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臺北故宮藏。
(黃庭堅跋)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F(xiàn)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九江修水縣)人。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
《黃州寒食帖》作者是蘇軾。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黃州寒食帖作者是蘇軾。
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是其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這部作品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共同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p>
作品賞析
一:從內容上看
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對此詩做出了評價:“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毖韵轮?,東坡的這首詩和李白的很相似,即使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寫成這樣。吳震啟表示,因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重大事件發(fā)生,人生也有著不同的際遇,那么詩人的才華和感慨也都不一樣。所以,從內容上看這個評價很高。
2、從書法上看
從書法上仔細分析,吳震啟認為有幾個點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一:寫的非常瀟灑自如。盡管他的情緒波動很大,但你看他的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肥有瘦、有寬有窄、有斜有正,用筆既有中鋒又有側鋒,把所有矛盾點放到一起,就能用線把它串起來。這根線就是它的情感,串起的這些字可以稱作字字璣珠。
二:節(jié)奏美。一般人錄自己的詩,寫一兩首,基本風格都是一致,起伏感沒有那么強。東坡寫這個作品,是隨著他的情緒變化,開始沉穩(wěn),越寫越激動,寫到中間部分,就已經出現(xiàn)了高潮。他的情緒一激動,他的字也大了,開始飽滿、恣肆,但是到了最后收尾,又開始慢慢恢復平靜。這正好是有一個起伏感,說明詩人不僅情緒上達到了波瀾壯闊的境地,他的理性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1080年,蘇軾因政治對手的誣告,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團練副使在宋朝是個閑差,因此蘇軾在精神上郁郁寡歡,生活上窮愁潦倒。于是,在蘇軾來到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他把心中的傷感和悲痛傾瀉到筆端,寫出了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
作者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作品是《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
1、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2、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3、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行書分類大致可歸納為三大系:
1、二王行書:由王羲之、王獻之所創(chuàng),后世文人書家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到王派行書體系的影響,代表書家有米芾、趙孟頫。
2、顏體行書。顏真卿所創(chuàng),他在傳統(tǒng)筆法中摻入篆籀筆意,結體變背勢為向勢,易方為圓,代表作有《祭侄稿》、《爭座位帖》等。顏體行書的出現(xiàn)改變了王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為后世的行書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從而推動行書體系風貌的變化和發(fā)展。
3、魏碑行書。清代書家將魏碑的體勢和用筆化入行書中形成的一種行書。代表書家有趙之謙、何紹基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3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代馬遠《山徑春行》
下一篇: 宋代趙佶《閏中秋月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