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形似蛟龍,被古人稱為“王蛇”,乃是百蛇之王。民間還一直流傳著蛟蛇化龍的傳說。因此王公貴族皆有穿蟒袍之習(xí)。何為蟒袍?就是繡有蟒蛇紋飾的袍服。各個朝代叫法不一,明朝叫蟒衣,清朝稱之為蟒袍。
明朝時蟒袍一般只賞賜給皇帝近臣或有功之人,其他人等不許私自穿戴。而清朝管制就比較寬松了,文武官員皆可服蟒,有資格穿著補服的人就有資格穿著蟒袍。蟒袍可與補服配穿,官員補服之下內(nèi)襯蟒袍。
清代蟒袍的基本款式為圓領(lǐng)、大襟、窄馬蹄袖、通體蟒紋。宗室皇族的袍為前后左右四開衩,一般的為二開衩式。蟒袍中的蟒紋有正蟒、側(cè)蟒、行蟒三種:正蟒的形象是蟒首向正面,頭部左右對稱,好像正面而坐,所以又稱坐蟒;側(cè)蟒是側(cè)身之蟒;行蟒是蟒在行走的形象,所以也叫走蟒。蟒袍的顏色、蟒紋數(shù)量、蟒紋爪數(shù)上的區(qū)別體現(xiàn)著穿著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根據(jù)服色與蟒數(shù)可將蟒袍劃分為四等,《清會典圖》記載:
皇子蟒袍,色用金黃,片金緣,通繡九蟒,裙四開,親王、郡王蟒袍制同,惟色用藍及石青。曾賜用金黃者,亦得用之,裙四開之制,凡宗室皆如之。貝勒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片金緣,通繡九蟒四爪。貝子、固倫額附下至文武三品官、奉國將軍、郡君額駙、一等侍衛(wèi),蟒袍制同。貝勒以下、民公以上,曾賜五爪蟒緞?wù)?,亦得用之。文四品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片金緣,通繡八蟒四爪;武四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二等侍衛(wèi),下至文武六品官、藍翎侍衛(wèi),蟒袍制同。文七品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片金緣,通繡五蟒四爪;武七品、文武八九品、未入流官,蟒袍制同。
此外,福晉、命婦也可穿著蟒袍?;首痈x蟒袍,色用秋香,通繡九蟒。親王福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王福晉、郡主、縣主,蟒袍制同。貝勒夫人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四爪。貝子夫人、郡君下至三品命婦、奉國將軍淑人,蟒袍制同。四品命婦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八蟒四爪,奉恩將軍恭人、五六品命婦,蟒袍制同。七品命婦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五蟒四爪。據(jù)《清會典圖》而知,貝勒夫人以下的命婦朝褂,也繡蟒紋。如貝勒夫人朝褂,前行蟒四,后行蟒三;貝勒夫人冬朝褂,繡蟒紋四爪;民公夫人朝褂,前行蟒二,后行蟒一;四品命婦朝褂,前后行蟒各二;七品命婦蟒袍,五蟒四爪。
在清代,蟒袍也可作為一種賞賜?;实蹖⒅暈槎鲗欃n予官員。
參考書目:
1.王淵著,《服裝紋樣中的等級制度 中國明清補服的形與制》, 2016.05,第161頁
2.黃強著,《服飾禮儀》, 2015.08
3.黃能馥,陳娟娟,黃鋼編著,《服飾中華 中華服飾七千年 第四卷》, 2011.09
4.顧雪梁,劉法公著,《中西文化對比 十二生肖寓意詳解 文化篇》, 2006.12
5.朱正昌總主編 王繡等編著,《服飾》,2002.10
作者:延安大學(xué)歷史系本科生閆紅,季我努學(xué)社青年會會員
古代官員的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蟒袍屬于賜服,多是皇帝為了表示恩寵所賞賜的,文武官員穿蟒袍,是一種位極人臣的象征。
官員的朝服主要是在大典時所穿,祭服則是在祭祀等重大活動時穿,公服相當(dāng)于制服,日常場合則穿常服,賜服不在官服之列,往往是特賞服飾,在明代主要是內(nèi)使監(jiān)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獲得這類賜服被認(rèn)為是極大的榮寵。因此,明代的蟒袍多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賞賜,清代時蟒袍則成為一種?吉服?,所謂吉服,泛指在祭祀時所穿的服飾,因此清代的文武百官均在自己補褂里面穿蟒袍。在極度重視禮法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蟒是一種僅次于龍的象征。古代官員所穿的蟒袍,是一種花衣,上面繡著蟒紋,并因此而得名蟒服。所謂蟒,是一種四趾生物,而龍是五趾,款式為圓領(lǐng)闊袖,除了男子所穿的賜服之外,還有女式蟒服,主要是受到封誥的夫人所穿。終明一朝,蟒服的穿戴都是受到嚴(yán)格限制的,只有到了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也即是從九品以外者都可以穿,只是在顏色和蟒數(shù)上做規(guī)定以區(qū)別。清代的服飾主要是在頂戴花翎上做區(qū)分,夏天的涼帽冬天的暖帽制作各有不同,分別包括頂珠、翎管、領(lǐng)羽,袍服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朝服袍一類是吉服袍,朝服的規(guī)格相對來說要高于吉服,而吉服其實就是我們要說的蟒袍,因為是穿在補褂里面的,所以區(qū)別主要在蟒數(sh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4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