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宇文士及,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
李世民與魏征的關(guān)系,之所以在魏征死后發(fā)生了180度大轉(zhuǎn)變,這其實(shí),與當(dāng)時的“山東集團(tuán)”密不可分。
很早之前,魏征便在自己的進(jìn)諫書中,給李世民提過醒,說:“朝廷中有奸臣、有小人,希望皇帝能夠遠(yuǎn)離這些奸佞之徒,不要被他們的讒言所迷惑!”然而,魏征所說的奸佞小人到底是誰?他并沒有直說,這也難怪,官場之中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這是在官場周旋的必備素質(zhì),有些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dāng)然了,官場哪有一清二白的,歷朝歷代都是忠奸善惡皆而有之。
現(xiàn)在,我們反觀歷史,即使魏征不說出具體名字,我們也知道,他的奏折當(dāng)中的奸人指的就是宇文士及。說起宇文士及,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大哥,曾經(jīng)在兵變之中,殺死隋煬帝的那個宇文化及。雖然,隋煬帝昏庸無能,荒淫無道,但是,作為一代帝王,宇文化及這般殘忍地將其殺害,也是被世人所不齒的,認(rèn)為:他這是大逆不道之舉。
宇文兄弟二人的父親,是隋朝大將軍宇文述,也正是因?yàn)橛羞@么一個厲害的爹,使得這哥倆在隋文帝身邊的時候,也是紅極一時,非常吃得開。宇文士及雖然在隋文帝時期并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但是,并不耽誤他被加官進(jìn)爵。不僅如此,楊廣的女兒、孫女也都先后嫁給了宇文士及,這樣的待遇也真是令旁人心生羨慕。
正因?yàn)槿绱?,宇文化及在殺隋煬帝的時候并沒有告訴弟弟,這也使得宇文士及擺脫了謀害帝王的社會輿論的譴責(zé)。
楊廣死后,宇文化及稱帝,并封自己的弟弟為蜀王。不過,宇文士及倒是很清楚,他哥哥這樣瘋狂的舉動是很難長久的,是行不通的,所以,他也不愿意與其同舞。不僅如此,在楊廣死后不久,他便開始不斷與各路世家、望族交好,并與這些貴族成為了“鐵哥們兒”,并希望有朝一日,在哥哥出現(xiàn)困難,或是自身難保的時候,能夠有所依靠。
宇文士及的預(yù)想沒有錯,他大哥的確不是做皇帝的材料,更不是帶兵打仗的料。沒多久,宇文家便在各路諸侯的征討之中節(jié)節(jié)敗退,后來,宇文士及想要投靠李淵,但是,被宇文化及一口回絕。最后,在亂世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什么兄弟、皇帝的都不重要了,自己的性命最要緊啊!所以,宇文士及假裝外出籌辦糧草的工人,伺機(jī)逃跑。
而后不久,他哥哥被殺死的消息就傳來了。這讓宇文士及更加著急了,天下之大,到哪里能找到一個安全的容身之所呢?而這時,他再一次想到了李淵。當(dāng)他來到李淵面前之時,李淵甚是高興,還一再責(zé)怪其早就應(yīng)該過來投奔自己。就這樣,宇文士及在大唐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加之,他的妹妹還是李淵的一個昭儀,這便使得他成為了當(dāng)時皇帝面前的紅人。
宇文士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會審時度勢,攀附勢力的人,他能敏銳地洞察出未來的政治走向,從而,為自己找到更加堅(jiān)固的靠山。再后來,他把目光投向了李世民,更在與李世民共同平定宋金剛之后,得到了李世民的欣賞。接下來,宇文士及跟隨李世民征討了王世充,并被封為了郢國公,成了李世民的親信之一。
宇文士及之所以能在李世民面前吃的開、升得快,也在于他擁有隨聲附和,能言善辯,懂得察言觀色,善于溜須拍馬的能力。
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李世民當(dāng)時已經(jīng)做了皇帝,一日,其與諸多親信大臣一起在御花園里游玩。隨后,李世民在一顆大樹旁停下,看見這顆大樹枝葉茂盛,偉岸挺直,不由稱贊道:“真是好大一棵樹啊!”如果這個時候,魏征站在旁邊,想必一定會借著大樹,引申出治國之道,為君之道,喋喋不休地說一大堆大道理。
但是,當(dāng)日在李世民旁邊的不是別人,而是宇文士及。
聽到皇帝稱贊這顆大樹,宇文士及不假思索地便脫口而出:“是的,的確是一顆好樹,真的很大啊!”再然后,他又引古通今,說了好多關(guān)于贊美樹木挺拔的詞句。
正在宇文滔滔不絕、侃侃而談的時候,李世民突然臉色一沉,說:“魏征時常提醒我,要注意身邊的奸臣,佞臣,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迷惑,我開始還納悶,他說的是誰。之前也想過有可能是你,但是,一直也沒有確定。今天看你這一番言論,想必你就是魏征口中的那個奸臣啊!”
宇文士及聽了李世民的話之后,趕忙跪下來叩頭請罪。他的這一舉動被史官記錄在案,并成為了后人的笑柄。但是,后面宇文士及對自己的辯解之詞,卻沒有被記錄在里面。
宇文士及對李世民說:“臣每日陪伴在圣上身邊,知道您的辛苦和國事的繁重,看著您每天在朝堂之上,與眾多臣子,就如何治理國家爭論不休,實(shí)在是心疼您啊。今天您好不容易忙里偷閑,來御花園玩玩,您既然看著這棵樹好,我就順著您說唄,討您個開心,臣也就安心了。不然,每天都那么緊張兮兮,這日子過得多辛苦啊,還哪有什么樂趣可言了?”
李世民聽到宇文的這番解釋,竟然,化怒為喜,不再責(zé)怪于他。
其實(shí),對于一個帝王來講,身邊有奸臣、佞臣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要自己心中能分辨忠奸,善于利用每個人的長處,即使聽幾句阿諛奉承之言,也是無傷大雅的。對于宇文士及拍馬屁的功夫,我們姑且不談,但是,從他的個人能力上講,他的確是一個可用之才。
在時局動蕩的時候,他可以在自己哥哥的不利影響之下,全身而退,并為自己找到一棵好乘涼的大樹。不僅如此,他還在于李世民的征戰(zhàn)之中,立下不少戰(zhàn)功,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使得李世民執(zhí)政之后,對其也給予重用。在戰(zhàn)亂之時,他可以跟隨李四處征戰(zhàn),奮勇殺敵,在和平時期,他又擔(dān)任殿中監(jiān),幫助李世民打理生活起居,料理衣食住行。
可以說,此時的他,已經(jīng)成為了李世民身邊非常親近的人,讓其離不開自己,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由此可見,宇文士及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作為一個善于投機(jī)之人,可以做到察言觀色,準(zhǔn)確無誤,花言巧語,面不改色,也正是因?yàn)檫@樣的本領(lǐng),讓他多年的伴君生涯能夠順風(fēng)順?biāo)?,并且,得到皇帝的欣賞。
那時候,李世民經(jīng)常召宇文士及進(jìn)宮暢談,一聊就是大半夜,哪怕是節(jié)假日,也時不時的叫他來“加班”。后來,宇文士及的妻子對于皇上的這個舉動都頗為好奇,時不時打聽皇上到底有什么事情,總要找自己的丈夫去聊個沒完。而宇文士及對于這樣的疑問,多半是答非所問,不正面告知。這樣口風(fēng)嚴(yán)謹(jǐn),謹(jǐn)慎小心的人,皇帝怎么可能不喜歡,不重用呢?
此外,宇文士及還有一個優(yōu)點(diǎn),那就是善解人意。有一次,李世民下命令讓他割肉,他竟然一邊割肉,一邊拿起餅來擦拭手上的肉末和鮮血。李世民一直以來倡導(dǎo)節(jié)儉之風(fēng),看到宇文拿餅當(dāng)手帕用,自然很生氣,但是,宇文卻跟沒看到似的,拿餅擦手。等割完肉了,他拿起之前擦手的餅,放進(jìn)嘴里吃了,這讓旁邊的李世民頓時笑了起來。
宇文士及,他不同于朝堂上那些耿直不阿的人,但是,卻贏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在宇文士及重病期間,李世民親自去看望,并且,拉住他的手,幾度落淚。一代君臣,能做到如此,實(shí)屬不易啊。待宇文士及死后,李世民更是為他擬定了“恭”字的謚號,用來表示對他生前功績的贊許。當(dāng)然,對于這項(xiàng)殊榮,朝上也有很多人反對。
他們認(rèn)為:宇文士及生活腐敗,奢靡成風(fēng),不符合當(dāng)時的節(jié)儉之風(fēng),配不上這樣的美贊。但其實(shí),宇文士及之所以用這樣的形象包裹自己,無非是想擺出一副大智若愚的假象,畢竟,他哥哥曾經(jīng)親手弒君,他擔(dān)心自己哪個不留神,再被別人扣上“密謀造反”的帽子,豈不是冤枉。但最后,李世民還是沒有擰得過朝堂上的眾臣,只給了宇文士及一個“縱”字入土。
這對于宇文來說,算不上什么光彩的稱號。
但是,作為皇帝,李世民也沒有辦法,畢竟一直以來,宇文士及都是以一個佞臣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所以,有些鍋活著的時候背上了,就算是死了也很難卸掉。雖然,有時候看似有些委屈,但是,也是沒有辦法的。這便是人生,哪怕位高權(quán)重,也總也些力不從心的地方。
秦彝
說唐
全稱《說唐演義全傳》。清代長篇小說。作者不詳。六十八回。小說從隋文帝平陳寫起,到李世民削平群雄登基稱帝為止,主要敘述瓦崗寨好漢聚義反隋、輔唐開國的故事,描寫了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羅成、尉遲恭等人物形象。
《說唐》主要人物表
宇文泰 北周主。
楊 忠 北周護(hù)衛(wèi)大將軍,封隋公。
楊 林 楊忠胞弟,靠山王。隋朝第八條好漢。
楊 堅(jiān) 楊忠之子,奪周皇位,稱隋文帝。
楊 勇 楊堅(jiān)長子,立為太子。
楊 廣 楊堅(jiān)次子,封晉王,篡位稱隋煬帝。
秦 彝 北齊武衛(wèi)大將軍。
秦 旭 北齊親軍護(hù)衛(wèi),秦彝之父。
秦 瓊 字叔寶,秦彝之子,降唐后封為護(hù)國并肩王、天下都督大元帥。隋朝第十
六條好漢。
羅 藝 北齊勛爵燕公,隋封為靖邊侯,秦瓊之姑夫。
羅 成 羅藝之子,降唐后封為越國公。隋朝第七條好漢。
高阿左 北齊國丞相。
程咬金 字知節(jié),瓦崗寨之主,混世魔王。降唐后封為總管、魯國公,
李 淵 隋將,叛隋后稱唐王,后稱唐高祖。
李建成 李淵長子。封殷王,立為太子。
李世民 李淵次子,被煬帝封為秦王,即帝位稱唐太宗。
李元吉 李淵之三子。封為齊王。
李元霸 李淵之四子,被煬帝封為趙王,隋朝第一條好漢。
柴 紹 李淵之女婿。
宇文述 隋護(hù)衛(wèi)。
宇文化及 宇文述之長子,始官拜御史,后篡位稱許王。
宇文士及 宇文述之次子,官拜駙馬都尉。
宇文成都 宇文化及長子,隋朝第二條好漢。
伍建章 隋文帝時右仆射(太師)。
伍云召 伍建章之子,隋時官封侯爵,后自稱忠孝王。隋朝第五條好漢。
韓擒虎 隋朝大將,齊國公。
羅 芳 楊林繼子,大太保。
薛 亮 楊林繼子,二太保:
邱 瑞 隋煬帝時為兵部尚書,長平王,后降瓦崗寨。
魏文通 隋潼關(guān)總兵,隋朝第九條好漢。
裴仁基 隋朝山馬關(guān)總兵。
裴元慶 裴仁基三子,隋朝第三條好漢。后降瓦崗寨。
張大賓 隋煬帝時國丈。
王世充 隋洛陽守將,被煬帝封瓊花太守。
尚師徒 隋臨潼關(guān)總兵,隋朝第十條好漢。
新文禮 隋紅泥關(guān)總兵,隋朝第十一條好漢。
竇建德 隋將,后稱夏明王。
劉黑闥 竇建德帳下先鋒,后自稱后漢王。
朱 燦 隋將,后為南陽王。
蘇定方 隋將,降唐后封為錫國公。
楊 素 隋將,突厥人,因有武功,御賜楊姓,稱越公。
楊 約 隋大理寺卿,楊素之弟。
李 密 隋將,在瓦崗寨被擁為西魏王,后降唐。
徐茂公 瓦崗寨軍師,降唐后封為鎮(zhèn)國軍師英國公。
魏 征 瓦崗寨軍師,唐時授兵部尚書。
尤俊達(dá) 綠林人物,后投瓦崗寨。
尉遲恭 字敬德,先為劉武周帳下先鋒,降唐后封為鄂國公。
劉武周 十八家反王之一,稱定陽王。
雄闊海 綠林人物,隋朝第四條好漢。
伍天錫 綠林人物,伍云紹之族弟。隋朝第六條好漢。
齊國遠(yuǎn) 綠林人物,少華山頭領(lǐng)。
李如珪 綠林人物,少華山頭領(lǐng)。
單雄信 綠林人物,王世充處為駙馬。隋朝第十八條好漢。
喬公山 隱士,被秦王李世民封為參軍。
李 靖 京兆三原人,號藥師,越公府主簿。唐封魏國公。
《說唐》目錄
第01回 戰(zhàn)濟(jì)南秦彝托孤 破陳國李淵殺美
第02回 謀東宮晉王納賄 反燕山羅藝興兵
第03回 造流言李淵避禍 當(dāng)馬快叔寶聽差
第04回 臨潼山秦瓊救駕 承福寺唐公生兒
第05回 秦叔寶窮途賣駿馬 單雄信交臂失知音
第06回 樊建威冒雪訪良朋 單雄信揮金全義友
第07回 打擂臺英雄聚會 解幽州姑侄相逢
第08回 叔寶神箭射雙雕 伍魁妒賢成大隙
第09回 奪先鋒教場比武 思鄉(xiāng)里叔寶題詩
第10回 省老母叔寶回鄉(xiāng) 送禮物唐璧賀壽
第11回 英雄混戰(zhàn)少華山 叔寶權(quán)棲承福寺
第12回 李藥師預(yù)言禍變 柴郡馬大耍行頭
第13回 長安士女觀燈行樂 宇文公子強(qiáng)暴宣淫
第14回 參社火公子喪身 行弒逆楊廣篡位
第15回 雄闊海打虎顯英雄 伍云召報(bào)仇集眾將
第16回 麒麟關(guān)莽將捐軀 南陽城英雄卻敵
第17回 韓擒虎調(diào)兵二路 伍云召被困危城
第18回 焦芳借兵淪羅寨 天錫救兄南陽城
第19回 太行山伍天錫鏖兵 關(guān)王廟伍云召寄子
第20回 韓擒虎收兵復(fù)旨 程咬金逢赦回家
第21回 俊達(dá)有心結(jié)好漢 咬金學(xué)斧鬧中宵
第22回 眾馬快薦舉叔寶 小孟嘗私入登州
第23回 楊林強(qiáng)嗣秦叔寶 雄信暗傳綠林箭
第24回 秦叔寶劈板燒批 賈柳店拜盟刺血
第25回 慶壽辰羅單相爭 劫王杠咬金被捉
第26回 劫囚牢好漢反山東 出潼關(guān)秦瓊賺令箭
第27回 秦叔寶走馬取金堤 程咬金單身探地穴
第28回 茂公智退兩路兵 楊林怒擺長蛇陣
第29回 假行香羅成全義 破陣圖楊林喪師
第30回 降瓦崗邱瑞中計(jì) 取金堤元慶揚(yáng)威
第31回 裴元慶怒投瓦崗寨 程咬金喜納裴翠云
第32回 王世充避禍畫瓊花 麻叔謀開河擾百姓
第33回 造離宮袁李籌謀 保御駕英雄比武
第34回 眾王盟會四明山 三杰圍攻無敵將
第35回 冰打瓊花昏君掃興 劍誅異鬼?xiàng)钏貑噬?
第36回 眾將攻打臨陽關(guān) 伯當(dāng)偷盜呼雷豹
第37回 叔寶戲戰(zhàn)尚師徒 元慶喪身火雷陣
第38回 打銅旗秦瓊破陣 挑世雄羅成立功
第39回 創(chuàng)帝業(yè)李淵舉兵 鋤反王楊林劃策
第40回 羅成力搶狀元魁 闊海壓死千金閘
第41回 甘泉關(guān)眾王聚會 李元霸王璽獨(dú)收
第42回 遭雷擊元霸歸天 因射鹿秦王落難
第43回 改赦書世民被釋 拋彩球雄信成婚
第44回 尉遲恭搶關(guān)劫寨 徐茂公訪友尋朋
第45回 秦王夜探白璧關(guān) 叔寶救駕紅泥澗
第46回 獻(xiàn)軍糧咬金落草 復(fù)三關(guān)叔寶揚(yáng)威
第47回 喬公山奉命招降 尉遲恭無心背主
第48回 程咬金抱病戰(zhàn)王龍 劉文靜甘心弒舊主
第49回 劉文靜驚心噩夢 程咬金戲戰(zhàn)羅成
第50回 對虎峪咬金說羅成 御果園秦王遇雄信
第51回 王世充發(fā)書請救 竇建德折將喪師
第52回 尉遲恭雙納二女 馬賽飛獨(dú)擒咬金
第53回 小羅成力擒女將 馬賽飛勘破迷途
第54回 李藥師計(jì)敗五王 高唐草射破飛鈸
第55回 斬鰲魚叔寶建功 踹唐營雄信拼命
第56回 秦瓊建祠報(bào)雄信 羅成奮勇擒五王
第57回 眾降將金殿封官 尉遲恭御園護(hù)主
第58回 掛玉帶秦王惹禍 入天牢敬德施威
第59回 尉遲恭脫禍歸農(nóng) 劉黑闥興兵犯闕
第60回 紫金關(guān)二王設(shè)計(jì) 淤泥河羅成捐軀
第61回 羅成托夢示嬌妻 秦王遇赦訪將士
第62回 尉遲恭詐稱瘋魔 唐高祖敕賜鞭锏
第63回 報(bào)唐璧叔寶讓刀 戰(zhàn)朱登咬金逞斧
第64回 四王灑血紫主關(guān) 高祖慶功麒麟閣
第65回 升仙閣奸王逞豪富 太醫(yī)院冷飲伏陰私
第66回 天策府眾將敲門 顯德殿大宗御極
雖然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隋煬帝楊廣的女兒究竟有多少個,不過從各處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楊廣唯一明確有封號的女兒是長女南陽公主,而在楊廣被弒后跟隨嫡母蕭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個女兒,楊廣下江都前留在長安的又有數(shù)女,其中一位由于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書中留下6個字的記載。
首先來看南陽公主。南陽公主,不僅是隋煬帝唯一記載有封號的女兒,同樣也是隋煬帝諸女中唯一在史書中成傳的女兒。南陽公主出生于開皇六年,雖然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南陽的生母為誰,但是從其出生的時間來看,南陽當(dāng)為蕭皇后嫡出的女兒。
楊廣對自己的這個長女是寵愛非常,這一點(diǎn)從南陽公主能夠時時跟隨父親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來。
根據(jù)《馬夫人墓志銘并序》上的介紹,這位馬夫人是南陽公主的女師,與公主之間的感情相當(dāng)深厚,所以大業(yè)十年四月楊廣為了征高麗駕幸北平郡時,馬夫人也“扈從鑾駕往北平郡”,跟隨南陽公主的鑾駕一同上了前線。等到義寧二年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縊殺時,南陽公主也與蕭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帶到了聊城。由此可見楊廣無論是東征還是南巡,都將自己的愛女帶在了身邊,否則南陽也不會在楊廣死后被宇文化及帶走。
同時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jì),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jì)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不足一年,絕大部分時間楊廣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zhǔn)備巡幸??梢娔详柟髂軌蚺c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長安,的確是深得父親的寵愛的。這于南陽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yàn)槿绱耍髞砝顪Y在長安稱帝,南陽公主才沒有同其他那些被父親遺忘在長安的女兒孫子般,淪為戰(zhàn)利品被李唐王朝隨意打發(fā)。然而和父親一起出游,同樣也是南陽半生凄涼的肇始。
開皇十九年,南陽下嫁許國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為禪師。只可惜世事難料,親手將南陽摯愛的父親縊殺的不是別人,正是駙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許是因?yàn)橛兄绱顺镣吹膰鸺液?,也或許是在南陽心中最為念及的始終是父女情深,所以當(dāng)宇文化及為竇建德所敗后,竇建德要將宇文家的人斬草除根,只不過考慮到禪師是南陽公主之子,于是竇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當(dāng)從坐,若不能割愛,亦聽留之”,然而南陽卻是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兒子交了出來,任由竇建章將其殺害。
既然有正面,就會有反面,與南陽公主烈女般的節(jié)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廣那群猶如蕩婦一般的荒淫女兒。這些公主雖然具體封號不詳,也無更詳細(xì)的生平事跡,卻完美繼承了老爹楊廣荒淫無度的特質(zhì),更顯得她們那節(jié)烈的姐妹南陽公主如同基因突變一般與眾不同。而這群荒唐的公主們之所以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樁荒唐的淫亂后宮事件所賜。
話說這場淫亂后宮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極品一個,當(dāng)然,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畢竟要是皇帝作風(fēng)正派潔身自好的話,當(dāng)臣子的也絕對不敢這么放肆胡來。楊廣當(dāng)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樂,不管是下了朝還是在外巡游,經(jīng)常在林苑山亭間舉行大型的宴飲,身邊不僅要有后宮嬪妃相伴,甚至還將父親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該出家清修的嬪妃一起帶出來吃喝玩樂。
正所謂是上行下效,當(dāng)皇帝的都這么以身作則了,這些臭味相投的寵臣們自然曉得緊跟楊廣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因?yàn)閭涫軛顝V的寵愛,出入宮廷完全沒有限制,于是宇文皛經(jīng)常到后宮中與楊廣的嬪妃淫亂,甚至還借機(jī)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囂張的行為傳到蕭后的耳里,蕭后忍無可忍之下就告訴了楊廣,結(jié)果楊廣完全不當(dāng)回事,根本沒有怪罪宇文皛。
也正因?yàn)闂顝V的默許,這些與宇文皛大膽通奸的公主們一時間相安無事,而且這樣一來也有好處,日后跟著蕭后去了突厥,這些公主面對突厥最流行的兄終弟及的風(fēng)俗也能適應(yīng)得很快。
隨著楊廣的身死國滅,這群曾經(jīng)肆意張揚(yáng)的公主們一夕之間徹底淪為了亡國女,只能跟著嫡母蕭后在宇文化及、竇建章等人手中輾轉(zhuǎn),最后又被擄到了突厥。大唐貞觀4年,李靖大破突厥,蕭后帶著嫡孫楊政道回到長安。去突厥的時候蕭后是帶著孫子和一群女兒一起去的,結(jié)果回來的時候只見孫子不見女兒,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北宋滅亡時,一群嬪妃公主被擄到金朝慘遭眾多宗室、將領(lǐng)的蹂躪后,絕大部分也是就此杳無音訊。
不過盡管被楊廣帶在身邊的這些女兒身為公主品行不夠端正,行為舉止也放蕩得很,但話又說回來,比起被楊廣丟在長安不聞不問的那些女兒,這些公主至少也算是曾經(jīng)幸福過的。
岑仲勉先生曾統(tǒng)計(jì)過,楊廣登基14年,待在在長安的時間僅有186天,就連冊封嫡長子楊昭為太子時,楊廣都沒回長安,只派了個使者帶了封詔書回去。不過好在楊昭是太子,父親不想見他他可以主動前往洛陽求見父親,而那些被丟在長安的公主就凄涼了,生母不得寵,自己也沒本事跟在父親身邊,嫡母蕭后在楊廣面前一是說不上話,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樂不思蜀的楊廣自己記起還有這么群女兒,簡直就是比登天還難。
所以李淵在長安稱帝后,這些被丟在長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歸為戰(zhàn)利品一類,對照一下隋滅陳時隋文帝將一大群陳朝公主進(jìn)行了歡樂大派送:留下最絕色的侍奉自己,賞幾個去伺候太子和親王,再賞幾個給大臣做妾,李淵也有樣學(xué)樣,處理了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yàn)橛行覟樘铺谏嘶首拥臈铄?,只不過雖然同樣號稱為隋煬帝女,但史書中對這位楊妃的記載卻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笨梢姉铄m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政績,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jì),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jì)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zhǔn)備巡幸,所以想來?xiàng)罟魅羰鞘軐櫟脑?,理?yīng)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cè)遠(yuǎn)離長安才是??墒聦?shí)卻恰恰相反,依據(jù)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yīng)當(dāng)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dú)孤氏,還是親姐妹,獨(dú)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jié)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diǎn)血緣關(guān)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dāng)當(dāng),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jù)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fā),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jī)會都沒有。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盡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但這并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yàn)橄裉聘咦胬顪Y的小妾莫麗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死后才被追封為嬪,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yàn)閮鹤永钣又\反被殺后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梢姉铄安⒎钦黄返乃腻?,最多只是個二品的九嬪,死后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shí)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后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yǎng),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后,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xù)留在身邊,這便導(dǎo)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笨梢娮屩T王之藩是因?yàn)椤凹覈率狻?,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shí)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jìn)武德殿居??;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么訴說離別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shí)實(shí)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cái)物,結(jié)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最后,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么會要立他為太子?那么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么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yǎng)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jīng)過什么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qiáng)大有力,擔(dān)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dāng)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yàn)榭纯闯死钽≈獾钠渌麕孜换首樱?br>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cái),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jì)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jì)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yàn)槌死钽⊥猓瑒e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yàn)閵Z嫡被貶、被殺,就是實(shí)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yàn)椴惹f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xù)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jīng)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并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yàn)槿绻铺谡娴目紤]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么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jī)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tǒng)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shí)權(quán)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quán),怎么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shí)權(quán)又無兵權(quán)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jì)也要找?guī)讉€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dāng)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jì)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后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fēng),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么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yàn)樗皇亲约旱耐馍聦?shí)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diǎn)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dān)心,因?yàn)楫?dāng)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yàn)槔钪涡郧槿屎?,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yàn)槔钽∪羰窃谔铺诘男闹羞€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想法。
至于說什么李恪遠(yuǎn)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shí)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關(guān)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tài)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qiáng)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qiáng)對他處理政務(wù)能力的培養(yǎng),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么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么內(nèi)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yàn)槔钪伍L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后。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后,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誅殺戚姬母子,當(dāng)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hù)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yán)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jì)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rèn)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hù)”李恪,要他小心謹(jǐn)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jǐn)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dá)到保護(hù)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yàn)槊靼走@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jīng)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為什么沒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當(dāng)上皇帝是因?yàn)榫哂星俺y(tǒng)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tǒng)并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tǒng)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tǒng)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tǒng)這一點(diǎn)。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guān)系,而是因?yàn)槔钽∨c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yàn)樘铺谟牧⒗钽”阏J(rèn)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shí)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shí)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績?!杜f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yàn)樘幚淼胤秸?wù)出色而被當(dāng)?shù)匕傩辗Q贊的。
然而關(guān)于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dāng)籠統(tǒng)的一句贊美之詞,至于具體有什么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xiàn)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guān)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yǎng)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xiàn)。
所以若只因?yàn)樘铺诘囊痪洹坝⒐惣骸保銛喽死钽≈t,也著實(shí)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并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于《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并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shí)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yù)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yàn)椤暗刈鹜亍?,更是為了“順物情”?br>
李恪被冤殺后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nèi)冤之”,看似評價(jià)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nèi)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后“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gòu)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nèi)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dāng)時的唐人并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gòu)逆”,認(rèn)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tài)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nèi)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后,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yīng)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gòu)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rèn)為李恪就是謀反,當(dāng)時能有多少人認(rèn)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shí)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于誤導(dǎo)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rèn)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認(rèn)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shù)不勝數(shù)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huán)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jīng)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jīng)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hù)措施,那么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yáng)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dá)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shù)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么香餑餑,“揚(yáng)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后。蜀地自古地勢天險(xiǎn),古時候交通又不發(fā)達(dá),想想當(dāng)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梢娛竦卦谔瞥鯐r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yáng)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jù)《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guī)模遠(yuǎn)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yàn)榇颢C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dāng)時親王實(shí)封只有800戶)??瓷先シ獾剡€是在一個地方,但實(shí)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yàn)樽鳛槎级綍r,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fù)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后來李恪又因?yàn)楹腿槟傅膬鹤淤€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fù)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yuǎn)比踩莊稼更嚴(yán)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yán)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么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shè)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后,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shí)所鐘心”,甚至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fā)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征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jìn)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于楊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觀13年才得到了親王應(yīng)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yàn)槔類衷诜獾厣蠈覍液鞣菫?,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dāng)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dá)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dú)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shí)封800戶,唯獨(dú)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xiàng)铄堑脤櫟脑?,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關(guān)于吳王李恪的生母楊妃,整部《舊唐書》中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弊x來真正有用的只有六個字。可即便只有這六個字,在各位才華橫溢的編劇妙筆生花下,這位連封號都不確定墓葬也不明的楊妃,與唐太宗在熒幕上不斷上演著各種天雷與狗血并存的悲情戀多角戀暗戀虐戀……史書上只給了這位楊妃六個字,但后人卻附會演繹出了無數(shù)故事。我們還是依舊從史書出發(fā),看一看究竟史實(shí)為何吧。
楊妃雖然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曾記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極有可能都不曾正式冊封過——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見楊妃的生母身份比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且眾所周知的是,隋煬帝常住洛陽又一向愛外出玩樂,登基后極少住在長安,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yīng)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cè)遠(yuǎn)離長安才是。可事實(shí)卻恰恰相反,依據(jù)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yīng)當(dāng)是武德元年至武德二年初入的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后院的一員??梢娺@位楊公主雖為帝女,卻也并不得隋煬帝的寵愛。
何況想想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dú)孤氏,還是親姐妹,獨(dú)孤皇后曾對李淵頗有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jié)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哥遺忘在長安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
想來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diǎn)血緣關(guān)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李建成,而不是塞給至少當(dāng)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八年前還是儲君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即便是給李建成做妾,以后怎么說也能混個皇帝的妃子當(dāng)當(dāng),而給別的親王做妾,日后最多也只不過是個正五品的孺人。
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可見這位楊公主若非本身身份就不高且不得寵的話,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fā)。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應(yīng)該是死后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德妃之子李佑謀反被誅,陰德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應(yīng)當(dāng)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所以雖然可以肯定楊妃是正一品的妃位,但由于其生卒年不詳,也無從推斷出這位楊妃確切的封號了。所以更有可能的是,這位楊妃早在武德末年或貞觀初年便過世了,而“妃”的稱號是死后追封。這樣一來,楊妃的具體封號不詳、墓葬不明的情況也便很好解釋了。
另外,隋煬帝唯一有封號的女兒為南陽公主,南陽公主同樣也是隋煬帝諸女中唯一在史書中成傳的女兒。
南陽公主出生于開皇六年,雖然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南陽的生母為誰,但是從其出生的時間來看,南陽當(dāng)為蕭皇后嫡出的女兒。
隋文帝開皇年間,楊廣被封為晉王,為了將自己的哥哥楊勇從太子之位上拉下來,楊廣費(fèi)盡心機(jī)討好自己的母親獨(dú)孤皇后。而獨(dú)孤皇后則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婦+妒婦,不僅不準(zhǔn)自己的丈夫納妾,就連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兒子寵愛家中的小妾,都會遭到她的詆毀。楊廣正是摸準(zhǔn)了自己老媽的這個心理,于是“后庭有子,皆不育之”——他的后院中姬妾雖然眾多,唯獨(dú)只有嫡妻蕭氏能夠生兒育女,楊廣便是以此來取媚獨(dú)孤后的。而鑒于南陽公主正是于開皇年間出生的,此時的楊廣為了自己的奪嫡大計(jì)并無庶子庶女出生,所以南陽公主為蕭皇后嫡出,是確鑿無疑的。
楊廣對自己的這個長女是寵愛非常,這一點(diǎn)從南陽公主能夠時時跟隨父親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來。
根據(jù)《馬夫人墓志銘并序》上的介紹,這位馬夫人是南陽公主的女師,與公主之間的感情相當(dāng)深厚,所以大業(yè)十年四月楊廣為了征高麗駕幸北平郡時,馬夫人也“扈從鑾駕往北平郡”,跟隨南陽公主的鑾駕一同上了前線。等到義寧二年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縊殺時,南陽公主也與蕭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帶到了聊城。由此可見楊廣無論是東征還是南巡,都將自己的愛女帶在了身邊,否則南陽不會在楊廣死后被宇文化及帶走。
同時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jì),楊廣在位的十六年里,累計(jì)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不足一年,絕大部分時間楊廣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zhǔn)備巡幸??梢娔详柟髂軌蚺c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長安,的確是深得父親的寵愛的。這于南陽而言更是幸事一件,正因?yàn)槿绱?,后來李淵在長安稱帝,南陽公主才沒有同其他那些被父親遺忘在長安的女兒孫子般,淪為戰(zhàn)利品被李唐wang朝隨意打發(fā)。然而和父親一起出游,同樣也是南陽半生凄涼的肇始。
開皇十九年,南陽下嫁許國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為人婦的南陽公主并沒有恃寵生驕,而是孝順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陽不僅親自打理飲食,還侍奉湯藥親力親為。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為禪師。只可惜世事難料,親手將南陽摯愛的父親縊殺的不是別人,正是駙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許是因?yàn)橛兄绱藝鸺液蓿不蛟S是在南陽心中最為念及的始終是父女情深,所以當(dāng)宇文化及為竇建德所敗后,竇建德要將宇文家的人斬草除根,只不過考慮到禪師是南陽公主之子,于是竇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當(dāng)從坐,若不能割愛,亦聽留之”,然而南陽卻是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兒子交了出來,任由竇建章將其殺害。
國破家亡,夫離子喪,南陽在重重打擊之下,心灰意冷削發(fā)為尼。不過沒過多久,竇建章的割據(jù)勢力就被李唐wang朝消滅,于是南陽與曾經(jīng)的駙馬宇文士及在洛陽城中不期而遇,而此時的宇文士及早已投奔了李唐wang朝。
宇文士及請求與南陽相見,南陽并不愿見他,于是士及只得站在門外懇求南陽與他重歸于好,南陽對此自然是嚴(yán)辭拒絕,并說道:“我和你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現(xiàn)在我只恨不得親手殺了你,只不過考慮到當(dāng)初謀逆的事情你并不知曉,所以才沒這么做,你若想死的話,那就進(jìn)來吧!”宇文士及無奈之下,只得拜別離去。后來宇文士及出仕秦王李世民,因功進(jìn)封郢國公,唐高祖李淵又將壽光縣主嫁予其為妻,而士及的胞妹亦被納入唐宮,李淵對其寵愛非常,甚至一度想過要立宇文昭儀為后,對其所生的兩位皇子也十分寵愛,當(dāng)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關(guān)于南陽公主本人的事跡便就此戛然而止,史書中并沒有明說她晚景如何,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已經(jīng)無親無故孑然一身的南陽除了皈依佛門外再無別路可尋,這樣的景況將是何等的凄涼。然而,如果說南陽前半生的風(fēng)光是其顯赫的出身先天所決定的,那么她后半生的凄涼,其實(shí)很大一部分是其太過剛烈的性格所造成的——若沒有狠心將自己的兒子禪師交與竇建章殺害,若是宇文士及請求復(fù)合時南陽能夠答應(yīng),或許南陽的列傳,未必會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收尾。
以上史料出自:
《馬夫人墓志銘并序》:“至開皇十九年,南陽公主出降許門,妙擇女師,精搜保姆,以夫人賢能婦禮,堪任匡侍?!髽I(yè)十年四月中旬,扈從鑾駕往北平郡?!?br>《隋書·列女傳》:
“南陽公主者,煬帝之長女也。美風(fēng)儀,有志節(jié),造次必以禮。年十四,嫁于許國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謹(jǐn)肅聞。及述病且卒,主視調(diào)飲食,手自奉上,世以此稱之。及宇文化及殺逆,主隨至聊城,而化及為竇建德所敗,士及自濟(jì)北西歸大唐。時隋代衣冠并在其所,建德引見之,莫不惶懼失常,唯主神色自若。建德與語,主自陳國破家亡,不能報(bào)怨雪恥,淚下盈襟,聲辭不輟,情理切至。建德及觀聽者莫不為之動容隕涕,咸肅然敬異焉。及建德誅化及,時主有一子,名禪師,年且十歲。建德遣武賁郎將于士澄謂主曰:“宇文化及躬行殺逆,人神所不容。今將族滅其家,公主之子,法當(dāng)從坐,若不能割愛,亦聽留之?!敝髌唬骸拔滟S既是隋室貴臣,此事何須見問!”建德竟殺之。主尋請建德削發(fā)為尼。及建德敗,將歸西京,復(fù)與士及遇于東都之下,主不與相見。士及就之,立于戶外,請復(fù)為夫妻。主拒之曰:“我與君仇家。今恨不能手刃君者,但謀逆之日,察君不預(yù)知耳?!币蚺c告絕,訶令速去。士及固請之,主怒曰:“必欲就死,可相見也。”士及見其言切,知不可屈,乃拜辭而去?!?/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備攻吳為什么不帶諸葛亮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