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吳川縣出了一位狀元郎,他的名字叫林召棠,是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的父親從小就對他管教甚嚴,是個嚴父,他最榮耀的事就是生出林召棠這個聰慧絕倫的孩子。
可是某一天有人卻告訴他,說他的好兒子林召棠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調(diào)戲良家女子,林父聽了氣得吹胡子瞪眼,恨不得馬上捉住林召棠問個明白,狠狠教訓(xùn)林召棠。好在,林召棠當時不在家,否則就要被他爹臭打一頓了。
林父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他了解自己的兒子,林召棠品行良好,根本不像會調(diào)戲女子的那種登徒子,他氣過一陣之后便冷靜下來仔細思考,最后他決定好好出個對子考察一下林召棠。
林召棠回到家中,立刻就感覺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氛圍,林父的目光總是若有似無的打在他的身上,就像他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林父要把他看穿一樣。
就在林召棠心里亂打鼓的時候,林父對林召棠說:“我想到一個上聯(lián),你來對下聯(lián)?!?/p>
緊接著林父就說:“奴手是拏,切其亂拏奴手?!?/p>
拏,同“拿”,意為牽引、搏斗、執(zhí)拿,林父的意思就是你小子有沒有非禮姑娘?
林召棠十分聰明,他立刻就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也猜到是有人誣告自己,父親這是在問他到底有沒有做那些事呢!
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林召棠當即就對了一個下聯(lián):“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p>
林父見林召棠的下聯(lián)對的好,也聽出了林召棠的辯解之意,就派人去調(diào)查這件事。
最后,林父查明真相,林召棠果然是受人誣陷的,他也就沒有追究此事。
林召棠之所以會受到誣告,都是因為那些人嫉妒他的才學(xué),他自幼聰慧過人,秀才、舉人都是一試而中,就連最難考的狀元他也是一次就考上了!
考中狀元以后,林召棠便回鄉(xiāng)省親,在路途中,林召棠又一次大展才華。
在恩平縣的林家村,有兩房姓林的人一起出錢建了一座新祠堂,兩房人在為祠堂取名的時候產(chǎn)生了分歧,鬧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其中一房的人認為應(yīng)該論資排輩來命名,他們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應(yīng)取名為“松椒家祠”。
另一房的人認為自己這房的人更多,出的錢也多,應(yīng)該以自己的祖先林崇岐命名,叫作“崇岐林公祠”。
林召棠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就親自出面調(diào)解,他給這個新祠堂取名為“林家祠”,并寫了一副對聯(lián):“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盡宗支。”
林召棠將兩房祖先都寫了進去,這才結(jié)束了這場紛爭。
林召棠中狀元以后步入官場,但他最后還是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xiāng)了,于87歲在家中去世。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吳川市吳陽鎮(zhèn)霞街村出了一名狀元林召棠。當?shù)厝罕姙榧o念狀元林召棠,修了狀元坊、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林召棠中狀前居住的屋子和林召棠家里的水井“狀元井”一直保存完好。
全興大曲的由來
明末清初,成都的釀酒業(yè)發(fā)展已經(jīng)相當成熟,一位王姓酒商于乾隆五十一年在成都東門外大佛寺所在的水井街開設(shè)一大規(guī)模酒坊,取名“福升全”。酒坊除了地處商業(yè)中心之外,王姓酒商選址主要還看中了水井街旁的“薛濤井”,此井源出自江泉,經(jīng)沙石過濾后,清澈甘冽,被譽為成都東郊第一井。傳說因唐代才女薛濤曾寓居于此,此井因而得名。唐宋時期名酒“錦江春”也就是用此井水釀制,福升全酒坊以薛濤井水釀酒,并將酒名定為“薛濤酒”。此酒一問世即大受歡迎,文人馮家吉在其“薛濤酒”一詩中贊道:“枇杷深處舊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塵;到底美人顏色好,造成佳釀最熏人?!?/p>
燈影牛肉的由來
相傳,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達川一帶)任司馬時,一天到一家酒肆小酌。酒菜中的一種牛肉片,色澤紅潤油亮,十分悅目,味道麻辣鮮香,非??煽?,吃進口酥脆而后自化無渣,食后回味無窮,使元稹贊嘆不已。更使他驚奇的是,這牛肉片肉質(zhì)特薄,呈半透明狀,用筷子挾起來,在燈光下紅色牛肉片上絲絲紋理會在墻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紅色影象來,極為有趣。他頓時想起當時京城里盛行的“燈影戲”(現(xiàn)通稱皮影戲,其表演時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何其相似乃爾,興致所至,當即喚之為“燈影牛肉”。于是達川的這種牛肉就以“燈影牛肉”之名盛傳開來,成為四川的一種著名土特產(chǎn)。
燈影牛肉自非一般,其選料和做工都非常講究。一頭牛被宰殺后,只能取其腿鍵肉、里脊肉十幾塊,共才十幾公斤。用長片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種香料,拌勻后將肉片鋪在竹筲箕上,經(jīng)曝曬去除水分,放進特制的烤爐中,控制濕度烘烤至熟,裝入用油紙襯里的竹筒或紙罐里,摻滿純香麻油,撒上少許花椒粉,密封而成。據(jù)記載,清朝光緒年間,達縣城關(guān)大西街上一家店主名叫劉光平的酒店,所產(chǎn)燈影牛肉在當時最為有名。1935年,這家酒店用竹筒封裝的燈影牛肉作為地方特產(chǎn)送到成都青羊花會展出,被評為甲等食品。
目前,燈影牛肉的主要產(chǎn)地是達縣和重慶,兩地產(chǎn)品不斷發(fā)展從而各有千秋。有位美國畜牧專家曾說,燈影牛肉既是一種別有風味的美食,又堪稱是一種奇妙的工藝品,如能保證供應(yīng),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完全可以比現(xiàn)在的出口價提高4--5倍。然而,現(xiàn)在燈影牛肉的生產(chǎn)受到原料不足的限制。
送信兒的臘八粥
北京有句俗話:“送信兒的臘八粥”,農(nóng)歷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喝“臘八粥”,就意味著最早送來了過春節(jié)的信息。從這以后,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臘月初八食粥這一習(xí)俗,最早來源于佛教。據(jù)說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諦。他來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國,這里地處荒僻,人煙稀少,天氣酷熱,他又累又餓,支持不住暈倒在尼連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從此經(jīng)過,急忙將自已隨身所帶的午餐拿出來,又取來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熱后,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幾天來家里吃剩下的各種粘米、糯米和豆類混合在一起的雜貨飯,里面還有牧女從附近山上采來的各種干果。這對于多時不見水米的釋尼牟來說,真可謂是美味甘露,霎時元氣恢復(fù),精神振奮。食畢,他又在尼連河里洗了個痛快澡,頓覺全身舒適,然后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月初八,群僧集會,誦經(jīng)演法,還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種米豆干果粥敬佛,以示紀念。愛迪生網(wǎng)www.aidisheng.net
臘八粥在宋人筆記中亦多有記載。吳自牧《夢梁錄》卷六云:“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具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倍诩o念佛祖成道這一天,寺院還互贈粥品,廣結(jié)善緣,又稱為“佛粥”,對此詩人蘇東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饋”的詩句。《燕都游賢志》中還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的記載??梢?,臘八粥起初是佛門節(jié)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后來從佛教寺院逐漸發(fā)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后流傳到民間。相傳“黃帝始烹谷為粥”,《禮記》也有“食粥天下之達禮也”的記載?!短饏T》里還記載了武王伐紂時,洛邑雪深丈余,姜太公使人獻粥以御寒的故事??磥?,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漢唐以后,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農(nóng)作物品種逐漸增多,粥也得到了相應(yīng)的發(fā)展。唐時除有米粥、栗粥、豆粥、麥粥外,還有胡麻粥、長生粥和防風粥。而臘八粥這一古老的齋食,正是綜合各種粥的長處,隨著佛教的流傳,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臘八粥雖不象山珍海味那樣珍貴,卻是人們十分珍愛的食品。明清時期,北京城內(nèi)外寺廟林立,一到臘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宮更以臘八進粥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宮的喇嘛每年在臘月初八夜里熬粥供佛,朝廷還“特派大臣監(jiān)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shù)石米?!卑竞玫呐D八粥除供佛外,還要供給皇宮內(nèi)院及皇帝食用,所以顯得格外隆重而又熱鬧。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時,她所享用的臘八粥已再是“大鍋飯”,改由壽膳房飯局特制,熱鬧自然也減去了幾分。
在民間,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也做臘八粥?!办爰姨瞄T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帝京歲時記勝》),而且“竟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燕京歲時記》)。許多臘八粥都是“雜諸豆米,其果實如榛栗菱芡之類,矜奇斗勝,多至數(shù)十種,皆漬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還把臘八粥涂在四合院中的棗樹及其它果樹上,傳說棗樹“吃”了臘八粥,來年能結(jié)出更多的果實。在這里,臘八粥又成了人們祈望豐收的象征。
煮食臘八粥,由于我國各地出產(chǎn)谷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現(xiàn)南咸北甜中辣的特點。北方人愛用江米、粘黃米、小米、赤豆、豇豆等為原料,山東人喜加大紅棗、花生米,東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干、栗子、熬成粥后加適量紅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蠶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鹽、桂皮等咸味臘八粥。而地處陜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歡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還加臘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關(guān)中地區(qū),人們又常以八種蔬菜做成臊子,澆在面條上食用,謂之“臘八面”。潼關(guān)一帶則重放辣椒油,并取“辣”“臘”諧音,當?shù)胤Q“臘八湯面”。
從營養(yǎng)和保健的角度看,由于粥內(nèi)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條件的家庭還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圓、蓮子、花生米、紅棗、黃豆、豌豆、綠豆等,在“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寒冬臘月時,喝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仔細品嘗不同味道的干果、雜豆,既是暖意盈懷消寒的佳品,又可增進食欲,滋補身體。粥內(nèi)多種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補作用,特別是蛋白質(zhì)中的八種氨基酸特別全,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鈣、鐵、磷等也非常豐富,提高了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的含量。由于粥爛易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孕婦、病人的食用,對人體具有健胃、養(yǎng)血、補氣、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qū)寒保暖,而且養(yǎng)人補體,延年益壽,大益健康。
“八大碗”的由來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zhàn)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饑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饑,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余個個掃興而歸。
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騰云駕霧,行至內(nèi)地,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誕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nóng)家村夫在莊主宅院窺視,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肴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肴我享用得發(fā)膩,農(nóng)家菜肴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繼而采帶了七樣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素菜?青菜豆腐,計八大碗并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后定當圖報。
八仙狼吞虎咽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后精神倍增,再戰(zhàn)龍王大獲全勝。
以后人們?yōu)橛懠獞c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傳到今。
及第粥的由來
廣州西關(guān)是老廣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來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業(yè)貿(mào)易相當活躍,各地飲食風尚和烹飪方法促進了西關(guān)飲食業(yè)的發(fā)展。文獻記載:“廣州西關(guān),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痹谶@里產(chǎn)生了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傳、家喻戶曉。
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簡稱。相傳,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xiāng)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子和豬肚子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林便連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誘人的香味兒,便問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聞之滿心喜歡,也不講客氣,便與狀無同食。粥白如凝脂,似醴酪,鮮香無比,味道很美,很受用。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林如棠便用豬肝、豬腰子、豬肚子三種豬內(nèi)臟比作三及第。御史吃過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廚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無。老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為流傳開來。
狀元坊系紀念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村人林召棠殿試被欽點狀元,于民國8年(1919年)所建的。四柱三間,雄大壯觀,飛檐拱頂,坊額有斗拱,正中嵌著楷書曰“狀元”兩大字,為林召棠書,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走過狀元坊的林萌小道,是林召棠紀念館,兩座建筑物,已成為一個整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35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