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指的是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qū)五個政權(quán):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唐末、五代及宋初,其余十個政權(quán):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統(tǒng)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上承唐末亂世,下順?biāo)纬衅?,這階段政局混亂,政權(quán)林立,政權(quán)更迭頻繁;最有名的皇帝要屬李煜,雖然不是做皇帝的料,但他詩詞天賦極高,文學(xué)達(dá)到一個高峰,為戰(zhàn)亂不已的五代十國增添一抹色彩。
五代皇帝列表
五代-后梁(907-923)
太祖朱溫(852-912)907年稱帝在位6年朱溫,877年參加黃巢起義,后出賣起義軍,成為唐朝封疆大吏,后殺唐昭帝,廢唐哀帝自立,建立后梁。各朝各代,沒有一個皇帝象朱溫這樣,建立王朝后沒幾年就毀在自己手里,原因竟是“扒灰”,朱溫強納自己的兒媳,后被兒子朱友珪殺死,時年61歲。
郢王朱友珪(——913)912年即位在位8個月郢王,朱溫的兒子。912年,殺朱溫自立,后被朱友貞殺死,時年30歲。
末帝朱友貞(888-923)913年即位在位10年朱友貞,朱溫第三子,913年殺郢王自立,923年,被后唐所滅,死時他36歲。
五代-后唐(923-936)
莊宗李存勖(885-926)923年稱帝在位3年李存勖,父李克用,唐朝時封晉王,死后,李存勖襲爵。923年稱帝,建立后唐,定都洛陽。稱帝后大修宮舍,廣采美女,濫用酷刑,于926年,被宮內(nèi)伶人所殺,時年42歲。
明帝(867-913)926年即位在位7年明帝李嗣源,李克用義子。926年,殺莊宗自立,死于933年,時年67歲。
愍皇帝(914-934)933年即位在位4個月愍皇帝李從厚,明帝第五子。被李從珂所殺,時年21歲。
末帝(876-936)934年即位在位3年末帝李從珂,明帝義子。936年,石敬瑭引契丹攻后唐,末帝自焚,時年61歲。后唐亡。
五代-后晉(936-946)
高祖石敬瑭(892-942)936年稱帝在位7年石敬瑭,后唐明宗的女婿。936年他割讓燕,云十六州與遼,并任比自己小11歲的契丹耶律德光為父,被契丹封為大晉皇帝,是一個十足的無恥賣國賊,遺臭萬年。死于942年,時年51歲。
出帝(914-964)(942-946)年在位,在位4年出帝石重貴,石敬瑭子。即位后加強對人民的勒索。947年初,契丹攻入開封,后晉亡,出帝受盡凌辱,死于964年,時年51歲。
五代-后漢(947-950)
高祖劉知遠(yuǎn)(895-948)946年稱帝在位1年劉知遠(yuǎn),后晉時任河?xùn)|節(jié)度使。947年,契丹陷開封,他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劉知遠(yuǎn)一介武夫,不懂治國,任用酷吏,使后漢成為五代中最短的政權(quán)。他死于948年,時年54歲。京劇《白兔記》等是描寫劉知遠(yuǎn)的故事隱帝(930-950)948年即位在位3年隱帝劉承祐,高祖子。950年,郭威攻入開封,后漢亡。隱帝死,時年21歲。
五代-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904-954)951年稱帝在位4年郭威,后漢時任樞密使,950年,攻入開封,951年稱帝,建立后周,他在五代的皇帝中較有文化,能招賢納士,革除弊政,保持節(jié)儉,他死于954年,時年51歲。
世宗郭榮(921-959)954年即位在位6年郭榮,郭威義子。即位后進(jìn)行政治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亂之世,區(qū)區(qū)五六年間,威武之聲,震懾夷夏,可謂一時賢主”他死于959年,時年39歲。
恭帝(950-973)(959.6-960.1)在位,在位不到1年恭帝郭宗訓(xùn),世宗子。即位時才7歲。禁軍首領(lǐng)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恭帝遜位,死于973年,時年24歲。
十國皇帝列表
十國-前蜀(891-925)
高祖(847-918)891年執(zhí)政蜀地,在位17年高祖王建,903年,唐昭宗封他為蜀王,907年,他建立蜀國,史稱前蜀。死于918年,時年72歲。
后主(899-925)918年即位在位8年后主王衍,王建子。他貪淫好色,窮奢極欲,被后唐所滅。死時28歲。
十國-后蜀(925-965)
高祖(874-934)934年稱帝在位半年高祖孟知祥,后唐時西川節(jié)度使。934年稱帝,半年后死。時年61歲。
后主(919-965)934年即位在位30年后主孟昶,高祖第三子。965年,宋軍入蜀,后蜀亡。
十國-吳(892-937)
太祖(852-905)892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在位14年太祖楊行密,892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死于905年,時年54歲。
烈祖(887-909)905年即位在位3年烈祖楊渥,太祖子,905年繼位為吳王,909年被徐溫所殺。時年23歲。
高祖(897-920)910年即位在位11年高祖楊隆演,太祖二子。死于920年,時年24歲。
睿祖(901-938)920年即位在位17年睿帝楊溥,太祖第四子,937年,徐知誥廢睿帝自立,建立南唐,吳亡。
十國-南唐(937-975)
烈祖(888-943)937年稱帝在位6年烈祖李昪,即徐知誥。楊行密義子。后廢吳主自立,建立南唐,即位后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但他常服丹藥,終于中毒而死。時年56歲。
元宗(916-961)943年即位在位19年元宗李景。烈祖長子。他是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但他詩詞寫得好,書法也不錯。其“小樓吹徹玉笙寒”為千古名句。他死于961年,時年46年。
后主(937-978)961年即位在位14年南唐后主李煜,李景第六子。他政治上無能。但詩詞成就極高。本人也極為欣賞他的作品。974年,宋軍滅南唐。978年李煜被殺。時年42歲。
十國-吳(892-937)
太祖(852-905)892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 在位14年太祖楊行密,892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死于905年,時年54歲。
烈祖(887-909)905年即位在位3年 烈祖楊渥,太祖子,905年繼位為吳王,909年被徐溫所殺。時年23歲。
高祖(897-920)910年即位在位11年 高祖楊隆演,太祖二子。死于920年,時年24歲。
睿祖(901-938)920年即位在位17年 睿帝楊溥,太祖第四子,937年,徐知誥廢睿帝自立,建立南唐,吳亡。
十國-閩
909年-945年(當(dāng)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審知 909年-925年 無
-- ---王延翰 925年-926年 無
太宗 惠帝 王延鈞 926年-935年 龍啟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 王繼鵬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十國-楚
武穆王 馬 殷 897年-930年
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932年
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947年
廢 王 馬希廣 947年-950年
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
馬希崇 950年-951年
十國-南漢
高祖 天皇大帝 劉龑 917年-925年 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龍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無 殤 劉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劉晟 943年-958年 應(yīng)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后主 無 劉鋹 958年-971年 大寶 958年-971年
十國-南平-荊南
武信王 高季興 909年-928年
文獻(xiàn)王 高從誨 928年-948年
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侍中 高保勖 960年-962年
高繼沖 962年-963年
十國-吳越
太祖 武肅 錢镠 904年-932年 天寶 908年-923年
寶大 923年-925年
寶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錢元瓘 932年-941年 無
成宗 忠獻(xiàn) 錢佐 941年-947年 無
無 忠遜 錢倧 947年 無
無 忠懿 錢俶 947年-978年 無
十國-北漢
世祖 神武帝 劉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劉承鈞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會 957年-970年
少主 無 劉繼恩 970年 無 無
英武帝 劉繼元 970年-982年 廣運 970年-982年
【五代十國皇帝列表】后唐閔帝李從厚簡介
后唐閔帝李從厚(914年12月17日934年5月24日),五代時期后唐第三位皇帝,小名菩薩奴,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母為昭懿皇后夏氏。長興元年(930年)封宋王,長興四年(933年)十月即位,應(yīng)順元年(934年)四月被廢為鄂王,不久遇害。在位一年,時年21歲,后晉天福元年(936年)追謚曰閔皇帝。
生平概述
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臨死前,派人將李從 厚從天雄召回(當(dāng)時任天雄節(jié)度使,封宋王)繼承帝位。他即位后,一直把潞王李從珂和石敬瑭當(dāng)成眼中釘。因為李從珂是明宗李嗣源的養(yǎng)子,但是他作戰(zhàn)勇敢,屢立戰(zhàn)功,因此被明宗封為潞王,任風(fēng)翔節(jié)度使。閔帝李從厚一直對潞王李從珂放心不下,擔(dān)心他起來造反,奪取皇位。因此.他把李從珂的兒子李重吉從朝中調(diào)到亳州任團練使,把李從珂一個已經(jīng)削發(fā)出家當(dāng)尼姑的女兒召進(jìn)宮中作人質(zhì)。就是這樣,李從厚還是不放心,又將李從珂改鎮(zhèn)河?xùn)|,將河?xùn)|節(jié)度使石敬瑭改鎮(zhèn)成德,將成德節(jié)度使范延光改鎮(zhèn)天雄,讓自己的堂兄弟李從璋調(diào)任鳳翔,接替李從珂的節(jié)度使職務(wù)。對此,李從珂心里非常惱怒,在部下的鼓動下。于是便拒絕朝廷命令,起兵造反。閔帝李從厚急忙派兵前去鎮(zhèn)壓。
后唐長興五年(934)三月,朝廷軍隊兵臨風(fēng)翔城下。潞王情況危急,正在這時.朝廷軍中羽林指揮使、偏將揚思權(quán)突然反戈,率眾投降潞王李從珂。李從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領(lǐng)兵馬直接攻打洛陽。不久,李從珂率軍攻打并奪取了陜州。閔帝聽說陜州失守.便打算逃到魏州,召見盂漢瓊,讓其去魏州安置。但是,盂漢瓊不 *** 命,閔帝只好只身匹馬逃出洛陽,奔向魏州。四月一日,閔帝到達(dá)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時。遇見石敬瑭.認(rèn)為得救,于是沒有再去魏州。石敬瑭原來也和潞王李從珂一樣,是被閔帝不相信的將領(lǐng)之一。
現(xiàn)在看見閔帝單身逃來,便把他安置在驛館之中,自己卻率軍向洛陽進(jìn)發(fā),與李從珂會合。四月四日,李從珂進(jìn)入洛陽。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末帝。末帝廢閔帝李從厚為鄂王。派王弘贄將驛館遷至衛(wèi)州州署。九日,末帝派王弘贄的兒子王巒用藥酒去殺閔帝。閔帝知是藥酒不肯喝,王巒就用繩子將閔帝活活地勒死了。后晉高祖石敬瑭稱帝后,將他謚為閔皇帝。
李從厚個性仁慈,對兄弟很和睦,雖遭李從榮忌恨,卻能坦誠相待,所以當(dāng)時才能逃過一劫。等到即帝位后,本來與李從珂也沒有過節(jié),只是因輕易地聽信周遭人的讒言,才會招來大禍。
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
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曹魏、孫吳)】
三國【魏、蜀漢、吳】→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
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隋(陳)→唐(武周)
五代十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宋 (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大蒙古國、元、北元)→明(明、南明)→清→近代(中華民國)→現(xiàn)代(中華人民共和國)
虞朝:約前36世紀(jì)初-約前21世紀(jì)初 有虞(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 黃帝 顓頊 虞幕。
夏朝:約前2070年-前1600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有窮:前1981年-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寒朝:前1973年-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前1600年-前1046年前1600年-前1300年(商) 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陽)商王湯 商(殷)王盤庚。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姬發(fā)。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戰(zhàn)國: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陜西咸陽) 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 西楚霸王項羽。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陜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陜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后主劉禪。
孫吳:222年-280年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quán)。
晉朝:265年-420年。
西晉:266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年-420年。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孝文帝元宏。
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zhèn))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zhèn)) 北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陜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陜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陜西西安)唐高祖李淵唐中宗李顯。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后梁太祖朱溫。
后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唐莊宗李存勖。
后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后晉高祖石敬瑭。
后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暠)。
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后周太祖郭威。
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07年-1125年上京(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西遼:1123年-1218年,都虎思翰耳朵,遼德宗耶律大石。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gòu)。
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1206年-1260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
元: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北元:1368年-1489大都(今北京市)元昭宗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韓宋:1355年-1366年,都開封,小明王韓林兒。
明朝:
明:1368年-1644年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南明 1644年-1683年 行在 (今北京)明安宗朱由崧。
南明:1644-1683年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北平 (今北京市)袁世凱(北洋軍),(后南京)孫中山,蔣介石。
擴展資料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chuàng)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么決定的
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lián)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chuàng)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chuàng)建者原始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區(qū)域;源于宗族關(guān)系;寓意吉祥。
夏:據(jù)傳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quán)為“夏”。另據(jù)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fù)夏朝的統(tǒng)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zhèn))。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lǐng)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chuàng)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后期在天人感應(yīng)的五德終始學(xué)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并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xiàn)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qū),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quán)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quán)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后進(jìn)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rèn)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jié)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jié)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fā)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jīng)》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rèn)為與蒙古人的風(fēng)俗與圖騰有關(guān),有的認(rèn)為與佛教有關(guān)。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tǒng)治。
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lǐng)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xiàn)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jīng)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rèn)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quán)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fù)強,重建金國(后金)。
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guān)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敖稹备摹扒濉钡脑颍穼W(xué)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rèn)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中國歷史朝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39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代十國名人五代十國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