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漢皇帝劉禪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成語說的是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后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這個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皇帝一直是歷朝歷代史書中昏君的典型,然而劉禪是否真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如果是,他又何以安坐帝位41年之久?
蜀后主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進劉禪為皇太子。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六韜》等書,還令其學武。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十七歲的劉禪即位,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度龂尽酚涊d,劉備臨終前曾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所以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對他十分敬重,視其為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后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劉禪即使自己在心中對諸葛亮一味北伐有成見(勞民遠征,空耗國力),但還是任其所為,保持了蜀漢內部的穩(wěn)定。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祎主管軍事,將相權一分為二且相互牽制,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一般認為劉禪是是庸劣之主的,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其一,親信宦官而遠君子,試問歷朝歷代哪個皇帝沒有幾個親信的宦官?劉禪比之漢桓帝、漢靈帝若何?其次,不戰(zhàn)而降(或說應該讓城別走或固守待援)。當時的形勢迫使劉禪不得不做出選擇(姜維在劍閣抵擋鐘會無法救援),是選擇抵抗而徹底滅亡?還是選擇投降而保全性命?選擇后者當然會被后世詬病,但縱觀中國的歷史上,降國的帝王也不只他一個。第三,沒心沒肺,樂不思蜀。開城投降后的劉禪和朝臣們一起被俘往洛陽,司馬昭以言語試之,劉禪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嘆道:“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由此對其放心不疑。
劉禪是通過這樣的偽裝明哲保身,躲開了殺身之禍,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險地,這樣的做法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去做(噴子除外)。由此看來,劉禪并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zhí)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蛟S有人會說,他當這么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但諸葛亮死后,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在太平時期應該是個守成之主而非昏君。
因為劉禪既沒有諸葛孔明那皓如日月的智慧,也沒有劉備那包容萬物的胸襟氣量,但他同樣不是昏庸無能、愚蠢透頂的爛泥。古人之所以將劉禪描述成一個昏庸無能、無所作為的“皇二代”,只是因為古人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信奉著“身死國破”的思想,對于劉禪為了保命而賣國的行為非常不屑,成為了帝皇們教育繼任者的反面案例。
在面對司馬昭提問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如果說思念故國,恐怕會惹來殺頭的禍害。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輩子,所以在司馬昭面前著實演了一場戲,也就騙得了一個“樂不思蜀”的昏君之名。與為了自己千秋之后的美名勞苦一生的大多皇帝不一樣,他著眼的是當下。劉禪這樣做是想保全劉氏的血脈,使得哪天能夠東山再起。所以他選擇了忍耐,但是忍讓卻不代表是無能,如果當時劉禪為了一時之氣,就回答說思念故國,那他的下場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牽連。
平心而論,劉禪既不是雄才大略的馬上天子,也不是整兵治民的中興之主,但是他中規(guī)中矩地統(tǒng)治了蜀漢政權近四十年,也沒出什么大的亂子;最后投降魏晉后,能在當時復雜的政治生態(tài)下當安樂公得以善終,也難能可貴。同樣,從他與諸葛亮相處之道就可以看出他有著一定的胸懷和政治頭腦。與其說劉禪是心甘情愿地做甩手掌故,不如說他不得不這么做!
我們很多人對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影響并不是那么好,認為他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只會貪圖享樂,不思國政。后來蜀國被晉國滅掉之后,他還被司馬昭封了個“安樂公”,極大的諷刺了劉禪的昏庸無能。有時候我們還會將劉禪的蠢笨歸結為是劉備將他摔傻的。當然了,這些都是小說和一些野史上的說法,真實歷史上的劉禪并不是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反而還是個“仁敏”“愛德”的“明主”。
在《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中寫道,劉禪在位期間,能夠任用賢能之才,偏安川蜀之地,保全了蜀漢的基業(yè),也是卓有作為的君主。此外,在陳壽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對劉禪的描寫則更多為積極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被我們誤會的帝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劉禪——劇照
劉禪,字公嗣,涿郡涿縣人,生于207年,劉備的長子,史稱蜀后主。劉備在自立為漢中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他也被封為皇太子。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征討東吳失利,隨即病死于白帝城。同年五月,十七歲的劉禪即位,史稱“蜀后主”。劉禪自公元221年即位,一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在為時間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晉泰始七年,病逝于洛陽,享年六十五歲。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劉備號稱是魚水關系,但是歷朝歷代地君臣之間都沒有絕對的信任關系,劉備與諸葛亮也一樣。劉備心里明白,諸葛亮的確是位濟世安邦的人才,但是他也害怕諸葛亮窺覬蜀漢政權,于是便在臨終前用言語進行試探,即“如犬子不成器,先生可取而代之”。同時,劉備也告誡劉禪要待諸葛亮如自己的父親一樣。
對于外人來說,劉備對諸葛亮已經是好到了極點,這樣的君臣關系也是融洽得不得了。同時很多人都認為,在劉禪即位之后,諸葛亮會將他的權力架空,自己將其取而代之。
劉禪和諸葛亮——劇照
但是,劉禪比起劉備來要高明得多,他深知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人才,年輕繼位后的劉禪堅決要執(zhí)行遺囑,即將所有蜀國的軍國大事都交給諸葛亮管理。這在陳壽的《《三國志·后主傳》中既有明確的記載:“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去世之后,李邈上書指責諸葛亮“身仗強兵”,這使得劉禪大怒,隨即將其處死。盡管劉禪知道李邈所言有理,但是劉禪卻能明白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決斷。
劉禪——劇照
劉禪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與民休息、制衡大臣,使的蜀漢基業(yè)的以延續(xù)和穩(wěn)定發(fā)展。
在軍事上,劉禪的策略是先立足于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后再圖北進。當時,諸葛亮曾提出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積蓄力量,伺機統(tǒng)一。當然,雖然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樣得需要的到劉禪的批準才能實施,顯然,劉禪是答應的,因為在他心底并不滿足偏安與巴蜀之地,也素有統(tǒng)一之志向。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劉禪則治理后方,保證了大后方的穩(wěn)定,同時還給他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
當然了,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雖然也想統(tǒng)一中原,但是相比于諸葛亮來說,他顯得更為理智。諸葛亮急于北伐時,他就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 北征,恐勞神思?!焙髞硭抉R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淵時,劉禪又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貿然前進攻魏,他說:“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p>
在政治上,劉禪政治手腕獨到,親自掌握朝政。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后,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一事中就能看出來。
諸葛亮死后,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同時封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軍事。封任費祎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把相權一分為二,相互制衡。到后來蔣琬去世之后,劉禪便治理國政,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亮”的局面。
此外,因為連年北伐的原因,致使國庫虧空,所以在諸葛亮死后,劉禪立即廢除了“北伐曹魏”的國策。 通過史料我們發(fā)現,在劉禪掌權時期的蜀國,其經濟發(fā)展的很快,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大好局面。根據《三國志·后主傳》記載:蜀亡之時,國庫至少尚存“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繡彩絹各二十萬匹,余物稱此”
所以,綜上所述,劉禪并非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相反,他卻是一位比劉備還要精明的君王。
諸葛亮——劇照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說劉禪是一位明君,那么為何在蜀國滅亡之后,他卻不想回到蜀國,而落的個“樂不思蜀”的千古“丑名”呢?其實這背后也有劉禪的一些無奈。篇幅有限,作者將在下文說到,看看劉禪到底有多無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