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劉徹的廟號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大家都知道漢武帝劉徹這個人,中國歷史的大有為之君,和秦始皇并稱秦皇漢武。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對內(nèi)打擊諸侯豪強,勵精圖治;對外北擊匈奴,南吞滇越,通使西域,奠定中國大一統(tǒng)的版圖。
漢武帝劉徹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文治武功都達到帝王巔峰的漢武帝劉徹,卻在去世后,遲遲無法得到帝王廟號。直到漢武帝去世十五年后,才由他的曾孫漢宣帝劉詢給他上廟號“世宗”。所謂廟號就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所稱呼的尊號,簡單來說,就是用來給帝王歌功頌德的,一般都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
絕大多數(shù)的帝王都是死后,就會由繼位之君為其上廟號,對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蓋棺定論。很少有皇帝像漢武帝劉徹一樣,一直拖了十五年,間隔兩個皇帝后,才得到一個廟號的。那么漢武帝劉徹為什么去世十五年后才有廟號呢?
漢武帝
首先是漢朝對帝王廟號的要求非常嚴格,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有廟號,只有治國有功的君主才能得到廟號。整個西漢兩百多年,僅僅四個帝王得到了廟號,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恒(文帝),漢世宗劉徹(武帝)和漢中宗劉詢(宣帝)。
就連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漢景帝劉啟,也沒有得到廟號。漢武帝劉徹雖然文治武功卓著,但是他的窮兵黷武和奢侈無度,也造成漢朝戶口減半,天下疲敝。所以漢武帝去世后,朝野對他的爭議很大,遲遲無法為其蓋棺定論。
漢武帝晚年
當時的很多信奉儒家的學者和官員都認為漢武帝的過失遠遠大于功業(yè),征伐匈奴和開疆擴土在這些儒家人眼里,根本不是功業(yè),而是大過。他們認為漢武帝治國有失,不配擁有廟號。
其次是漢朝國策的轉(zhuǎn)變,漢武帝去世后,幼子劉弗陵繼位為君,霍光輔政?;艄廨o政的第一年,就召開鹽鐵會議,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的評價和總結(jié)。鹽鐵會議的結(jié)果,就是漢朝徹底改變漢武帝時期征伐匈奴,拓土開疆的國策,開始實行與民休息的國策。
霍光劇照
既然漢昭帝和霍光從官方否定了漢武帝時期的國策,也就代表著他們否定了漢武帝的功業(yè),自然不會為漢武帝立廟號。因為漢朝皇帝要治國有功,才能擁有廟號。
最后是權(quán)力斗爭的原因,漢武帝去世后,輔政大臣霍光和桑弘羊斗爭激烈。其中桑弘羊是漢武帝文治武功的堅定支持者,堅決要求給漢武帝上廟號。但當時把持民間言論的儒家士人都是漢武帝反對者,都堅決否定漢武帝功業(yè)?;艄鉃榱死瓟n儒家士人,打倒政敵桑弘羊,自然就不能給漢武帝上廟號了。
漢宣帝
終漢昭帝一朝,漢武帝劉徹始終沒有廟號。直到漢宣帝劉詢繼位的第二年,才為漢武帝上廟號“世宗”,這個時候離漢武帝去世已經(jīng)十五年啦。漢宣帝之所以力排眾議,為漢武帝上廟號,也是和政治斗爭有關。
因為漢宣帝劉詢繼位時,仍然是霍光把持朝政,劉詢連一點實際權(quán)力都沒有,還面臨被廢的危險。劉詢是漢武帝劉徹的嫡曾孫,為了顯示自己皇位的正統(tǒng)性,他力排眾議,從官方肯定漢武帝的豐功偉業(yè),并上了“世宗”的廟號。同時他通過這次廟號事件,向天下發(fā)聲,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向大臣們展示自己不是庸碌之人,此舉也是展示給權(quán)臣霍光看。
漢景帝沒有廟號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漢景帝的作為沒有那么大,對國家沒有大貢獻的人是沒有資格擁有廟號的。廟號是后人由取得,是后人對前人一生功過的評價,就連堪稱秦皇漢武的漢武帝劉徹都差點沒有廟號,漢景帝沒有廟號也就很好理解了。
漢景帝身為一代雄主這個說法其實不是很準確,因為漢景帝在位期間對漢朝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的確有一些幫助,但是他也做了許多錯事,功過相抵漢景帝只能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君王罷了。提到漢景帝劉啟我們都會想起一個漢朝歷史上輝煌的時刻“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就是指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兩位君主對漢朝做出的努力使當時的漢朝呈現(xiàn)出漸趨繁榮的現(xiàn)象。“文景之治”是人們對他們的肯定,但是我們不要把漢景帝想得有多么厲害,因為這些功勞絕大部分是他父親的。
漢景帝算得上是漢文帝的一個守功者吧,雖然劉啟時期漢朝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但是由于漢景帝的錯誤決定導致了七國之亂,漢朝的經(jīng)濟受到了嚴重打擊。漢景帝在不適宜的時間削藩,還殺了平定叛亂有功的周將軍,廢了沒有過錯的太子劉榮,貶劉榮為臨江王。后來廢太子劉榮被迫自殺。
說起劉榮的命運是令人惋惜的,劉榮的母親栗姬是漢景帝的寵妃,因為栗姬性格比較囂張跋扈,劉啟漸漸不喜歡栗姬,太子后來也被廢。其實歷史上的劉榮被教育的很好,他如果沒有被廢或許也會成為一位好的君王,但是無奈他的父親僅僅因為他的母親遷怒了他。
1.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而稱廟號、謚號或年號,廟號、謚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謚號在后,一同構(gòu)成歿世帝王的全號。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如漢武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
2.唐宋時期為謚法發(fā)展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謚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謚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數(shù)皇帝的謚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3.因為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歷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只使用一個年號。如清圣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執(zhí)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歷,執(zhí)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么新的創(chuàng)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而明朝唯一使用兩個年號的英宗也是因為土木之變后作太上皇,后又奪位重新當了皇帝。
?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隋之前,皇帝多稱“XX帝”,如隋煬帝、漢文帝等。
? ?而唐之后,皇帝多稱“XX宗”,如唐太宗,宋仁宗等。到了清朝,干脆連“宗”都少叫了,直接叫年號,如康熙、雍正等。
? ? ?這是為什么呢?這其實是中國謚號、廟號、年號的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实鄯Q“XX帝”,其實叫的都是謚號,而“XX宗”的,大多叫的是廟號。而“康熙”“雍正”這些是年號
? ? 那什么是謚號,什么是廟號呢?什么是年號?謚號比較普遍,除了皇帝外,那些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都可以有,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 ? ? 比如古代文人死后能被謚為“文正”是無上的榮耀,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等,都得過這個謚號。廟號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的名號。一般開國的帝王都稱祖,其后稱宗,不過也有例外,功業(yè)卓著的二代帝王也可能被稱為祖,比如“明成祖”。
? ? ?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fā)起。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nèi)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 ? ? 那么為什么隋之前都叫謚號,唐之后都叫廟號呢?清朝時都叫年號?這個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在隋之前謚號每個皇帝都有,而每個帝王不一定有廟號。 如在漢代,被承認的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劉邦、文帝劉恒、武帝劉徹等幾個人,像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所以要叫廟號,難免有些會叫不上來。而謚號每個皇帝都有,所以叫謚號比較方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4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