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整個亞洲上千年,鄰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對孔子的儒學推崇備至,而如今的儒學已經(jīng)走向世界,每個大洲都有研究儒學的機構,儒學也在世界上發(fā)揚光大。
實際上,儒學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家,當時各家都在向統(tǒng)治者推銷自己的學說,比較成功的有法家、道家、墨家等,但是唯獨儒家不受統(tǒng)治者待見,因為孔子推崇的是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思想在戰(zhàn)亂紛爭的春秋戰(zhàn)國的統(tǒng)治者看來那就是笑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要的是霸權,國家要強大,搶地盤,兼并其他國家,孔子的政治主張簡直與時代格格不入,于是孔子在周游各國的時候實際上是處處碰壁的,雖然各國的君主對待孔子都很禮貌,但是都沒有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張。
儒家的政治主張在戰(zhàn)亂時期不符合,在和平年代卻非常的合適,所以漢朝在初期為了休養(yǎng)生息,采用的是無為而治,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強大起來,這個時候,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才讓儒家學說起死回生,而儒家的地位也在后世各朝各代水漲船高,歷朝歷代都以儒學為主要思想,吸收部分其他學說思想,為統(tǒng)治者服務。
而孔子的后代也因為如此受到非常大的禮遇,孔子的后代世襲爵位、曹操對其封爵,宋仁宗封其衍圣公等等。甚至宋朝在南遷的時候還不忘記帶上孔子的后代,而在衢州又有了孔廟,是我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另外一個在曲阜,可見孔子在中國地位之高,隨著儒學思想在全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后代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個龐大的家族,好幾百萬人口,遍布世界各地。目前中國地區(qū)已經(jīng)到第83代,而韓國則已經(jīng)到第86代。嫡系是到了80代。
除了孔子之外,其實中國還有個家族也傳承了千年,只不過很低調,不了解的都不知道這個家族也是這樣傳承的,那就是天師道。
天師道是由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又被稱為正一道,其實天師道屬于道教的 一個教派之一,非常巧合的是,天師道誕生于東漢末年,儒家確立為漢朝的政治主張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相差并不遠。
張道陵還有個身份,那就是漢初名臣張良的十世孫,張道陵一開始是在龍虎山修行的,但是天師道的發(fā)源地并不在中原,而是在巴蜀,當時在巴蜀一帶,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這些祀奉鬼妖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道陵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jīng),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因此巴蜀一代的人對張道陵非常的信奉。
如果張道陵沒有聽說過,那么東漢末年的張魯應該很熟悉,張魯就是張道陵的孫子,他占據(jù)漢中,后來投誠曹操,曹操拜其為鎮(zhèn)南將軍,張魯把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師道傳入了北方地區(qū)。而張道陵的第四代孫張盛,又把天師道從巴蜀地區(qū)的青城山帶回來江西龍虎山,天師道開始向中國東南地區(qū)發(fā)展。
從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jīng)有近2000年的歷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天師道雖然是宗教,但是非常的奇特,正一道的天師位置是由張道陵子孫世襲相傳, 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子孫世襲相傳的宗教恐怕也就只有天師道了,截止到目前為止,被宗教承認的天師道已經(jīng)到了第63代。
縱觀中國歷史,恐怕只有張道陵的家族可以和孔子家族相媲美了,而且張道陵還是依靠的宗教力量,不像孔子依靠的學說和政治主張。
孔子家族顯赫。二十世紀中國最顯赫的家族是紹興俞家。但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是孔子家族。
從漢高祖劉邦冊封孔子9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開始算起,孔家已經(jīng)堅挺傳承了近兩千兩百年。孔子后裔,從高祖冊封便開始有了了世襲的爵位。當然如果要從衍圣公這個公爵封號開始算,那是還處在宋朝時期的1055年,衍圣公便成了山東孔家的獨家牌匾。
直至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圣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鬃拥?7代嫡長孫,襲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紹興俞家歷經(jīng)百年而不衰,英豪俊杰輩出不窮,政界、軍界、學界、商界全盤打通,家族成員橫跨國民黨、gc黨、臺灣、美國、中國大陸,囊括了曾國藩、江青、蔣經(jīng)國、陳寶箴、魯迅、范文瀾、葉帥的親情。
擴展資料: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qū)別。?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孟子所發(fā)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創(chuàng)。而后 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參考資料鏈接:孔子家族-
參考資料鏈接:孔子-
參考資料鏈接:儒家-
有關:
1、張良的傳承有道家色彩,且本人學仙,并傳說成仙了
張良修煉得道的故事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因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對滅楚興漢有功,劉邦稱贊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漢朝建立后,張良被封為留侯。張良不慕名利,不貪享榮華富貴,放下這既得利益,去認真修煉,最后成仙而去。在《仙傳拾遺》這本古籍中,有一篇文章《張子房》,敘述了這一事實。
張良幼時,路過下邳地方的圮橋,當時風緊雪大,他遇到一位老人,把鞋掉到橋下,老人對他說:“小孩,去把鞋子給我取上來!”張良毫不遲疑的下橋取了鞋,恭敬的交給老人。老人伸出腳,要張良替他穿上,張良“神意愈恭”,老人笑道:“孺子可教也!明早來此,當有所教?!?br>
第二天,天剛亮,張良到了那里,老人早來了,說:你比我后來,“未可傳道。”這樣一共三次,最后一次,張良先到。老人滿意了,以書授之,說:“讀此當為帝王師。若復求吾,乃谷城山下黃石也?!焙笕朔Q此書為“黃石公書” 。
張良讀了此書,變得很有智慧,善于應對變化多端的形勢,能夠駕馭各種局面。不僅如此,張良還用此書,“修之于身,能煉氣絕力,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角里生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這是敘述張良用此書,指導自己修煉,達到了氣力無比,輕身羽化,能進入另外空間,并與數(shù)位神仙交往的殊勝境界)
《仙傳拾遺》中的那篇文章最后講,張良后來去世,埋在龍首原。赤眉軍造反時,有人盜他的墓,只見到一個黃石枕,那石枕迅速變化,飛走,就像流星一樣。墓中沒有張良的尸體與衣帽等物。
張良升仙后,做了太玄童子,在太清界伴隨太上老君。他的孫子張道陵,后來也得道成仙,張道陵在去昆侖山朝見西王母時,張良也趕去了。那篇文章中,還有另外一些內容,茲不贅述。
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拋下一切榮華富貴,選擇修煉。從張良成仙升天的美妙殊勝的結果來看,張良確實是做出了最好的選擇。正是:
人生百年如湯煮,生老病痛難盡數(shù);
萬貫家財弄到手,到頭還是一抔土。
不如修煉升天去,了卻塵世萬般苦!
3、張良是張道陵天師的祖先
張道陵是張良八世孫,張?zhí)鞄煹淖鎻R叫“留侯家廟”現(xiàn)在龍虎山。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并由其子孫世襲相傳, 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于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于龍虎山,于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jīng)有近2000年的歷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不過也被魯迅先生隱喻為思想毒瘤。
張道陵攜弟子王長游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保唇鼹椞洱埢⑸?,因“丹成而龍虎現(xiàn)”,故改甸為龍虎山)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后,已六十余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jīng)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jīng)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30余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升臺”、“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歷歷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斗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笨梢娝菚r的道學功底已經(jīng)相當深厚了。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么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對創(chuàng)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要繼續(xù)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后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 巴蜀、陜西等地。他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漢時一斗等于當代二升,五斗即等于2014年一斗),“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經(jīng)》,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皾h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卑础墩唤?jīng)》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jīng)》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jīng)?!弊源斯Τ傻乐诸I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shù)萬,道教遂大行于巴蜀一帶。東漢恒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云臺峰,白日升化。自“祖天師正一道”創(chuàng)立以來,歷為道教所尊,認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tǒng)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tǒng)歸龍虎山,遂統(tǒng)稱為正一道,以區(qū)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 關于張陵創(chuàng)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shù)?;蜃苑Q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shù)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長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9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