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本是燕王,定都自己地盤可以理解,但這對大明歷史造成什么影響呢?
答:遷都北京的原因,照著《大學衍義補》里的贊揚,叫“用南京之財富,會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也就是說,都北京,是一場整合資源的明智之舉,也造就了大明王朝的強大!
但事實上,真實的遷都原因,當然沒有這句話那般冠冕堂皇,恰恰相反,聲勢浩大的遷都,一個無可爭議的原因,就是補救朱棣造反得天下后,犯下的兩個十分嚴重的錯誤。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明朝不選擇遷都北京,那么犯過這兩個錯誤的朱棣,非但無法開創(chuàng)彪炳史冊的永樂盛世,甚至極有可能導致明朝二世而亡!
什么錯誤這么嚴重?第一個錯誤,正是他在扯旗造反時,為整個明朝北部國防挖的大坑:放棄大寧衛(wèi)!在朱棣造反的“靖難之役”里,朱棣一個重要的妙筆,就是成功挾持了盤踞大寧的寧王一起造反,并收編了其麾下精銳的
蒙古騎兵“朵顏三衛(wèi)”。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收編也要講條件,當時急于勝利的朱棣,就給朵顏三衛(wèi)開出了一個坑爹的條件:將大寧衛(wèi)地區(qū)賜給了朵顏三衛(wèi)。這樣的惡劣后果,就是北京的北面,整個防線被戳開一個大窟窿,燕云要地從此將面對蒙古騎兵的鐵蹄威脅!
而比起這個恐怖天窗后,朱棣在成功登基后,緊接著又做的另一個敗筆,才給明朝的國防,鬧出了更大的麻煩:遷五王!
藩王出身的朱棣,最為忌憚的,就是藩王們有樣學樣繼續(xù)造反,而北方掌握重兵的藩王們,也就成了他的心腹大患。因此在登基之后,朱棣就采取果斷措施,將北方五個封地在長城以外的藩王,盡數(shù)遷移到內地,從杜絕藩王造反的角度說,這樣做無可厚非。然而大明朝另一個重大國策,卻因此被破壞殆盡:北部國防!
本來在朱元璋的國防設計里,以藩王戍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抉擇,尤其是長城以外的五位藩王,除了身在大寧的寧王外,還有在宣府的谷王,在開原的韓王,在廣寧的遼王,在沈陽的申王。這五位王爺不止手握重兵,更已經在塞外繁衍生息了數(shù)十年,大批軍隊百姓開發(fā)邊疆,這才有了大明朝的穩(wěn)固國防??梢栽囅胍幌拢绻@五位王爺不曾內遷,那么經過世代經營,包括遼東大地在內的大明邊防要地,必然堅如磐石!
然而一心要剪除藩王威脅的朱棣,卻采取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遷走!這其中受害最深的邊防要地,還不是大寧地區(qū),相反是遼東地區(qū),正是因為遷移藩王,導致遼東人口稀缺,邊防從此逐漸廢弛。終于在二百多年后成了大患!
而在朱棣執(zhí)政時,解決這兩個錯誤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大明北部,再次打造一個國防平臺,于是,朱棣也就順理成章的選擇了北京,并風光的遷都北京。通過對北京的經營,彌補了他曾經的國防錯誤!當然,最后還是為明朝的滅亡,挖了更大的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5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土木堡之變:明朝奇葩君臣惹出來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