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xiàn)。《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于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我國最早對日本的記載出自《山海經(jīng)·海內北經(jīng)》,那時候的日本是燕國的屬國,為什么稱他們是倭人,可能是因為日語中最常用的假名是“は”(wa),他們說話的主語也是“は”(wa),所以最初接觸他們的人將其音譯為“倭人”。
隨著日本人對漢字的理解,認為倭人也就是矮人的意思,為了消除這種歧視,他們選用在日語里發(fā)音與“倭”相同的“和”字來自稱,還在和字前面加上大字,大和民族由此而來。
隋朝公元607年,倭國使者小野妹子向隋朝上表文書,希望中國改稱倭國為日本。但信的開頭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讓認為天下只有自己是唯一天子的隋煬帝大為光火,對倭國的要求不予理睬。
根據(jù)《宋書》上記載,從第一個提出改稱號的倭王讚死后,又有珍、濟、興、武四個繼任者都曾遣使貢奉,要求中國朝廷授予日本的封號。
有人說,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本”,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還有人說,唐張守節(jié)撰寫的《史記正義》中記載,武則天命令日本將國名改作“日本”。
《史記正義》是這么記載的:“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這句話至少說明三層意思:一是日本最早稱“倭國”二是改名日本的時間是在武則天皇后時,并不是武則天賜名;三是一定有人覺得日本比倭國好聽,而借武則天的名人效應做實此事。所以有必要在下文說明兩點以正視聽:一點是倭國之稱是怎么來?二點是日本名稱就一定好聽嗎?在中國它還有爆粗口的意思呢。
關于“倭”字,《詩經(jīng)·小雅·四牡》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遲”的句子?!睹娬x》將“倭遲”釋作“歷遠之貌”?!墩f文解字》這樣解釋“倭”字:“順兒,從人,委聲”?!绊槨痹谶@里有“順從”的意思。所以,“倭”在古代本有綿延曲折之意,后引申出順從之意。東漢光武帝賜給倭王的“漢委(倭)奴國王”金印,可能就同時表達了東漢朝廷對倭方所寄托的“感其遠道而來”且“冀其臣服”的意思。
在《后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后漢書·東夷傳》中記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金印內容為“漢倭奴國王”。在這里,“倭”“奴”都是貶意。
《新唐書》對日本的記載中提到“日本,古倭奴也?!?,將日本和倭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又提到:“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蛟迫毡灸诵瑸橘了?,故冒其號。”體現(xiàn)了“倭”這一名字并不是由中國人所取,而可能是由日本島上林立小國中的某個國的名字音譯而來。
《舊唐書》之前的史書均以“倭”來指稱日本?!杜f唐書》中“倭國”、“日本”兩項并列,而《新唐書》及其之后的史書,多以“日本”來稱呼現(xiàn)在的日本。
那么,倭國為什么覺得“倭”這個名稱“不雅”呢?從東漢到隋朝以前,中國和倭國總體上講是冊封與被冊封關系?!端螘飞嫌涊d,倭王讚死后,珍、濟、興、武四個繼任者都曾經(jīng)遣使貢奉,并求中國朝廷授予倭國自己提出的封號。7世紀初,倭國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國力的增長也使得當時倭國對中國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體現(xiàn)在了當時隋倭兩國的交往當中?!端鍟|夷傳》“倭國條”記有倭國的國書:“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唐高宗時,倭國還與當時中國朝廷發(fā)生戰(zhàn)事。
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到向唐朝通告更號事宜再到最終獲得唐朝的承認,經(jīng)過了一段歷程。其實,“日本”國名最初是作對外使用的,對內仍用“倭”這一稱謂。而且,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到向唐朝通告更號事宜再到最終獲得唐朝的承認,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過了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白江戰(zhàn)役倭國慘敗后,最遲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國已經(jīng)決定把對外的國號改為日本。至于改號的原因,往遠說,可能是與隋唐以來倭國爭取對等外交的愿望有關;往近的說,也不排除通過改變對外的國號來消除白江戰(zhàn)役后其在東亞國際格局中的消極影響這種可能。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這次遣唐使在朝見唐朝官方時,很可能就已經(jīng)向唐朝提出倭國對外改稱“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圖書集成》上有記載:“咸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钡牵潦沟奶嶙h可能最初并沒有被唐朝所承認,例證便是《善鄰國寶記》中郭務悰出使倭國時所攜帶的國書中有“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至于唐朝之所以沒有很快就承認倭國更號這一事件,可能與白江戰(zhàn)役后唐朝對倭國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關。郭務悰回國后不久,倭國爆發(fā)“壬申之亂”。天武天皇上臺后,中斷了與唐的外交關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對內仍稱“倭”)才決定與唐朝恢復外交關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為首的代表團使唐??赡苷菑拇舜瓮鶃黹_始,中國朝廷才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由于當時是武則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上“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的記載。
千字文有言“臣服戎羌”,譯為“俯首稱臣族戎羌”。中華民族古代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有“華夏居中,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概念, “東夷”就是指“東面的野蠻人”,所以日本稱倭國至少已經(jīng)有五百年的歷史。實際上,“倭”并非全是貶意,“日”也不全是褒意,有時爆粗口也說“日”呢。關鍵是在人心向背。
后來他們覺得"倭國″這個名稱是個蔑稱,就想改個好聽的名字,但改國名必須要宗主國認可,就請示當時的唐朝女皇武則天,因他們在大唐東方,站在大唐地面來看是日出的地方,就想取"日本″這個名字,武則天認為有道理,就賜予他們叫了日本。正式稱日本為倭奴國,成為大漢50多個藩屬國中的一員。隨著日本人對漢字的理解,認為倭人也就是矮人的意思,為了消除這種歧視,他們選用在日語里發(fā)音與“倭”相同的“和”字來自稱,還在和字前面加上大字,大和民族由此而來。
3世紀末,日本本州島上形成了以大和地區(qū)為中心的國家,其實力逐漸強大,最后統(tǒng)一了全島。因此,古代日本一度以“大和”作為國號,日本民族也以“大和民族”自稱。古代中國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稱日本為“倭”。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最早開始于公元57年,當時來朝的是日本的一個小國。時任皇帝動漢光武帝根本就瞧不上這彈丸之地的國家,所以將其稱為倭奴國。后漢書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印上五個鎏金大字:“漢委倭奴國”。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根據(jù)日本神話傳說,日本創(chuàng)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并即位為天皇,不過,“日本”這個國名在當時并不存在,因為古代的日本列島曾長期處在小國林立的戰(zhàn)國時期,長期沒有出現(xiàn)一個官方性質的統(tǒng)一國名。日本彌生時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并獲賜“漢委奴國王印”。此印于1784年出土于日本北九州地區(qū),現(xiàn)藏于福岡市博物館,為日本國寶級文武。
唐高宗時,倭國還與當時中國朝廷發(fā)生戰(zhàn)事。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國名不雅,原因是因為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有“華夏居中,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概念,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國名——“日出之國”。其實,“日本”國名最初是作對外使用的,對內仍用“倭”這一稱謂。而且,倭國從決定修改對外使用的國號到向唐朝通告更號事宜再到最終獲得唐朝的承認,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過了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白江戰(zhàn)役倭國慘敗后,最遲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國已經(jīng)決定把對外的國號改為日本。至于改號的原因,往遠說,可能是與隋唐以來倭國爭取對等外交的愿望有關;往近的說,也不排除通過改變對外的國號來消除白江戰(zhàn)役后其在東亞國際格局中的消極影響這種可能。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這次遣唐使在朝見唐朝官方時,很可能就已經(jīng)向唐朝提出倭國對外改稱“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圖書集成》上有記載:“咸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但是,倭使的提議可能最初并沒有被唐朝所承認,例證便是《善鄰國寶記》中郭務悰出使倭國時所攜帶的國書中有“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關于《善鄰國寶記》中所引“天智天皇十年唐客郭務悰等來聘,書曰:大唐皇帝敬問日本國天皇云云?!庇腥毡緦W者認為是日本國內有意篡改了公元671年唐朝國書中“倭王”的稱謂。筆者認同這種觀點,郭務悰出使倭國時所攜帶的唐朝國書很可能就是“大唐皇帝敬問倭王書”。此處既稱“倭王”,可見唐朝并沒有很快就承認倭國更號——作者注)至于唐朝之所以沒有很快就承認倭國更號這一事件,可能與白江戰(zhàn)役后唐朝對倭國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關。郭務悰回國后不久,倭國爆發(fā)“壬申之亂”。天武天皇上臺后,中斷了與唐的外交關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對內仍稱“倭”)才決定與唐朝恢復外交關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為首的代表團使唐。可能正是從此次往來開始,中國朝廷才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由于當時是武則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上“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的記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1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商隱人品差,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