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或隨嘉靖皇帝葬入地宮,

華里士 2023-07-22 18:36:49

中華書局的張枕石先生以及中國社科院文學(xué)研究所的欒貴明先生卻提出了這樣一種有趣的說法

,認(rèn)為《永樂大典》正本已作為嘉靖皇帝的隨葬品葬入永陵地宮
。說起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圖書
,很多人都會想到《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

,是永樂皇帝直接主導(dǎo)編纂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恫涣蓄嵃倏迫珪吩凇鞍倏迫珪睏l目中稱
,《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詔諭

1403年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剛剛登上皇位的第二年

,就給翰林院的侍讀學(xué)士解縉等人下了一道詔諭

了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
、朱元璋親選繼位的建文帝趕下臺(下落不明)后
,登上皇帝寶座的。

朱棣的這道詔諭

,用白話來說是這樣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

,都分散收載在各種書籍之中
,這些書籍品種多
、文字長
,從中尋找可供參閱的內(nèi)容很不容易
。我想將各種書籍中所載的事物
,以分類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韻目下分列單字的方法
,編集在一部書中
,這樣查考起來就像探囊取物那樣方便……你們要按照我的意思
,凡是自有書籍以來
,所有經(jīng)、史
、子
、集百家的書,甚至于包括天文
、地志
、陰陽、醫(yī)卜
、僧道
、技藝等方面的言論,都將它們輯錄到這部書中來
,不要怕內(nèi)容繁多而浩大。

朱棣一代豪杰

,氣魄很大。他要編的這本書
,氣魄也很大。

朱棣的設(shè)想并不算獨創(chuàng),他要求編的其實是一種類書

。類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種工具書,它是從許多種古籍中輯錄某些章句
、片段甚至是全書
,或分門別類、或按字順加以編纂而成
,目的是為了便于查檢和使用,從中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就內(nèi)容廣泛這一點來說
,類似于今天的百科全書
,但更恰當(dāng)?shù)卣f
,類書是百科資料匯編

我國編纂類書的做法起源于三國時的曹魏

,也是由皇帝首創(chuàng)并組織實施的
。曹操次子曹丕代漢稱帝后,詔令文士們集五經(jīng)群書
,以分類輯錄的方法編纂一部類書,定名為《皇覽》
,總字?jǐn)?shù)達(dá)到800余萬字。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類書

自此以后,類書的編纂盛行于唐

、宋各代
。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和《白氏六帖事類集》四大類書,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四大類書
。據(jù)各種古代書目記錄
,從三國至清代中期1600年間,產(chǎn)生的類書有六七百種之多

歷代類書的編排方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按類別編排

,大多數(shù)類書采用這種編排方式,但分類方法各不相同
;第二大類是按韻目編排,按照皇上朱棣的明確要求
,《永樂大典》就是采用這種編排方式進(jìn)行編纂的

解縉接到旨意后,立刻組織了一個一百多人的班子

,加緊編纂
,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于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將書編成。明成祖十分高興
,將這部類書定名為《文獻(xiàn)大成》

一遍不行來第二遍

明成祖仔細(xì)翻閱了《文獻(xiàn)大成》后,覺得這部類書還不盡符合當(dāng)初他的旨意

,和他的意愿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又下令重修。這一次他加強了編纂領(lǐng)導(dǎo)班子的力量
,增派了曾輔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師的姚廣孝大和尚,與解縉等人一起來做這件事
,而編纂人員一舉增加到2000多人。

可以說

,修纂《永樂大典》薈萃了全國各方面的優(yōu)秀人材
,當(dāng)時有人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于京師”來形容這種盛況

朝廷對編纂者在工作上

、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優(yōu)裕條件
。明成祖讓編輯人員到皇家圖書館閱讀圖書,還令人分赴各地不計價值搜購圖書
,以致大典收入的典籍總數(shù)達(dá)七八千種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類書
。為了上班行走方便
,把編纂者安置在文淵閣不遠(yuǎn)的崇里坊等地居住
,并由光祿寺負(fù)責(zé)伙食
,“朝暮酒撰”
。為了編纂工作夜以繼日地進(jìn)行
,特發(fā)給“膏火之費”
,“仍免朝謁”。

經(jīng)過3年時間的努力

,全書于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
,由姚廣孝領(lǐng)銜進(jìn)呈,明成祖朱棣閱后表示滿意
,親自撰寫了《序言》
,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定稿后
,由抄書者謄抄全書,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全書抄寫完畢
。全書共22937卷
,分裝成11095冊,共約3.7億字

《永樂大典》抄寫的文字端莊工整,格式統(tǒng)一

,裝幀精美,一律是包背裝
,書皮用黃色絲織品包裹
。開本很大,書長50.3厘米
,寬30厘米,厚2厘米左右
,顯得很有氣派
。板框用手工描制,紅色
,高35.7厘米
,寬23.4厘米,半頁8行
,每行28字
。正文墨書,引書的書名用朱筆
,有紅色句讀。

特別要指出的是

,《永樂大典》所輯各書均保持原書面貌
,不改動書中的文字內(nèi)容,與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
,對有些書的內(nèi)容任意刪改的做法完全不同
,因而《永樂大典》具有更高的學(xué)術(shù)研究和史料價值。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

,明成祖頒布了遷都詔,宣告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一月一日起
,北京成為明王朝的新都
。遷都北京后,《永樂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淵閣
,明代中期毀于大火
。正本則遷藏至北京皇宮中的文樓(即現(xiàn)在故宮午門的東角樓)

正本蹤跡皆無成了謎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

,到了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
,世宗十分喜愛《永樂大典》,案頭常置數(shù)冊供隨時翻閱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宮奉天門
、三大殿和午門發(fā)生火災(zāi),嘉靖皇帝命人搶運《永樂大典》
,一夜之中竟為此事3次下達(dá)諭旨,足見他對這部類書的高度重視

由于搶救及時,《永樂大典》逃過此劫

。經(jīng)此一事,嘉靖帝考慮到這部千辛萬苦編纂的巨著
,僅此一部
,萬一遭到不幸根本無法補救。因此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
,他下令讓徐階、高拱
、張居正監(jiān)督抄書生109人重抄一部,嚴(yán)格按照永樂正本的冊式行款摹寫
,每人每天按規(guī)定謄抄3頁
,每冊錄畢,于冊后注明重錄總校官
、分校官
、寫書官等銜名,以示職責(zé)
。全部重錄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這就是副本
。在副本即將抄寫成的前一年
,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蹺的是

,在重錄副本工作完成之后
,正本不知從何時起不知去向了
。史學(xué)家對正本的失佚產(chǎn)生了各種猜測
,它最后的下落至今成為歷史之謎。一般認(rèn)為這部正本可能毀于明清政權(quán)變動之際
,有的說得更具體,認(rèn)為是毀于李自成撤出北京
,下令燒毀皇宮之時

然而,在世界各地現(xiàn)存的所有《永樂大典》遺本

,包括一些殘頁在內(nèi)
,都是當(dāng)年重抄的副本
,特征十分明顯:紙張是嘉靖年間特有的白棉紙
,書后還有抄書生
、重錄總教官的名字。體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樂大典》正本
,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難不幸,怎么會連一張紙也沒有留存下來呢

嘉靖皇帝的隨葬品?

中華書局的張枕石先生以及中國社科院文學(xué)研究所的欒貴明先生卻提出了這樣一種有趣的說法

,認(rèn)為《永樂大典》正本已作為嘉靖皇帝的隨葬品葬入永陵地宮。他們認(rèn)為
,嘉靖當(dāng)年急著要重錄一部副本
,就是為他將來壽終正寢時以正本作為隨葬品做好準(zhǔn)備。

欒貴明仔細(xì)研究了《明實錄》發(fā)現(xiàn)

,《永樂大典》重錄完成與嘉靖帝的喪葬大體是同時
。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
。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
,有三個月時間
。而到了4月15日,繼位的隆慶帝才賞賜《永樂大典》重錄人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爸劁浘烤雇瓿稍诤螘r
,史無明載
。而這正是謎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如果現(xiàn)代人要運完全部的《永樂大典》,要運滿4卡車才行

。而在明代,并沒有現(xiàn)在的發(fā)達(dá)交通工具
,他們只能靠馬車?yá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為何嘉靖帝死?個月才入葬永陵?大膽的推斷便是:在這段時間里
,隆慶帝忙著把《永樂大典》正本放進(jìn)永陵
,以了卻嘉靖帝的心愿
,一直到嘉靖帝入土為安后
,隆慶帝才有時間處理《永樂大典》的副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吧踔林劁浌ぷ骰蛟S都沒有完成,而詭稱完成
,從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
,也并不是不可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但是

,也有人對“正本殉葬說”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從明朝的喪葬制度來看
,不可能將這部22937卷的巨著葬入永陵地宮。

幾種說法不一,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個謎

。不管怎樣
,正本亡佚,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巨大損失

對《四庫全書》編纂作用大

《永樂大典》副本抄成之后

,存放在被稱為“石室金匱”的皇史宬內(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适穼k在皇宮的西側(cè),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石室”四周的石墻厚有6米
,兩扇殿門是兩塊整石,每扇石門重5000公斤
。大殿中有內(nèi)為樟木
、外包銅皮制成的152個“金匱”
,放置在1.42米高的須彌座上
,副本就存放在這些“金匱”之內(nèi)
,既能防水,又能防火
,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永樂大典》副本自明隆慶迄清康熙這150多年里

,一直貯藏在皇史宬
, 至清雍正年間又移藏至天安門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內(nèi)
。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
,利用《永樂大典》輯佚古籍
,曾清點副本
,發(fā)現(xiàn)已丟失1000多冊
,計2422卷
,乾隆曾下令查找
,結(jié)果是一本也沒有找到
。即使這樣
,余存的《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的編纂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從《永樂大典》中輯得佚書516種,其中388種收入《四庫全書》
,128種列為總目存目

在編纂《四庫全書》期間

,對《永樂大典》的管理是比較嚴(yán)的
,其間曾發(fā)生過這么一件事,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其中6冊帶回家去閱讀
,結(jié)果被盜賊偷走,此事呈報乾隆后
,乾隆非常氣惱,下令立即緝查
,步軍統(tǒng)領(lǐng)尚書英廉不敢懈怠
,在全城進(jìn)行搜緝,后在御河橋邊復(fù)得
,是偷盜者見查得緊,又偷偷地放置在這里的
。黃壽齡因此事被罰俸3年。從此以后
,嚴(yán)禁攜帶《永樂大典》外出

亂世書劫

清代末年屢遭劫難

《四庫全書》編纂完成之后,對《永樂大典》的管理逐漸松懈下來

。至嘉慶、道光年間
,官員又伺機挾帶偷竊
,并將所偷之書以每冊10兩銀子的價格賣給洋人,因此
,到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點《永樂大典》時
,所存不足5000冊
;到了光緒三年(1877年),只剩下3000余冊
;到了光緒十九年(1893年)
,只剩下800余冊。這些丟失的《永樂大典》都屬監(jiān)守自盜
,例如大臣文廷式以借讀《永樂大典》為名,盜走了100余冊
;翰林院的人在下班回家時
,將一本本《永樂大典》挾在衣物中攜帶出去。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

,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坐落在東交民巷的翰林院處在戰(zhàn)火之中
。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
,甚至用《永樂大典》代替磚塊
,構(gòu)筑工事,或縱火焚燒
,一時僅存的《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

翰林院劫后《永樂大典》僅剩64冊

,被同治十三年(1874年)狀元、清末大臣陸潤庠運回府中。1912年
,民國政府成立后
,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第一科科長的周樹人(即魯迅先生)的建議和努力下
,獲教育部同意,并呈請國務(wù)院批準(zhǔn)后
,教育部派員去陸潤庠處將這64冊劫余的《永樂大典》取回,4冊存放于教育部圖書室供展覽
,60冊送交京師圖書館保存。京師圖書館經(jīng)多方征集,到1934年
,已改名為北平圖書館的館藏《永樂大典》增加到93冊。由于局勢動蕩
,1933年5月,教育部電令北平圖書館將宋元精本
、《永樂大典》
、明代實錄等古籍南遷,北平圖書館即選擇一部分善本典籍(包括《永樂大典》)運往上海
,存放于公共租界倉庫
,并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上海辦事處負(fù)責(zé)管理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

,上海淪陷
,經(jīng)代理館長袁同禮、上海辦事處錢存訓(xùn)通過駐美使館和美國聯(lián)系后
,選取了3000種書(其中有60冊《永樂大典》)運到美國
,交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為保管
。1965年這批書(包括《永樂大典》)均被運往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永樂大典》得到各方的捐贈,國內(nèi)商務(wù)印書館董事會一致通過
,將所屬東方圖書館所藏21冊《永樂大典》全部贈送給北京圖書館(即原北平圖書館
,現(xiàn)為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xué)和廣東文管會也分別將4冊和3冊《永樂大典》贈送給北京圖書館
。蘇聯(lián)在上世紀(jì)50年代初期,先后三次將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冊歸還了我國
。至今為止
,國家圖書館館藏《永樂大典》共有161冊。現(xiàn)世界各地尚有《永樂大典》400余冊
,星散于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個單位

謀生不易

“投筆從戎”原是抄書人

從簡策版牘時期開始,社會上就開始出現(xiàn)了以代人抄書為生的窮讀書人

。東漢
、三國時,將這些代人抄書的文人叫作“傭書”
,是對被雇傭抄寫圖書的文人的一種稱呼。紙寫書代替了簡策版牘之后
,從事這種“傭書”職業(yè)的文人逐漸增多
。到了唐朝
,對從事抄書的人叫作“抄書人”“楷書手”
。雕版印刷術(shù)發(fā)明之后
,也仍然需要抄書人
,一是抄寫在紙上之后才能據(jù)此雕版
;再就是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雕版印刷,有些書仍以寫本書的形式出現(xiàn)
,這些書仍需要抄書人。

抄書是一項既要求高而又相當(dāng)辛苦的工作

,偶爾抄抄也還可以
,如果長年累月伏案抄寫
,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了。首先要求抄書人寫得一手好字
,還要求字字工整,一筆不茍
;更要求抄寫正確,不誤寫
、不丟字落句。此外
,作為受雇于官府或私人的抄書人,必須按規(guī)定完成每天抄寫字?jǐn)?shù)的“定額”
。既要求寫得好,又要求寫得多
,天天埋頭抄寫
,其辛苦之狀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我國歷史上曾有幾位著名人士

,在他們發(fā)跡之前,因貧窮落魄而以“傭書”謀生
,如東漢名將班超還留下了“投筆從戎”的故事。

我國有兩部最大的寫本書

,一部是《四庫全書》,這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寫本書
,其次就是《永樂大典》
。同樣是寫本書,但編纂方式不同
,《四庫全書》是叢書性質(zhì)的,而《永樂大典》是類書性質(zhì)的
。這兩部卷帙浩繁的最大的寫本書
,全都是用手工抄寫而成,可見其工程之浩大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百科全書”是一種工具書

,其中里面記載人類一切知識門類或某一知識門類。那么您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什么嗎
,共有多少卷、多少冊
?下面不妨快來了解看看吧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共22
877卷
,12
000冊)

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
,也是世界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政權(quán)
,炫耀文治
,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令太子少保姚廣孝和翰林院學(xué)士解縉主持編纂一部大型類書
,用以系統(tǒng)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
,以便于查考
。解縉等奉旨于南京文淵閣開館
,參與者共有2169人
,以皇家圖書館文淵閣所收宋
、元御府藏書為基礎(chǔ)
,并派員至全國征集經(jīng)史子集釋藏道經(jīng)等,輯錄上自先秦
、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七八千種
。這部大型類書于永樂六年(公元1409年)告竣
,初名《文獻(xiàn)大成》
,后由朱棣正式更名為《永樂大典》
,并親自為該書作序

《永樂大典》當(dāng)時輯錄的圖書包括經(jīng)、史
、子
、集、釋藏
、道經(jīng)、北劇
、南戲
、平話
、工技
、農(nóng)藝、醫(yī)學(xué)等達(dá)七
、八千種
,全書正文22877卷
,凡例
、目錄60卷
,共22937卷
,裝訂成11095冊
,約三億七千萬字。它輯入宋元以來的佚文秘典搜集頗多
,尤其是其所征引的材料
,或整部
、或整篇、或整段輯入
,均照錄各書原文
,一字不易
,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xiàn)能賴以保存其原貌
,難怪人們稱其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譬如清人就從中輯出佚書數(shù)百種
,而收入到《四庫全書》的就達(dá)388種
,4926卷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
,搜羅廣泛
,而且繕寫工整(全部用毛筆工楷書寫)
,裝潢精湛,被中外專家學(xué)者譽稱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永樂大典的典籍歷史
《永樂大典》編纂于永樂年間
,由翰林院大學(xué)士解縉擔(dān)任總纂修
,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
,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它的規(guī)模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
,為后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
。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jì)以前中國歷史地理
、文學(xué)藝術(shù)
、哲學(xué)宗教和百科文獻(xiàn)。共計22937卷
、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
,全書約3億7千萬字

它保存了14世紀(jì)以前中國歷史地理
、文學(xué)藝術(shù)
、哲學(xué)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xiàn)
,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
,都要早300多年
,堪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珍品
。據(jù)粗略統(tǒng)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
、八千種之多
,數(shù)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等書的五
、六倍
,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
,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永樂大典的年表年份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
,《永樂大典》所據(jù)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
,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
,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毀于大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
,召選書寫
、繪畫生員109人
,正式抄繪
,耗時六年
。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
。(算命)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毀于此時的戰(zhàn)火
。亦有可能藏于永陵

雍正年間: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
,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缺失2422卷
,有千余冊不知所終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永樂大典》六冊
,帶回家中,途中失竊
。乾隆帝指責(zé)說:“《永樂大典》
,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yīng)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
!”下令嚴(yán)查,全城 ***
。不久六冊書在御河橋邊被發(fā)現(xiàn),失而復(fù)得

嘉慶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
,大臣奉旨入閣參考《永樂大典》

道光年間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
,多參考《永樂大典》。
光緒元年(1875年):不足五千冊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點
,僅存八百余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
,6月23日,位于英國使館北鄰的翰林院遭縱火
,《永樂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所余無幾
。翰林院內(nèi)僅存六十四冊被陸潤庠運回府中。(有說永樂大典為八國聯(lián)軍燒毀
,但此時八國聯(lián)軍剛剛登陸大沽,尚未進(jìn)入北京)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三百三十冊大典

1912年,中華民國 *** 成立
,國務(wù)院批準(zhǔn)將翰林院所存《大典》殘本送歸教育部,60冊置于京師圖書館,4冊置于教育部圖書室展覽

1920年,葉恭綽赴歐洲考察實業(yè)
,在倫敦一間小古董鋪里意外發(fā)現(xiàn)并購回《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殘本

1934年
,館藏《永樂大典》達(dá)93冊

1951年: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xué)將11冊《永樂大典》歸還中國。上海商務(wù)印書館董事會將原藏商務(wù)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的二十一冊捐獻(xiàn)出來
。顧子剛捐贈三冊,系北洋軍閥徐世昌所有,周叔弢
、趙元方、張季薌
、鄭廣權(quán)、王富晉
、陳李藹如、趙玉林等先后各捐一冊

1954年:蘇聯(lián)國立列寧圖書館贈還原藏日本滿鐵圖書館的《永樂大典》52冊

1955年:德國萊比錫大學(xué)圖書館贈還中國3冊
。蘇聯(lián)科學(xué)院通過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移贈1冊

1959年:收集《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
,加上副本
、微縮膠片等,共七百三十卷
,約占全書總卷數(shù)的3%。
1965年
,趙萬里捐出所藏2冊《永樂大典》。
1983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從山東入藏1冊

永樂大典的誕生
《永樂大典》誕生于腥風(fēng)血雨的皇權(quán)更替中。明成祖朱棣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元年
,他假祖訓(xùn)“清君側(cè)”之名,發(fā)動“靖難”之役
,攫取了其侄建文帝朱允信的帝位,自己登基
,改元永樂。為穩(wěn)定自己的專制統(tǒng)治
,朱棣極力網(wǎng)羅聽話的文人學(xué)士,大量編輯出版圖書
,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他覺得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書之中
,很不容易查看,便命大學(xué)士謝縉組織儒士
,編成一部一查便知的大類書。
次年11月
,初稿進(jìn)呈,朱棣看后感到此書不大全面
,遂命重修
。永樂五年十一月,編輯完成
,進(jìn)呈后
,朱棣為這部亙古未有的巨帙之書題寫書名《永樂大典》
,并親自序文
,稱贊這部書“上自古初
,迄于當(dāng)世
,旁搜博采
,匯聚群書,著為奧典”

《永樂大典》共輯錄圖書8000種,上自先秦
,下迄明初
,天文地理,人事名物
,無所不包
。整部典籍共22877卷,外加目錄等60卷
,裝成11095巨冊,全部用毛筆工楷書寫
,是世界上最早
、最宏偉的百科全書。它比法國狄德羅
、達(dá)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還要早出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遺失
明嘉靖皇帝平生喜好仙術(shù)道教
,一心想求得長生不老。在其案頭
,總放有幾冊《永樂大典》,以備參考之需
。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樓搶運《永樂大典》
,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
,焦急失態(tài)之狀,足見《永樂大典》在他心中之重。嘉靖為防不測
,特頒旨將《永樂大典》重錄了一套副本。
四年后
,《永樂大典》有了副本
。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藏在皇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菂s從此時起
,《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訊渺然

有人認(rèn)為它毀于清代乾清宮大火
,也有人認(rèn)為它毀于明亡之際
,還有人認(rèn)為它毀于明萬歷年間宮中大火,更有人認(rèn)為《永樂大典》正本沒有丟
,就在皇史夾墻里面。最讓人感興趣的是殉葬之說――正本可能已隨嘉靖葬入地宮

副本最初收藏在皇史。明亡后
,副本就在清朝歷代皇帝手中散失。順治曾把《永樂大典》放在身邊閱覽
,身邊的侍從可能趁機把《永樂大典》竊為己有
。當(dāng)康熙開館修書時
,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的副本已經(jīng)不全

到了清末,《永樂大典》又慘遭戰(zhàn)火洗掠
。義和團圍困英國使館
,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掉了,翰林院書頁撒得到處都是
。據(jù)統(tǒng)計
,毀于這次大劫的《永樂大典》副本有607冊

永樂大典的搜尋
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
,《永樂大典》大部分被焚毀
,余下的多被掠走他鄉(xiāng)
,至英
、美
、法
、日等國
。據(jù)專家估計
,目前尚有400冊左右的《永樂大典》殘本留存于世,星散于9個國家和地區(qū)
。幾十年來,海內(nèi)外仁人學(xué)者不辭艱辛
,多方探尋大典散失之遺蹤,廣泛收集殘卷剩冊
,迄今已有221冊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近800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
。但這還不到原書的4%!
為了讓散失的國寶重新集聚
,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家們做了種種努力。新中國成立后
,張元濟先生向商務(wù)印書館提議
,把21冊《永樂大典》副本捐給北京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也曾為此呼吁全世界《永樂大典》收藏機構(gòu)
、收藏家及有識之士
,拿出《永樂大典》原書
,提供拍照
、再版之用

倘若傳說中的《永樂大典》被找到
,對我們有哪些意義

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很多問題都能夠找到答案

,很多未解之謎能夠剝開迷霧
。《永樂大典》相當(dāng)于一部活歷史
,它保存了明朝以及明朝以前的各方面的資料,相當(dāng)于一部百科全書
,很多歷史謎團可能迎刃而解。

《永樂大典》當(dāng)時并沒有刊印

,全部是手抄本
,而且只有兩套。一套是成書后經(jīng)過裝幀后的正本
我們稱為“永樂正本”
一套是嘉靖年間
,仿照正本又重新抄寫了一遍的副本,大小
、樣式和正本一模一樣,我們稱為“嘉靖副本”

但是,很可惜

,因為歷史和戰(zhàn)亂的原因,現(xiàn)在“永樂正本”已經(jīng)完全找不到了
,“嘉靖副本”8000多冊
,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只有400多本,分散在世界上8個國家和地區(qū)
,其中只有221本藏在我們的國家博物館內(nèi)。

? 明成祖朱棣發(fā)起編撰《永樂大典》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發(fā)起編撰《永樂大典》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凝結(jié)了無數(shù)人心血亙古罕見的寶書當(dāng)然明成祖朱棣自己是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

,編書的重任就落在了兩個人身上
,一個是當(dāng)時著名的翰林院學(xué)士解縉
,另一個則是當(dāng)時的高僧
,名叫姚廣孝

現(xiàn)在的《永樂大典》早已經(jīng)殘缺不全

,據(jù)說是被嘉靖皇帝帶進(jìn)地宮去了
。不過好在嘉靖帝還有點良心
命人謄寫了一份副本,《永樂大典》才得以流傳于世
然而好事不長,幾十年后大清入關(guān)
,紫禁城遭到損毀,部分《永樂大典》被戰(zhàn)火焚燒
,后來的鴉片戰(zhàn)爭導(dǎo)致國威淪喪,英法聯(lián)軍大肆洗劫北京城
,所以《永樂大典》大部分已經(jīng)找不到了
,據(jù)說是被嘉靖皇帝帶進(jìn)地宮去了。不過好在嘉靖帝還有點良心
命人謄寫了一份副本
,《永樂大典》才得以流傳于世
然而好事不長
,幾十年后大清入關(guān)
,紫禁城遭到損毀
部分《永樂大典》被戰(zhàn)火焚燒
,后來的鴉片戰(zhàn)爭導(dǎo)致國威淪喪
英法聯(lián)軍大肆洗劫北京城,所以《永樂大典》大部分已經(jīng)找不到了

? 嘉靖年間抄的副本雖然沒抄完

,但是也有八千多冊。清朝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從這八千多冊里面找出了三百多本已經(jīng)消失的書籍
可是后來國祚衰微
,《永樂大典》多被人焚燒搶掠偷盜
,現(xiàn)在世界現(xiàn)存的永樂大典只有800多冊。

如果有一天《永樂大典》原本一冊不少的現(xiàn)世

,絕對會轟動世界
中國歷史上許多無法查證的事件都有可能在《永樂大典》中找到答案,我們中華民族的整個文化體系都將得到完善
先民在科學(xué)、制造
、醫(yī)學(xué)
、數(shù)學(xué)
、農(nóng)學(xué)、天文
、地理等各種自然科學(xué)上的智慧結(jié)晶也必將重現(xiàn)于世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dá)到2000萬平方公里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yán)嵩,清之和珅”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進(jìn)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