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革
,商鞅變法很有名,但之前還有一個李悝變法。作為法家
,韓非子很有名
,但之前還有一個李悝
。李悝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人物
,他編纂了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jīng)》
,還在魏國推行改革
,使魏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強國
。
但令人費解的是,《史記·魏世家》全篇沒有李悝的蹤跡
,只有一個名叫李克的人占了不少篇幅
。

魏文侯對李克說:“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缓缶驮紫嗟娜诉x向李克征求意見,李克給出了選拔人才的五條標準
,并推薦了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
。李克在推薦完之后,還跑到落選者翟璜家里
,說明自己的推薦理由
,讓翟璜心服口服。
但是
,很多資料都把這段軼事放在了李悝的名下
。
司馬遷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卑喙陶f李悝“富國強兵”。
所以
,很多人認為李悝和李克
,其實是一個人。
那 么問題來了
,李悝的老師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
,儒家的子夏怎么會教出一個明顯是法家的李悝呢
?
再找其他典籍,《漢書·古今人表》列李悝為第三等
,李克為第四等
,《漢書·藝文志》列李悝于法家,李克于儒家
,《呂氏春秋》
、《韓非子》等書敘述李悝和李克的事跡不少,區(qū)別清楚
,不相混淆
。
《史記》里說,魏文侯拜了三個老師
,分別是子夏
、段干木、田子方
,這三個人都是魏成子推薦的
。魏文侯還任用了五個賢臣,分別是西河太守(吳起)
、西門豹
、樂羊、屈侯鮒
、李克
,這五個人都是翟璜推薦的。
事實上
,在這里
,司馬遷搞錯了。
段干木并不是一個人名
,因為封地在“段”
,擔任的是“干木大夫”,所以被稱為段干木
,人家的原名叫——李克
,李克是子夏的學生,屬于儒家
。
段干木才是真正的李克
。
段干木最有名的橋段是,魏文侯登門求賢
,段干木尊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
,越墻逃避,后來終于被魏文侯的誠意感動,出山輔佐
。
而五個賢臣中
,司馬遷筆下的李克應(yīng)該是李悝,李悝跟子夏沒什么關(guān)系
,屬于法家
。
圣人司馬遷也有搞錯的時候。
李子的先秦政治家
據(jù)《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勿躬》載:李子(前455-前395年)
,即戰(zhàn)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
、法學家李悝,也叫李克
。李悝為魏文侯到武侯時人
,曾受業(yè)于子夏弟子曾申門下。
先秦名人故事
1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
,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
,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
孔子的學生子貢
,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lǐng)取金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诱f:“子貢,你錯了
!圣人做的事
,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
,不僅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為
。
現(xiàn)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lǐng)取補償金
,對你沒有任何損失
;但不領(lǐng)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
,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
,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2、諱疾忌醫(yī)
名醫(yī)扁鵲
,有一次去見蔡桓公
。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xiàn)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
,若不趕快醫(yī)治
,病情將會加重!”
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怡o走了以后
,桓公對人說:“這些醫(yī)生就喜歡醫(y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公
,說他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
,如果不治,還會加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腹焕聿撬1怡o走了以后
,桓公很不高興
。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
,說他的病已經(jīng)轉(zhuǎn)到腸胃里去了
,再不從速醫(y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腹耘f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
,扁鵲去見桓公時
,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腹X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
;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
;病若是到了骨髓里
,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
,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
,我不再請求了
。
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
,趕忙派人去請扁鵲
,扁鵲卻早已經(jīng)逃到秦國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腹痪镁退赖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3、墨守成規(guī)
戰(zhàn)國時期
,有一回
,楚國要攻打宋國,魯班為楚國特地設(shè)計制造了一種云梯
,準備攻城之用
。那時墨子正在齊國,得到這個消息
,急忙趕到楚國去勸阻
,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魯班一同去見楚王
。墨子竭力說服楚王和魯班別攻宋國
。
楚王終于同意了,但是他們都舍不得放棄新造起來的攻城器械
,想在實戰(zhàn)中試試它的威力。墨子解下衣帶
,圍作城墻
,用木片作為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
。
魯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
,多次都被墨子擋住了。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jīng)使盡
,而墨子守城計策還綽綽有余
。
魯班不肯認輸,說自己有辦法對付墨子
,但是不說
。墨子說知道魯班要怎樣對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說
。
楚王聽不懂
,問是什么意思
。墨子說公輸子是想殺害自己。以為殺了自己
,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了
。魯班哪里知道墨子的門徒約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著楚國去進攻。楚王眼看沒有把握取勝
,便決定不攻打宋國了
。
4、一鳴驚人
楚莊王熊旅統(tǒng)治朝政三年
,不發(fā)布政令
,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
,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
,說:“有一只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
,不飛翔
,也不鳴叫,沉默無聲
,這是什么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
,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
、不鳴叫
,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tài)度。雖然還沒飛
,一飛必將沖天
;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
。你放心
,我知道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經(jīng)過半年
,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
,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
,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
,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
。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
,在河雍戰(zhàn)勝了晉軍
,在宋國匯合諸侯
,終于使楚國稱霸天下。
5
、鴟得腐鼠
惠施在大梁做魏國的國相
,
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大梁來
,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
,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
莊子前去見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鳥
,它的名字叫鹓鶵
,你知道它嗎?那鹓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
,不是梧桐樹不棲息
,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
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
,發(fā)出‘喝
!’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
關(guān)于李姓的歷史
先秦時期
,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zhàn)國末
,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
、河北、陜西
、四川
、湖北等地
。
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
。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qū)
。李耳的后裔入甘肅
,發(fā)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
東達山東
,東南抵贛浙蘇
,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
,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
,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
,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
,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
。明朝時
,李姓進入入臺灣。600年期間
,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
、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
。
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
、華北的回遷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
,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
、隴西李氏
、賜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達官貴人
,一夫多妻制的生活
,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
。
但隨著朝政的變化
,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
,使李姓遍及全國
。
唐代以后,出于多種原因
,李姓播遷更加頻繁
,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
,遷徙人數(shù)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
元末明初的政權(quán)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
,主戰(zhàn)場布置在山東西部
、河北
、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qū),遷延數(shù)十年
,民不聊生
,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
,致使十室九空
。
明廷在政權(quán)穩(wěn)定之后,從山西平陽
、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shù)馗皇捕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向華北的荒蕪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
李氏遷徙至海外
,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
,定居于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
。明末清初,四川經(jīng)過多年戰(zhàn)亂
,康熙七年(1668年)
,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
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
,川內(nèi)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
,便形成了“湖廣填川”。清朝及民國時期
,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
擴展資料:
李姓歷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
,李氏
,名斯,字通古
。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xiāng)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
,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shù),學成入秦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
。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
、成帝業(yè)
,被任為長史
。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guān)東六國
。
離間各國君臣
,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韓人間諜?quán)崌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王下令?qū)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
,不久官為廷尉
。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
,與王綰
、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guān)的禮儀制度
。被任為丞相
。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
。
反對分封制
,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
、《書》等百家語
,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
。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
,統(tǒng)一車軌、文字
、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2
、李廣
李廣(?-前119年)
,華夏族
,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
,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后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
,召為未央宮衛(wèi)尉。元光六年(前129年)
,任驍騎將軍
,領(lǐng)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
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
,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
,奔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
,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
。
元狩四年(前119年)
,漠北之戰(zhàn)中,李廣任前將軍
,因迷失道路
,未能參戰(zhàn),憤愧自殺
。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
,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3
、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
,一名虔
,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
,母何氏改嫁
,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xiāng)里
。
師事著名學者譙周
,博覽五經(jīng),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
。蜀漢亡
,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
、無人供養(yǎng)而力辭。歷任溫縣令
、漢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
4
、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
,出生于武功別館(今陜西武功)
,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
杰出的政治家
、戰(zhàn)略家、軍事家
、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guān)營救隋煬帝
。唐朝建立后
,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
,受封為秦國公
,后晉封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
、劉武周
、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后
,李世民即位
,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
,積極聽取群臣意見
,對內(nèi)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jié)約
,勸課農(nóng)桑
,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
,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
。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
,征服高昌
、龜茲、吐谷渾
,重創(chuàng)高句麗
,設(shè)立安西四鎮(zhèn),各民族融洽相處
,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chǔ)。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
,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
,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
,廟號太宗
,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
,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
,母竇德妃
。?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
,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
,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
。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
。通曉音律
,儀表雄偉俊麗
。初封楚王,后改封臨淄王
,歷任衛(wèi)尉少卿
、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
,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
,李旦禪位于李隆基
,李隆基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
,在政治上很有作為
。他勤于政事
,從各方面采取措施
,鞏固和發(fā)展了唐朝政權(quán)。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
,任用姚崇
、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
。
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
、楊國忠等
;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wěn)定唐王朝的邊疆
。
結(jié)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
,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yīng)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
,葬于金粟山
,名為泰陵。
廟號玄宗
,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
,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
-李姓
古時候有改革精神的人
中國歷史著名改革家
1
、管仲:選賢任能,相地衰征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
,又名敬仲
,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
,潁上(今安徽潁上)人
。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jīng)濟,反對空談主義
,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
,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
,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
,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
,授權(quán)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qū)
,組織軍事編制,設(shè)官吏管理
;建立選拔人才制度
,士經(jīng)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
;按土地分等征稅
,禁止貴族掠奪私產(chǎn);發(fā)展鹽鐵業(yè)
,鑄造貨幣
,調(diào)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zhì)
,是廢除奴隸制
,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
,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為齊桓公的稱霸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2
、李悝:任賢重農(nóng)
,法治強魏
李悝(前455-前395),戰(zhàn)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
、法學家
,也作李克
。李悝為魏文侯到武侯時人
,曾受業(yè)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門下。魏國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用李悝為相
,約于前400年左右進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如下:
一
、選賢任能
,賞罰嚴明。李悝主張
,要改變舊的“世卿世祿”制度
,重要官職要選任有才能的人充當,優(yōu)厚俸祿要獎給有功勞的人
。還主張賞罰嚴明
。這樣改革的結(jié)果,大大削弱了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
,以后的封君在封國食邑內(nèi)沒有治民之權(quán)
,只衣食租稅;官吏制度有所改善
,政治情況較好
。
二
、盡地力
。“盡地力”是一種“重農(nóng)政策”
。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
,他計算說:一百平方里之內(nèi),有土地九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