏旦,遂復(fù)經(jīng)圓缺。
積峽忽復(fù)啟,平途俄已絕。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x靈運(yùn)《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3、高人往來廬山遠(yuǎn),隱士往來張長公。
——李頎《送劉四赴夏縣》 4、勁風(fēng)湮細(xì)雨,峭壁曉嵐生;瀑布懸云際,清泉墮碧??;蜿蜒松頂?shù)?,峻險石盤城;坐愛廬山秀,崖巖也有情?!缎慵讝|南》 5、笑別廬山遠(yuǎn),何煩過虎溪。
——李白《別東林寺僧》 6、去年上已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沃畣枴逗辰萜烟馏A》 7、老夫高臥文殊臺,拄杖夜撞青天開。
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 8、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
——白居易《廬山桂》 9、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勒移文?!拙右住秳e草堂三絕句》 10、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 11、廬山逢若士,思欲化黃金?!獌怍恕渡煨匈O盧六健》 12、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江為《瀑布》。
6.關(guān)于廬山瀑布的詩句
《絕句》
王安石
拔地萬里青嶂立,
懸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機(jī)絲掛,
映日還成五色文。
《開先寺》
李夢陽
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
莫言此潭小,搖動匡廬山!
〈廬山瀑布〉 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宋代詩人白玉蟾的《三疊泉》
緣溪深入桃花塢,紫霞隱隱幽禽語。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落日銜山紅影濕,冷云抱石蒼崖古。
激回澗底散冰花,噴上松梢飄雪樓。
點(diǎn)點(diǎn)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chuàng)v藥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
廣寒殿上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
瓊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織女。
初疑魚鱉謁龍門,復(fù)恐星辰會牛渚。
欲尋當(dāng)下點(diǎn)額蛟,但見天上拉腸鼠。
溶溶浸濕一潭霜,滴滴結(jié)凍千年乳。
月照神珠灑翠麟,風(fēng)吹天粟沾蒼虎。
瑤虹界碧翻地軸,鐵馬盤渦卷天宇。
香嚴(yán)閑禪師》
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yuǎn)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 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風(fēng)雨聞。
靈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氳。
7.江西盧山詩句
以下是有關(guān)廬山的詩句:
1、索落廬山夜,風(fēng)雪宿東林。——白居易《宿東林寺》 2、山行非有期,彌遠(yuǎn)不能輟。但欲淹昏旦,遂復(fù)經(jīng)圓缺。積峽忽復(fù)啟,平途俄已絕。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x靈運(yùn)《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3、高人往來廬山遠(yuǎn),隱士往來張長公?!铐牎端蛣⑺母跋目h》 4、勁風(fēng)湮細(xì)雨,峭壁曉嵐生;瀑布懸云際,清泉墮碧汀;蜿蜒松頂?shù)?,峻險石盤城;坐愛廬山秀,崖巖也有情。——《秀甲東南》 5、笑別廬山遠(yuǎn),何煩過虎溪。——李白《別東林寺僧》 6、去年上已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沃畣枴逗辰萜烟馏A》 7、老夫高臥文殊臺,拄杖夜撞青天開。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 8、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拙右住稄]山桂》 9、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勒移文?!拙右住秳e草堂三絕句》 10、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虾迫弧杜眢缓型麖]山》 11、廬山逢若士,思欲化黃金。——儲光羲《升天行貽盧六健》 12、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瓰椤镀俨肌?br>8.關(guān)于廬山風(fēng)景的詩句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生在此山中.
分類:社會民生
解析:
沈姓,是中國五十大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區(qū)最有影響。
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實(shí)沈,是黃帝的后裔帝嚳之子。實(shí)沈氏族后來因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故為嬴姓。后來,他們建立了沈國。周昭王南征時,嬴姓沈國被滅,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國。至周初,蔣國滅了姒姓沈國,沈人南遷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孫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季載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輿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國被蔡國吞并,沈國的后人就稱為沈氏。
一、沈姓遷變
春秋時,楚國將孫叔敖封于沈,又封公子貞于沈鹿(今湖北鐘祥東),這兩個地方的后代都改姓沈,此為羋姓沈氏。
秦朝以前,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兩省活動。東漢時,沈姓的活動范圍擴(kuò)展到了浙江。隋朝時,浙江武康的沈姓是當(dāng)?shù)氐耐?。唐代,沈姓進(jìn)入福建,稍后移民廣東。明朝末年,沈姓遷入臺灣。目前,沈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河南三省。
二、沈姓名人
在中國歷史上,沈姓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春秋時,有一位高士沈郢。東漢時,有一位名叫沈戎的官吏在九江郡擔(dān)任從事。南朝時梁有一位文學(xué)家沈約,是《宋書》的作者。陳朝時,有右仆射沈君理。隋朝末年,沈法興自稱“梁王”,割據(jù)一方。唐朝時,沈期善于寫五言律詩,與宋之問齊名,兩人合創(chuàng)了著名的“沈宋體”。唐代還有書法家沈傳師、文學(xué)家沈既濟(jì)、詩人沈千運(yùn)。北宋時有大科學(xué)家沈括。明代有女英雄沈云英、畫家沈周、文學(xué)家沈德符、戲曲理論家沈。清朝有畫家沈銓、詩人沈德潛、兩江總督沈葆楨。近現(xiàn)代則有書畫家沈曾植、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文學(xué)家沈從文、音樂理論家沈心工、書法家沈尹默、經(jīng)濟(jì)學(xué)家沈志遠(yuǎn)等。
1.北宋科學(xué)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學(xué)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時,他考中了進(jìn)士。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安石出任宰相,開始變法。當(dāng)時,沈括是新法的積極擁護(hù)者。1073年,王安石命他去兩浙地區(qū)調(diào)查新法的實(shí)施情況。他回京后,對新法大加贊譽(yù)。幾年后,王安石罷相。沈括一見風(fēng)頭不對,就秘密上書,列舉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宋神宗知道后,對他很是不滿。恰好御史上奏彈劾他,神宗就下令免去他的翰林學(xué)士一職,降為宣州知州。
到了晚年,沈括娶妻子張氏。張氏脾氣暴虐,沈括時常被她責(zé)罵,苦不堪言。他的長子沈博毅,因?yàn)槭乔捌匏?,所以被張氏趕出家門。后來張氏病死,沈括卻痛不欲生,不久就病死了。
沈括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撰寫了一部光輝的著作——《夢溪筆談》。全書共26卷,涉及許多方面,包括天文、地理等?!秹粝P談》被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贊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biāo)”。
2.“明四家”之一沈周
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明代著名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年又號白頭翁,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他一生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chuàng)作,尤其是沈周的畫,被評為明代第一。有一次,一位郡守征集畫工去繪制壁畫,有人做了手腳,故意將沈周也列入了畫工名冊。別人就勸他:“你和許多大官關(guān)系都不錯,可以找他們通融一下。”沈周卻說:“讓我服勞役是應(yīng)該的,去找人說情豈不羞恥嗎?”于是,他便去服役——繪制壁畫。不久,郡守進(jìn)京述職,許多人都向他打聽“沈先生”的消息??な丶泵φ沂烊?,一打聽,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位服役的畫工。
沈周以擅畫山水著稱。他早年繼承家學(xué),師法于父親沈恒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劉鈺,后來又取法董源、巨然;四十歲以后,他以黃公望為宗,作品拓為大幅;晚年,沈周尤其醉心于吳鎮(zhèn),筆墨更見沉郁蒼勁,更趨于成熟。他的主要作品有《云際停舟圖》、《廬山高士圖》、《虎丘送客圖》、《仿子久富春山居圖》、《京口送別圖》、《雨意圖》、《柳蔭垂釣圖》等。
此外,沈周兼工花鳥、人物畫。后人將他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1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朝錢謙益剃發(fā)留辮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