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家世顯赫,上溯可直追堯帝。作為堯帝的直系后人,周朝時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漢代時杜城改名為京兆杜陵縣,故杜家提起郡望皆為“京兆杜陵人氏”,杜甫也稱自己為“京兆杜甫”、“杜陵野老”。
杜家是仕宦之家,家系清晰可考,家族成員在朝為官的記錄幾乎保持了三千年,其中不乏名人。
本文摘自:《北京晚報》2016年11月04日43版,作者:辛上邪,原題為:《杜審言:費勁心情,總把流光誤》
法無定法。成功亦然,沒有固定的路徑,有人得來全不費功夫,有人卻費盡心機皆枉然,比如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杜審言身世顯赫、才華出眾、人脈發(fā)達;在機遇無數(shù)的武則天時代,朋友們紛紛得志、他不過爾爾;官場斗爭中還搭上了兒子的性命;中年后放下斯文、趨炎附勢,未受重用,反被罰得最重;終于盼來了升職,可生命到了盡頭。正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開篇詞中所說“人生南北多歧路”、“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勁心情,總把流光誤”。
雖孫子被譽為“詩圣”,可杜審言根本無需憑借杜甫出名,他在他的年代里就是著名人物。杜家家世顯赫,上溯可直追堯帝。作為堯帝的直系后人,周朝時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漢代時杜城改名為京兆杜陵縣,故杜家提起郡望皆為“京兆杜陵人氏”,杜甫也稱自己為“京兆杜甫”、“杜陵野老”。杜家是仕宦之家,家系清晰可考,家族成員在朝為官的記錄幾乎保持了三千年,其中不乏名人,如杜周為西漢的御使大夫,杜預為晉朝刺史、征南大將軍,其他如杜畿、杜耽等數(shù)位先人在正史中皆有傳。東晉南渡時,杜家遷至湖北襄陽,入唐后,杜審言的父親任鞏縣縣令,他們這支由此定居鞏縣,故杜甫亦自稱為鞏人。
杜審言,字必簡,因其“凡屬文,能精審語言,文章必然簡要”,自幼文采出眾,“雅善五言詩,工書翰,有能名”,聞名鄉(xiāng)里。科考之前,已被州縣聘為僚屬。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次年釋褐,授予汾州隰城縣尉,正式成為官員。較之宋之問金榜題名后十五年方被選為官員,杜審言的入職速度應該算是快的??上B續(xù)二十多年位居九品,隰城之后,擔任過四川、江陰及其他幾處的縣尉。據(jù)學者考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即是送杜審言調(diào)往蜀州任縣丞時所作。期間可能在朝廷中擔任過同品級的麟臺正字,直到五十二歲時成為洛陽縣丞,“累轉(zhuǎn)洛陽丞”。彼時朝廷在東都洛陽,洛陽丞的地位也非其他縣丞所能比擬。能有如此好運,有賴于好友蘇味道當時擔任吏部選官的天官侍郎。
杜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號稱“文章四友”。四友中,他的官職最低,這與他不會為人處世相關(guān)。杜審言以“好大言”出名,說話太高調(diào),口無遮攔?!缎绿茣酚涊d,他病重時,宋之問等去探望他,他居然說“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已有學者論證,此為謠言,以杜審言的家教禮數(shù)及與宋之問的關(guān)系,斷不會出此妄語。還有一則故事說,蘇味道負責選官時,被選為洛陽丞的杜審言也參與選官,他說“味道必死”,旁人驚問原因,杜審言說“蘇味道見到我對官員的評判,會羞愧而死”。這則軼聞亦被考證是傳言,因為二人定交甚久,杜審言對蘇味道曾經(jīng)寫過表達傾慕的詩歌,且無蘇味道的助力,杜審言也不能成為洛陽丞。杜審言對幫助過自己的朋友是非常感恩戴德的。后來崔融也為他的升職出過力,崔融死后,杜審言為其服表兄弟間的為期三個月的“緦麻孝”。但杜審言確實“大言”,他的大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自己的成就太過夸贊,認為自己的文章比屈原、宋玉都強,詩歌超過蘇武、李陵,書法令鐘繇、王羲之羞愧;而且他具有“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等職場禁忌特點。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擔任洛陽丞不久,杜審言被貶江西吉州參軍。離開洛陽時,陳子昂為其寫了贈序,送別的文士有四十五人,皆作詩文,杜審言亦“挾琴起舞,抗首高歌”。場面動人,渾然不知前途一片兇險。到了吉州后,杜審言與同僚“不葉”,發(fā)生了矛盾。這一次可不是一般的矛盾,惹得兩位上司周季重、郭若訥設(shè)計誣陷他,將其下獄并準備處死。杜審言的次子、杜甫的二叔杜并時年十六歲,在周季重的宴會上,“密懷刃以刺”,周季重負傷而亡,杜并也被軍??硽ⅰV芗局嘏R死前感嘆:“吾不知杜審言有孝子,郭若訥誤我至此!”真是上陣還需父子兵。杜并的孝行轟動一時,侯門之后、文章與張說并稱為“燕許大手筆”的蘇颋為墓志,工文辭、與王勃齊名的劉允濟為祭文。杜審言也由此被釋放,免官調(diào)回洛陽。
三年后,崔融為其在武則天面前美言,獲則天召見并被授五品的著作郎。授官后,則天問杜審言“卿喜否”,杜審言手舞足蹈拜謝,作《歡喜詩》。之后,五十八歲的他終于開始夢想中的伴駕左右,官職也被升為掌管祭祀物品的膳部員外郎。作為“方外十友”成員,雖以求仙學道為主旨,但其他道友們處心積慮地積極入仕的態(tài)度不可能不影響他。接近皇帝后,杜審言也與武則天寵愛的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過從甚密。未見史書記載他與張氏兄弟有何具體勾當,但在中宗反正后流放的張氏集團成員中,杜審言被貶得倒數(shù)第二遠、僅次于沈佺期,可見其罪過之重,甚至重于為張氏兄弟“捧溺器”的宋之問。很懷疑他是如晴雯般“枉擔了虛名”!宋之問被貶到廣東瀧州,杜審言和沈佺期分別被貶到位于今天越南境內(nèi)的峰州、驩州,而李嶠只被貶到通州。彼時杜審言已經(jīng)六十歲。貶謫官員不能結(jié)伴而行,雖同路,也只能各自獨行。喜幸當時無城管設(shè)置,詩人們可以放心在墻上題詩,謂題壁是也。沈佺期過大庾嶺時,看到杜審言留下的詩,便作《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而等宋之問經(jīng)過端州(廣東肇慶)時,看到杜、沈等在這里的題詩,也寫了《端州驛見杜審言王無競沈佺期閻朝隱壁有題慨然成詠》。
從召回的速度亦可窺杜審言之運氣。李嶠、崔融是神龍元年當年即被召回任用,蘇味道是次年春夏之際被召回,而杜審言是神龍三年春才遇赦北歸,被授予從七品下的國子監(jiān)主簿。杜審言為崔融戴孝就是這次回到東都后。景龍二年,有賴于上官婉兒擴大修文館的建議,修文館擴編,杜審言六十四歲時被選為七品的修文館直學士。入職不足一年,杜審言辭世。李嶠為其上奏,中宗贈著作郎。但這一哀榮來得較晚,下葬時,宋之問為其寫的祭文中還稱其為學士。四年后,杜甫出生。杜甫非常欽佩祖父,稱“詩是吾家事”,贊其“吾祖詩冠古”??上н@位“冠古”的大詩人命運多蹇,正所謂“成功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是要把手里的壞牌打好”。
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鞏縣。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
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擴展資料:
杜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 4個時期。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 “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
其間赴洛陽考進士 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 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長安時期天寶五 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quán)貴,以求仕進。六載曾 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
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
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 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 國憂民的詩人。
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 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流亡時期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
——杜甫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2)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4)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5)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
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
拓展資料
(6)《春望 》唐 ·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7)《望岳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8)《月夜憶舍弟 》唐 ·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9)《贈花卿 》唐 ·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導語:杜甫(712—770),祖籍襄陽,出生于鞏縣(在今河南省),唐朝偉大詩人。下面是關(guān)于他的生平介紹,歡迎閱讀:
【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 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后世稱為“詩圣”,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杰”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逼渲胁环σ灿性娙说淖员?,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齊趙。之后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quán)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jié)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嵉赜涗浵聛恚蔀樗恍嗟淖髌?,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死因】
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zhí)一詞,發(fā)人深思。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guān)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陽的舟中?!活w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 法自提出后,后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傷”,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賜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jù)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xiàn)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jù)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lián)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xù)餓了9天。當?shù)乜h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家人】
[妻子]
杜甫于30歲時,暫時中斷了在齊魯燕趙間的漫游,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筑就陸渾山莊,然后迎娶了弘農(nóng)縣(天寶元年改靈寶縣)司農(nóng)少卿楊怡之女為妻。司農(nóng)少卿為主管農(nóng)業(yè)和財政的'副部長,與世代為官的杜甫家可謂門當戶對。妻子小他十多歲,想來是一位知書達理、聰慧賢淑的女子。遺憾的是杜甫并沒有用他的大手筆為愛妻立傳,甚至我們連楊氏夫人的名字也無從知曉,但杜詩中卻多處提及她,雖然片言只語,一鱗半爪,但從那飽蘸深情的筆墨中,我們對詩圣背后那個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偉大女性,還是不由得肅然起敬。
[子女]
育有兩子宗文、宗武,另有一女鳳兒。
【個人影響】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 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他出生在鞏縣(今河南鞏義市)的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quán)。但他一生經(jīng)歷坎坷。
他七歲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為他的創(chuàng)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他二十歲起,開始了先南游吳越,后游齊趙。十年壯游期間,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詩歌也帶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這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xiàn)實主義杰作。
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此時杜甫正在奉先(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富縣羌村(陜西境內(nèi)),只身投奔在靈武(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 鳳翔(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屢遭貶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聞目睹的社會現(xiàn)實,為他創(chuàng)作《春望》、《哀江頭》、《北征》和“三吏”、“ 三別”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詩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惫?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兩年后,離開奉節(jié)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zhuǎn)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 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jié)構(gòu)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shù)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9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