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齊國為什么沒有一統(tǒng)天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統(tǒng)一了六國,可是你知道么,曾經(jīng)齊國也是非常強大的,一度比秦國還要厲害,也是有機會統(tǒng)一天下的。論人才,齊國有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人才濟濟,不比秦國差,論經(jīng)濟實力,齊國是最富的,論軍事實力,齊國曾經(jīng)打的秦國求和,十多年不敢出函谷關(guān),還攻占了楚國土地江淮一帶的領(lǐng)土,占領(lǐng)燕國、滅掉了宋國??墒菫槭裁醋詈簖R國沒有統(tǒng)一天下呢。
戰(zhàn)國先看下齊國當時有多強人才濟濟的齊國很多人都覺得秦國能統(tǒng)一天下,是善于用人,確實幫助秦國統(tǒng)一的天下的丞相、將軍多數(shù)都是六國人,但是齊國的人才一點都不少。齊國很早就開始了人才儲備,齊國曾經(jīng)建了一所大學叫稷下學宮,這是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而且是政府主建,讓私人主持的大學,和現(xiàn)在西方的大學很類似。這里是當時中國的學術(shù)思想中心,百家爭鳴的中心就在這里。韓非子、李斯的老師荀子曾經(jīng)就是這里的教授。
稷下學宮軍事實力強大戰(zhàn)國時期魏國是第一個變法的,也是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魏國有多強呢,曾經(jīng)和秦國爭奪河西之地,打的秦國沒有還手之地,差點就要遷都了,后來秦國曾經(jīng)發(fā)動全國50萬士兵,攻打河西之地,結(jié)果被魏國五萬士兵打敗??墒蔷褪沁@么強大的一個國家,被齊國從霸主的馬上拉了下來,都聽說過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zhàn),當時沒人敢出頭幫助趙國和韓國,只有齊國敢,而且連續(xù)兩次都擊敗了魏國,從此魏國再沒強起來。
齊國至于最有名的秦國,也曾經(jīng)被齊國打的求饒,戰(zhàn)國中后期,秦國是當之無愧的強國,當時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就是齊國了,所以齊國帶著韓國和魏國,聯(lián)合一起攻打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總共聯(lián)合了五次攻打秦國,只有兩次是獲勝的,一次是這次,孟嘗君帶隊,另外一次是信陵君帶隊。這次勝利最大的,一直打進了函谷關(guān),打的秦國割地求和,就這一戰(zhàn),讓秦國十多年不敢出函谷關(guān)。還有幾個事能證明齊國的強大,戰(zhàn)國時期還有一個強國就是宋國,這也是老牌的大國了,就是被齊國滅掉的,此外齊國還一度占領(lǐng)了燕國,把楚國在江淮一帶的土地據(jù)為己有,這么強大的齊國為什么就沒有統(tǒng)一六國呢。有這么四個原因
戰(zhàn)國初年地圖首先 沒有地利優(yōu)勢秦國為什么能統(tǒng)一天下,退可守,進可攻,占據(jù)了先天優(yōu)勢,實力強的時候就出來搶一番,打不過了就退回函谷關(guān)守著。可是你看齊國有什么,在山東這片土地上,壓根就沒什么崇山峻嶺,也沒什么重要關(guān)口,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所以如果齊國一旦失敗了或者衰落了,那亡國是很輕松的事。除了東面是大海以外,其他三面都可以長驅(qū)直入。為什么,燕國一個小國,幾乎都能滅掉齊國,連續(xù)攻陷齊國70多座城,就是這個原因,齊國無險可守,一個場戰(zhàn)役的失敗就可能亡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能夠直接兵臨臨淄城下也是這個原因。我認為這是齊國無法統(tǒng)一天下最重要的原因。
齊國地形其次 國君外交政策出了問題外交是政治軍事的延續(xù),一個好的外交政策可以抵的上千軍萬馬,你看秦國為什么無往不勝,因為秦國遠方有個盟友就是燕國。你別看,荊軻刺秦那么悲壯,那其實是燕國咎由自取,秦國在戰(zhàn)國后期之所以能擊敗趙國,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有燕國在背后幫忙,秦國不和趙國打的時候,燕國就在背后打,所以趙國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等到趙國亡國了,燕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危險了,可惜已經(jīng)晚了。
秦滅六國這就是秦國最成功的地方,讓別人幫你打。齊國這方面做的就不行,占領(lǐng)燕國,把燕國得罪完了,滅掉宋國,讓周圍的鄰居更是對齊國膽戰(zhàn)心驚。特別是趙國和魏國,對齊國是恨之入骨。至于秦國,虎狼之人,根本就不是齊國結(jié)盟的對象。齊國最應該結(jié)盟的應該是楚國,可是齊國和楚國關(guān)系一直不怎么好,楚國需要齊國幫忙的時候,齊國不幫忙,不僅不幫忙,齊宣王時期,齊國還趁火打劫,把楚國江淮一帶的土地都占據(jù)了,這可是一片沃土啊,你說這樣的話,齊國需要楚國的時候,楚國會幫忙么。
孟嘗君第三就是 孟嘗君都知道孟嘗君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是齊國的皇族,其實還有一點,齊國的敗亡也是他造成的,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孟嘗君是齊國的漢奸,因為孟嘗君的晚年歷史就是和齊國死磕的歷史。孟嘗君原本是齊閔王時期的丞相,位高權(quán)重,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孟嘗君搞外交很有一手,孟嘗君做相的時候,齊國和周圍國家的關(guān)系還是可以的,等孟嘗君被罷免之后,齊閔王仗著自己實力強把周圍鄰居都得罪光了,當然也得罪了孟嘗君。孟嘗君離開齊國,到了魏國,做了魏國的丞相,孟嘗君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聯(lián)合趙國和秦國,幫助燕國一起攻打齊國。
齊閔王最后就是齊閔王自身問題齊閔王在位期間,是齊國最強大的時期,也是齊國衰落的時期,也正是齊國的強大,所以齊閔王目中無人,壓根看不上周圍的鄰居,所以他不顧別人的反對,三次攻打宋國,并最終滅掉了宋國,讓齊國擴地千里。宋國是當時的強國,滅宋之后,齊國更狂妄了,南攻楚,西攻韓趙魏。所以周圍的國家都對齊國不滿,各國就搞了一次合縱,秦國、韓趙魏和燕國一起攻打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當時齊閔王手下大將觸子是準備以守待攻的,但是齊閔王覺得自己足夠厲害,非要進攻不可,結(jié)果大敗。齊閔王最后逃到了今天的日照地區(qū),當時的楚國也是不懷好意,打著救援齊國的旗號,順便把江淮地區(qū)收復了,當時楚國大將叫淖齒也來到日照地區(qū),順便就把齊閔王給殺了。經(jīng)過這次失敗,齊國是元氣大傷,整個齊國70多座城池,只有兩座沒有被攻下,就是即墨和莒,齊國也是命大,國君都被人殺掉了,田單居然靠著即墨城用火牛陣反攻成功了,一舉收復失地。要不是田單,齊國都提前亡國了。
田單事后,齊國擁立了齊閔王的兒子齊襄王繼位,不過經(jīng)過這次差點亡國的戰(zhàn)爭之后,齊國是元氣大傷,到了齊襄王兒子齊王建這一代,齊國就被秦國給滅掉了,其實當時的齊國還有40萬大軍在的,只不過秦軍直接繞過齊軍主力,兵臨臨淄城下,齊王建直接投降了,這是滅六國的戰(zhàn)爭中最容易的一個。你看沒有地利優(yōu)勢多危險,一場戰(zhàn)役就讓齊國走向了滅頂之災,齊國也不重視外交,不像秦國那樣遠交近攻,在加上齊王的自大,孟嘗君的死磕,都給了齊國致命一擊,喪失了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其實戰(zhàn)國七雄中,齊國、楚國還有趙國都有這個機會,只不過都被自己人給折騰沒了。
三家分晉,讓戰(zhàn)國七雄步入歷史的篇章,齊國地處平原,不似秦國易守難攻,再者齊國在對外的策略中,并沒有秦國遠交近攻的高明,所以縱使齊國實力強盛,打入過秦國,卻不能統(tǒng)一其他六國。
齊國在進入田代時代的時候,整體的實力增長是比較迅速的,在更早之前,姜氏的時候,齊國在當時諸候國之中,也是比較強盛的了,變成田氏之后,更是一舉戰(zhàn)敗了魏國,不時的魏國可是長期壓制著秦國的,還搶了秦國的地盤呢,而就是這樣一個在秦國的強敵,卻在桂陵及馬陵之戰(zhàn)中敗給了齊國,可見當時齊國實力之強大。而齊國與秦國的正面交鋒于桑丘,當時秦國入侵齊國以失敗告終,此戰(zhàn)之后,齊國就聯(lián)合了魏國還有韓國,把秦國的涵谷關(guān)給攻破了,這次戰(zhàn)爭,正式讓當時的秦昭襄王選擇了離間齊國和其他國家的計策。
商鞅變法之后,秦國擴張得比較快,讓其他國家有所忌憚,才有了六國聯(lián)合攻秦之戰(zhàn),但秦之范睢提出的遠交近攻之策,讓秦國與燕、齊交好,而慢慢吞食魏、趙、韓的邊疆,而齊與燕本就有戰(zhàn)爭,還順帶來了滅了宋國,可讓楚國、魏國等不滿了,加上秦不時離間齊國與其他國家的關(guān)系,打下了五國伐齊的基礎(chǔ)。齊國之地勢不如秦國,秦之腹地易守難攻,就像邯鄲之戰(zhàn)中,損失慘重,城池失守,但是核心腹地卻沒丟失,所以秦恢復得很快,但是齊國不一樣,五國伐齊,基本上大部分城池丟失,齊國短時間內(nèi)基本沒辦法得到彌補恢復。
在歷史車輪的進展之中,天下分久必合,齊國固然兵力權(quán)勢強大,卻沒有好的外交策略,加上以強者之姿吞并宋國,自然會引起其他大小國家的不滿,而秦有勇有謀,徐徐圖之,慢慢蠶食其他國家的勢力,最終秦得以一統(tǒng)天下,不知我的看法你認同否?
首先說一下齊國的歷史,齊國雖然是一個國家,但它其實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被封的齊國,一個則是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王的齊國。這也是莊子所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典型代表田和就是竊取了姜姓齊國的天下而被封為諸侯的。在兩個時期,齊國都曾有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
一個是姜姓齊國時期,在管仲的幫助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個時候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其他諸侯的力量都不能與他相提并論。在這個時候如果齊桓公西征周王朝,取而代之,是有很大的可能的。而齊桓公自己其實也很有這個意思,常常將自己的禮儀做得跟天子相近,說明他有僭越的意思。
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因為他的野心最終被一個重要的人阻止了管仲。齊桓公的霸業(yè)可以說是在管仲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但是管仲始終只幫助齊桓公稱霸,不贊同他對周王朝取而代之。齊桓公為了準備建立?齊朝?,首先他準備像天子一樣封禪,向上天宣告自己的功勞:?于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對此,管仲的態(tài)度是堅決反對。他找出各種理由來阻止齊桓公取代周天子的念頭,甚至不惜以鬼神之事來恫嚇 齊桓公,《史記》這樣記載到:?管仲固諫,不聽;乃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齊桓公未必相信管仲這種鬼神之說的話,但是自己最為得力的大臣如此強烈地反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難道不比鬼神的阻擋更加可怕嗎?至于管仲為什么反對齊桓公取代周朝,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公心齊國那時候內(nèi)部矛盾其實很嚴重了,一方面后來取代齊國的田氏家族已經(jīng)進入朝堂,另一方面易牙、公子開方、豎刁等人也占據(jù)了朝堂。
如果齊桓公真的去攻打氣數(shù)未近的周王朝,很可能還沒有到達目的地,自己家里就鬧騰起來了。而管仲本人,是姬姓,為周穆王的后代,所以他是周王室的宗親。按照當時的文化,管仲沒有可能幫著外人打周王室雖然他是齊桓公的臣子,但他更是周天子的臣子。因為這個原因,孔子還曾經(jīng)批評他非常尊重的管仲道:?管仲之器小哉!?
由于時代的原因和管仲的阻止,齊國失去了第一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等到孫臏出現(xiàn)的時候,田氏齊國有了第二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
孫臏出自孫武,孫武出自孫書。孫書本來不叫孫書,他叫田書。田書也可以稱之為陳書因為他是陳完(也稱田完的后代),田完是陳厲公的兒子,陳厲公是舜帝的后代??偠灾?,田完從陳國逃難到齊國后,一支子孫取代姜姓做了齊王,另一支則傳到了兵圣孫武這一脈,孫武又傳到了孫臏。后來孫臏回到齊國,為齊國效力。
按道理說,孫臏本來就是齊王的遠親,又才華橫溢,幫助齊王一統(tǒng)天下是沒有問題的。那么為什么齊王再一次失去了這個機會呢?
《孫臏兵法》當中,特意記載了孫臏見齊威王之后對齊威王的看法,孫臏是這樣寫齊威王和齊國的: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于道也。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齊三世其憂矣。為什么孫臏會得出齊威王和田忌都?未達于道也?的結(jié)果呢?我們不妨看一看齊威王和田忌都問了啥。關(guān)于齊威王的問題,我們提取幾一個,然后再與另外一個雄才大略的諸侯王秦孝公問商鞅的問題來對比,以此來看看二者之間的差距,以及孫臏說齊王?未達于道也?的原因。?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皆堅而固,莫敢先舉,為之奈何?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可以看到的是,齊威王問的都是具體遭遇什么情況應該采取什么戰(zhàn)術(shù)的問題。那么我們再來看一看秦孝公和商鞅之間又是提的什么問題呢?秦孝公在向商鞅詢問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也就是說:?變法這件事具體怎么做,我可不管,我要的是你能夠使我的國家變得強大?,F(xiàn)在群臣和百姓都對你的新法議論紛紛,我希望你能講講該怎么做。?所以秦孝公一上來直接就把具體的戰(zhàn)術(shù)問題過掉了這種小問題教給你商鞅就行了,我只關(guān)心變法這整件事情的得失成敗,我只關(guān)心這個大戰(zhàn)略的實施。
所以兩者的差距一下就體現(xiàn)出來了,齊威王的夢想是?微操大師?,希望把各種具體的戰(zhàn)術(shù)都搞得比臣子還清楚;而秦孝公是戰(zhàn)略大師,他只關(guān)心整體戰(zhàn)略的走向,而不在乎具體的某件事具體去怎么做。君王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國家的事務是無限的,如果君王不能把權(quán)力下放給大臣,而自己對小事過分操心,那么大事必然不能成功了。
果然,雖然孫臏和田忌幫助齊威王打敗了當時的霸主魏國,但是最后齊威王卻害怕田忌、孫臏功高蓋主。孫臏不得不早早的歸隱山林,田忌也被齊威王趕到了楚國,所以齊王這最后一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也就這樣沒了。
最終,齊國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4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