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帝國之崛起》正式上映,期待許久的小伙伴們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在這部電視劇中,同是秦王的臣子,魏冉和范雎被封為了“侯”,而白起卻被封為了“君”。那么,“君”與“侯”這兩個爵位哪個更高?
一
首先,分封制正式起源時間,學者們眾說紛紜。但到了周朝時,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了頂峰。周朝建國后,將功臣、宗族和前朝遺民分封到各地建立國家,受封者被稱為“國君”。為了給這些國君們排出地位的高低,周王室引進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同時,除了要進貢、服從等義務外,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而卿大夫又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士。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貴族統(tǒng)治階層內部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二
據(jù)《史記》記載,由于秦國國君的先祖養(yǎng)馬養(yǎng)的好,被周孝王封為“附庸”?!案接埂本褪怯袎K封地,但地位極低,甚至依附于諸侯國。后來,秦國利用周朝東遷的機會,才被封為諸侯。在春秋時期,除了楚國和少數(shù)民族國家稱王外,其他的諸侯還是按照周朝分封的爵位稱呼,而作為臣子的卿大夫也就不能封為侯了。
三
據(jù)史書記載,卿大夫是先被稱為“公”,出現(xiàn)在楚國,例如,楚國滅掉申之后,將其地分給了巫臣,號“申公”。而中原諸侯國卻很少見到。后來,卿大夫又有稱“君”的也是率先在楚國出現(xiàn)。雖說兩者稱謂不同,但“公”與“君”是可以通用的。然而,在中原諸國,“君”是卿大夫家臣對其的稱呼。
四
到了戰(zhàn)國,各國實行變法圖強。為了獎勵軍功,各國實行不同的新爵位制。經(jīng)過秦國歷代國君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二十等軍功爵制”。無論是怎么的變化,而“徹侯”(又稱為列侯)均是最高等級。秦孝公時期,商鞅主持變法,并擊敗魏國,俘虜了公子昂。由于此時秦國國君的爵位也只是個公,因此,商鞅被封為徹侯,號“商君”。自秦惠文王開始,秦國國君的等級上升到了“王”這一級。所以,像魏冉和范雎被封為侯也就順理成章的事。至于白起因戰(zhàn)功昭著被封為“武安君”,這個也只個稱號而已,與魏冉的“穰侯”和范雎的“應侯”都是臣子爵位的最高等級。
歷史上的秦始皇朝代是沒有封君的,因為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的是郡縣制,所謂的渭文君是電視連續(xù)劇《大秦賦》中虛構的人物。
在《大秦賦》中的渭文君是秦始皇的伯父,也就是秦始皇父親嬴子楚的哥哥,因為秦始皇的爺爺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而秦始皇父親嬴子楚排行居中,那秦始皇至少也有十個大伯,而渭文君就是其中之一。
在電視劇中,渭文君的名字叫嬴升,這個名字也是虛構的,安國君的所有兒子中,除了秦始皇的父親嬴子楚外,只有一個叫嬴傒的留下名字,其他都沒有留下名字。
電視劇的渭文君嬴升地位在渭陽君嬴傒之下,都是秦始皇的伯父,但是嬴傒好歹歷史上有這個人,但嬴升在歷史上就是查無此人。
再來說說歷史上,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的是郡縣制,廢除了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幾千年的分封制,而渭文君這個稱號就是分封制之下的封君,比如商鞅也有封號,叫商君,因為他的封地在商衍,所以叫商君,而渭文君也是封君的一種。
封君是一種特殊的封號,不同于戰(zhàn)國時期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戰(zhàn)國時期有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分別是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他們就是封君的爵位,封君的爵位低于侯,但是不能獨立建國。
封君有封地,在封地內有統(tǒng)治權,可以收取賦稅,可以征發(fā)封地內的子民為自己作戰(zhàn),但是不能獨立建國,比如商鞅,被誣陷謀反走投無路之后,只能回到封地,并且征發(fā)封地內的百姓起兵作戰(zhàn),這是封君這個爵位能做到的。
秦國做到封君的還有不少人,都是因為軍功獲取的,比如武安君白起,也有不靠軍功靠關系獲得封君稱號的,比如宣太后的另外兩個兒子涇陽君嬴芾和高陵君嬴悝。
但這些封君稱號都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前存在的,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力排眾議,實行嚴格的郡縣制,沒有任何人可以分封,包括秦始皇自己的兒子,全部沒有分封,所以在秦始皇時代,是沒有渭文君這樣的稱號存在的,無論他是誰。
本文因為時間原因比較倉促,對于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把控可能不到位,還請見諒!
我們經(jīng)常說秦朝是軍功爵制度,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漢朝建立之初一切都是照搬秦朝,包括軍功爵制度。軍功爵制度并非秦朝獨有,戰(zhàn)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有相應的制度,但只有秦做到了一如既往。商鞅變法后軍功爵制度在秦國由16等改為20等,具體為:
公士、上造、簪裊(zan niao)、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始皇帝一統(tǒng)后稱為:倫侯)、徹侯
在這些正式爵位之下其實還有一些非正式的戰(zhàn)斗人員,他們稱之為校,徒,操,這些人大多由奴隸及罪犯組成。而正式的戰(zhàn)斗人員是從上造到不更這三等爵位,公士嚴格意義上不算是正式戰(zhàn)斗人員。
在秦國人人都渴望戰(zhàn)爭而羞于打架斗毆,因為戰(zhàn)爭能帶給他們田產(chǎn),財富以及地位甚至是奴隸,而且即使你本人戰(zhàn)死你的軍功也能被子孫獲取。同時,你的軍功還能幫助你免除律法的懲戒,比如降一級軍功減一次懲罰,而且你的軍功還能為你贖回被罰為隸臣隸妾(男女奴隸)的家人。
軍功的獲取也并非想各位想的那樣簡單,如斬首一級進爵一等,這只是對于不更以下的普通士卒來說。凡軍官獲取軍功都是要算集體的,而且計算軍功的時候還得除去你們部隊的傷亡人數(shù),也就是說你們500人,斬首600,但自己陣亡了300。那么不但沒有軍功,五百主甚至更上一層還得受罰。對于那些指揮一場戰(zhàn)爭或戰(zhàn)役的將軍來說他們的軍功獲取更加難得,比如攻城戰(zhàn)中斬首8000,野戰(zhàn)斬首2000才能記功(不是進爵)。之所以這么說也是因為攻城戰(zhàn)相當于殲滅戰(zhàn),敵人不會逃跑,而野戰(zhàn)敵人戰(zhàn)敗就會逃走,所以標準會降低。
這些是軍功爵制度中實打實的部分,而為了保證戰(zhàn)斗過程中不發(fā)生混亂以及鼓舞戰(zhàn)斗,軍功制度也有一些靈活的變通。在攻城戰(zhàn)中第一批的敢死隊,每隊18人,只要斬首5人就能集體進爵一等。而且凡不更以上的軍官都不能身先士卒,他們必須得站在軍陣的最后面,因為他們是指揮者,秦律規(guī)定指揮者不能參戰(zhàn),否則要處罰。
在當時的秦國要想和武安君白起或武城候王離一樣封君拜候,你可以這么算。白起終其一生斬首165萬,爵位為16等的大上造,未能封侯因而封為武安君,而且是一個沒有封地的封君(畢竟代表了榮耀)。王賁與王翦父子二人一共滅了4個國家到王離手上才被封侯,四場滅國之戰(zhàn)能頂多少首級?所以說,封君拜候其實并不是只看你斬首多少,更多的是看你從斬首之外得到了什么榮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