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名將,在雍正朝大放異彩的年羹堯絕對算一個,可惜他權(quán)勢過大,遭到雍正的忌憚,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jié)局。
年羹堯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嚴(yán)富),父親年遐齡又被封為一等公,官至湖廣巡撫,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寵愛非常的敦肅皇貴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堯,英勇善戰(zhàn),為雍正手下最厲害的將領(lǐng)。世人一說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堯,就是年羹堯那個受盡恩寵的妹妹敦肅皇貴妃。
可是,今天咱們要說的,既不是年羹堯,也不是敦肅皇貴妃,而是這兩人的長兄,年希堯。
如果說年羹堯在戰(zhàn)場上拼殺,是個劊子手,那么年希堯就是在世間行善積德,治病救人的。兄弟倆,一個殺人,一個救人,他們的命運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年希堯,字允恭,和年羹堯一樣,他也是為官一生,只不過和轟轟烈烈的年羹堯比起來,他就顯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時期,年希堯從筆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堯的弟弟年羹堯受到重用,年希堯也因此獲得圣上青睞,升為廣東巡撫。
年羹堯出事以后,年希堯受到牽連,被罷官抄家。但年希堯風(fēng)評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無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堯又先后擔(dān)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鎮(zhèn)督陶官、內(nèi)務(wù)府總管、管理淮安板閘關(guān)稅務(wù)等職務(wù)。
乾隆朝時,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參了年希堯一本,乾隆就罷免了年希堯的官職。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叱咤風(fēng)云、權(quán)傾朝野的弟弟年羹堯比起來,年希堯做起官來實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這也不怪年希堯,他本就沒有將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鉆研自己喜歡的西方科學(xué)。
年希堯在數(shù)學(xué)方面極有天分,他著有《測算刀圭》三卷、《面體比例便覽》一卷、《對數(shù)廣運》一卷。
清代數(shù)學(xué)家梅文鼎盛贊年希堯:“手制小渾儀測算諸器,羅列幾案,并極精好,輝映座間。公臨下以簡,庶務(wù)多遐,亦親承誨迪,觀其所藏奇器奇書,日聞所未聞?!?/p>
另外,年希堯還在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幫助下完成了《視學(xué)》一書,圖文并茂,闡述透視原理,介紹了透視學(xué)中的基本課題。此書的其中之一現(xiàn)存于英國皇家學(xué)院,國內(nèi)僅存兩部再版本。
年希堯博才多聞,醫(yī)術(shù)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驗良方》、《經(jīng)驗四種》。
他精于繪畫,喜歡音樂,還是廣陵琴派的傳人之一。
年希堯一生幾起幾落,最終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堯比起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虛歲36歲
年貴妃,即敦肅皇貴妃(1690年-1725年)年氏[1] ,雍正帝妃,湖廣巡撫、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妃長兄: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nèi)務(wù)府總管年希堯;妃次兄:原授一等公、撫遠(yuǎn)大將軍、川陜總督年羹堯。侍世宗藩邸為側(cè)福晉,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年妃簡介,年妃是怎么死的?
年妃,年氏,雍正帝妃嬪之一,其名于史無記載。湖廣巡撫、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妃兄,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nèi)務(wù)府總管年希堯(長兄),原授一等公、撫遠(yuǎn)大將軍、川陜總督年羹堯(次兄)。一共為雍正生三子一女,均早殤,年妃簡介,年妃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解答解答。
年氏于康熙五十年由康熙指婚為雍正側(cè)福晉,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雍正第四女,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十月生皇八子?;?,雍正元年五月初十生福沛。從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攬雍正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無人所出,是雍正最寵愛的妃子。
雍正元年封為貴妃,地位卻僅次于皇后烏拉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側(cè)福晉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齡也比她大,卻只封了齊妃。年氏本來身體就很虛弱,雍正就說過她“體素羸弱”。她在懷皇九子福沛時,正好是康熙的大喪。這時候舉哀磕頭行禮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以她懷孕之身,不免動了胎氣。導(dǎo)致難產(chǎn),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個死胎。她自己的身體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貴妃年氏病重,八日壬寅,因“皇考升遐倏周三載”而必須謁祭景陵的世宗皇帝,自北京郊外圓明園起駕趕赴河北遵化,年貴妃“不懌”請留,未能隨行。十四日戊申,皇帝一路長途跋涉,回鑾京城,準(zhǔn)備冬至祭天大典。此際百端待理,萬務(wù)紛紜,皇帝猶對病勢已亟的貴妃“深為軫念”,十一月十五,下旨將貴妃年氏封為皇貴妃。十八日壬子,郊祭甫一結(jié)束,皇帝即停免次日太和殿百官朝賀,于當(dāng)日馬不停蹄地返回圓明園。接下來一連五日,除十九日甲午發(fā)出關(guān)于各省緝盜與蠲免江南四縣賦稅的兩道上諭之外,《起居注》上再不見任何與皇帝處理政務(wù)相關(guān)的記載。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年氏病重,十一月廿三日薨,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雍正在冊書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稱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jǐn),馭下寬厚平和。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cè)妃。朕在即位后,貴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儴內(nèi)政?!辈⑶乙矔簳r緩和了對年羹堯的處分。乾隆二年(1737年)敦肅皇貴妃金棺隨同雍正皇帝、孝敬皇后梓宮同時葬入泰陵地宮。從雍正在敦肅皇貴妃身前死后的表現(xiàn)以及對她所生兒子福惠的喜愛,可以看出他對皇貴妃是很有感情,并因年皇貴妃病而暫緩對年羹堯的處罰。皇貴妃死后僅僅一個月,年羮堯就被降罪,但年皇貴妃一樣獲得祔葬泰陵的殊榮,皇貴妃父親去世后也依一等公禮下葬。也就是說,年家除年羹堯這一脈獲罪外,其余親族并未受到任何牽連。
雍正對于年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一個妃子,甚至在年羹堯獲罪之后,他依舊想著年妃,沒有懲罰年家,只是懲罰了年羹堯一脈,沒過幾年還赦免了年羹堯的子嗣,這都是年妃在雍正心中地位的體現(xiàn)。
年羹堯是清代康熙、雍正間人, 出身進(jìn)士, 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yuǎn)大將軍.曾平定西藏、青?;孛衽褋y.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后, 十月入京覲見受封.時功蓋天下, 位極人臣, 受封為一等公, 父亦封一等公加太傅銜, 二子分封子爵、男爵, 其家仆皆封四品頂戴副將, 一時炙手可熱, 權(quán)勢顯赫.然不到一年后便被雍正皇帝盡削所有官爵, 列92 大罪, 終賜自殺.年羹堯成敗之速, 異於尋常, 被史家列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為何被殺, 卻眾說紛壇, 成為清史上一個頗有興味之`謎'.
一些人認(rèn)為這與雍正奪嫡有關(guān), 故殺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 學(xué)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鐘翰的《清世宗奪嫡考實》 (《燕京學(xué)報》36 期, 1946年6 月) 都持此說.據(jù)說康熙臨終時指定十四子胤禵嗣位, 四子胤禛串通年羹堯、鄂爾泰、隆科多, 矯詔篡立.其時十四子胤禵在四川為撫遠(yuǎn)大將軍, 原可揮兵爭位, 然受制於川督年羹堯, 遂無能為力.新君立后, 為酬羹堯擁立之功, 大加恩賞, 然這不過是`迷湯', 實則對這些知情者已存殺心, 最后終殺之.
有些人不同意此說.認(rèn)為雍正初羹堯受寵, 并非雍正先籠絡(luò)而后殺之之由, 而是皇帝對他效忠輔弼的獎勵.他為其藩邸舊屬, 又有郎舅之親, 故常對他恩賞有加, 這決非對他灌`迷湯'.且雍正繼位時, 他還在川平亂, 未參與焉, 何以得知內(nèi)情? 故上說不能成立.《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等作者, 都認(rèn)為年羹堯是恃功自傲以致被殺.《清史稿》載: `羹堯才氣凌厲, 恃上眷遇, 師出屢有功, 驕傲, ……入覲, 令總督李維鈞、巡撫范時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於廣寧門外, 年策馬過, 毫不動容;王公有下馬問候者, 年頷之而已.世宗前, 亦箕坐無人臣禮.'《清代軼聞》作者亦認(rèn)為`年挾擁戴功, 驕益甚'.且年殘暴對待部下, 任人唯親, 亂劾賢吏, 引起公憤, 也為雍正帝所不容, 故被殺.
更有一說, 認(rèn)為年羹堯死是因為他自立為皇帝.乾隆時學(xué)者蕭奭在《永憲錄》中提到: 年羹堯與靜一道人、占象人鄒魯都曾商談過做皇帝的事.陳捷在《年羹堯死因探微》一文中亦持此說, 認(rèn)為`羹堯妄想做皇帝, 最難令人君忍受, 所以難逃一死'.而《清代軼聞》一書則記載了羹堯失寵被奪兵權(quán)后, `當(dāng)時其幕客有勸其叛者, 年默然久之, 夜觀天象, 浩然長嘆曰: 不諧矣.始改就臣節(jié).'進(jìn)而認(rèn)為這說明年確有稱帝之心, 只因`事不諧', 方作罷`就臣節(jié)'而已.
持反對意見的人認(rèn)為主要是雍正為人陰鷙猜忌, 不能容人, 尤其不能容功臣.加之年羹堯自恃有功, 言行不檢點, 雍正更不能容忍, 在剪滅其兄弟繡禩、胤禟后, 借題發(fā)揮, 以羹堯所上賀章字跡潦草, 并把`朝乾夕惕'四字顛倒為`夕惕朝乾'作為借口, 暗喻臣下劾奏, 連降羹堯18 級, 罰至杭州看守城門, 終羅織罪名, 令其自盡, 家產(chǎn)抄沒入官.
到了近現(xiàn)代, 各說眾多, 或認(rèn)為年被殺乃`鳥盡弓藏'之必然現(xiàn)象;或說是主奴間有舊怨在先, 羹堯又恃功驕傲在后, 使君主生疑、畏、厭、怒之心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2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的太康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