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御史中丞鄧潤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礪極論其不可,又言:“鬼章之患小,用憲之患大;憲功不成其禍小,成功其禍大?!闭略偕?,弗聽?!端问贰だ顟梻鳌?/p>
譯文:
于是,御史中丞鄧潤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礪極力反對,又說:“鬼章的禍患小,任用李憲的禍患大;李憲失敗禍患小,成功的話禍患更大?!弊嗾略偃蜕希实鄄宦?。
一
北宋初期的文官對于太監(jiān)有這樣的邏輯:
a、是太監(jiān),就不是好人;
b、是太監(jiān)做的事,就是一定是壞事。
c、退一萬步說,太監(jiān)做的即使是好事,也是為了掌握更大的權力去做壞事。
不幸的是,李憲是一個太監(jiān)。
作為一個很有能力的太監(jiān),李憲做事束手束腳,很郁悶。
如果李憲不是太監(jiān),估計立下的功勞會更多,在歷史上名氣也會更大。
二
宋神宗趙頊算得上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而太監(jiān)李憲正是在宋神宗時期才嶄露頭角的。
皇帝對開疆拓土有興趣,李憲恰好這方面有自己的見地,每每說在點子上?;实蹖罟軡M意。
李憲第一次在戰(zhàn)場上出名,是在陜西。
當時李憲的職務是走馬承受,相當于特派員的角色。
朝廷希望在陜西一代有所作為,收復被西夏人蠶食的國土。以韓絳為代表的文官、以種諤為代表的武將都希望可以有所作為,但實際上有些好大喜功。宋朝軍隊四處出擊,到處修建城堡,看上去獲得了很大的進展。
特派員李憲早在戰(zhàn)略制定的時候,就指出這樣兵力分散,很容易被西夏人的反擊各個擊破。
一直有矛盾的文官和武將們,面對一個太監(jiān)的指責,空前的團結,根本不聽李憲的勸說。再說,你只是一個特派員,最多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
李憲很郁悶。
后來局勢的發(fā)展果然如同李憲預料的那樣,剛剛奪回的土地,剛剛修好的城堡,一個接著一個被西夏人奪走,損兵折將,勞民傷財。
唯一的好消息是,因為李憲的出色表現(xiàn),宋神宗更加重視李憲了。
三
宋朝的時候,有個很能打的文官,名叫王韶。
王韶在江西軍分區(qū)擔任參謀長的時候,就提出一個觀點,宋朝對付西夏,應該占領羌族人盤踞的河湟之地,這樣就可以從兩個方向對付西夏。
經(jīng)過幾年的準備,王韶和李憲一起指揮了收復河湟的戰(zhàn)斗,大獲全勝,完全達到了戰(zhàn)略目的,還活捉了羌族首領的老婆。之后,面對敵人的反撲,王韶和李憲再接再厲,保住了勝利果實。
就在王韶回帝都接受封賞的時候,羌族人的又一輪反撲不期而至。
當王韶和李憲趕到前線的時候,卻在戰(zhàn)術上產(chǎn)生了分歧。當時,羌族人采取的是圍點打援的戰(zhàn)法,王韶認為應該先解決伏兵,李憲認為應該中心開花。
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各干各的。
王韶繞開敵軍,突襲敵軍后方,戰(zhàn)事順利。李憲這一路卻陷入苦戰(zhàn)。
關鍵時刻,李憲拿出一面黃旗,上面是皇帝親自寫的“用命破賊者倍賞”,李憲說:“此旗,天子所賜也,視此以戰(zhàn),帝實臨之?!保〒?jù)《宋史》)
李憲又學習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把宋軍所有的營帳一把火燒了個干干凈凈,宋軍士氣大振。
在一場慘烈的白刃戰(zhàn)之后,宋軍大勝。后路又被王韶切斷,羌族首領不得已舉起了白旗。
雖說有不同意見,但也算殊途同歸,這一場打得酣暢淋漓。
李憲很欣慰。
四
沒多久,越南人造反了。
皇帝準備派趙禼為主將,李憲為副將,率兵去平定叛亂。
趙禼之前和李憲曾經(jīng)共事過,雖然對李憲在軍事方面的才能還是很欣賞的,但因為李憲是太監(jiān),所以一直看不起李憲,更加不愿意一起領兵。
趙禼對皇帝說,主將副將碰到事情可以商量,但最后的決策權一定要明確,我才是說了算的那個人。
趙禼還說,其實打幾個越南猴子,我就足夠了,李憲根本用不著去。
皇帝回答,李憲不去也行,你再推薦一個副將吧。趙禼當即推薦了一個人選,還自愿讓那個人當主將,自己當副將。
當時的代理國防部長也支持趙禼。
幾個月后,叛亂平定。
李憲已經(jīng)哭暈在廁所。
你們這是歧視!我這么能打,我招誰惹誰了?和太監(jiān)共事就這么沒面子嗎?
五
越南沒去成,皇帝有心安慰一下李憲受傷的心靈,安排他巡視邊防,各邊防部隊都要聽李憲的。
這下,文官們炸鍋了。
一個個文官跳出來,就是不同意皇帝對李憲的任命。羌族跳梁小丑不是什么大事,太監(jiān)領兵才是禍害。
甚至說出了“憲功不成其禍小,成功其禍大”這樣的誅心之語。
皇帝頂住了文官的口水,李憲憋著一口氣上任。
到了地方,李憲用“羌人制羌”的戰(zhàn)法穩(wěn)定了邊防。
文官說,邊防軍的軍費負擔實在太大,李憲就整頓軍費開支,一舉節(jié)約軍費60%,軍隊的訓練、城防的修葺一點也沒落下。
不但如此,李憲還把不少上好的木材運回帝都,從原料商有力支持了帝都的房地產(chǎn)市場。
文官暫時偃旗息鼓,皇帝樂滋滋地論功行賞。
李憲很解氣。
六
幾年之后,北宋歷史上對西夏發(fā)動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李憲也參與其中,有功有過。
當時,西夏國內發(fā)生政變,北宋抓住時機,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圍攻西夏,希望把西夏從地圖上抹掉。
戰(zhàn)役一開始,五路大軍節(jié)節(jié)勝利,尤其是李憲親自率領的這一路,一路高歌猛進,不但占領了西夏的戰(zhàn)略倉庫龕谷城,繳獲大批物資,還攻克了蘭州。
但這個時候,李憲沒有從戰(zhàn)役的全局考慮,而是自顧自繼續(xù)攻城略地,這邊打得開心,另外四路兵馬麻煩了。
兩路人馬圍困西夏重鎮(zhèn)靈州,另兩路人馬也靠近靈州接應,但西夏人閉城自守的同時,截斷宋軍糧道,并在宋軍糧草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掘開黃河大堤,宋軍大敗。
宋朝五路大軍除了李憲這一路,其他共計損失近四十萬人,基本上屬于全軍覆沒了。
李憲也不是沒有努力,他曾經(jīng)押運糧草趕往靈州,但遭遇西夏軍隊層層堵截,李憲繞開西夏的防線,卻沒有直插靈州,而是繼續(xù)燒殺搶掠,給了西夏軍隊重新布置防線的機會。
李憲看見無法突破西夏軍隊的阻截,居然掉頭回去了。
李憲很腦殘。
七
打了敗仗,當然要有人承擔責任。
另外四路大軍的統(tǒng)帥都受到了處分,李憲反而有功?
這個結論是文官們不能接受的,時任總理兼代理國防部長孫固就認為最后的失敗都是因為李憲李公公沒有及時趕到靈州所導致的,李憲的罪過最大,應該殺頭。
李憲也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上書為自己辯護,一方面擺事實講道理,強調自己攻克并經(jīng)營開發(fā)了蘭州這個戰(zhàn)略要地,另一方面強調客觀原因,自己不是沒有去救援,敵軍的拼死阻截是客觀存在的。
皇帝和文官打了很久的口水仗之后,皇帝一錘定音,李憲功大于過,不予處罰。
其實,打了敗仗,推卸責任是人之常情,李憲的做法其實無可厚非,但他是個太監(jiān),太監(jiān)打勝仗,正常人打敗仗,文官武將覺得沒面子,很抓狂。
皇帝發(fā)話了,文官們不好說什么,但在史書上詆毀一下還是很容易的,史書上對李憲的評價是:“憲以中人為將,雖能拓地降敵,而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云?!?/p>
這其實很沒有道理,死死抓住人家的太監(jiān)身份,力圖抹殺功績,無故捏造了一句“罔上害民”,不知所謂。
李憲很冤枉。
八
在蘭州的問題上,文官的嘴臉更是無恥。
蘭州自唐朝時被吐蕃人攻陷后,一直都不在中國的版圖之中,直到李憲領軍收復。
李憲占領蘭州之后,就意識到蘭州的重要性,對蘭州的經(jīng)營很是用心。
西夏人時刻窺視著蘭州這座戰(zhàn)略要塞,先后三次圍攻蘭州,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但是在李憲的精心準備下,在將士的合力抵抗下,蘭州城始終沒有失守。
第一次,宋軍用了敢死隊夜襲,第三次蘭州城的西關一度失守,戰(zhàn)事慘烈之極。
宋哲宗的時候,西夏皇帝想通過外交手段要回蘭州,談判代表還沒有到帝都,就有文官跳出來,接連兩次上書,說蘭州那么遠,又荒涼,還要花那么多錢維持,完全沒有好處,咋中國家大業(yè)大,還給人家算了。
這個文官名叫蘇轍,就是蘇軾蘇東坡的弟弟。
還好,后來有個有識之士從戰(zhàn)略角度闡述了蘭州的重要性,才使得本來支持蘇轍意見的總理司馬光打消了念頭。
一個太監(jiān)打下來的戰(zhàn)略要塞,千百萬將出生入死守住的地方,差一點就被鼠目寸光的文官拱手相送。
九
李憲其實也知道自己在靈州戰(zhàn)役中的過失,躲過處罰之后,強烈要求回到邊境,一心想找回場子。
按道理說,蘭州本來還不至于直接面對西夏人的進攻,但一個不懂軍事的名叫徐禧的文官,先是固執(zhí)己見在敵人腹地修建了永樂城,又貪功生事,結果導致宋軍在“永樂城之戰(zhàn)”大敗。
李憲接下來守住了蘭州,但文官們不但把“永樂城之戰(zhàn)”的責任強加在李憲頭上,還翻舊賬。
御史中丞劉摯上書:“李憲貪功圖名,屢于泰安邊疆滋生事端,罔上害民,貽患國家。五路會師興州,李憲失期;夏兵圍攻永樂,李憲羈而不援;后又屯兵蘭州,遺患至今?!?/p>
這時,皇帝的位置上坐的是孩子皇帝宋哲宗,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有些見識的宋神宗了。
李憲黯然下臺,不久就郁悶死了。
背著太監(jiān)的枷鎖,努力前行,還是無奈收場。
十
最后順便說一下,李憲有個同鄉(xiāng),也當了太監(jiān),跟著李憲混江湖,后來以太監(jiān)的身份當上了國防部長,掌握宋朝軍政二十年之久,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童貫。
“太監(jiān)”這個群體,在很多歷史事件當中都有登場,而且一般來說都是一些負面人物,歷史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宦官專權的局面,最終導致王朝覆滅。有很多會在宦官手上的朝代,了解歷史的朋友應該都能夠說得出來。不過,“太監(jiān)”與“宦官”,還有“閹人”,這些概念并非是誕生之初就是同一個意思的,具體情況如何,跟隨我一起看看。
說到宦官,很多人會”哦”一下,那不就是太監(jiān)么,不就是閹人么?
其實,太監(jiān)最早是一個地位較高的官品職位,并且能做太監(jiān)的都是宦官??苫鹿俨⒉蝗翘O(jiān),因為宦官是指古代專供皇帝以及其家族成員役使的官員,然而不管是太監(jiān)還是宦官,同樣并不等同于我們所熟知的閹人,這必須要放在具體時間線中才得以說法成立。
好吧,是不是感覺很繞,還不明白,到底我們常識中所熟知的“太監(jiān)”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歷史進程中又起到了哪些比較大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太監(jiān)”這個群體,順便說說他們的歷史。
1.宦官和閹人是什么時候結合在一起的
關于宦官的產(chǎn)生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個出現(xiàn)了專門為諸侯王室所服務的官種,既宦官。之所以叫做宦官是因為“宦”本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被用作帝王近侍的名詞。
但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了,宦官這會有了,而“太監(jiān)”的前身“大監(jiān)”根據(jù)《史記》記載更是在先皇五帝時期便就已經(jīng)有了,而閹人自然也是早就存在,但這三個名詞這會還不能聯(lián)系到一塊兒去。閹人最早說是在商周時期的宮廷便存在的,主要還是一些受了“宮刑”的人,比如說《詩經(jīng)》里面雅頌篇就是閹人尹寺所著,而我更為熟悉的應該就是太史公司馬遷了。
這里我們時常會看到影視劇作品中著名的秦朝權相趙高會以一個太監(jiān)的身份出現(xiàn),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一是《史記》中“趙高昆弟數(shù)人,皆生于隱宮”,這里的隱宮并不是說趙高受了宮刑,而是趙高出生于宮內(趙高不姓趙,姓嬴);二是雖然宦官制度是從秦朝開始并逐漸成熟的,但當時還沒有“凈身入宮當太監(jiān)”這個說法呢。
那什么時候宦官全部都是“閹人”了呢?這是從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開始的,那么他為什么又要這么干呢?
西漢時期的內廷官員,也就是說宦官基本都是世家子弟,這就導致了西漢末年外戚獨大,王莽篡權的事件發(fā)生,于是劉秀靈光一閃,那我全部用閹人來當內廷官員總可以了吧?他們沒子嗣沒家人,我看怎么搞。也正是這個時候,宦官就等于閹人了。
劉秀這個想法可以說非常好,非常機智,可惜他還是忽略了,不管是外戚還是閹人,只要接觸到中央權力,那么他都有擾亂朝綱的可能,這不,東漢末年就出現(xiàn)了宦官專權的現(xiàn)象。
2.太監(jiān)的登場時間
經(jīng)過東漢到南北朝的發(fā)展,宦官制度已經(jīng)相當成熟了。而唐朝的統(tǒng)治階層為了更加的管理這些宦官,逐給他們弄了個部門單位——內侍省,其最高領導則被稱為監(jiān)或者少監(jiān),其中規(guī)定:監(jiān)二人,從三品;少監(jiān)二人,從四品上。
除了內侍省的老大稱為監(jiān)以外,專門掌管皇帝生活起居的殿中省(殿中省管理宮內六局,唐高宗時期改為中御府)老大也稱為監(jiān),其中“監(jiān)一人,從三品;少監(jiān)二人,從四品上”。除此之外還有管理皇家藏書的秘書省,下“監(jiān)一人,從三品;少監(jiān)二人,從四品上”。
由此可見,在唐朝能夠被稱呼為“太監(jiān)”,是一件非常牛逼哄哄的事情了。然而正因為唐代宮廷這種復雜且縝密的內廷制度興起,才使得中晚唐出現(xiàn)宦官專權的政治現(xiàn)象,給唐朝后期朝政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甚至唐肅宗、唐憲宗、唐敬宗三人竟然直接或者間接死在宦官手里,官宦還擁有廢立皇帝的能力,可想而知他們在當時的囂張程度。
宦官自唐朝真正壯大,到了宋朝之后雖然權力進行了部分限制,可親近統(tǒng)治階層的社會屬性依舊使得他們可以在歷史中大放光彩,比如北宋末年六賊中有一半就是宦官。
到了明朝之后,雖然朱元璋立下嚴苛的宦官制度,號稱“使之畏法,不使有功”,可惜事與愿違,明朝中后的宦官專權可謂封建歷朝歷代之巔峰了。也正是這個時候,便把所有宦官都做“太監(jiān)”以示尊敬,于是便成為了我們所熟悉的“太監(jiān)”。
不過我們所熟悉以專門給人“閹割”為活計的民間藝人,比如“小刀劉”等,卻要等到清末才出現(xiàn),此時已經(jīng)是封建王朝的末期了。
3.太監(jiān)論述
關于太監(jiān),大多數(shù)人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會有“宦官專權”,為什么不去限制官宦權力,如此之多的前車之鑒難道還不夠么?其實從最早的東漢時期開始,劉漢為什么重用閹人宦官,就是為了對抗外戚集團。
等到唐中后期,勢力極大的北司宦官集團同樣和三省以及宰相為首的南衙官僚行政系統(tǒng)形成了相互制約的一個狀態(tài);到了北宋時期,宦官受皇帝重用并參與軍事政治已經(jīng)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情況;明朝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朱明子弟知道“宦官專權”的嚴厲程度,但是最后還是形成了宦官集團,文官集團,以及以中央為主的帝王權力相輔相成的局面,真正沒怎么受宦官系統(tǒng)影響的就只有清朝了。
所以看到這里我們也明白了,自古王朝有兩大禍,“宗室禍”和“外戚禍”,所以東漢時期引入宦官系統(tǒng)進行平衡,于是就形成第三大禍—宦官禍。到了唐朝以后,由于科舉制度的引入和完善,門閥士族制度被瓦解,宗室禍和外戚禍逐被消滅,但是這個時候是不是就不需要扶持宦官了呢?
并不是,宰相制度(文官集團)的形成使其成為制約皇權最大的威脅,于是皇室又開始扶持宦官,并以此謀求朝政平衡,可惜歷朝歷代能把這個平衡游戲玩稍微溜一點的也就宋清兩朝(元朝就不考慮了,我不熟),而明朝卻整個玩火自焚。
還真是“成也宦官,敗也宦官”。
按等級分為:大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御前太監(jiān)、殿上太監(jiān)、一般太監(jiān)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jiān)之分。發(fā)展至清代末期,太監(jiān)等級更加復雜,在宮殿監(jiān)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jiān)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 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
有名的太監(jiān)有:
1、安德海,晚清有名的太監(jiān)之一,幫慈禧太后登上晚清權利的最高峰,深受慈禧太后的寵愛,因為太過囂張,借著為同治皇帝置辦婚裝的名義,出去搜刮民脂民膏,被當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抓獲,斬首于濟南。
2、李蓮英,提起李蓮英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慈禧時期的太監(jiān)總管,權傾朝野,死因成謎至今未解。
3、小德張,中國最后一位太監(jiān)總管,也是李蓮英死后,服侍慈禧太后的最后一位太監(jiān),1912年清朝滅亡后,小德張也就下崗了,小德張下崗后生活奢靡,新中國成立后參加社會主義改造,活到81歲。
4、孫耀庭,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太監(jiān)你就該知道他的名氣了,他不止是清朝最后一個太監(jiān),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太監(jiān),他的凈身時間也有點不可思議,居然是1916年,很明顯,孫耀庭沒當幾天太監(jiān),文革后。住進廣化寺,直到1996年去世。
宮中的太監(jiān)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伺候皇上及宮廷內的太監(jiān),另一種是其它各部門的辦事太監(jiān)。最主要的看是否替皇上辦事,那些御前太監(jiān)的服裝穿著都比較花哨和漂亮的綢緞,這讓殿上的那些宦官羨慕不已,他們按規(guī)定只能穿最簡單的服飾,例如布衣和布鞋,不能穿綢緞之類的好衣服。
在康熙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頭一次規(guī)定太監(jiān)品級的事情,這也規(guī)范了太監(jiān)的等級制度,規(guī)定了太監(jiān)的最高品級為五品,到了雍正的時候,品級上升了一個等級,到了晚清末年,才出現(xiàn)二、三品的太監(jiān)。
因為清朝有一個機構,稱作敬事房,它是設立起來專門管理太監(jiān)的機構,它的作用就好像是現(xiàn)在的監(jiān)督機構一般。有著這樣的機構,太監(jiān)想要猖狂起來都難,更何況清朝本就專制,使太監(jiān)的等級制度不斷地加強。據(jù)說到后來,太監(jiān)的品級分到20等,規(guī)范的極其到位。
人們所知道的只不過是三種,把太監(jiān)分為總管、首領、普通三種等級,這是從事實上來說;但從官品來看的話,看是否有頂戴官帽;從差事上來說,分為上差和下差。
根據(jù)晚清的史料記載,光緒年間就有2千個左右的太監(jiān),但其中的總管只有16個人,首領也不過是百來號人,可見當是絕大多數(shù)的太監(jiān)還只不過是普通太監(jiān),他們是最底層的人物,做盡任何辛勞事,卻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
擴展資料:
太監(jiān)制度非常嚴格,基本上宮廷里有嚴格的規(guī)矩。
當太監(jiān)遇到皇帝的時候,會叫皇帝萬歲爺。遇到西太后會叫老佛爺。那遇到妃子呢,會叫主子。太監(jiān)自己人稱呼呢,如果您是小張?zhí)O(jiān),他是小李太監(jiān),彼此會稱呼張爺,李爺。
而且清朝的太監(jiān)制度很有意思,都是師徒制度,就是有老太監(jiān)帶小太監(jiān),當然也得細心學習,師傅不會手把手教,不會圍著個人轉,而是偷著學或者間接了解宮廷里的規(guī)矩。
而且就算是太監(jiān)跪拜人也分很多種跪的方式,遇到不同等級的人太監(jiān)跪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遇見主子,或者給主子回話是雙腿安,就是先跪左腿再跪右腿。要是主子很開心,大大地賞賜了太監(jiān),甚至要將頭磕出響聲來,以對“浩蕩的天恩“表示感謝。
-清朝宦官
-宦官
慈禧能夠發(fā)動辛酉政變重新掌握大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她給奕忻的一封信能夠順利的送出去,而送這封信的人就是咸豐帝的貼身太監(jiān),外號叫做蘇老牙子。如果沒有他的聰明才智,沒有他的大無畏犧牲精神,那么慈禧能不能掌握大權還兩說。
咸豐帝臨死的時候必須要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立太子。不過這沒什么好想的,畢竟他就一個兒子。但是他擔心的是兒子小會被太后專政,所以就又給兒子選擇了八個顧命大臣。估計連他都沒有想到顧命大臣也喜歡大權在握的感覺,所以這些顧命大臣就開始把握朝政。
兩宮太后表面若無其事,但是慈禧卻是一個能人,她也想要把權力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他必須清理了有些不安分的顧命大臣。但是她一個女人根本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她就考慮到了奕忻。要說這個奕忻也是一個人才,如果當時不是道光太眼拙的話奕忻就是皇位的不二人選。但是誰給奕忻送信卻是一個問題。
這個時候一個老太監(jiān)挺身而出,他就是咸豐身邊的貼身太監(jiān),蘇老牙子。這個太監(jiān)也知道這個活一個不好是要人命的,但是他忠于皇族,他愿意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所以慈禧就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他,要說姜還是老的辣,這個蘇老牙子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居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把這張紙卷成水煙的紙捻子,然后就這樣的逃過了士兵的檢查。
這個老太監(jiān)把信送到之后,奕忻速度去承德和慈禧商量政策。商量好了之后等到肅順這些大臣回到京城之后就把他們逮捕了,這次的政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也是因為這次政變慈禧徹底的掌握了大權,所以慈禧真的應該好好的感謝這位老太監(jiā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刺客系列:公私兼顧殺奸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