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英是明朝大臣,曾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后憑借擁立之功,受到弘光帝重用,擔任內(nèi)閣首輔的職位。
馬士英人物檔案
姓名:馬士英
別稱:馬瑤草、馬沖然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漢族
出生地:貴州貴陽
出生時間:公元1591年
去世時間:公元1646年
主要作品:《永城紀略》、《永牘》
主要成就: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抵抗?jié)M洲入侵
官職: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
馬士英在清朝之時,被打入奸臣的行列之中。當時對馬士英的評價,多為罵聲,少有正面評價。但是個人卻并不認為馬士英是個奸臣,雖然對于南明弘光朝的覆滅,馬士英要擔當責任,但是主要責任卻并不在他身上。
準確的來說,弘光朝的覆滅,在君主的不作為,在阮大鋮和東林黨之間的爭斗,在軍閥割據(jù)的自私自利。馬士英雖然因為沒有改革朝政,肅清吏治,力挽狂瀾,但是對于明朝卻是一片忠心的。在弘光覆滅之后,雖然不被新的政權(quán)接受,但是卻一直堅持抗清,組織抗清活動。在被清廷抓捕之后,也沒有接受招安,而是英勇就義。
那么問題就來了,馬士英為什么會被打入奸臣之列呢?這種結(jié)局,與阮大鋮和東林黨成員擁有極大的干系。
馬士英初期與阮大鋮交好,在明末被貶謫戍之時,通過阮大鋮的幫助才重新回到朝堂。馬士英是個知恩圖報之人,一直將這份恩情記在心上。所以等到在弘光朝受到重用,成為內(nèi)閣首輔之后,就將阮大鋮召入朝中。馬士英對阮大鋮的起用,成為他人生最大的污點。
阮大鋮是閹黨中人,與復(fù)社和東林黨有很大的仇恨。所以在入朝之后,大肆打壓和排擠東林黨以及復(fù)社成員。兩方爭斗激烈,削弱國力,給予清廷可乘之機。
東林黨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清流之輩,是一心為國,憂國憂民的黨派。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利益的糾纏和仇恨的蔓延,東林黨最后成為了陷于私利和黨爭,而忘記國家大義的黨派。個人對于后期的東林黨,十分鄙視,沒有什么好的觀感。
阮大鋮和東林黨、復(fù)社成員爭斗,馬士英這位將阮大鋮重新召入朝堂之輩,自然也被東林黨人仇恨。所以在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后,東林黨直接將馬士英定為逆流,大肆貶低和打壓。
到了清朝之時,纂修《明史》,修史之人又是東林黨中人,亦或是牽連甚深者,當時對于弘光朝廷的覆滅這段歷史,十分重視。因為覆滅的原因,直接關(guān)系到東林黨在歷史上的定位和地位。為了保證己方利益,自然是將馬士英和阮大鋮打入奸黨之列,這樣才能保證東林黨的清正之名。
事實上,歷史上有不少人,都因為被東林黨打入逆流,而受到批判和污蔑。就如弘光朝覆滅之時,大臣楊維桓和全家老小一同以死殉節(jié)。但是在東林黨這兒,卻變成了殺死小妾潛逃,然后被清軍捉住,亂棍打死。
所以說馬士英雖然的確要對弘光小朝廷的覆滅負責,但是這位以死殉國之人,以其忠貞之心,也不當入奸臣傳之中。
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盡,奸臣馬士英、阮大鋮等馬上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馬、阮兩人一人被封為宰相,一個被官復(fù)原職仍為光祿寺卿?;柰跫槌疾焕沓?,征歌逐舞。馬士英、阮大鋮又開始作威作福,陶醉于聲色犬馬的荒淫生活之中。
在嘉靖朝的“大禮議”和萬歷朝的“爭國本”事件中,東林朝士們孜孜以爭的就是血統(tǒng)親疏和長嫡,所謂的倫序綱常,按照他們的那套理論,福王朱由崧是當然的不二人選。
首先福王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兩藩都居長,而朱由崧又是其長子,和崇禎是同一輩,乃是崇禎的親堂兄,所以無論是論長幼還是依嘉靖繼位的“兄終弟及”先例,他都顯然優(yōu)于惠、桂二王。
至于潞王朱常淓,不但血緣關(guān)系隔了一層,連輩分也要大崇禎一輩,所以怎么看都不太可能輪得到他。
但這個時候相當部分的東林黨人閉口不講嘉靖“大議禮”和萬歷“爭國本”時他們那套被奉為“萬世法”的倫序綱常了,卻開始講起“立賢”來了。諸大臣慮福王立,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潞王立,則無后患。陰主之者,廢籍禮部侍郎錢謙益,力持其議者兵部侍郎呂大器,而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皆然之。前山東按察使僉事雷縯祚、禮部員外郎周鑣往來游說。
史可法偷偷約見馬士英,在浦口與之密談。
而馬士英也有心要立個大功,于是兩人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秘密商定出一個兩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棄福王和潞王,擁立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遂于到達浦口的第二天,寫信回南京,提出了擁立桂王,同時由潞王仿照古兵馬元帥之制暫時統(tǒng)率兵馬的方案。
而盤踞在南京的東林勢力,其實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繼位,無論選誰都是不會有意見的,所以他們一接到史可法的方案,禮部就馬上準備了各種儀仗,打算出發(fā)去廣西接桂王到南京繼位。
史可法當時心里都是很清楚的,他在與姜曰廣私下商議擁立人選時,先曾對“擁潞”一事表態(tài)道:“此兵端也!”借此否定擁立潞王朱常淓,接著又說:“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惟是聽,而又何患焉?”此言即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傾向,同時也表明他心里其實很清楚,哪怕就是擁立福王繼位,亦無足為患??上У氖?,這位握有擁立大權(quán)的殘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大人,在關(guān)系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問題上,表現(xiàn)有些讓人嗟嘆。
在他以上言論泄露之后,“擁潞”諸人氣勢洶洶,輿論大嘩,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據(jù)理力爭,坦言福王倫序當立、“擁潞”或?qū)㈤_肇兵端,也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站出來闡述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打消眾人對“擁嫡”的疑懼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于“引避不言矣”,最后竟搞出了一個試圖兩不得罪,不倫不類的“擁桂”方案。
這個“擁桂”方案,一不合倫序綱常,放著崇禎帝的親堂兄弟不立,卻去立崇禎帝的叔叔,雖然大家都是萬歷皇帝所出,但這樣做置天啟、崇禎二帝于何地?置福王于何地?驅(qū)之亦或殺之焉?因此其本質(zhì)和“擁潞”并無太大的區(qū)別。
二是極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擁潞”都不如。潞王朱常淓好歹和福王一樣,都近在淮安,幾天就可以到南京。而桂王卻遠在數(shù)千里之外的廣西,一個來回幾個月總是要的,到時候只怕這位桂王還沒到南京,大順軍或清軍早已兵臨城下了。
在此一事中,史可法自見識和政治手段上看,雖然有所認識,但優(yōu)柔寡斷顧慮重重,并無一個卓越政治家的決斷和魄力,不敢快刀斬亂麻安定局勢,以至后來不得不出京避禍,空自喪失重整朝廷的大好時機;在確立國君的問題上,一遇阻力和反對,并無仗義執(zhí)言之勇氣,只求不得罪各方勢力。這比之他老師左光斗,還是有些許差距的。
在鳳陽“擁嫡”成為定局后,馬士英率軍五萬,擁著福王朱由崧浩浩蕩蕩直奔儀真,福王在那里捎上史可法后往南京而去,馬士英則率大軍駐扎不動。馬士英起用阮大鋮后,與東林黨人和依附東林的前齊黨高弘圖等多有爭執(zhí)。部分東林黨人于是結(jié)交明軍將領(lǐng)左良玉,發(fā)動“清君側(cè)”。而馬士英等也以內(nèi)戰(zhàn)為優(yōu)先考慮。就當雙方大戰(zhàn)于弘光元年 (1645)春時,建州偽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五月初,南京陷落,弘光朝廷滅亡。馬士英南走浙江杭州、紹興等地,奉著他的母親假充皇太后,跑到方國安軍里去,因此又生出來偽太后一案。最后入太湖投長興伯吳日生軍中繼續(xù)抗賊,斗爭失敗后被建州軍于太湖擒殺。一說馬士英遁逃臺州后,入四明山削發(fā)為僧,清兵剝其皮,實之以草,極為慘烈,卻被東林稱為“馬瑤草生懷瑤死懷草”??梢姾笃诓糠謻|林黨人的意氣之爭已經(jīng)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
在南京城破后,清軍統(tǒng)帥多鐸和寧死不降的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之間的一段對話頗能反映馬士英的氣節(jié)。黃端伯聽說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獻門率眾投降,在城門大書數(shù)字“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因而被抓捕。在審問中:
多鐸拍案叱喝:“你認為弘光帝是何種人物,想為他一死?”
黃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多鐸問:“馬士英,又怎樣呢?”
黃端伯:“馬士英,忠臣也!”
多鐸又可氣又可笑,問:“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為忠?”
黃端伯說:“馬士英不降,擁送太后入浙江,當然是忠臣?!彼钢呀?jīng)剃發(fā)易服的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p>
馬士英
馬士英是明朝末年著名大臣,曾是南明弘光王朝首輔,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人稱“馬閣老”,在抵抗清軍時殉國而死,卻被世人指責。
馬士英簡介
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一說字沖然),貴州貴陽人,明末大臣,官至內(nèi)閣首輔,相傳本姓李,過繼馬氏,祖籍廣西梧州(一說江蘇儀征)。明萬歷己未(1619年)成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后歷官嚴州、河南、大同知府、廬鳳總督等職。甲申變后,馬士英與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等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權(quán)。因“擁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為南明弘光王朝首輔,人稱“馬閣老”。后國事不濟,在抵抗清軍侵略中壯烈殉國。有清一代,其為人頗遭指責,時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錄》對其持論公允。有《永城紀略》(含《永牘》)及部分詩文、書畫作品傳世。
馬士英怎么死的 馬士英殉國剝皮
正史說法:壯烈殉國 清實錄記載,順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閩總督張存任疏報:副將張國勛等進剿太湖逆賊,擒獲偽大學(xué)士馬士英、長興伯吳日生、主事倪曼青。捷聞,令斬士英,其有功將士,所司察敘”。蔣良騏《東華錄》卷五,“(順治三年)六月,浙閩總督張存仁疏報:副將張國勛進剿太湖逆賊,長興伯吳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獲,偽大學(xué)士馬士英潛遁新昌縣山內(nèi),都統(tǒng)漢岱追至臺州,馬士英屬下總兵葉承恩等降,并報稱馬士英批剃為僧,即至寺拘獲,并總兵趙體元,令斬之”。······ 馬士英在唐、魯兩政權(quán)中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他并沒有因此就轉(zhuǎn)投清方,而是盡力以抗清的實際行動改變自己過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檔案證明,馬士英曾經(jīng)多次參加渡錢塘江攻余杭、富陽以及會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東兵敗,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發(fā)為僧,被俘就義,實屬難能可貴。
各種檔案資料,和當世之人都很清楚知道馬士英被俘就義而死,黃宗羲等人不敢直接否認馬士英之死,而是在《明史》馬士英傳中這樣寫: “士英與長興伯吳日生俱擒獲,詔俱斬之。事具國史......而野乘載士英遁至臺州山寺為僧,為我兵搜獲,大鋮、國安父子先后降。尋唐王走順昌。我大兵至,搜龍扛,得士英、大鋮、國安父子請王出關(guān)為內(nèi)應(yīng)疏,遂駢斬士英、國安于延平城下?!?野乘之說:壽終正寢 近些年,有學(xué)者根據(jù)明末清初諸多稗官野史的記載,考證出馬士英并不如《明史》所載在南明弘光政權(quán)滅亡后死于清軍之手,而是隱居存活了二十載,生前最后六年是在江西青云圃道院同八大山人一同度過的。
馬士英在正史中最后出現(xiàn),是1646年?!睹魇贰ゑR士英傳》中這樣寫道:“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與長興伯吳日生俱擒獲,詔俱斬之。事具國史?!倍笆酚涊d,馬士英逃遁出家,后被清兵抓獲降清,但因與明軍暗通關(guān)系被殺。死后,馬士英背負奸臣罵名消失在史冊中。 而據(jù)馬士英研究權(quán)威專家、江西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陳江先生認為,馬士英并未變節(jié)降清,也未被殺。他的考證是:南明弘光二年至清順治十八年約十有六年間,馬士英息影;清順治十八年隱身南昌青云圃道院,五年壽終正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6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南明首輔馬士英簡介馬士英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