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團城演武廳。閱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籍中已有“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
清代閱兵:分為“簡閱”和“大閱”
清代閱兵有“簡閱”和“大閱”之分
圖為乾隆著戎裝閱兵
每逢“大閱”,欽天監(jiān)先擇吉期上奏皇帝
,皇帝批準(zhǔn)后,有關(guān)機構(gòu)分頭準(zhǔn)備。首先是由“武備院”(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前稱“兵仗局”)在閱兵舉行地搭建御用營帳,營帳后設(shè)圓幄,以備皇帝小憩及更換甲胄用。到了閱兵的當(dāng)天,高奏禮樂,皇帝前往閱兵營地,兵部恭請皇帝更衣,去禮服,換盔甲,然后在王公大臣們的簇護之下,登上閱兵臺,此時軍樂高奏,“大閱”開始。閱兵的規(guī)模盛大,參加的人數(shù)少則四五千人,多則兩萬人以上,所用包括器械、旗纛、槍炮、金鼓、海螺等康熙年間,閱兵地點不固定
,到了乾隆年間,閱兵地點基本固定,除了在南苑閱兵定期外,還在香山、西苑檢閱御園護軍將士,并在這兩個地方各修建了一座用于閱兵的“閱武樓”。此外清代在盧溝橋、玉泉山、東安門外(今新東安市場)和德勝門外也舉辦過閱兵,相對來說規(guī)模較小。清代不僅經(jīng)常舉行閱兵,而且十分注重武備
,并多次強調(diào)八旗訓(xùn)練的重要性。康熙皇帝曾說:“國家武備不可一日懈弛。舊例每歲必操練將士,習(xí)試火炮。爾部(兵部)即傳諭八旗都統(tǒng)等,預(yù)為整備,朕將親閱焉。”乾隆皇帝曾在一次“大閱”后言道:“國之興衰,兵之士氣所彰顯,大閱為懾敵之勢,振民之盛,顯軍之強。”除了皇帝親自參加的“大閱”外
,“簡閱”的形式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欽派檢閱,由練兵處、兵部清代的閱兵經(jīng)過一個由簡到繁的發(fā)展過程,到乾隆年間已逐漸程式化
共3頁:123下一頁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閱兵式是在瑞金舉行的1931年1月1日
現(xiàn)代的閱兵
,受閱部隊多,禮儀時間較長。一般分為閱兵式和分列式。閱兵式是指首長或貴賓在閱兵指揮員的陪同下,乘車
、騎馬或步行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jìn)行檢閱;分列式是指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臺前通過,接受首長的檢閱。受閱時,受閱的地面部隊編組成若干徒步或機械化方隊,以護旗方隊為前導(dǎo)行進(jìn)我國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和1984年10月1日35周年的國慶大典時
恩......我在正在寫.....
最好不寫鳴炮升國旗和群眾游行...
閱兵式要寫是肯定的.
*********************************
“今天是你的生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9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