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詩人被毛主席稱贊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在清學(xué)者趙翼的《甌北詩話》中也得“明開國詩人第一”的贊譽(yù)。獲此殊榮的詩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
高啟是江蘇蘇州人,在文學(xué)史上與劉基、宋濂并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為明初四杰。高啟在文學(xué)史上地位很高,但其本人結(jié)局卻十分慘烈,受腰斬而亡,享年三十八歲。
高啟之所以被判腰斬,與另兩位歷史名人有關(guān),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元末著名起義首領(lǐng)張士誠。
高啟是江蘇蘇州人,出身富貴,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而他本人也天子聰穎,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極有才華。
元朝末年,統(tǒng)治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各地農(nóng)民紛紛揭竿起義。幾支勢力龐大起義軍之一的張士誠,率部在吳地稱王。當(dāng)時任淮南行省參知政事的饒介禮賢下士,招攬人才。聽說高啟才名,多次邀請,請為上賓,高啟因此成為饒介幕僚,時年十六歲。
官場黑暗,高啟不喜歡,于是在二十三歲的時候,隨便找了個借口離開,此后隱居在青丘一帶。明太祖朱元璋建明統(tǒng)一天下后,于洪武三年請他出為戶部右侍郎。
因?yàn)樵缦染驮脒^仕途,不愿入朝為官,所以高啟堅辭不受。朱元璋沒有強(qiáng)求,賜金放其歸還。但事實(shí)上,當(dāng)時的朱元璋對高啟已經(jīng)十分不喜。加之他本身就是個多疑的性子,懷疑高啟作詩嘲諷他,因此對高啟記恨。
事實(shí)上當(dāng)時高啟寫的《題宮女圖》:“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只是寫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閑散之作,與朱元璋并無關(guān)系。但是朱元璋卻對號入座,認(rèn)為高啟借古諷今挖苦自己,而這也成為日后高啟慘烈結(jié)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洪武五年,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剛剛到任,就著手修建新的知府治所。新修的辦公大樓,選址在張士誠宮殿遺址上。
大樓修建好之后,依照當(dāng)時的規(guī)矩,要作一篇“上梁文”。這和當(dāng)時古代平常人家蓋好房子,上最重要的大梁時擺豬頭祭神,點(diǎn)炮竹驅(qū)鬼是一個道理。
高啟文采出色,才華高絕,舉世皆知。正好當(dāng)時他又隱居于青丘,于是魏觀就專門請來高啟作上梁文。此事不是大事,高啟便答應(yīng)了,寫了一篇《郡治上梁文》。就是這么一篇“上梁文”,最終將高啟送上了刑場。
魏觀將辦公大樓修建在張士誠的宮殿上,朱元璋得知之后十分不高興,認(rèn)為魏觀居心叵測,最后將魏觀殺死了。高啟因?yàn)榇耸率艿綘窟B,也被問罪。
在高啟所作上梁文之中,有“龍盤虎踞”字眼,直接點(diǎn)燃了朱元璋的怒火。朱元璋認(rèn)為“龍盤虎踞”是帝王居所,而高啟卻將張士誠宮殿遺址形容為“龍盤虎踞”,其心可誅。張士誠是朱元璋爭天下時的大對頭,“龍盤虎踞”四個字,自然犯了朱元璋大忌,最后被判腰斬。
《明史·高啟本傳》記:“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fā)也。”從這兒可以知道,《郡治上梁文》中的“龍盤虎踞”四個字,只是一個導(dǎo)火索。朱元璋對高啟的不滿,早就有了,一天天累級,到上梁文時達(dá)到頂點(diǎn),從而爆發(fā)。
因?yàn)樗膫€字,而丟了性命。不管在哪個時代,文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呀!
漢代以后,只有北魏承襲漢制,法律明文規(guī)定有斧鉞之刑(即腰斬)。直至明初,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對不肯與他合作的知識分子濫施淫威,也有在法令之外使用過斧鉞之刑。著名詩人高啟在入明后對朝政有所不滿,擢升他為戶部右侍郎時辭官不就,回到原籍吳淞江畔的青丘隱居,以教書為生。有一次,他作了一首《宮女圖》詩:“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墻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詩中對宮廷生活寓有嘲諷之意,朱元璋見到此詩非常生氣,有心懲治他,一時又找不到借口。后來,高啟受蘇州知府魏觀知遇,把全家遷至郡城居住。魏觀在府衙大興土木,有一天高啟為他作上梁文,文中對朝政又進(jìn)行了譏諷。朱元璋得到爪牙們的密報后,就下令將高啟逮捕法辦,加諸斧質(zhì)腰斬于南京。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
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yù)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jù)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
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借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dá),隱居于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yīng)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xué),受朱元璋賞識,復(fù)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
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chǎn)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后,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fù)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shù)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余首;后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jù)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于世;《鳳臺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xiàn)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xué)史上,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yù)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