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04年)的曠日之久的爭霸戰(zhàn)爭
,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
,三家分晉后
,韓
、趙
、魏躋身強國之列
,戰(zhàn)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這七國分別是:燕
、趙
、魏、韓
、楚
、秦、齊
。但是
,同樣是來自于晉國的三個國家,韓國無疑成為了其中最弱小的一個
。那么
,問題來了,相對于魏國和趙國
,韓國為什么最弱小呢
?
一

首先,雖然魏趙韓都來自于晉國
,但是
,大多數(shù)人看來,魏國才是那個繼承晉國衣缽的諸侯
。具體來說
,在戰(zhàn)國時期,糧食對國家的強弱產生直接的影響。其中
,就趙國來說
,在戰(zhàn)國時期分得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量區(qū)
,魏國則擁有晉西南
、關中渭北平原等產糧區(qū)。而韓國的糧食來源
,主要就是河南中部平原
。與此同時,分家后的趙國擁有太行之險可守
,魏國更是獲得了黃河之險和太行山脈
,而韓國在沒有吞并鄭國之前,可以說是無險可守
。
二
其次
,在戰(zhàn)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國的強盛
,往往都是在變法的基礎上
。最為典型的就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
,秦國飽受魏國的打擊
。當然,就魏國來說
,之所以在戰(zhàn)國前期狠狠壓制秦國
,也是李悝、翟璜
、吳起等人的變法后
,才逐漸成為戰(zhàn)國前中期的霸主。而對于趙國來說
,雖然戰(zhàn)國初期不比韓國好到哪去
。但是,在趙武靈王這位明主開啟胡服騎射后
,趙國日益強大
,不僅吞并了中山國,還讓自己的領土擴大了三倍左右
。與此相對應的是
,韓國推行的申不害變革,其作用主要穩(wěn)固了韓國君主的統(tǒng)治
。
三
再者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經濟同樣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強弱。對于韓國來說
,地理位置上處于多個國家的交匯地帶
,特別是在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
,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后
。在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下,韓國的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在當時都比較發(fā)達
,還一度吸引呂不韋到這里經商過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
,韓國卻沒有積極鼓勵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相對于春秋時期的齊國,韓國并沒有促使發(fā)達的經濟條件轉化為國力
。
四
最后
,當然,能從戰(zhàn)國開始存活到秦始皇滅六國時
,韓國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
,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同時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
。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促使韓國完成了小康之治
。但是
,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
、齊國
、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
,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最終,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于公元前230年覆亡
。
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
首先需要解釋一下
,“三家分晉”并不是一個即時性的短暫事件,它更像是一部漫長電視劇的最終結局
,關于春秋時期發(fā)展的一個最終的結果
,是春秋與戰(zhàn)國界限的時間節(jié)點。
晉國早就是春秋五霸了
,而這韓趙魏是后來的戰(zhàn)國七雄
,從春秋五霸到戰(zhàn)國七雄,這一切又是怎么發(fā)展的呢
。為何它晉國會淪落到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下場
?
提到這里,那就是小孩沒娘
,說來話長了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發(fā)生了“驪姬之亂”,導致晉獻公大肆的誅殺諸位公子
,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王孫為貴族
,這一變故史稱“晉無公族”。而王位傳到了晉成公一代時
,則以“宦卿之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
。”上面這兩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
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
,就是晉國的董事長晉獻公被驪姬這個情人挑唆,讓晉獻公覺得
,企業(yè)內部他的幾個兒子在互相的爭權奪利
,還搞貪污腐敗那一套。不僅導致晉國這個企業(yè)發(fā)展不順
,還要把晉國公他從董事長的這個位置上踹下去
。
晉國公這個董事長他一氣之下,將幾個兒子逐出了公司
。開始了獨自掌權全力發(fā)展企業(yè)的王霸之路
。晉國這個企業(yè)的發(fā)展保持著穩(wěn)步緩速增長的水平,雖然沒有登上本地的財富榜前列位置
,可那也算是榜上有名
。
晉獻公這個董事長經過之前那樣的動亂之后,他也不搞多元培養(yǎng)了
。除了選擇一個固定的接班人來繼任下任董事長外
,其他的兒子
,都給我離開,自己去外面創(chuàng)業(yè)也好
,上班也好
,就是不要想著進入家族企業(yè)了。晉國這個企業(yè)就這樣逐步逐步的發(fā)展成了百年企業(yè)
。
但隨著晉國這個老企業(yè)的發(fā)展增速放緩
,新一代的董事長晉文公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單薄,他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
,開始將公司的資產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給了諸多的股東
,想要增加向心力,讓這些股東能夠更賣力的為公司謀發(fā)展
。上面這兩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
這個做法在最初時期,確實是更好地促進了晉國的后續(xù)發(fā)展
,可這也導致了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就是晉國國君一方的力量開始逐漸的被削弱。對于那些勢力日漸壯大的老股東
,也沒有了再能夠約束他們的力量
。而分發(fā)給出去的股份、權力
,想再拿回來
,那就很難了。
而經歷過晉朝多位統(tǒng)治者的時代更替
,這就變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巨大的歷史遺留問題
。
最初的老股東,也就是當時的官卿之子
,已經發(fā)展成了幾大宗族。而這大小宗族動亂之爭在晉國就沒有中斷過
。
在春秋初期時
,先是晉國內部的狐、趙
、先
、胥、郤氏等頗有權勢
,后面又發(fā)展出了韓
、魏、欒
、范
、智式等強大的宗族
。到了春秋后期時,晉氏王族一脈勢力已被削弱成了由十余家卿大夫來控制了晉國政局的局面
。經過了激烈的兼并角逐
,到了春秋晚期時,只剩下了趙
、魏
、韓、范
、智
、中行氏六家,史稱“六卿”
。
韓國這個小配角
,不,準確的說
,此時的韓國還不能稱之為國
,只是晉國之中一個比較有權勢的權臣之族而已。韓氏這個宗族終于在春秋中期左右
,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出現(xiàn)在了晉國的政治發(fā)展范疇中。
晉國的卿族都是由晉國的國君賞識提拔發(fā)展來的
。國君分賞卿族
,主要是以土地作為分封的主要財產。
與分封已久的舊卿族相比
,韓氏宗族雖作為當時的新貴
,可相比于其他實力雄厚的舊卿族,韓厥(韓氏當時的領軍人物)也只是晉國的一個稍有實權而封地不多
,爵位不高的尋常大臣而已
,與當時手握晉國兵權的趙氏重臣,魏氏的權勢封地相比
,尚不可同日而語
。
直到后來發(fā)生了趙氏孤兒案,韓厥力保趙氏后裔趙武
,讓其重新得封后
,韓厥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也因如此
,在趙氏復出
,屠岸氏滅亡后,韓厥與趙氏結成了堅實的政治同盟
,韓氏地位才一舉奠定
,一躍成為了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看到這里
,我們會發(fā)現(xiàn)趙國與魏國實力是真的很強悍
,趙氏宗族當時手握晉國的兵權,魏氏宗族享有大片的封地
。這兩點都是韓氏宗族短時間無法擁有的
。
到了晉國后期,六大部族只剩下了韓
、趙
、魏這三大部族了。在封建時期
,一個國家
、部族的經濟建設,主要還是依靠單純的農業(yè)經濟建設
,以及冷兵器時代士兵人數(shù)方面的軍事實力的發(fā)展
。
由于韓氏分封時期較晚,所分封給韓氏宗族的地也多為丘陵
、山地等不宜種植之地
,只是單純的人口糧食問題,可能都不好解決
。艱苦的種植環(huán)境
,使當?shù)氐娜丝跀?shù)量也是比不上其他的部族封賞的良田平原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多。用這種比較艱苦的基礎配置
,來搞經濟軍事實力建設確實是有點難度
。
就這樣,韓氏一直保持著正數(shù)第三
,倒數(shù)第一的發(fā)展成績
,而且由于一直沒有出現(xiàn)前兩位同學發(fā)展拉跨的情況,導致他的成績也沒有了變動的空間
,就一直這么穩(wěn)定的堅持著這個成績到了三家分晉的時候
。
在三家分晉之后,魏國的國君魏文侯
,居安思危,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最先開始了變法圖強之路
。通過實行變法改革
,興修水利等,使魏國一躍成為了戰(zhàn)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
而魏國在魏文侯之后
,其子魏武侯繼位
,繼續(xù)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奪取了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
,依舊大力的發(fā)展經濟
,到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時,魏國早已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
而趙氏宗族本身就掌握著晉國的兵權
,在三家分晉后的戰(zhàn)國時期,趙國更是名將層出不窮
。如廉頗
,趙奢,趙梁
,韓徐等
,為后續(xù)趙國進行對外的軍事擴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武力保證
。
趙國作為早期獲封的晉國貴族
,還擁有極為豐富的土地資源,如河套平原
,華北平原
,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
,相對于韓國的國土類型
,非常的適宜農業(yè)生產。
且趙國國土面積橫向緯度跨度大
,幅員遼闊
,導致氣溫差比較明顯,適合于多種農作物的生長
。受多樣的土地類型與氣候等多方的影響
,使趙國的手工業(yè),農業(yè)
,畜牧業(yè)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
而在三家分晉后,韓國雖多有征戰(zhàn)
,但最大的戰(zhàn)績也只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
。三晉相鄰未久,魏國就為了進行軍事擴張
,開始頻繁的攻打韓趙兩國
,加劇了三晉間的沖突。
在戰(zhàn)國后期,韓國雖然也發(fā)動了變法
,當時也提高了國力水平
。但后續(xù)發(fā)展沒跟上,且由于周圍強國環(huán)伺
,被諸國包圍
,導致發(fā)展空間小,經過了迅猛但短暫的強盛之后
,韓國迅速衰落
,早就淪為了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
雖然韓氏一直在不斷的發(fā)展自己
,但是
,趙氏、魏氏都沒有停下各自進步的腳步來等韓氏
。這情況就是這個情況
,結局就是這個結局,只能說不是所有的屌絲都能完成逆襲
。而把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
,不僅取決于出牌人,還是要看看你的牌友水平
。
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三家分晉后
,三兄弟命運截然不同
。
魏是戰(zhàn)國早期的霸主,趙則在戰(zhàn)國后期風光一時
,兩國各有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
唯韓,從頭弱到尾
,從來沒有出頭過
。
獨特的崛起之路,使韓開局就弱
韓
,是晉國的公族
。他起步還算早。
不過
,“曲沃代翼”后
,奪位的晉公害怕其他公族依樣畫葫蘆,長期防范
、打壓公族
。
尤其是在“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時期,由于韓曾支持晉惠公,所以成為重點打壓對象
。
后來,韓厥在趙的提攜下
,才進入卿士行列
。
韓成為公卿時,晉國的各公卿的實力已非常強大
,彼此斗爭非常激烈
。
實力不足的韓氏為求生存,只有遵循兩條原則:1
、堅守“君子”形象
,以道義自保(這在春秋時期還是管用的);2、堅持韓趙聯(lián)盟
,以求得力量
。
所以,在瓜分進程中
,韓主要依靠道義和正確的站隊來謀求生存
、發(fā)展。
相比之下
,名將輩出的魏
,自魏舒之后,軍力一直非常強大;而趙更是歷次瓜分戰(zhàn)役中的風頭最勁
、代價最慘烈的“出頭鳥”
。
因此,在歷次成果瓜分時
,實力弱
,又不出風頭的韓,往往所得最少
。
在討滅祁氏
、羊舌氏后,主政的魏氏將兩大公族的領地分為十縣
,韓僅得一縣
。
在討滅范氏、中行氏后
,韓所得又遠不如智
、趙兩家。
晉這塊蛋糕足夠大
,所以
,三家分晉后,韓氏的實力仍然勝過一般中小諸侯。
不過
,與趙
、魏相比,韓分得的資源就少得多了
。
糟糕的地緣環(huán)境
,使韓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惡劣
三家分晉后
,魏得到了晉的精華部分
,雖然處“四戰(zhàn)之地”,但畢竟實力在手
。
趙得到了晉的北境
。雖然實力也不是很強,但畢竟仍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
韓就悲催了
。
1、農業(yè)基礎先天不足
。
張儀曾描述了韓國的農業(yè)條件:韓地險惡
,山居,不能種麥只能種豆
。一遇到災年
,大家就要吃糟糠了。
由于糧食儲備不足
,韓就算是傾舉國之力
,也最多只能養(yǎng)30萬兵,除掉一些基本工作
,能用于作戰(zhàn)的
,不過20萬。
2
、國防環(huán)境惡劣
。
韓,天下之咽喉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稇?zhàn)國策.秦策》。
韓的舊都韓原
,早在春秋時就是秦晉爭霸的戰(zhàn)場
。
韓的新都新鄭,在春秋時就是晉楚爭霸的主戰(zhàn)場
。
所以
,秦要經略關東
,楚要北進中原,韓都是第一個攻擊目標
。
同時
,韓的領土,又幾乎把魏國一分為二
。
所以
,盡管韓實力不強,但卻是魏的“心腹之患”
。
只要韓和魏不合,魏一定第一個來干韓國!
成為天下強國們的“必爭之地”
,是韓的悲哀
。
3、發(fā)展空間有限
。
韓西與魏
、秦交界;南與楚交界,東與宋
、魏交界
,東南與鄭交界;然后···領土里面還包著一個周。
三晉團結時
,面對楚
、秦,韓還可以跟著分一點利益
。
三晉分裂后
,魏、秦
、楚不打你
,你就燒高香吧。
周雖然沒實力
,但畢竟是天下共主
,也不方便去惹。
所以
,韓的擴張空間
,只有鄭、宋
。
其實
,鄭、宋
,也不方便惹
,齊后來就吃了滅宋的虧
。
韓能滅鄭,算是作到極致了!
韓的擴張
,至此算是到極限了
。
即便如此,韓的領土
、實力仍然是七雄之末:“地方不滿九百里
,無二歲之食”。
糟糕的內部治理
,錯失機遇
基礎薄弱
、環(huán)境惡劣,所以
,如果操盤的不是頂級高手
,韓國就沒什么機會了。
可是
,韓的操盤手···連平均水平都達不到
。
戰(zhàn)國開局之初,三晉關系還非常密切
,秦
、楚等老牌大國也還在打盹。
如果韓國能抓住這個機會
,是可以先發(fā)展起來的
。
不過,韓國卻生生錯誤了這個時機
。
同為新興諸侯
,趙氏早已“選聯(lián)舉賢,任官使能”
,以賢用人;魏文侯更是招賢納士
,開始變法。
相比之下
,韓則仍然以“貴親”用人
。韓的所有重要職位全部由公族掌握。
缺乏人才
,使韓的治理水平非常低
。
《韓非子.守法》就描述了這種亂象:以前晉國的法令沒有取消,韓的新法令就來了;先君的法令沒有收回
,新君的法令又來了
。
如此低級的錯誤,正是管理效率低下的典型表現(xiàn)
。
這種治理水平下
,即使韓國有不錯的法令
、政策,又怎么能得到貫徹呢?
這還不算完
,世襲的公族權力膨脹后
,使韓君權不得集中。
更要命的是:公族還互相攻擊
,甚至刺殺君主
,使韓的政局不穩(wěn)!
就這樣,韓活活錯過了最好的圖強窗口
。
不成功的變法
韓昭侯下定決心
,以申不害主持變法。
申不害變法
,在一段時間內效果頗佳
。
韓侯打擊了公族,加強了君主集權
。而韓在軍事上也得到了增強,一度獲得了“勁韓”的聲譽
。
不過
,申不害、韓昭侯的變法“術”有余
,定法不足
,“制度化”不足,使變法的根基不穩(wěn)
,經不起變故
。
而韓國,無論內部還是外部
,無法預料的變故是最多的
。
在魏的攻擊下,韓成了孫臏“疲魏弱韓”的犧牲品
,遭遇重挫
。
遭遇變故后,變法倉促結束
,韓終未能由此圖強
。
“橫豎”都要挨打
此后,已經不是韓國愿不愿意圖強的問題了
,而是:歷史不會再給機會讓韓國圖強了
。
當天下大勢是三晉同盟,或齊魏爭霸時
,韓國尚有短暫的喘息之機
。
可是
,魏國衰落后,秦國開始了“大出于天下”的歷程
。
韓與秦連橫
,則成為第一個被合縱國打擊的對象。(誰讓你離我們更近?)
韓參與合縱
,則成為第一個被秦打擊的對象
。(誰讓你離我最近?)
橫豎都是挨打,韓拼盡全力
,能自保就不錯了
,已再沒有什么時間和空間來圖強了!
最后,韓一弱到底
,直到亡國!
韓國的基礎薄弱
,地緣環(huán)境惡劣,生存
、發(fā)展的空間都非常小
。
或許正因如此,韓國統(tǒng)治者不偏好長期投資
,“深根固本”
,傾向追求短平快。
平心而論
,韓“術”玩得不錯
,故能吞并魏楚虎視眈眈的鄭,跨入大國行列
。
可是
,進入戰(zhàn)國中期后,天下大國君主都不傻
,韓哪有那么多“短平快”的機會呢?
最終
,韓“橫豎”都挨打,連遭打擊
,再無喘息之機
,一弱到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6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