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洛神賦》
作者:@馬伯庸
【原載《人民文學》2010年09期,此文獲2010年度“茅臺杯”人民文學獎散文獎
。茲錄頒獎辭于此:馬伯庸是不以文字為營生的書寫者,在他的眼中
,歷史并非給定的敘述
,而是遍布懸疑,有待于追問和闡釋。他要的不是回答
,而是回聲
。他的《風雨〈洛神賦〉》等散文
,抽絲剝繭,咄咄逼人
,對歷史可能性的探究具有一種童言無忌的機敏和快樂
。】

公元二百二十二年
,魏黃初三年
。曹植從鄴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一篇文章
。
在這篇文章里
,曹植說自己在途經(jīng)洛水時邂逅了傳說中的
伏羲之女洛神,極盡描摹這位佳人的風采神姿
,字里行間充斥著強烈的傾慕之情
。他就像是一位陷入瘋狂熱戀的年輕詩人,把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詞匯
,都毫不吝惜地加在這位女子身上
。
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洛神賦》。其中諸如“翩若驚鴻
,婉若游龍“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類的描繪
,已成為千古名句
。
事實上,在《洛神賦》的背后
,還隱藏著一段曹魏宮闈公案
。據(jù)說曹植對曹丕的妻子甄妃懷有仰慕之情,《洛神賦》里的洛神
,其實就是暗指甄妃
,曹植借著對洛神的描寫,來釋放自己內心深處最為熾熱卻被壓抑已久的情感
。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后的注解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
,結果被曹丕搶了先
,曹植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后
,曹植入朝去覲見曹丕
,曹丕拿出甄妃曾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
,大哭一場
。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擺宴請自己叔叔
,干脆把這個枕頭送給了他
。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地,途經(jīng)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
,有感而發(fā)
,寫成此篇。
從文學角度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可惜的是它終究無法取代歷史的真實。
歷史上的曹丕
,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
,對自己的弟弟從來欲除之而后快,七步成詩的故事人人皆知
。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輩子
,最后郁郁而亡
。其他兄弟如曹彰
、曹袞、曹彪等人
,處境也是一樣凄慘
。
曹丕這種防兄弟如防賊的態(tài)度,就連陳壽著史時都有點看不下去
,評論說:“待藩國既自峻迫
,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
,大數(shù)不過二百人
。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
,十一年中而三徙都
,常汲汲無歡,遂發(fā)疾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這樣一個男人
,如果知道弟弟覬覦自己老婆,不怒而殺之已屬難得
,怎么可能還會把老婆遺物拿出來送人呢——何況送的還不是尋常之物
,而是曖昧至極的枕頭。后世李商隱揶揄這段典故
,寫了一句詩:“宓妃留枕魏王才
。”可見枕頭這東西
,是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不良聯(lián)想的
。曹丕再缺心眼兒,也不會這么主動把一頂綠帽子戴在自己頭上
。
由此可見
,李善編得著實離譜,不值一信
。所謂曹植與甄妃如何如何
,不過是文人的美好想象罷了。
我一直堅信這是歷史的真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僧斘以僖淮巫x完《洛神賦》的時候,對這個觀點
,卻忽然有些猶豫了
。賦中那種情真意切的心緒,那種澎湃浩蕩的感情
,一千年之后仍舊讓人感覺到無比震撼
。實在無法想象,曹植歌頌的會是一位虛無縹緲的仙子
,在現(xiàn)實里沒有任何寄情
。
于是我重新開始尋找關于《洛神賦》的一切,不帶任何偏見地去審視那段歷史
。越是尋找
,我就越是驚訝,因為這一篇賦背后隱藏的東西
,似乎遠遠超乎想象
。
挖掘真相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
,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切入點
,就很可能會迷失在史料的迷宮里。幸運的是
,我找到了這把鑰匙
,得以開啟了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
。
這把鑰匙,就是《洛神賦》的原名
。
《洛神賦》本來不是叫做《洛神賦》
,而是《感鄄賦》。歷代許多研究者認為
,曹植在黃初二年被封鄄城侯
,次年升為鄄城王,因此賦成此篇
,以茲紀念
。
這看起來言之成理,可惜卻不正確
。漢賦之中
,以地名為篇名的并不少見,如《二京賦》
、《兩都賦》
、《上林賦》等等,卻從來沒有任何一篇是以“感+地名+賦”的格式命名
。
更深一步分析
,鄄城在今山東西南,曹魏時屬袞州濟陰郡;而洛水則是洛陽附近
,兩處相隔十分遙遠
。曹植在一篇名字叫《感鄄賦》的文章里,卻只字不提鄄城
,反而大談特談渡過洛水時的經(jīng)歷
,這就好像在《北京游記》里只談黃浦江一樣荒謬。
除非《感鄄賦》醉翁之意不在酒
,別有所感
。也就是說,這個“鄄”字另有含義
。
心細的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三國志》里
,這個地名一律直書“鄄城”
,如《程昱傳》:“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
,唯鄄城
、范、東阿不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傻搅朔稌蠈憽逗鬂h書》的時候
,每提到鄄城,卻都寫成了“甄城”
,其下還特意標明注解:“縣名
,屬濟陰郡,今濮州縣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纭褡鳌病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绻@個說法正確的話,甄字和鄄字在那個時候是相通的
。
這里稍微要涉及到一點古文字知識
。“甄” 在當時并不讀zhen
,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記錄
,甄字的古音是居延切,發(fā)音為juan
,而“鄄”字讀成絹
,兩字發(fā)音完全一致。加上“鄄”字與“甄”字形幾乎一樣
,從垔部
,古人將之混寫一處,實屬平常
。
我在《史記》里也找到了相同的記載
。既可以寫成“晉伐阿、甄”(《司馬穰苴傳》)
,又可以寫成“臏生阿
、鄄之間”(《孫臏傳》),可與《后漢書》同為輔證
,證明甄
、鄄二字,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是可以通用互文的
。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
,那么《感鄄賦》其實等同于《感甄賦》
。這個“甄”字究竟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誰,不言而喻
。
黃初元年
,甄妃觸怒曹丕,因此失寵;就在同一年
,曹植莫名其妙地寫了一篇《出婦賦》
,中有“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恨無愆而見棄
,悼君施之不終”之句
,句句暗扣,似乎已有所指
。其時曹植本人沒遭遇什么變故
,突然發(fā)此感慨,究竟為何
,不言而喻
。
黃初二年,甄妃在凄慘中去世;就在同一年
,曹植的監(jiān)國謁者灌均給曹丕上了一份奏折
,密告“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
。于是曹植被貶為安鄉(xiāng)侯
,次年又被遠遠地攆到了鄄城。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讓曹植心神大亂
,以至于醉酒鬧事到“劫脅使者”這么失態(tài)
,同樣不言而喻。
如果這些證據(jù)都還是捕風捉影的話
,那么接下來的事實
,卻是明確無疑:曹丕與甄妃的兒子曹睿即位之后,下詔改《感鄄賦》為《洛神賦》
。若不是怕有瓜田李下之譏
,對自己母親名節(jié)有損,我想曹睿也不會特意去關注一篇文章的題目
。
可見曹植寫賦借洛神之名緬懷甄妃一事
,基本可以定案。李善之說
,有本可據(jù)
,只不過他加了太多的虛構細節(jié)渲染,反而削弱了這個說法的可信程度
。
也許這時候會有人要問,你繞了一大圈,除了論證出曹植確實對甄妃懷有感情以外
,豈不是一無所得嗎?
并不是這樣
,這只是一個開始。
現(xiàn)在我們清楚了
,《洛神賦》中的洛神
,就是甄妃的投影,曹植在賦中表達的
,是對甄妃的深切眷戀之情
。那么接下來,一個巨大的矛盾便緩緩浮出水面
。
曹丕是識字的
,文章寫得極好,與曹操
、曹植在文學史上并稱三曹
。曹植在甄、鄄二字上玩的這么一個淺顯的文字游戲
,根本瞞不過曹丕的眼睛
。前面說了,曹魏對藩王的限制
,是極其嚴苛的
,稍有舉動就會被無情打擊。面對這么一個小心眼的哥哥
,曹植還敢寫這種調戲嫂子的東西
,莫非他不要腦袋了么?
事實比猜測更為離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陡雄操x》面世之后
,史書上沒有記載曹丕對此有任何反應,也沒對曹植采取任何措施
。要知道
,在前一年,明明曹植喝醉酒了
,監(jiān)國謁者都要打小報告給曹丕
。曹植這次公然調戲到了自己媳婦頭上,曹丕居然無動于衷
,實在太不符合邏輯
。
當兩段史料產(chǎn)生矛盾時,要么是其中一段史料是錯誤的
,要么是兩者之間缺乏一個合理的解釋
。
《三國志》的記載是可信的,而《感鄄賦》也是真實的。既然兩者都沒問題
,那么只能是解釋方法的錯誤
。也就是說,圍繞著《感鄄賦》
,甄妃和曹丕
、曹植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夫妻二人加一個“精神第三者”這么簡單
。
簡單介紹一下甄妃的生平
。她是中山無極人,名字不詳
,后人因為《洛神賦》里洛神別名宓妃的緣故
,把她叫做甄宓。嚴格來說
,甄宓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
,不過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姑且如此稱之
。
甄宓生得極為漂亮
,十幾歲就嫁給了中原霸主袁紹的兒子袁熙。袁紹失敗后
,曹軍占領鄴城
,曹丕闖進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
,欣然納入房中
。甄宓為曹丕生下一兒一女,即曹睿和東河公主
。后來曹丕稱帝之后
,寵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備受冷落
,屢生怨謗
,竟被賜死。死時被發(fā)覆面
,以糠塞口
。后來曹睿即位之后,殺郭氏以報母仇
。
表面來看
,甄宓與曹植之間沒什么糾葛,最多是后者單相思罷了
。好在曹植是個文人
,文人總喜歡發(fā)言議論
,所謂言多必失,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一些訊息
。憑借這些訊息
,我們才有機會揭開迷霧
。
在反復查閱中
,我終于在曹植寫給曹睿的一封書信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微弱的線索
。這條線索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逎僧斔鼜臍v史塵埃里被拎起來以后
,我卻發(fā)現(xiàn)它所牽連出來的
,卻是一連串令人瞠目驚舌的真相。
曹植是一個有雄心的人
,他對自己被軟禁而無所作為的境況
,感覺到非常郁悶。史書上說他“常自憤怨
,抱利器而無所施
,上疏求自試”,意思是曹植覺得自己的才干沒有得到發(fā)揮
,經(jīng)常上書希望能為朝廷做點事
。
哥哥曹丕沒給他這個機會,侄子曹睿也許還有的商量
。于是
,在曹睿即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給曹睿上了一道疏
。在他的這份疏里
,曹植揮斥方遒,慷慨激昂
,嚷嚷著要殺身靖難
,以功報主,實在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
。其中有這么一句:
“臣聞明主使臣
,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
,秦
、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
、趙以濟其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這句話不太好理解,里面一共用了四個典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氨急睌≤娭畬⒂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魯以成其功”
,典出秦將孟明視和魯將曹子,這兩個人屢次打了敗仗
,卻始終受到主君信賴
,后來發(fā)憤圖強,一戰(zhàn)雪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敖^纓盜馬之臣赦,楚
、趙以濟其難”
,其中盜馬典出秦穆公。秦穆公的一匹馬被山賊偷走
,他非但沒生氣
,反而說吃馬肉不喝酒容易傷身體,于是送了壇酒給這些偷馬人
。山賊們很受感動
,在秦、晉交戰(zhàn)中救了秦穆公一命
。因為前句已經(jīng)用了秦
,而秦君為趙姓,所以這里用了趙字互文
。
以上三個典故
,都是古籍里常見的。真正有意思的
,是第四個典故:“絕纓
。”
絕纓這個典故出自楚莊王
。據(jù)《說苑》記載
,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眾將,日落不及掌燈
,席間漆黑一片
。有人趁機對楚莊王的姬妾動手動腳,姬妾急切間扯下他的冠纓
,告訴楚莊王說只要點起燈來
,看哪個頭上無纓的
,就是騷擾者。楚莊王卻吩咐眾將把冠纓都扯下來
,然后再點起火把
。數(shù)年后,楚莊王表彰一位殺敵極其勇敢的將軍
,將軍坦承就是當年絕纓之人
,為了報答主君寬厚之恩,方舍身殺敵
。
臣子給主君上疏的時候
,這個典故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否則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引喻失義”
,讓人懷疑你對主君老婆起了不良念頭。曹植忽然拋出這個典故
,本意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上陣殺敵的強烈意愿
,可也等于是堂而皇之地向曹睿表明,他曾經(jīng)和皇帝的妃子發(fā)生過類似“絕纓”一樣的關系
。這位妃子
,只能是甄宓。
緊接著這個典故
,曹植又寫道:“臣竊感先帝早崩
,威王棄世,臣獨何人
,以堪長久!”這句話就近乎赤裸裸的威脅了:“我兄弟曹丕已經(jīng)死了
,曹彰也掛了,我算什么人
,居然能茍活到現(xiàn)在
。”重點就在于“臣獨何人”四個字的正話反說
,明明是在向曹睿強調:我是因為有特殊理由
,才能活到現(xiàn)在。而這個理由
,曹睿應該是十分清楚的
。
曹植怕自己這份奏章不被通過(原文:“植雖上此表,猶疑不見用”)
,不忘最后補了一句:“嗚呼!言之未用
,欲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句話表面上是遞進關系
,其實是一個偽裝了的虛擬語態(tài)
。不是“就算我的奏章沒被采用,也好歹能讓別人知道我的心意”
,而是“如果我的奏章未被采用
,那么別人可就會知道我的心意了”。
在這封信里
,曹植用“絕纓”這個典故來提醒曹睿:我和甄宓之間發(fā)生過類似“絕纓”的事情
。對照接下來那兩句語帶威脅的口吻,所謂“絕纓”事件恐怕不是什么兒女私情
,而是不能宣之于口的機密之事
,這件事不僅牽扯到曹丕、曹彰之死
,而且還是曹植這么多年來的保命符
。
所以曹植才在最后向曹睿開出條件:如果“言之未用”,那么我可就要“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
。
曹植不愧是一代文豪
,這封信是一個相當有技巧的隱晦暗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
,它不過是篇言辭懇切辭藻雅馴的文章
,唯獨曹睿才能讀懂其中的微言大義。
而曹睿是如何回答的呢?他的回信沒有記錄
,不過曹睿很快就下詔
,把曹植從雍丘徙封到了東阿。用曹植自己著作里的描述
,雍丘是“下濕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鴸|阿則是“田則一州之膏腴
,桑則天下之甲第”
。可見這一次的徙封
,不是出于猜忌
,而是破格優(yōu)待。
面對一位藩王的威脅
,皇帝非但沒有采取報復手段
,反而下詔優(yōu)容待之,這在曹魏時代簡直不可想象
。如果曹睿不是心胸寬廣的圣人
,那只能說明他是心虛了。這樣一來
,也能夠解釋為何曹植寫成《感鄄賦》之后
,曹丕明知其情
,卻毫無反應。他是不敢反應
,因為他和自己兒子一樣心虛
。
曹植一提甄宓的名字,這兩位帝王就諱莫如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姴苤埠驼珏抵g,絕非毫無交集
,這個交集
,就是奏章里所謂“絕纓”之事。
史書上沒有曹植和甄宓接觸的記錄
,不過卻可以通過兩人的履歷來加以印證
。
建安二十一年年底,曹操東征孫權
,當時隨他去的有卞夫人
、曹丕,還有甄后的兩個孩子曹睿與東河公主
。甄后卻因為生病,留在了鄴城
。而同時留在鄴城的
,還有曹植。
本來這也沒什么
,你住你的太子府
,我住我的藩王邸,兩不相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刹懿僭诔稣髦埃瑓s對曹植說了一番奇怪的話:“我當年做頓邱令的時候
,是二十三歲
,回想起當時的所作所為,現(xiàn)在無愧于心
。你今年也二十三了
,可要自己加油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吾昔為頓邱令
,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
,無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
,可不勉與!”)
曹操二十三歲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大造五色棒,巡游街道
,看到有犯禁之人
,無論有無背景,一律活活打死
。顯然
,曹操是希望曹植也這么做。
這就奇怪了
。曹操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
,是漢末混亂時期,豪強橫行
,有此一舉理所當然
。可建安二十一年的鄴城
,治安相當良好
,能出什么事?
除非曹操囑咐曹植留神的,不是什么治安事件
,而是政治事件甚至叛亂
。所以曹操拿自己在頓邱令任上的所作所為做例子,勉勵曹植拿出狠勁來
,該出手時就出手
。曹植在此時所扮演的角色,相當于內務部或者安全局的最高領導
,在曹操和曹丕遠征期間確保大后方許都
、鄴等幾個重鎮(zhèn)的安全。
而這時候甄宓在做什么呢?《魏略》記下了這樣一件小事:曹操在這一次東征時
,不光帶著自己老婆卞夫人
,還帶走了甄宓的一兒一女。一直到次年的九月
,大軍才返回鄴城
。卞夫人回來以后看到甄宓光彩照人,很奇怪
,問她說你跟你兒女離別這么久
,應該很掛念才對啊,怎么反而容光煥發(fā)更勝從前呢?甄宓回答說:“有您照顧他們
,我還擔憂什么呢?”(“自隨夫人
,我當何憂!”)
這個心態(tài)是很可疑的。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女隨軍出征
,就算是有可靠的人照顧
,當母親的最多是“不擔心”罷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窌厦枋龃藭r甄宓的狀態(tài)
,用的詞是“顏色更盛”。注意這個“更”字
,說明甄宓的面色
,比與兒女離別時更加光彩照人。換句話說
,自從建安二十一年她公公婆婆丈夫兒女離開以后
,甄宓非但毫不擔憂,反而一直很高興
。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本該“不擔心”的甄宓,卻變得“很高興”
,說明甄宓高興的
,并不是兒女出征一事。那么她到底在高興些什么呢?
在這之前
,曾經(jīng)有一次卞夫人隨軍出征得了小病
,甄宓聽說后徹夜哭泣,別人告訴她只是小病已經(jīng)痊愈了
,甄宓繼續(xù)哭
,不相信,說這是卞夫人安慰自己
。一直到卞夫人返回鄴城,甄宓望著她哇哇大哭
,說這回我可放心了
,把卞夫人感動壞了,連連稱贊她是孝婦
。
這兩件事都是相當高明的馬屁
,高明到有些肉麻和做作。就連裴松之都質疑說:“甄后言行之善
,皆難以實論
。”因此這些行為說明不了甄宓是孝婦
,只能證明她有智慧
,工于心計。她越是處心積慮地討好卞夫人,越證明她是在掩飾些什么
,圖謀些什么
。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太醫(yī)令吉本
、少府耿紀
、司直韋晃等人在許都發(fā)動叛亂,殺死了長史王必
,最后被嚴匡平定
。這起叛亂規(guī)模不大,影響卻不小
。它發(fā)生在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大戰(zhàn)之時
,關乎曹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已經(jīng)不能用警衛(wèi)疏失來解釋
。
這種叛亂
,必然是經(jīng)過了長期醞釀、籌備和組織
。所以它雖然爆發(fā)在建安二十三年
,策劃卻應該是在更早的時候。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
。
在二十一年底到二十二年中這段時間
,鄴城的太子妃恰好正因為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即將完成而變得特別高興
。這兩者之間
,很難說沒有什么因果聯(lián)系。更何況
,吉本和韋晃都是常山人
,與中山籍貫的甄宓是同鄉(xiāng)。
這等規(guī)模的叛亂發(fā)生在肘腋之間而官府全無覺察
,內務安全的最高負責人曹植難辭其咎
。可是
,曹植雖然貪杯
,卻并非庸碌之徒,手底下還有楊修
、丁儀
、丁廙兄弟這樣的干才,為什么還是讓這起叛亂發(fā)生了?
回想起曹植在給曹睿的奏章里說的“絕纓”事件
,這個事件恰好可以把這一切疑問都串起來
。
甄宓很清楚曹植對自己的感情
,并且敏銳地覺察到這種感情是可以利用的——還有什么比控制安全事務最高負責人更有效的叛亂策謀呢?
當時的鄴城,曹操
、卞夫人
、曹丕都不在,為甄宓提供了絕好的環(huán)境
。她只需要略施手段
,曹植這個多情種子就會不顧一切地鉆入彀中。于是“絕纓”事件發(fā)生了
,誰絕誰的纓
,這很難講,我們也無從揣測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
。結果就是曹植玩忽職守,鄴城與許都的治安變得漏洞百出
。讓吉本等人從容鉆了空子
,以致釀成大禍。
這個貫穿建安二十二年的陰謀
,就是絕纓事件的真實面貌
。那么一個大致結論便可以得出來了:甄宓,應該就是這起叛亂的幕后推手
。因為只有她
,才能讓曹植棄父王的囑托于不顧;也只有她,才能整合那么多河北同鄉(xiāng)
,來發(fā)動叛亂
。
甄宓在建安二十二年安排好了一切,親手種下這些叛亂的果實
,然后興致盎然地看著它們發(fā)芽
、結果。
可是
,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
,只是一些發(fā)生過的事實,而這些事實背后隱藏的東西
,始終還遮蓋著重重的迷霧。每一個陰謀
,都會有它的動機和目的
。甄宓不是瘋子,她如此處心積慮
,究竟意欲何為呢?
要厘清這個問題
,我們須得從“絕纓”事件的后果開始說起。
曹丕和曹植對于太子之位的爭奪相當激烈,原本曹操更傾向于曹植
,好幾次差點就定了他當太子
,可曹植的不修行檢始終讓他心存猶豫。在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出征前對叛亂有所預感
,所以有意把鎮(zhèn)守后方的重任交給了曹植,算是對他的最后一次考驗
。如果曹植順利通過
,那么太子之位幾無懸念。
但吉本的叛亂
,徹底斷送了曹植的太子之路
。曹操在吉本叛亂后,十分暴怒
,殺掉了漢獻帝身旁一半的大臣
。這種心態(tài),也是對曹植失望的一種反映
。
可這起叛亂本身
,卻透著蹊蹺。我們可以看到
,吉本這次叛亂有兩個特點:第一
,規(guī)模非常小,參與不過雜役家仆千人和幾個文人;第二
,政治影響非常大
,天下為之騷動。
叛亂規(guī)模越小
,對國家影響越微弱;政治影響越大
,對于責任人的壓力就越大。這種程度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