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歲。1854年領(lǐng)軍西征,屢敗湘軍
。1856年6月?lián)魸⑶褰洗鬆I
。“楊韋事變”中險為韋昌輝所殺,韋被處死后回京輔政
。 1857年5月因天王猜忌,率軍20萬出走,嚴(yán)重削弱了革命力量
。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順場)欲與清軍談判,被捕,旋被殺
。
胡以晃 (約1816—1856)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廣西平南人,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1853年5月奉命西征,克舒城
、桐城
。次年殲安徽巡撫江忠源部,克廬州(今合肥),封豫王。1855年配合石達開與湘軍作戰(zhàn)
。次年病死江西臨江(今清江)
。
秦日綱 (約1821—1856)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原名日昌,廣西貴縣人
。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
。1853年駐守安慶。次年封燕王
。1856年2月配合諸軍破清江北大營,6月破江南大營
。因天京事變中追隨韋昌輝被洪秀全處死。
陳玉成 (1837—1862)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廣西藤縣人
。l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四年(1854年)隨西征軍攻破武昌
,升任殿右三十檢點
。同年反攻岳州,轉(zhuǎn)戰(zhàn)湖北黃州(今黃岡)
、蘄州等地
,扭轉(zhuǎn)了西戰(zhàn)場形勢。后在隨州(今隨縣)斬清將扎拉芬
。在應(yīng)山大敗清將孔廣順
。再回師救廬州、蕪湖
。 1856年馳援鎮(zhèn)江
,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次年晉封成天豫等職。1858年9月與李秀成合軍再破江北大營,旋在三河鎮(zhèn)大敗湘軍
。次年封英王
。1861年安慶失陷后退據(jù)廬州(今合肥),還思進取。次年廬州陷落,應(yīng)苗沛霖之邀北上壽州(今安徽壽縣),被苗誘捕
。6月在押解赴京途中于河南延津就義
。
李秀成 (1823—1864)
太平天國將領(lǐ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蜃鲏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原名以文,廣西藤縣人。1851年參加太平軍
。1858年9月與陳玉成合軍擊破江北大營,旋在三河鎮(zhèn)重創(chuàng)湘軍
。次年晉封忠王。1860年配合諸軍擊潰江南大營,后率軍三次進攻上海
。1864年天京(今南京)淪陷后護衛(wèi)幼天王出走時被俘
。8月7日于南京殉難。
洪仁玕 (1822—1864)
太平天國領(lǐng)袖之一
。廣東花縣人
。1843年與族兄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1852年赴香港,往返香港
、上海等地,對西方思想文化有較多了解
。1859年4月輾轉(zhuǎn)到天京(今南京),受封為干王,主朝政。向洪秀全提出學(xué)習(xí)西方
、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建議書——《資政新篇》
。1864年7 月天京淪陷后,迎護幼天王,轉(zhuǎn)戰(zhàn)于江、浙
、贛,以圖中原
。10月在江西石城被捕,11月遇害于南昌。
劉麗川 (1820—約1855)
上海小刀會領(lǐng)袖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1853年9月領(lǐng)導(dǎo)小刀會在上海起義,建立大明國。行太平天國正
太平天國諸王
黃萬興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藩王
。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具體事跡不詳
。
蕭三發(fā)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式王。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
。具體事跡不詳
。
黃期升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助王。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
。具體事跡不詳
。
許茂才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封著王
。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
。具體事跡不詳。
李秀輝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濃王
。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具體事跡不詳
。
陳贊明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擁王。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
。具體事跡不詳
。
姚克剛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虔王
。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具體事跡不詳
。
賴永揚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開王。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
。具體事跡不詳
。
蕭朝興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封模王
。曾參與護送洪天貴福由天京突圍
。具體事跡不詳。
賴世就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廣西人
。封奏王。曾隨李世賢進軍江西
,后不詳
。
侯嚴(yán)威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封烈王
。具體事跡不詳
。
魏超成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廣西人
。1851年1月
,率會眾往金國團營途中被阻
,折回與來自廣東信宜往金田團營的凌十八部會師,攻打郁林
。未成
,退至鄉(xiāng)間輾轉(zhuǎn)北上,赴永安州
,任殿前監(jiān)斬官
。隨軍至南京。1854年1月
,任殿右十四檢點
,助林啟容守江西九江。1858年九江城陷
,突圍走奔陳玉成
,守安徽廬江。1862年封循王
。同年7月配合洪仁玕援安徽寧國不利
,退回天京,其后具體事跡不詳
。
張兆安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依王。具體事跡不詳
。
盧六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殿前冬季電察天軍頂天扶朝綱嘏王讓千歲。具體事跡不詳
。
盧文從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祝王。具體事跡不詳
。
黃秉忠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覲王。具體事跡不詳
。
黃維正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覲王。具體事跡不詳
。
林大居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敬王。具體事跡不詳
。
秦日南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畏王。具體事跡不詳
。
秦日慶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慶王
。具體事跡不詳。
秦日來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賀王
。具體事跡不詳。
秦日源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報王
。具體事跡不詳。
黃文安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望王
。具體事跡不詳。
陳潘武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相王
。具體事跡不詳。
張立超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銘王
。具體事跡不詳。
侯賢提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心王
。具體事跡不詳。
楊柳谷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隨王
。具體事跡不詳
。
方營宗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念王。具體事跡不詳
。
賴永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戀王。具體事跡不詳
。
陳志書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志王。常州失守后殉國
。
張善超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頌王。具體事跡不詳
。
練順森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播王。具體事跡不詳
。
黃四福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重王
。具體事跡不詳。
黃盛乾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有王
。具體事跡不詳。
侯裕寬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為王
。具體事跡不詳。
黃享乾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視王
。具體事跡不詳。
孫茂升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問王
。具體事跡不詳。
劉蔚鳩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享王
。具體事跡不詳。
黃玉秀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獻王
。具體事跡不詳。
譚應(yīng)芝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樂王
。具體事跡不詳。
黃盛爵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就王
。具體事跡不詳。
侯玉田 太平天國水軍將領(lǐng)
。封振王
。天京陷落后,脫險逃出
,由上海到香港
,準(zhǔn)備秘密為李世賢軍提供軍火、糧食接濟
,并偵察清軍行動
,不幸被奸商陳鎮(zhèn)杰告發(fā),隨即被英國殖民者引渡給廣州清朝官府
。堅強不屈
,英勇就義。
黃得用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封弼王
。具體事跡不詳
。
蕭朝富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封項王
。具體事跡不詳
。
蔣有福 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封懿王
。天京失陷后突圍而出
,不幸被俘犧牲。
萬鎮(zhèn)坤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勸王
。具體事跡不詳。
黃明厚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鳳王
。具體事跡不詳。黃精忠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代王
。具體事跡不詳。
楊張安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拱王
。曾與譚紹光一同援救昆山,具體事跡不詳
。
吳玉棠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嵇王。于嘉應(yīng)州龍虎墟降清
。
黃和錦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佐王。太平天國十三年
,清軍攻陷常州
,被俘后遇害。
賴桂芳 太平天國將領(lǐng)
。封柬王。太平天國十三年
,清軍進攻丹陽
,賴桂芳率軍抵抗,在激戰(zhàn)中陣亡
。
劉勝邦 廣西武宣縣高樓村人
,參加金田起義,行走如飛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軍閥,不是曾國藩李鴻章,是學(xué)習(xí)朱元璋的他
清朝晚期
,清 *** 腐敗無能
,八旗兵、綠營毫無作戰(zhàn)能力
,在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之下
,清 *** 將權(quán)力下放到了地方督撫、鄉(xiāng)紳等手中
,允許他們自行招募兵勇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團練。從1853年開始
,曾國藩的湘軍
、李鴻章的淮軍等地方逐漸成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等農(nóng)民起義的主力
。
李鴻章劇照
不過
,要說到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軍閥,卻并不是曾國藩
、李鴻章
,雖然,他們擁兵自重
,有著自己的私人部隊
,但是,他們還是隸屬于清 ***
,而且要聽從清朝皇帝的調(diào)遣
,根本談不上軍閥。
另外
,《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穼Α败婇y”一詞的解釋為:“擁兵自重,割據(jù)一方
,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
,也就是說在自己的地盤上,軍閥可以主導(dǎo)一切
,可以征稅
、征兵、征糧
。在清朝晚期
,就有這么一個人,可以被稱得上軍閥,他就是苗沛霖
。
苗沛霖劇照
與洪秀全類似
,苗沛霖也是一個郁郁不得志的秀才,獲得了功名之后
,他既沒有升官發(fā)財
,也沒有光耀門楣,想要出人頭地
,又生逢亂世的的苗沛霖
,認(rèn)為這正是“大丈夫得志之秋也”,于是
,他跑到了皖北的雉河集
,投靠了捻軍的張樂行。
由于當(dāng)時的皖北地區(qū)交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