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政治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
,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
,企圖在統(tǒng)治與服從的政治關系上
,蒙上一層溫情脈脈的外衣,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qū)分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階級地位
,認為“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
,又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tǒng)治者應該象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
,人民應該象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
、服侍統(tǒng)治者。孟子認為
,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反之
,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
,包括經(jīng)濟、政治
、教育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途徑等
,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經(jīng)驗
,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所謂“民為貴”
,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礎
;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
,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他的仁政的各項具體措施就是以這個總的思想為指導制訂出來的
。
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
,被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來愛戴
,紛紛跑來歸附。如果發(fā)生戰(zhàn)爭
,本國的人民會奮不顧身地拿起木棍去抵擋強國的堅甲利兵
;強國的軍隊也不情愿去攻打這種象父母一樣仁慈的國君。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
。
孟子所說的仁政也叫做“不忍人之政”
,它建立在統(tǒng)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
。但是
,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fā)的
。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統(tǒng)治者推己及人
,把這種血緣的感情運用到政治上來
。如果最高統(tǒng)治者不這樣做,孟子認為
,大臣應該去糾正他的思想
,“格君心之非”。對于貴戚之卿來說
,如果君主不聽規(guī)勸
,則有權把君主廢黜,另立一個理想的君主
。他說:“君有大過則諫
,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說:“人有恒言
,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后來《大學》提出的一套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的程序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認為
,無論統(tǒng)治者或被統(tǒng)治者,都應該重視道德修養(yǎng)
。
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
,即仁、義
、禮
、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
,即“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認為
,仁
、義、禮
、智四者之中
,仁、義最為重要
。仁
、義的基礎是孝、悌
,而孝
、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義之實,從兄是也”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
,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和天下的統(tǒng)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他說:“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
;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
;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
、父子
、兄弟,去利
,懷仁義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guī)范的起源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
,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
,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
,舉相似也
,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里,孟子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
,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
,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
,對倫理思想的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孟子認為人類不同于禽獸的地方
,就在于人有這種道德而禽獸沒有
。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
。是人心所固有的
,是人的“良知、良能”
。他說:“仁義禮智根于心”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孟子主張性善
,認為人人都有“善端”
,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yǎng),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huán)境所陷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