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有一員大將
建隆二年
宋太祖見他立了大功,于是升遷他為宣徽南院使
后來
宋軍攻城后,受到城內(nèi)老百姓的歡迎
曹彬后來又與陳希夷相遇,陳希夷說他的面相已經(jīng)改變
與之相反的是
,曹彬的族弟曹翰當(dāng)時也是武將,率軍攻克江州后,縱兵肆意燒殺,擄掠財寶而歸。曹翰死后不久,其子孫大多流為乞丐。曹彬命運的更改驗證了一件事:一個人的命運雖由上天注定
,但后天的選擇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選擇或許曹彬的故事可以讓當(dāng)今那些依舊徘徊在善與惡之間的官員加以深思
北宋大將曹彬之歷史評價:
史書評價
《宋史》:“曹彬以器識受知太祖
歷代評價
趙匡胤:“不欺其主者
趙恒:“國朝將相家能以聲名自立
,不墜門閥,唯昉與曹彬家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王仁贍:“清謙畏謹(jǐn)
,不負(fù)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王陶:“曹彬、潘美統(tǒng)王師平江南
。二將皆知兵善戰(zhàn),曹之識慮尤遠(yuǎn),潘所不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劉清之:“曹彬在朝忠厚寬和,足師表一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田況:“曹冀王彬遭會興運,勛效寖著
。諸將平蜀,競掠財貨,彬獨不犯厘忽,由是太祖益知之。性兢畏不伐,破偽唐回入都城,令監(jiān)門者但報自江南勾當(dāng)公事回。及勛望曰隆,名寵亦峻,愈謙下誡懼,以保祿位。每出鎮(zhèn)藩閫陶弼:“蒐兵四解降王縛
歐陽修:“曹武惠王
司馬光:“曹侍中彬為人仁愛多恕,平數(shù)國
王辟之:“曹冀王彬
羅大經(jīng):“漢惟一趙充國,唐惟一王忠嗣
,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將帥氣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至于曹彬之平江南樓鑰:“藝祖之造邦
忽必烈:“古之善取江南者
李冶:“彬伐江南
胡助:“飛龍見知,不欺其主
李廷機(jī):“曹彬總兵權(quán),士卒無傷損
歸有光:“宋太祖受周之禪
黃道周:“曹彬為將
昭梿:“宋人伐遼之役
朱文翰:“彬?qū)嵟麍詧?zhí)銳
鄭觀應(yīng):“古之所謂將才者
黃彭年:“持己欲靜
,待士欲寬,臨事欲謹(jǐn),治軍欲節(jié),貧毋盜,富毋溢,毋侵有司、毋虐百姓,靜也,曹彬近之蔡東藩:“宋初健將,首為曹彬
01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恒、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gòu)、宋孝宗趙眘、宋光宗趙敦、宋寧宗趙擴(kuò)、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宋端宗趙昰、宋幼主趙昺。1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為后周大將,掌管殿前禁軍。960年元月,殿前禁軍于京城汴梁(今開封)東北的陳橋驛嘩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后周恭帝柴宗訓(xùn)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49歲2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享年58歲。是太祖趙匡胤的胞弟。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在位期間,改變了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xí)。但是兩次伐遼,及收復(fù)燕云十六州的企圖都失敗了。980年更試圖統(tǒng)一交趾,但慘敗,使交趾(越南)最終得以保持獨立地位。太宗好讀書,?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3、宋真宗趙恒(968年-1022年)
,宋朝第三位皇帝,太宗第三子,在位25年,享年55。真宗也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意在于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真宗時與遼定澶淵之盟4
5、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
6、宋神宗趙頊(xū
7、宋哲宗趙煦(1077年-1100年)
8
9
10
11
、宋孝宗趙昚(sh?n,1127年-1194年),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他是太祖的后裔,高宗養(yǎng)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于趙昚,是為孝宗,宋朝的皇位真正了回到太祖的長房后裔。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遜位,讓位與兒子光宗趙惇。基本上,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平反了岳飛冤案,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銳意收復(fù)中原12
、宋光宗趙惇(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3歲。光宗是宋朝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親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經(jīng)42歲。光宗體弱多病,患有精神障礙13、宋寧宗趙擴(kuò)(1168年-1224年)是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14、宋理宗趙昀(1205年-1264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