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電影《妖貓傳》熱映,大唐天寶年間?李楊戀?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這段戀情經(jīng)過后世文學(xué)加工,以及它的悲劇結(jié)尾,千百年來令人唏噓不已。惋惜之余,不禁疑惑。執(zhí)掌權(quán)柄四十余年的唐玄宗,為何在馬嵬驛之變中束手無策?貴妃楊玉環(huán)難道非死不可嗎?
馬嵬驛之變倉促間發(fā)生,又迅速平息,其間牽涉了極為復(fù)雜的政治關(guān)系,引發(fā)天寶末年中樞政局極大動蕩。厘清此次兵變的前因后果,才能對楊貴妃之死有更清晰的認識。
據(jù)史料記載,楊貴妃直接參與到唐廷政治爭斗主要有三件。
其一是楊國忠用兵南詔遭致慘敗后,楊貴妃為之說清,將責(zé)任推向李林甫,喪師損威的楊國忠竟更受玄宗親近。
其二是選擇左相時,楊玉環(huán)利用身旁之便獲取消息提前告知楊國忠,得以助其掌握選相之權(quán)。
其三是安史之亂中洛陽失陷后,唐玄宗心灰意懶欲以太子監(jiān)國,甚至有禪位之心,獲悉此事的楊貴妃?銜土請命?、以死相逼才迫使玄宗打消念頭。
史載楊玉環(huán)直接干政之事較少,但這三件事卻足以表明楊玉環(huán)對政局的影響。
她可探知玄宗心意,為楊國忠提供內(nèi)外消息,同時又能在情況危急之時勸阻玄宗而幫助楊國忠脫險,因此不可否認楊玉環(huán)對天寶政局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更何況楊國忠的上位本離不開楊氏姐妹在后宮的支持,楊國忠作為楊玉環(huán)的族兄,在其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二人的政治利益長期捆綁在一起。
楊國忠因楊玉環(huán)受寵而得勢,楊玉環(huán)卻因楊國忠失勢而自縊,當(dāng)一方出現(xiàn)不可挽救的危難時,作為利益共同體的另一方必然會受到牽連。
由于文學(xué)作品和傳說的廣泛傳播,讓本是兵變中一段小插曲的帝妃離別占據(jù)了人們印象主導(dǎo),其實兵士怒殺宰相楊國忠父子、御史大夫魏方進之事才是這場兵變的主要內(nèi)容,楊國忠的死也對唐廷中樞造成了巨大影響。
因此,分析楊國忠身前身后之事十分重要。
天寶十四年,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于范陽起兵反唐,叛軍突飛猛進,兵峰直指東都洛陽。唐廷震驚之余迅速做出部署,唐玄宗征調(diào)河西、隴右、朔方蕃漢將士,以榮王李琬、高仙芝為帥守備洛陽。
熟料洛陽迅速淪陷,高仙芝見敵勢大退入潼關(guān),唐玄宗怒斬高仙芝等人以震懾潰軍。偏偏榮王李琬又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病逝,玄宗下詔親征并想以太子李亨監(jiān)國的念頭被楊氏兄妹制止。
唐廷內(nèi)部持續(xù)不斷的爭斗中,外部的軍事形勢也進一步惡化,叛軍逼近潼關(guān),長安城岌岌可危。
玄宗只能以太子遙領(lǐng)先鋒兵馬元帥,令久有威名但在家養(yǎng)病的哥舒翰領(lǐng)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出鎮(zhèn)潼關(guān)。
即便太子未能執(zhí)掌實權(quán),但平叛形勢的惡化迫使玄宗默許了東宮政治上的崛起。早在開元年間,對權(quán)柄有著極強戒備之心的唐玄宗,就曾聽信謠言,對前太子以及其他兩位皇子先貶后殺,毫不手軟。
當(dāng)李亨接掌東宮后,李林甫、楊國忠等便多次對其構(gòu)陷栽贓,李亨的儲君之路走的極為艱險。
楊國忠主政朝堂之時,對內(nèi)打壓異己、構(gòu)陷太子,對外用兵無度、多遭挫敗,但仍憑玄宗信任和楊氏姐妹得寵獨掌權(quán)柄,引起內(nèi)外怨聲載道,連安祿山起兵也打著誅殺楊國忠的名號。
太子借亂崛起后,唐廷內(nèi)部分化,官宦將士篤定皇太子走向政治前臺已成事實,紛紛站隊于太子一邊,駐守潼關(guān)的哥舒翰軍中便出現(xiàn)了這樣一股勢力。
時任元帥府馬軍都將的王思禮,多番慫恿哥舒翰回軍長安誅殺楊國忠,一來絕安祿山起兵之名,二來為太子立下投名狀,可獲擁戴之功。
更多>>(接下文評論)
她的死充滿了神秘,距今還沒有卻卻的說話.
說話一
: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慌忙帶領(lǐng)部分內(nèi)宮人員,在有限軍力的保護下,向西往蜀地撤退。一行人走至馬嵬坡時,發(fā)生逼宮意外,致使楊貴妃失蹤,成為千古之謎。
說法二
: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楊玉環(huán)(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開元二十二載(734年)她被冊立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fā)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于亂軍之中。
說法三
: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殞在馬嵬坡上,兩年后,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fù)生嗎?如果這位絕世美人真的幸免于難,她最終又去向何方呢?
翻開史料,有關(guān)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紅學(xué)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zhì)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并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zāi)?,還有楊貴妃的塑像。而且,現(xiàn)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xiāng)"而聞名。這里的人們相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dāng)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形勢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經(jīng)過漫長的時日漂泊至一個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縣久津.
說法四
:
人民都認為楊貴妃死在馬嵬坡,而日本民間卻傳說馬嵬坡變中楊貴妃并未死,當(dāng)時死的是楊貴妃的替身,而楊貴妃秘密東渡,旅居日本去了.
我國著名紅學(xué)家俞平伯也曾發(fā)表文章指出,楊貴妃并未死,死的只是一個替身,楊貴妃出逃后淪為妓女,輾轉(zhuǎn)流寓日本.
周作人也曾贊同俞平伯的意見,并說他在日本留學(xué)時,曾在山口親眼看到過楊貴妃的墓.
關(guān)于楊貴妃是怎么死的,歷史上有六種說法:
一、楊貴妃自殺于馬嵬驛的說法,是正史的記載。
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只,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后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于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尸時,楊貴妃腳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導(dǎo)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發(fā)其財。
對于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dāng)嘩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后,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xù)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么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辮宗聽后,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tài),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玄宗經(jīng)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二、楊貴妃不是自縊而死,而是死于亂軍之中。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jù)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并非被縊而死。
三、楊貴妃是吞金而死。
劉禹錫曾寫過《馬嵬行》一詩。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并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然而,陳寅恪并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
四、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流落于民間,當(dāng)了女道士。
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zhuǎn)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jīng)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舍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尸骨。后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白居易在這里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時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
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后面假設(shè)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當(dāng)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dāng)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
五、楊貴妃遠渡日本
關(guān)于楊貴妃的下落,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楊貴妃則逃往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于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尸體,查驗尸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六、楊貴妃并沒有去日本,而是遠走美洲。
臺灣學(xué)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fā)現(xiàn)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人民網(wǎng)-唐朝馬嵬之變 揭開楊貴妃死亡懸案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必聽到這句詩詞,大家并不陌生,說的就是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
帝王愛美人,自古就有,有些甚至被傳為典故至今流傳,比如"烽火戲諸侯""一怒為紅顏""六宮粉黛無顏色"等,大都說明了帝王對美人的寵愛,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之勢。
然而在性命與美人之間,終究還是性命更重要一些,在馬嵬兵變之時,楊國忠一死,楊玉環(huán)便被逼上了斷頭臺,玄宗不得不忍痛割愛,當(dāng)時確實是下令處死楊貴妃,至于執(zhí)行力度如何,一直被后人所不解,究竟是死了,還是流落他國,眾說紛紜。
一 貴妃死在馬嵬坡,多有歷史資料記載。
都說要知古代天下事,莫不回頭看史記,可見尋根溯源,前朝史書記載最有證明力度。
但是有些時候,史官記載肯定有偏頗,一來是為了在事實的基礎(chǔ)上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二來迫于當(dāng)時的君王壓力,大多有修飾成分在里面,怕小命不保,陪在君王側(cè),伴君如伴虎啊。
所以正史不可全信,也不得不信,反而野史在某些時候倒更能說明白真相。
因此《資治通鑒》有記載,說是楊貴妃死在了馬嵬驛,大多數(shù)人便相信了,畢竟《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一手編撰到宋朝了,可以說是將唐朝事涵蓋了,大家選擇相信也是毋庸置疑的。
并且在白居易的《李夫人》也有明確提到楊貴妃死在了馬嵬,還有鄭隅的《津陽門詩注》中也詳細說了楊貴妃死后拖自己身邊的親信高力士轉(zhuǎn)移并埋葬貴妃的尸骨。
"梨花一枝春帶雨"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個人認為寫的是女子哭泣時的容顏,就好比今天用來形容女子哭泣后,臉上留有淚珠,所以叫"梨花帶雨"點點滴滴,然而這一句詩也被人另作他解,認為楊貴妃被高力士帶到佛堂前的梨樹下勒死了,個人覺得有失偏頗。
二 貴妃死于刀劍下,多有血泊詩詞為佐證。
后人對貴妃的死,不能有所謂的目擊者,或者是旁人的證詞,畢竟不是親眼所見,所以大多只能根據(jù)前人的史料記載,或者詩詞歌賦來進行推測揣摩,以尋求蛛絲馬跡,作為論據(jù)支撐。
于是便有了貴妃死于亂軍的槍下,有唐詩為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冤魂歸不得",這句詩是杜甫在安祿山攻破了長安城以后寫的,但是并不能證明詩中所寫就是楊貴妃,如果仔細一想好像除了楊貴妃這種有頭有臉,在當(dāng)時風(fēng)靡一時的人物,能讓一代詩圣動筆,我大概再想不出第二個人物了,所以這個被后人拿來推測楊貴妃是死于刀槍之下,才有了血泊一詞,因為不管是自縊還是他溢無論如何是不會流血的。
轉(zhuǎn)摘過來的,你自己看看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guān)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其寵妃楊玉環(huán)死于馬嵬驛。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詠嘆。然而,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不盡相同的,對于楊貴妃的最后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團,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楊玉環(huán)可能死于佛堂?!杜f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lǐng)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后,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后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于佛室”?!顿Y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jiān)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短茋费a》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于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zhuǎn),竟死于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于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睒肥返恼f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也可能死于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jù)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并非被縊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于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睆倪@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并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并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流落于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后面假設(shè)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當(dāng)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dāng)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后要為楊貴妃改葬,結(jié)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尸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于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后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倍笆浪宦劇闭?,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并未死。
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臺灣學(xué)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fā)現(xiàn)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xué)術(shù)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dāng)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lǐng)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xiàn)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終其天年。
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guān)于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當(dāng)然,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其實,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陡吡κ客鈧鳌氛J為,楊貴妃的死,是由于“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jù)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O殺之后,尸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于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fù)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傲姟睂⑹總円浴暗湵旧性凇钡睦碛?,要求處死楊貴妃。如果人們繼續(xù)堅持這種觀點,那么,楊貴妃就會被當(dāng)作褒姒或者妲己一類的壞女人,除了世人痛罵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贊揚。即使她是人間什么絕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會在人們的潛在意識中產(chǎn)生憐憫與寬恕。全部的問題在于:楊貴妃事實上不是安史之亂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貴妃誠無罪”,這話雖不無片面,但貴妃不是罪魁禍首,那是毫無疑問的。安史之亂風(fēng)雨過后,人們開始反思,總結(jié)天寶之亂的歷史經(jīng)驗,終于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于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fù)活,寄以無限的追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5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