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劉伯溫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劉伯溫,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于世,民間素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說法。當然在朝堂上,劉伯溫并沒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誠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劉伯溫的確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決定性的,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等元勛,他們的功勞無疑要比劉伯溫來得大。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來探討劉伯溫對于明朝的功勞到底大不大,而是來討論下這位明朝開國元勛他所遺留下來的子嗣最終的結(jié)局如何。
劉伯溫一生育有二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皆為繼室陳氏所生。
長子劉璉
劉璉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時他的父親劉伯溫剛剛結(jié)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準備參與到元末亂世的潮流之中?!睹魇贰焚澠洹坝形男小?,即文章出眾,有德行,因此在劉璉成年后,朱元璋見他十分聰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歲的劉璉被任命為從六品考功監(jiān)丞,掌給授誥敕之事,同時兼試監(jiān)察御史一職。
不久,劉璉即升任為從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掌江西一省糧儲、屯田、軍務(wù)、驛傳、水利等事務(wù),成為了明朝地方上權(quán)勢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這一年,正當朱元璋要繼續(xù)重用他,將他培養(yǎng)成與他父親那樣的朝中重臣時,劉璉卻因不愿成為胡惟庸一黨,而被胡惟庸的黨羽逼死。
《明史》載:“(劉璉)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無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靈,以示恩寵。
總得說劉璉這一生雖短暫,但卻并不平凡。正如時任國史院編修吳從善所言:“家為賢子,國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斃焉,生榮死哀,尚何道哉”,在劉伯溫良好的家風下,劉璉被教育的很好,可謂德才兼?zhèn)洌诩宜琴t子,在外他是良臣,雖是開國功臣之后,但卻從來不恃寵而驕,更不會以權(quán)謀私,此后更是寧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
次子劉璟
劉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書稱其“弱冠通諸經(jīng)”,他小時候就熟讀四書五經(jīng),文韜武略是樣樣精通,較之其哥哥劉璉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劉璉死后,劉璟本該是繼承劉伯溫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卻沒有去繼承,反而是將這個爵位讓給了自己哥哥的兒子劉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為了表彰劉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門使之職,賜“除奸敵佞”鐵簡,“百官不法,持此糾正”,是為天子近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溫處葉丁香、吳達三叛亂,劉璟跟隨延安侯唐勝宗率兵征討,在這次戰(zhàn)斗中,他表現(xiàn)十分突出,戰(zhàn)爭中他運籌帷幄協(xié)助唐勝宗平定了此次叛亂,凱旋后,朱元璋贊其:“璟,真伯溫之子也”,并對其是越發(fā)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劉璟授谷王府左長史,同時朱元璋還賦予他提調(diào)肅、遼、燕、趙、慶、寧六王府事權(quán)。
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過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時忠心耿耿的劉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獻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納這些計策,但卻命他與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亂。但是在與朱棣的對戰(zhàn)中,剛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終聽不進去李璟的諫言,最終致使建文軍大敗。
建文二年(1400年),劉璟帶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進《聞見錄》,陳述平定朱棣叛亂的計策,可朱允炆還是不愿意聽從,此時心灰意冷下的劉璟最終決定棄官歸隱,從此不再過問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
1402年,朱允炆敗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為永樂帝。此時朱棣愛惜劉璟的才能,于是準備詔劉璟再次入朝為官,可在接收到詔令后,劉璟卻一直為答應(yīng)前往。而后,惱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將他強行押來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劉璟也是軟硬不吃,無論朱棣怎么說,他就是不開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語百般激怒朱棣。
劉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為由堅決不接受朱棣給予的官職,再是他也從不稱朱棣為“圣上”,而是依然稱他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認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見時,劉璟更是直言不諱地與朱棣說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個‘篡’字”。
因此當時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過此時朱棣還是沒想要殺他,只是將他關(guān)進牢中。但是劉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總有一天是會殺了他的,甚至是會被滿門抄斬,于是他索性就在獄中用發(fā)辮自縊,享年52歲。
總得說劉伯溫二子劉璉、劉璟,他們皆是大明忠臣,他們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
大兒子是因為父親的原因所以在官場上很艱難,最后更甚至被逼投井自殺。二兒子因為認不清時局,遭了牢獄之災(zāi),最后在獄中自縊了。但是,是個忠心的臣子。
劉伯溫在世的時候朱元璋封他為誠意伯,但是這個爵位只是一個流爵,并不能世襲,所以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并沒有繼承父親的爵位。但是在劉伯溫在任御史的時候因為李彬的案子于李善長、胡惟庸結(jié)下了梁子,這為大兒子在官場上的路埋下了禍患。
在洪武年的時候劉璉靠自己出眾的才能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身為劉伯溫的兒子雖然才能不及自己的父親但是能力還是很出眾的。但是他是個命不好的,還沒等到朱元璋再次提拔他的時候,他就被胡惟庸和其他的人逼得投井自殺了。
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朱元璋在殺掉胡惟庸、李善長之后想起來了當年對自己好的劉伯溫,還有被胡惟庸害死的劉璉。之后便決定將對劉伯溫的歉意轉(zhuǎn)換成,允許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世襲,所以劉璉的兒子得以繼承了誠意伯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誰也不知道君王是怎么想的,在不久后劉璉的兒子便被朱元璋罷免了官職。這就讓劉璉的兒子劉畾(lei)很是受挫,以自己要為劉伯溫守墓為理由,拒絕建文帝和朱棣的邀請,不再復(fù)出。
劉伯溫的第二個兒子叫做劉璟。劉璟很有才華,甚至可以與劉伯溫相媲美。對于這樣一位忠臣朱元璋肯定要重用了。朱元璋不僅讓他做了閣門使而且還賞給他鐵簡。最后還被任命為朱橞的左長史,也算是功與名雙收了。
建文帝即位以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引起了朱棣的起兵造反。但是對于人才每個人都是珍惜的,朱棣原來準備重用劉璟的,但是劉璟說了一句話,他說“百年之后殿下逃不過一個篡字”字字都在指責朱棣篡位,引起了朱棣的不滿,然后就被關(guān)進了大牢,之后劉璟在大牢里自縊了,也算是誓死追隨建文帝。
劉伯溫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死后會落得如此下場。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謂是能人輩出,文有李善長、劉伯溫、宋濂,武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在這些人中,又以劉伯溫的名聲最響,留下來的傳奇故事最多,但就官職賞賜而言,劉伯溫在這群人中甚至排倒數(shù)。
明朝開國后大封功臣時,以劉伯溫的定鼎之功,被封為誠意伯(伯爵),歲祿200石,官職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的副長官,并沒有太多實權(quán)。相較之下,李善長則是以功勛第一被封為韓國公(公爵),歲祿4000石,左丞相,統(tǒng)領(lǐng)天下政事。比較下漢朝張良的賞賜,劉伯溫這個明朝“張良”的賞賜是何其薄也。
劉伯溫被薄待,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劉伯溫雖然在朱元璋爭奪天下之中提出了先滅陳友諒,后圖張士誠,再北伐中原的關(guān)鍵策略,但相較李善長、徐達等人來說,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時間較晚,不算“創(chuàng)業(yè)元勛”。
其次,劉伯溫是浙東人,而朱元璋、李善長則是淮西人,由于不屬于淮西集團,在封賞功臣時,劉伯溫受到了李善長的排擠,而朱元璋也更偏向“老鄉(xiāng)”,于是便打壓了劉伯溫。
由于李善長的排擠,加上出于避禍的打算,劉伯溫于洪武四年告老回鄉(xiāng),隱居山中,不問政事。但就像武俠小說中誰先金盆洗手誰先走的邏輯,劉伯溫雖然有心避禍,但禍卻自己找上門來。
歸隱以后,劉伯溫先是被人誹謗用”王氣“的土地營造自己的墳?zāi)?,圖謀不軌被朱元璋剝奪了官職和俸祿。為了避免更大的禍患,劉伯溫只得親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請罪并定居了下來。不久后,胡惟庸成了左丞相,劉伯溫大為悲戚,不久便憂憤成疾因病去世了。
對于劉伯溫之死,現(xiàn)在后世的傳說認為是胡惟庸下毒謀死的。那事實是否如此呢?從兩人的關(guān)系來說,胡惟庸確實有謀害劉伯溫的動機。
在朱元璋撤換李善長之前,曾經(jīng)詢問過劉伯溫誰適合繼任宰相。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劉伯溫出于公心,坦誠地回答了自己對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的看法。
其中對胡惟庸,劉伯溫的評價最差:“譬之駕,懼其僨轅也?!痹趧⒉疁乜磥恚┯购帽纫黄チ玉R,讓它來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雖然朱元璋最后沒聽從劉伯溫的意見,還是根據(jù)李善長的推薦選擇了胡惟庸出任宰相,但兩人間的梁子已經(jīng)結(jié)下了。而且胡惟庸也是屬于淮西集團的一員,也有排除異己的必要。
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看上去事實明確,但真相卻未必如此,朱元璋反而更像是幕后黑手。
劉伯溫死后,朱元璋曾和他的兒子談起此事,他說:“劉伯溫在這里時,滿朝都是胡黨,只是他一個不從,吃他每蠱了。劉伯溫在這里時,胡家結(jié)黨,只是老子說不倒。”朱元璋一口咬定劉伯溫是因為不屈從胡惟庸而被毒死,而且大力夸大胡惟庸結(jié)黨的力量,認為他們可以連皇帝的話都不聽了。
但從后面事態(tài)的發(fā)展來看,事實卻并非朱元璋說的那樣。首先,在朱元璋時期,特務(wù)政治已經(jīng)初現(xiàn)端倪,檢校對每個大臣都有著嚴密的檢控,如果胡惟庸下毒,不至于朱元璋一點消息都沒有。
其次,胡惟庸雖然貴為宰相,但權(quán)勢并沒有朱元璋說得那么大,后面胡惟庸被以“植權(quán)擅黨”的罪名處死時,連一點像樣的反抗都沒有,因此朱元璋所謂的“說不倒”只不過是虛言。
劉伯溫之死更有可能是朱元璋的陰謀,他利用胡惟庸和劉伯溫的矛盾,先是對胡惟庸進行暗示,讓其對劉伯溫下毒手,最后再用這個罪名來彰現(xiàn)胡惟庸的專斷獨行、橫行不法,從而將其一網(wǎng)打盡,以達到其屠戮功臣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劉伯溫之死則更增添了悲劇色彩。
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死后十年,罪名又被升級為“謀反”,李善長以及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被卷入此案被誅殺。整個胡惟庸案下來,累及誅殺功臣及其家屬達三萬余人。之后子虛烏有的藍玉案也如出一轍,最后牽連人數(shù)達到兩萬余人。人頭落地之下,尸山血海之中,朱元璋完成了自己清除功臣,為自己孫子朱允文繼位開路的目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