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稱曹操是西漢開國功臣曹參之后,實際上曹操之父曹嵩只是曹參后人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曹操與曹參并無血緣關系。歷史上,大家多關注于曹操的妻子、兒女,很少有人關注到曹操的這位被太監(jiān)養(yǎng)大的父親,即曹嵩。史書關于曹嵩的記載不多,最關鍵的是,曹嵩的死在歷史上疑點重重。
現(xiàn)在有句話說,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曹操就是這樣。東漢末年,朝廷格局四分五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不愿歸順董卓,便逃至陳留起兵討伐董卓。打仗打來打去,難免得罪幾個人,曹操得罪的人多了去了,其中一個就是徐州牧陶謙。原來,曹操曾助袁紹打敗了陶謙,陶謙對曹操始終懷恨在心。
曹操起兵以后,父親曹嵩不愿跟著他冒險,他一個人帶著最小的兒子曹德到瑯邪避禍去了。在亂世里,你想找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來避禍可能嗎?曹嵩在瑯邪郡住了一段時間之后,深刻地感覺到有一個牛逼的兒子有多么重要,剛好那時曹操在兗州,于是曹嵩就寫信告訴曹操,說他要帶著曹德去投奔他了,讓他準備好。
為了早日見到曹操,曹嵩和曹德父子收拾好行李就趕路了,他們第一站是去泰山郡,曹操擔心半路上出意外,于是派了泰山郡太守應劭前去接應??墒?,曹操終究是晚了一步。
原來,曹嵩要去兗州投奔曹操的消息被陶謙知道了,陶謙記恨曹操當年多次攻打徐州,為了報復曹操,他派出了數(shù)千輕騎去殺曹嵩。曹嵩和曹德聽見馬蹄聲,還以為是曹操派人來迎接他們了,當即就打開大門放他們進來,誰知道這些人一進門就殺人。曹德見情形不妙,立刻帶著家里的侍衛(wèi)擋在前面,一邊殺敵一邊勸曹嵩快逃。
曹嵩慌慌張張地跑向后門,一邊逃一邊叫上他的美妾們。到了所謂的后門,曹嵩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一個狗洞,只不過現(xiàn)在形勢危急,顧不了什么面子了,他先讓最喜歡的一個小妾通過,誰知那小妾身材有點胖,直接就卡在了洞里,出不去又進不來,最后陶謙的追兵殺死了曹德,又追上了曹嵩,把曹嵩和一幫妾室全都殺掉了!
應劭收到消息時,曹嵩、曹德已經遇害,他害怕曹操遷怒于自己,就放棄官位投奔了袁紹。曹操知道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死于陶謙之手以后,非常憤怒,他發(fā)誓要殺陶謙報仇。所以,才有后來曹操以為父報仇的名義攻打陶謙的事,而他打敗陶謙以后在徐州屠城也是一種泄憤。
其實,關于曹嵩的死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的是曹操派了人去迎接曹嵩,因為曹嵩有輜重百余輛,所以陶謙就派了都尉張闿帶領兩百騎兵護送他們。最后不是陶謙殺了曹嵩,而是陶謙的手下張闿為求財寶而殺了曹嵩。
總之,曹操的親生父親曹嵩的確是被人所殺就是了,至于是何人所殺,死于何地,就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了。
曹嵩真的是被陶謙殺死的嗎?校易搜為您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朋友過來看看。
事實上,
曹嵩是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人。當時靠賣官坐在第三工的位置上。然而,他很快透露,邱被解雇,他沒有收集他的大部分財產。他只能回老家養(yǎng)老。好在這并沒有影響曹操的前程,只是曹操因為是宦官,在朝廷不得人心,卻不認識什么仇人。后來曹操發(fā)展了自己的勢力,他的父親曹嵩和弟弟曹德準備投靠曹操。結果,他們在路上被陶謙的軍隊截住,最后被追死。曹操也為父報仇,出兵討伐陶謙,對徐州慘案泄憤。
但是,
比如《世說新語》,這個故事很精彩,但一看就是編的。也就是說,曹嵩是想帶著他的妃子逃跑。當時他的嬪妃都胖得跑不動了。不過,曹嵩是個善良的人。他想逃跑,但一定要和她一起跑。因此,曹嵩和他的妃子躲在廁所里,最后在陶謙被士兵抓住。因為其中一個剛好趕時間,在廁所里抓到了曹松。
不過還是應該更相信《三國演義》里的描述。然而,陶謙直接殺死曹嵩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他為什么堅持這樣做?如果陶謙還活著,他也許還能和曹操談判,或者把它作為談判的籌碼。人死了,就什么都沒了。因此,陶謙在這里的動機一直是個謎。最后不僅失去了一個籌碼,還引來了曹操的仇恨值,最后積勞成疾。
關于這一段歷史公案的爭議,還真不能怪到后人頭上,因為《三國志》和《后漢書》中,對此事的記載也是自相矛盾,搞得后人莫衷一是。
一、《后漢書》中的記載
在《后漢書》中,對此事的記載有兩處。一處在《陶謙》傳中,另一處在《應劭》傳中。
1、《陶謙》傳的記載
“初,曹操父嵩避難瑯琊,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边@段記載并沒有說明時間,但從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發(fā)兵為父報仇來看,應該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或者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夏之交發(fā)生的事情。
2、《應劭》傳中的記載
“興平元年(194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從瑯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shù)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并殺之于郡界。”
二、《三國志》中的記載
在《三國志 魏書 武帝記》中,對于曹操討伐陶謙共用兩條記載:
其一、(......初平四年)秋,太祖征陶謙,下十余城,謙守城不敢出。
其二、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后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
從這兩條記載來看,曹操為父報仇一共發(fā)起了兩次戰(zhàn)役。第一次是在初平四年的秋天。自己的父親被人所害,相信曹操在得知了消息之后,是不會耽擱太長時間發(fā)兵報仇的,可是沒有得手。曹操第二次舉兵為父報仇是在興平元年的夏天,雖然殘破了徐州,可是仍然沒有得手。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曹嵩應該是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夏季的時候被殺,《后漢書 應劭》傳中所記有誤。
三、曹嵩是否為陶謙派人所殺?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來分析一下陶謙是否有殺人的動機。
作為兗州牧的曹操和徐州牧的陶謙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級的,但是兗州的經濟條件卻遠不及徐州。兗州經過黃巾軍的反復洗劫,已經是殘破不堪。而徐州卻成為了當時流民們的主要聚集地,百姓殷盛、谷物充盈,這已經引起了曹操的垂涎。作為亂世的諸侯,陶謙并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般忠厚有余,才能不足,而是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并且積極地投入到爭雄的行列中。
據《三國志 魏書 武帝記》記載: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于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fā)干,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下邳闕宣聚觽數(shù)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
由此可以看出,陶謙和曹操是有著矛盾的。尤其是在初平四年的春夏之交,陶謙舉兵攻取泰山(太山)。我們要注意,這次事件中的另一個主人公應劭就是泰山(太山)太守。
不過,這段經過在《魏晉世語》中卻有另外一種說法:“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shù)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于門中。嵩懼,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于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p>
陶謙和曹操本來就有矛盾,是有著傷害曹嵩的動機的。曹操害怕陶謙傷害自己的家人,于是命令應劭護送家眷到兗州??墒?,這個情報被陶謙偵知,于是派人來追殺,曹嵩被殺,應劭懼禍逃跑。陶謙順勢攻取了泰山的華、費,略任城。于是才引來了曹操出兵為父報仇。
筆者認為,《魏晉世語》中的記載才是歷史真相,曹嵩確實是被陶謙派人所殺。至于這場兇案的直接兇手張闿應該是陶謙派去的領軍將領。他在完成了殺死曹嵩的任務后,本來應該回去向陶謙復命,可是他貪圖曹嵩的財產,又覺得自己殺死曹嵩,肯定會引來曹操瘋狂的報復,陶謙是否能夠保護住自己還未可知。于是,張闿就率軍逃到了東吳。
張闿逃到東吳后,所說的奉陶謙之命殺死曹嵩并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歷史真相,只不過掩蓋了自己貪圖財物和為了保命脫離陶謙的事實。陶謙呢,在曹操討伐自己的時候,正好把責任推給了逃跑的張闿??墒?,曹操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真的是張闿謀財害命,那你陶謙為何要趁機攻占曹操的華縣、費縣呢?
四、結論
據上文,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定:初平四年的夏季,曹操為了防止陶謙傷害自己的家人,命令泰山太守應劭出兵護送自己避禍在華縣的家人到兗州。不料,情報被陶謙得知,于是派兵截殺。應劭懼禍投奔了袁紹。張闿見錢眼開,兼之懼怕曹操的報復,認為陶謙將來保護不了自己,于是投奔了東吳。曹操發(fā)兵攻打徐州,陶謙把罪名推到了張闿身上。
陶謙。公元193年秋曹操在匡亭之戰(zhàn)中大敗北上的袁術并一路追擊,直到袁術渡過淮河逃到壽春才止步,在勝利的喜悅中收到了父親曹嵩被陶謙殺害的消息,怒不可遏的曹操揮師徐州為父報仇。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原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明朝中葉出現(xiàn)各種刻本,鄒梧岡版三國演義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知名書法家張志和發(fā)現(xiàn)整理據介紹,該版本是其2002年在山西平遙古城發(fā)現(xiàn),不見于任何書目著錄,國內外各大圖書館亦無收藏。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zhàn)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20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韓信守信(誠信的名人軼事要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