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wèi)絕祀。這段文字透露出這樣一個事實:所謂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天下,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還有一個衛(wèi)國沒有滅亡,所以真正統(tǒng)一天下的是秦二世胡亥,統(tǒng)一時間為公元前209年。
有人反駁說,衛(wèi)國已經不算是一個國家了。
戰(zhàn)國后期各大國爭霸,衛(wèi)國日漸衰弱。
公元前254年,魏國攻打秦國的時候,順便就把衛(wèi)國滅掉了,不過還是給了衛(wèi)國的王室留了一塊小地盤,就是濮陽城。
又過了十多年,秦國奪取了濮陽等地,把衛(wèi)國王室的立錐之地又遷到了野王。
事實上,早在魏國滅衛(wèi)國之前,衛(wèi)國就已經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了,因為衛(wèi)國國君自己貶號為“君”,這個“君”其實已經是諸侯國的封臣,所以衛(wèi)國早就亡國了。
那么,秦始皇統(tǒng)一的時候為什么沒有直接把衛(wèi)君降格為老百姓呢?
有人羅列了幾條理由,其中之一就是說衛(wèi)國其實長期依附于秦國,兩國關系還不錯,再加上呂不韋、商鞅都是衛(wèi)國人,所以一個名存實亡的衛(wèi)國沒啥影響。
總覺得有點牽強。
終于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紀年問題,這個觀點的直接結論就是司馬遷寫錯了。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繼位的時候采用的是當年改元制,也就是某一年既是A君末年,又是B君元年。這種情況一直到戰(zhàn)國時期,變成了次元改元制,也就是說新君年中繼位,仍然用前一個君主的年號,直到下一個年度在開始用新君元年。
衛(wèi)國是一個例外,不管是春秋還是戰(zhàn)國,始終如一、一以貫之地使用當年改元制,在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更換了12個君主,因為紀年的關系,就多出了12年。
所以,司馬遷的正確寫法應該是: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為始皇帝。廢君角為庶人,衛(wèi)絕祀。
好像有些道理。
全文:
太史公自序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菹逯g,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wèi),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后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于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昂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
白話譯文:
從前顓頊統(tǒng)治天下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際,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xù)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時候,程伯休甫就是他們的后裔。當周宣王時,程伯休甫因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統(tǒng)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后來,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遷居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衛(wèi)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在衛(wèi)國的,做了中山國的相。在趙國的,以傳授劍術理論而顯揚于世,蒯聵就是他們的后代。在秦國的名叫司馬錯,曾與張儀發(fā)生爭論,于是秦惠王派司馬錯率軍攻打蜀國,攻取后,又讓他做了蜀地郡守。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為夏陽。司馬靳與武安君坑殺趙國長平軍,回來后與武安君一起被賜死于杜郵,埋葬在華池。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是秦國主管冶鑄鐵器的官員,生活在秦始皇時代。蒯聵玄孫司馬昂,曾為武安君部將并帶兵攻占朝歌。
諸侯爭相為王時,司馬昂在殷地稱王。漢王劉邦攻打楚霸王項羽之際,司馬昂歸降漢王,漢以殷地為河內郡。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無澤擔任漢朝市長之職。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門。司馬喜生司馬談,司馬談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職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遷。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 ,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xù)著耕讀放牧的生涯。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fā)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xiàn)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溫酒斬華雄
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zhàn)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zhàn)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5、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后,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lián)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lián)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懊C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孫劉聯(lián)盟因此能繼續(xù)維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0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屈原和楚王虐心的愛情故事
下一篇: 先秦最大謊言之一——張儀欺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