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刺董卓失敗逃亡,路過曹父好友呂伯奢家,誤殺呂家八口,倉惶途中,又遇到為他們買酒回來的呂伯奢。面對呂伯奢,曹操將錯就錯,再下毒手將其殺害,并留下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因刺殺董卓不成而逃離洛陽,途中被陳宮所救,共同來到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呂家人拿出刀來磨,準(zhǔn)備殺豬待客。曹操聽見了磨刀聲,誤以為是要殺死自己,于是先下手為強,將呂氏家人殺盡。
曹操離開呂家逃跑,路上正好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擔(dān)心呂伯奢告發(fā)自己,于是揮劍砍死呂伯奢。陳宮因此責(zé)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擴展資料: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jì)》并無記載曹操殺呂伯奢情節(jié)。裴松之注有三種版本: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參考資料:-呂伯奢
曹操逃出京都,董卓下令追捕,在一路東歸的途中,曹操幾次差點被抓住,搞得曹操過于緊張,小心翼翼,帶著數(shù)騎人馬投奔故人呂伯奢。
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幾個兒子招待曹操,沒想到曹操多疑,懷疑呂伯奢的幾個兒子想要綁自己到官府領(lǐng)賞。
曹操太過于敏感,沒有多加詢問,就立即帶著自己手下的幾個人馬殺了呂伯奢一家,然后迅速逃奔東歸,在路上恰好遇見呂伯奢,一狠心再又把呂伯奢殺了。
擴展資料:
根據(jù)正史的記載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呂伯奢卻有其人,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也確有其事。有爭議的是曹操到底因為什么原因殺的呂伯奢一家,關(guān)于這件事的記載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有三個說法。
有爭議的是曹操到底因為什么原因殺的呂伯奢一家,關(guān)于這件事的記載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有三個說法: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關(guān)于曹操為什么殺呂伯奢一家根據(jù)注文總結(jié)一下主要就兩種說法,王沈《魏書》記載呂伯奢的兒子確實要對曹操不利,曹操才痛下殺手,殺了呂伯奢一家。
《世說》和孫盛的《雜記》記載則表明曹操僅僅是因為懷疑呂伯奢的兒子要對自己不利,沒有多加探明詢問,就殺了呂伯奢一家。
關(guān)于這兩種說法其實要是第一種情況,曹操為了自保,殺人其實并無不妥,畢竟故人之子先對自己不利,你不仁我不義,曹操也不用顧忌太多的情分。
要是真的是第二種情況,曹操自己就干得太不地道,別人好心招待你這個逃亡犯人,結(jié)果被糊里糊涂的殺死,冤屈莫大于此。
對于這兩種說法更可信的還是后者,王沈的《魏書》寫于曹魏時期,難免有所顧忌,要為尊者諱。而《世說》和《雜記》成書于百年之后,沒有顧忌,可以奮筆直書。
參考資料:-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原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最能突出曹操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
曹操懷揣七星刀去刺殺董卓,結(jié)果沒殺成,曹操落荒而逃,跑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抓獲。陳宮聽了曹操政治理想之后,陳宮被他洗腦了,最后干脆連縣令也不干了,跟隨曹英雄一起逃跑。
當(dāng)年曹操確實跑到了中牟縣,中牟縣的縣令叫楊原,和曹操根本就不認(rèn)識,根本沒有陳宮什么事。呂伯奢全家被殺歷史確有其事,《魏書》和《世說新語》都有記載,由于《魏書》是曹操本國的書籍,不太可信?!妒勒f新語》里說曹操確實把呂伯奢全家殺了,是誤會。
但殺完之后曹操很凄愴的說了句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但是他是很凄愴的說,意思就是他心里不忍很后悔,殺錯了,心里很是懊惱。沒有了凄愴這個背景,這意思可就大不相同了。
1. 曹操誤殺呂伯奢全文 且說曹操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jīng)中牟縣,為守關(guān)軍士所獲,擒見縣令。操言:“我
是客商,覆姓皇甫?!笨h令熟視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陽求官時,曾認(rèn)得汝是
曹操,如何隱諱!且把來監(jiān)下,明日解去京師請賞。”把關(guān)軍士賜以酒食而去。至夜分,縣
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審究;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
禍?”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拿住我,便當(dāng)解去請賞。何必多問!”縣令屏退左
右,謂操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辈僭唬骸拔嶙孀谑朗碀h祿,若不
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縣令曰:“孟德此行,將欲何往?”操曰:“吾將歸鄉(xiāng)里,發(fā)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
卓:吾之愿也?!笨h令聞言,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士也!”
曹操亦拜,問縣令姓名??h令曰:“吾姓陳,名宮,字公臺。老母妻子,皆在東郡。今感公
忠義,愿棄一官,從公而逃?!辈偕跸病J且龟悓m收拾盤費,與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劍一
口,乘馬投故鄉(xiāng)來。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處謂宮曰:“此間有一人姓呂,名伯
奢,是吾父結(jié)義弟兄;就往問家中消息,覓一宿,如何?”宮曰:“最好?!倍酥燎f前下
馬,入見伯奢。奢曰:“我聞朝廷遍行文書,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陳留去了。汝如何得至
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陳縣令,已粉骨碎身矣?!辈莅蓐悓m曰:“小侄若非使
君,曹氏滅門矣。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闭f罷,即起身入內(nèi)。良久乃出,謂
陳宮曰:“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毖杂?,匆匆上驢而去。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后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dāng)竊聽
之?!倍藵摬饺氩萏煤?,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
手,必遭擒獲?!彼炫c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
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
鞍前鞒懸酒二瓶,手?jǐn)y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
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zhuǎn)騎?!辈俨?/p>
顧,策馬便行。行不數(shù)步,忽拔劍復(fù)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
劍砍伯奢于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
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睂m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
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當(dāng)夜,行數(shù)里,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喂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尋思:“我將謂曹
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后患。”便欲拔劍來殺曹操。正
是:設(shè)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來一路人。
2. 曹操殺呂伯奢的經(jīng)過 曹操刺殺董卓事敗逃跑,途中經(jīng)過他父親的結(jié)義兄弟呂伯奢住處,呂伯奢留曹操住一晚,當(dāng)夜,呂伯奢出去買酒,吩咐家人殺豬來款待曹操。
曹操半夜聽到磨刀聲,并聽到呂家人說“先綁了再殺”。曹操生疑,以為呂伯奢要加害于他。
于是持刀沖出,將呂全家殺光!后看到廚房里綁著一頭豬準(zhǔn)備宰殺,才知道誤殺好人。曹操離開呂家,途中碰見呂伯奢買酒回來,呂伯奢說已經(jīng)吩咐家人殺豬設(shè)酒來款待曹操,為何這么快就要走了。
沒想到曹操竟然舉刀將呂伯奢殺掉。同行的陳宮怪他非常沒有義氣。
曹操說,寧可我辜負了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人辜負我。陳宮愕然。
于是 陳宮就去投靠了張繡。
3. 【曹操獻刀或曹操錯殺呂伯奢的概括或譯文,都有更好.急需人教版高中 一日,曹操從王司徒處借來寶刀一口,藏刀來到相府,走入小閣,見董卓坐在床上,義子呂布侍立于一側(cè).董卓問“孟德今天為何來得這么晚?”曹操說:“我的馬走不快,所以遲了.”董卓聽后,命呂布選一匹西涼好馬送給曹操,呂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賊該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沒敢妄動,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機會.董卓身體肥胖,不能久坐,不一會,即側(cè)身而臥.曹操見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從銅鏡內(nèi)看見曹操抽刀,轉(zhuǎn)身急問:“孟德你要干什么?”這時呂布也牽馬回來了,曹操急忙說:“我得了一口寶刀,想要獻給相國.”董卓接刀一看,長足盈尺,鋒利無比,果然是一口寶刀.董卓引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謝道:“愿借馬一試.” 曹操牽著馬出了相府,快馬加鞭往東南疾去.呂布對董卓說:“曹操好象有行刺之舉.”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此時曹操已經(jīng)飛馬奔出東門,逃得無影無蹤了.。
4. 曹操錯殺呂伯奢 曹操逃至中牟被擒。
由于縣令陳宮不滿董卓行徑,也是曹操好友,毅然離職與曹操共謀大業(yè)。這天,他們共同來到成臬,當(dāng)?shù)厝嗣裣騺聿环?*** 號令,地主呂伯奢亦是曹操父親的結(jié)拜兄弟。
呂伯奢見曹操來到,高興得很,讓曹操一行先住下,吩咐家人準(zhǔn)備伙食。曹操躺在床上休息,忽然曹操聽到外面?zhèn)鱽砟サ兜穆曇?,懷疑呂伯奢想暗殺他,于是他拔刀出屋,見人就殺,呂伯奢也在慌亂中被殺。
殺完后,他們來到廚房,地上有一只綁得緊緊的豬,這才明白原來呂伯奢是要殺豬款待他們。事已至此,他們不得不離開成皋,另謀出路。
5. 簡述三國演義曹操殺呂伯奢經(jīng)過 但是,根據(jù)史實記載,曹操殺呂伯奢其實并不存在。
一、《魏書》的記載: 太祖(曹操)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意思是說,曹操為了躲避董卓的追殺,與隨從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伙同賓客盜取曹操的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殺了人。二、《世語》的記載: 太祖過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三、孫盛《雜記》的記載: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綜合以上三種史書的記載可以概括為兩種說法:一是曹操在呂家殺人是因為呂伯奢的兒子劫奪了他的馬匹和財物,曹操正當(dāng)防衛(wèi)并無過錯。但此說難以成立,因為,曹操路過呂伯奢家的時候,有很多隨從,呂伯奢即使有五個兒子加上賓客,也不敢輕易對曹操一群人動手。
二是呂家對曹操待以上賓,好酒好菜相待,曹操卻因疑心太重而殺人。此說也難以服眾,曹操在亡命之中,呂伯奢又是他父親的結(jié)義兄弟,曹操沒有任何理由濫殺無辜。
如果是怕呂伯奢“報警”,就沒有必要投宿呂家,再說,那個時候又沒有“網(wǎng)上追逃”“AAAA級通緝令”,殺人不是更留下蹤跡嗎。所以,無論哪種說法正確,都絕沒有殺呂伯奢一說,因為呂伯奢不在家。
《三國志》根本就沒有相關(guān)記載,而且,曹操與陳宮投宿呂伯奢家純粹是子虛烏有,是小說的虛構(gòu)。(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三國演義》中曹操殺呂伯奢是采用《世語》和《雜記》的資料改編而成,再加上作者尊劉抑曹思想作祟,便導(dǎo)演了曹操殘忍的殺害善良好客的呂伯奢及其一家八口的情節(jié),從而塑造了曹操奸惡的形象。
一部《三國演義》使曹操蒙冤近2000年,曹操真的成了歷史上最冤屈的人,他若在天有靈,不知作何感想。 不過曹操似乎早有預(yù)料,故作《短歌行》曰: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 《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jīng)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
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熱情款待,呂伯奢并親往西村沽酒,然曹操聞堂后有磨刀之聲,疑其圖己,遂與陳宮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其實呂家磨刀只是為了殺豬款客。操與陳宮無法,只好逃走,途中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連呂伯奢也殺了。
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還賦詩兩句詩作為對這件事的評語:"設(shè)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實,這件事的真實性是頗存疑問的,當(dāng)然這并不是說此事出于羅貫中憑空編造,事實上,曹操殺呂伯奢一事在史書中還是有其雛形的。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稱"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
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在這段話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種材料,現(xiàn)開列如下: ①《魏書》云:"太祖以卓終必復(fù)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 ②《世說新語》云:"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③孔盛《雜記》云:"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遂行"。
陳壽在《三國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顯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經(jīng)中牟縣被擒事,雖有類似記載,但并未指明該縣令便是陳宮,更沒有寫下縣令與曹操一起逃亡的情節(jié)。
羅貫中所寫的曹操殺呂伯奢一事,顯而易見是從孫盛《雜記》中演化得來的。 其實,裴松之援引的三種資料,思想傾向并不一致。
其中《魏書》的記載對曹操最為有利,它所寫"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完全是正當(dāng)防衛(wèi),無可指責(zé);《世語》則把曹操"夜殺八人"的行為歸結(jié)為誤殺,實質(zhì)上仍然是對曹操有利;相比之下,《雜記》中的描述對曹操來說是最不利的,孫盛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當(dāng)信史來看待,但即使孫盛,也用了"凄愴"這個詞,并且承認(rèn)這只是誤殺。另外,這三種資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diào)呂伯奢本人并沒有被殺,而《演義》中情況正相反,羅貫中強調(diào)的恰恰是呂伯奢本人也被殺了。
從《三國演義》所寫呂伯奢一事的內(nèi)容來看,羅貫中肯定詳細地研讀過裴注引用的三種資料,并作過歸納。因為他寫呂伯奢家的地點成皋顯然是從《魏書》得來,曹操的殺人數(shù)目八人則是從《世語》得來,而曹操的兩句話則是從《雜記》中演化得來。
但以上這三種資料均以誤殺為前題,并未提及呂伯奢本人,羅貫中可能認(rèn)為這樣寫還足以表現(xiàn)曹操的"邪惡",于是才把呂伯奢也列入被殺者的名單,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細考察三書所述呂伯奢之事,發(fā)現(xiàn)都不太合乎情理。
《魏書》說:"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這恐怕。
6.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情節(jié) 1、疑點重重的呂伯奢之死
《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jīng)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熱情款待,呂伯奢并親往西村沽酒,然曹操聞堂后有磨刀之聲,疑其圖己,遂與陳宮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其實呂家磨刀只是為了殺豬款客。操與陳宮無法,只好逃走,途中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連呂伯奢也殺了。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還賦詩兩句詩作為對這件事的評語:"設(shè)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實,這件事的真實性是頗存疑問的,當(dāng)然這并不是說此事出于羅貫中憑空編造,事實上,曹操殺呂伯奢一事在史書中還是有其雛形的。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稱"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在這段話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種材料,現(xiàn)開列如下:
①《魏書》云:"太祖以卓終必復(fù)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
②《世說新語》云:"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③孔盛《雜記》云:"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遂行"。
陳壽在《三國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顯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經(jīng)中牟縣被擒事,雖有類似記載,但并未指明該縣令便是陳宮,更沒有寫下縣令與曹操一起逃亡的情節(jié)。羅貫中所寫的曹操殺呂伯奢一事,顯而易見是從孫盛《雜記》中演化得來的。
其實,裴松之援引的三種資料,思想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書》的記載對曹操最為有利,它所寫"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完全是正當(dāng)防衛(wèi),無可指責(zé);《世語》則把曹操"夜殺八人"的行為歸結(jié)為誤殺,實質(zhì)上仍然是對曹操有利;相比之下,《雜記》中的描述對曹操來說是最不利的,孫盛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當(dāng)信史來看待,但即使孫盛,也用了"凄愴"這個詞,并且承認(rèn)這只是誤殺。另外,這三種資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diào)呂伯奢本人并沒有被殺,而《演義》中情況正相反,羅貫中強調(diào)的恰恰是呂伯奢本人也被殺了。
從《三國演義》所寫呂伯奢一事的內(nèi)容來看,羅貫中肯定詳細地研讀過裴注引用的三種資料,并作過歸納。因為他寫呂伯奢家的地點成皋顯然是從《魏書》得來,曹操的殺人數(shù)目八人則是從《世語》得來,而曹操的兩句話則是從《雜記》中演化得來。但以上這三種資料均以誤殺為前題,并未提及呂伯奢本人,羅貫中可能認(rèn)為這樣寫還足以表現(xiàn)曹操的"邪惡",于是才把呂伯奢也列入被殺者的名單,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細考察三書所述呂伯奢之事,發(fā)現(xiàn)都不太合乎情理?!段簳氛f:"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倉促逃出洛陽,隨身不可能多帶財物,即便他攜有錢帛,但也有從騎數(shù)人相伴,冒然以力搶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況呂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與賓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難說得過去?!妒勒Z》中寫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已,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則未免過份簡單,它把曹操寫成一個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無能之輩,也與其形象不相符。
至于孫盛《雜記》里的記載,漏洞就更多了。它寫曹操以食器之聲殺人,顯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說過"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這樣的話,也不可能讓別人聽見,那時可沒人給曹操寫起居注。因而"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應(yīng)該是孫盛的話,而不是曹操的話。
7. 曹操殺呂伯奢這段是正史嗎 曹操在離開董卓返回鄉(xiāng)里的途中經(jīng)過呂伯奢家,因懷疑呂伯奢家人將要謀害自己而殺死呂伯奢的家人。明代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將這段歷史進行了加工,也成為小說中曹操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出處。
《魏書》講呂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從董卓逃亡時和幾個人騎馬去找呂伯奢,剛好呂伯奢不在,結(jié)果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共謀搶劫曹操一行人,結(jié)果曹操反擊殺了數(shù)人。這算正當(dāng)防衛(wèi),沒什么不仁可言。
擴展資料
曹操故人。曹操因刺殺 董卓不成而逃離洛陽,途中被 陳宮所救,共同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但曹操卻誤以為家人的磨刀聲是要殺死自己,于是盡殺呂氏家人。
離開呂家后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因擔(dān)心呂伯奢將告發(fā)自己,于是揮劍砍死呂伯奢;陳宮因此責(zé)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因此認(rèn)定曹操是不義之人,于是離他而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2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漢十常侍
下一篇: 造紙術(shù)改造者、皇后控–蔡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