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中,常何真的可以決定李世民的生死存亡嗎?
常何確實可以有效決定李世民的生死,主要是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雖然說官職并不是很高,但是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
一、起到守護安全的作用
守門大將在當時就能夠有效守護地位的安全,無論是王侯親衛(wèi)還是高級官員,全部都需要經(jīng)過玄武門,同樣也需要把武器全部的交出來。這三兄弟都會在自己的皇府居住,如果準備進入到李淵的皇宮內(nèi),必須要經(jīng)過玄武門,因此這一個位置顯然就會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建成為了能夠除掉李世民,特意選擇去收買,這是很可惜,對方早就已經(jīng)投靠李世民,因此沒有任何的作用,簡單來說,這只不過是安插的一個特務。
二、關閉玄武門
李元吉和李建成早就已經(jīng)經(jīng)過玄武門,在這個時候他一直都會選擇把玄武門關閉,李世民直接就選擇帶領下手從4周殺出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已經(jīng)知道大事不妙了,正打算直接沖出玄武門,但是卻始終無力回天。就是因為如此才會導致李元吉還有李建成直接就慘死在萬劍之中,李淵知道已經(jīng)無力為天,雖然說自己有一些不愿意,但是也沒有任何的作用,是能夠選擇讓位。
三、將李建成部下隔離在外
以市民能夠把自己的將士帶入到其中,提前的做好埋伏就應該感謝這一個人,如果不是這一個人的幫助也不可能會成功,另外也可以把李建成的這些部下全部的隔離。這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去發(fā)動一些軍事政變,這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感謝他,如果沒有他的存在,那么玄武門事變,根本就不知道到底,鹿死誰手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態(tài)。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常何可以決定李世民的生死存亡是真的嗎
摘要:都道天子之路不易,充滿血雨腥風,最多血光皇位必屬唐太宗李世民的,他的皇位經(jīng)過了?玄武門之變?這樣喋血宮門的事件后才得之于手,這最血腥的帝王路,殺最多兄弟的帝王,還有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為妻,相傳言若無唐太宗世上絕無武媚娘。李世民一生的傳奇色彩,他不止有帝王傳奇,更是人生傳奇,但玄武門之變真相真如正史所言嗎?是秦王的迫不得已還是籌謀已久又誰能知曉?
論辯李建成真性情:
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李世民勝,史書記載為李世民乃光明磊落,英武仁厚,乃一代明君,李建成確為品行陰險,妒賢忌能的平庸之輩,這樣的反差評價緣由只是一方兵敗,一方全勝,若李建成為王,史書莫不會時異勢殊。正是記載李建成乃平庸之輩,追究其緣由,仍是兵敗之由,輿論必成傾倒之勢向李世民一邊,就算李建成曾豐功偉績也絕不會羅縷記存入史冊,但仍有蛛絲可循真?!顿Y治通鑒》引《新唐書》言李建成其?性頗敦厚?,《通鑒紀事本末》也稱李建成其?性寬厚,得眾心?,若事不符實,絕無追究之源。
李建成旁伴魏徵,王圭等賢良之臣輔佐,又早被立為太子,據(jù)稱,唐高祖不光是認?立長子以長不以功?的規(guī)矩,李建成也確實有足夠的睿智,能得以李元吉,李瑗連手相助,籠絡魏徵,王圭于旁,還有多戰(zhàn)績,只因敗北,豐功只一言代過。傳其身旁心腹多次規(guī)勸其滅掉最大的威脅李世民,可李建成心慈性厚,不忍下手。由此可見正史記載其品行陰險,妒賢嫉能的評價屬謬評。
析秦王世民與太子建成之功績
相傳李建成在李淵晉陽起兵后,他西渡黃河,攻克長安,并占據(jù)長安迫使蜀地歸順,斷絕王世充退路于西方的念頭,重振了唐朝軍隊的雄風后,一直虎視眈眈的突厥也不敢輕舉妄動,如此經(jīng)典戰(zhàn)役卻因這玄武門,史書卻記載只寥寥數(shù)字。
而李世民的虎牢一戰(zhàn)則是歷史上的重要經(jīng)典戰(zhàn)役,史書更是詳細記載種種大戰(zhàn)細節(jié),從秦王率領的唐軍和王世充的鄭軍初戰(zhàn)以一千精兵及擊潰六千敵軍,到后將鄭軍圍困洛陽,鄭軍的援軍竇建德的夏軍出擊,李世民生擒竇建德,逼迫王世充舉國投降,就這樣虎牢之戰(zhàn),李世民精兵八萬,破王世充竇建德烏合之眾數(shù)十萬軍隊的戰(zhàn)役廣為流傳。
李世民心之所向
李世民當真如史書所稱,甘心做秦王,且從不覬覦皇位,最終只是為求自保在玄武門射殺自己親兄弟?
從稱帝之心而說,在李世民攻克洛陽時,散盡金錢,籠絡人心,苦心經(jīng)營洛陽,更有記載稱李世民設多方文學館,而得以招賢納士,其稱?天策府?,天策,天子策略戰(zhàn)略出處,或是上通天子策略處,就單看著名字就可剖析出李世民野心勃勃,就連封德彝是明確指出?秦王恃有大勛,不服居太子之下?的言論。
各方面證據(jù)顯示出,李世民一直是自視甚高,存稱帝野心,但有長子李建成穩(wěn)坐太子位,不得不忍辱負重,保存實力以翹盼反擊機會。
忍辱期間,李世民一直以洛陽為聚首,對上,唐高祖百般孝順,乃勢必以孝為先,在高祖面前得以增加自己的好印象;對下,不停的向外招賢納士,于賢士秉燭夜談,暢論天下,以培植自己以后可用之人;對朝廷,已是合同黨羽,無論文臣武將皆以誠待之;對內(nèi)宮,讓自己的妻子入宮助自己一臂之力;還將自己能用或者能攀上關系的人都羅列入自己可用人之間,李建成身邊的王晊和自己身邊的常何原都是他棋中之子,每一步機關算盡,那么事態(tài)也必如他所愿而行。
玄武門事變是影響唐朝歷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因此大家都把關注點都放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身上,從而忽略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對變數(shù)時的態(tài)度。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面對重要的人生抉擇時,各方勢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做法,以及李世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
玄武門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和秦王府將領的齊心合力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策反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常何本是瓦崗寨成員,后來投靠了王世充,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后,常何又成為了唐朝將領。
常何入唐之后,曾經(jīng)跟隨李建成參加過討伐劉黑闥的戰(zhàn)役,因此成為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來李淵因功晉升常何為玄武門守將。但此時的常何僅僅是玄武門的三把手,只負責開關城門。上級領導還有駐扎在玄武門附近,掌管宿衛(wèi)軍的驃騎將軍敬君弘、中郎將呂世衡。
玄武門事變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與庶母通奸亂倫,因此李淵決定第二天召見李建成、李元吉詢問此事。實際上當天已經(jīng)有人通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已經(jīng)大致猜到了李世民的陰謀。但李建成卻盲目自信,認為皇宮之內(nèi)都是自己的親信,根本沒人可以威脅到自己。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在不知常何叛變的情況下,騎馬進入玄武門。走到了臨湖殿時,二人察覺到了變化,調(diào)轉(zhuǎn)馬頭,準備逃回東宮。但此時為時已晚,李世民突然出現(xiàn)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拈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次都沒有射中,最終被尉遲恭放箭射殺。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消息迅速傳到了東宮和齊王府,很多人因此四散而去,但東宮將領馮立對大家說;?豈能在人家活著的時候受恩惠,死了就逃跑?。于是馮立和薛萬徹率領著東宮將士與齊王府將領謝叔方共同圍攻玄武門。
烏城戰(zhàn)報傳到長安,本來是一個尋常的情報,但是卻引發(fā)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軒然大波。這一次皇帝接受了李建成的建議,讓李元吉為統(tǒng)兵元帥前往烏城增援。李元吉為元帥增援烏城很正常,關鍵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幕后策劃。
他們的計劃有兩個要點:第一,利用李元吉統(tǒng)兵的機會,調(diào)撥秦王府的主要戰(zhàn)將參戰(zhàn),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李元吉要利用出兵作戰(zhàn)的機會,消滅這些秦王府的將軍。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統(tǒng)兵元帥對自己的部下有生殺大權(quán)。李元吉要在戰(zhàn)場上實現(xiàn)這個計劃,易如反掌。第二,朝廷為李元吉送行舉行出征儀式,在昆明湖為齊王餞行,太子李建成代表皇帝出席,利用這個機會殺掉李世民。
一段時間以來,李世民陣營窮于應付來自太子陣營的挑釁,但是陣腳并沒有亂。因為李建成陣營強大,李世民陣營只能將計就計?,F(xiàn)在,李世民再次獲得情報,李建成要利用烏城軍事行動把自己一網(wǎng)打盡。
李世民的情報從哪里得來的呢?這么重要的情報是誰送給李世民的呢?
歷史對此有記載。東宮一個叫做王眰的人前來報告。史書沒有說明這個人的動機。如果進行整體分析,我們可以大概得出結(jié)論,兩個陣營之間,實際上都在招降納叛,都在爭取對方的人。李世民當初對尉遲敬德說的話,其實就有這樣的含義,打入內(nèi)部,掌握情報。這個王眰,職務是東宮的率更丞,應該是東宮軍隊里的官員,他恐怕就是李世民陣營爭取來的臥底。顯然,在爭取對方人員的時候,李建成陣營不如李世民陣營更成功。
這個情報,關系玄武門事變的根本性問題。如果這個情報確實,證明是李建成陣營首先決定使用極端手段,如果這個情報不確實,或者半真半假,比如有調(diào)用秦王府軍力的計劃,但沒有餞行謀殺計劃,那么李世民陣營就是首先采用極端手段的一方。如果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為玄武門事變是應急的舉措;如果不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為這些都是后來李世民陣營用來狡辯的掩飾之辭。
有兩個情況讓人懷疑這個情報的真實性。一是李建成陣營對李世民采用極端手段的警惕性十分低。如果李建成方面首先使用或計劃使用謀殺計策,他們對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十分警惕才對。但是在后來玄武門事變的過程中,無論是太子還是齊王都顯得手忙腳亂,根本就沒有任何準備。二是后來魏徵在受到李世民責難的時候,說太子沒有采用他的計劃,否則就不會有如此下場。那證明魏徵曾經(jīng)有使用極端手段的計劃,但是沒有被太子采納?!顿Y治通鑒》的作者比我們今天能看到更多的唐代資料,但司馬光在他的?臣光曰?中說過這樣的話:?太宗始欲俟其先發(fā),然后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看來,司馬光認為李世民受到手下人的逼迫,沒有采取防守反擊策略,而是采取了主動進攻,所以才會為后世詬病。那么,這個情報的核心內(nèi)容看來都是不可信的,可能是李世民用來激發(fā)手下斗志的一個方法,至于受迫云云,無非是為了減輕李世民罪責而已。
面對這個情報,李世民陣營如何反應呢?李世民把這個消息首先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刻與其他人取得聯(lián)系。危機當前,秦王府的官員眾口一詞。用文雅一點的詞匯表述,就是行周公之事,控制最高當局;淺白一點的說法,就是采取軍事手段,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最高權(quán)力。
從現(xiàn)在得知的情況看,房玄齡與長孫無忌是秦王府內(nèi)部最早主張采取軍事手段的人。但是,這個主張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現(xiàn)有資料不能證明。事實應該是,在秦王府內(nèi)部,采取軍事極端手段奪取最高權(quán)力的主張早就存在,而李世民或者不明確表態(tài),或者不支持,所以不能付諸實踐。當烏城情報傳來的時候,房玄齡、杜如晦這兩個主要謀臣因為當時是朝廷的官員,不能及時參加秦王府的密謀,所以長孫無忌應該成為最核心的謀劃者。
這無疑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無論多少人主張,最后是需要李世民親自拍板的。在秦王府內(nèi)部,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大家共同勸說李世民,至少現(xiàn)在留下的記載是這樣的。李世民面對這個主張,不能毫無顧忌,他必須仔細思考,否則下場是人所共知的。李世民認為:?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fā),然后以義討之,不亦可乎!?李世民希望用后發(fā)制人的辦法解決沖突,如果從自衛(wèi)立場出發(fā),那么骨肉相殘的責任就不在李世民。顯然,李世民考慮的不是勝敗的問題,而是善后過程,是奪權(quán)后長遠的合法性問題。
但是,大家的擔心卻是后發(fā)制人的危險性,所以沒有人同意李世民的看法。在部下勸說李世民的時候,大約從這么幾個理由來試圖說服他。
第一,?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yè)。?這是從建功立業(yè)的角度相勸。(房玄齡)
第二,面對釜底抽薪的政策,采取自衛(wèi)立場:?大王羽翼盡矣,身何能久(程咬金)
第三,尉遲敬德:?大王不從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長孫無忌也附和道:?無忌也當相隨而去,不能復事大王矣。?此二人是以脫離秦王府為要挾。
第四,平時蓄養(yǎng)的勇士八百人已經(jīng)進宮,行動已經(jīng)開始。?擐甲執(zhí)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遲敬德強調(diào),士兵已經(jīng)發(fā)動,沒有回旋的余地。
眾口一辭,何況八百勇士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斗位置,箭已上弦,即使李世民不同意也難以中止了。于是,李世民退讓了,說,那就占卜一下,看看是兇是吉。正在占卜,張公謹從外面進來說:事到如今,發(fā)動軍事行為,已是不容置疑。占卜為了解疑,現(xiàn)在無疑,為什么還要占卜呢?大家齊聲同意。于是連占卜也沒有搞,直接定計,發(fā)動政變。有關這個過程的文字記載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誰都沒有提及。在軍事政變的準備過程中,特別是在決策的過程中,對于李世民集團而言,究竟是什么因素最重要?真的是善后的說辭嗎?事情已經(jīng)做了,最高權(quán)力已經(jīng)奪得,那么究竟怎么說都是由勝利的一方來決定,怎么可能擔心沒有辦法解釋呢?那么是擔心失敗嗎?也不是。打仗是秦王府最擅長的,突襲是用局部的優(yōu)勢兵力攻取敵人的首腦,因為對方?jīng)]有準備,整體優(yōu)勢就發(fā)揮不出來,等到反應過來,主要的戰(zhàn)事已經(jīng)結(jié)束。所以,勝算很高,不必擔心。那么,李世民擔心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以為,李世民最擔心的是內(nèi)部的忠誠度。這樣的行動,內(nèi)部的高度團結(jié)是必須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全局。內(nèi)部的人必須全力以赴,必須同心同德。李世民用自己的猶豫來觀察所有人的態(tài)度和立場。而一旦決定,我們看到李世民立刻恢復了戰(zhàn)場上的勃勃英姿。何以證明?我們看看李世民是怎樣對待秦王府外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的。
當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已經(jīng)決定發(fā)動政變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在場。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找回這兩個人,但是,兩個人沒有立刻回來,他們看來還不知道李世民已經(jīng)下定最后的決心。也許是尉遲敬德沒有說清楚。李世民于是摘下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再去,他們要來就來,不來,就用這刀砍下他們的項上人頭。兩個人聞訊,趕緊穿上道服,悄悄地潛入秦王府,參與到大家的密謀中。
他們究竟是怎么謀劃的?因為勝利以后,他們不再透露當時的計劃,這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所以沒有記載。他們?nèi)〉玫某晒ψC明,他們的謀劃很周密。但是,他們具體是如何一步步實施計劃的呢?這真是一個千古之謎。我們只能通過事件發(fā)展的進程,來了解之前的計劃。他們的計劃,至少有如下幾個部分。
第一,玄武門設置伏兵,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首先殺掉最主要的政治競爭對手,這是?擒賊先擒王?的戰(zhàn)術。
第二,如果玄武門作戰(zhàn)不利,就堅守玄武門,控制皇帝。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這是政變的一般的規(guī)則??刂屏嘶实?,一切命令都可以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
第三,如果再不順利,以洛陽為最后退路。他們秘密通知了洛陽方面,做好迎接的準備,如果控制不了長安,就撤往洛陽。
有一種觀點認為,李世民在玄武門戰(zhàn)斗之前就控制了李淵。我認為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雖然控制皇帝很重要,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控制玄武門,其實就是控制了朝廷,控制了皇帝。具體到是否控制皇帝的人身,其實已經(jīng)不重要。對于玄武門的重要性,陳寅恪先生很多年前已經(jīng)很明確地總結(jié)過了。
李世民是怎樣實施他的計劃的呢?實施過程是否一帆風順呢?
李世民的計劃是在六月四日黎明時分動手。這一計劃的啟動,應該在前一天,武德九年的六月三日。六月三日,發(fā)生了特殊的天象。太白金星滑過天空。太史局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皇帝李淵竟然把這個秘密報告讓李世民過目。
很多年以后,李世民已經(jīng)當了皇帝,有一次他對傅奕說:當初你的密奏,差一點要了我的命。這么看來,傅奕的密奏并不是李世民陰謀的一部分。傅奕是著名的反對佛教的人物,就在此前不久,李淵根據(jù)傅奕的建議,決定沙汰僧人道士。應該說,李淵與傅奕關系也不錯。因為天象是一回事,解釋是另外一回事。傅奕在這個時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密報呢?這么重大的天機,李淵為什么要讓李世民知道呢?
我們看看李世民對這個秘密報告的反應,或許可以了解其中的秘密。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秘密報告之后,立刻向李淵報告另一個重大機密,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直白一點說,就是李建成、李元吉與后宮的嬪妃們有不正當關系。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秘密報告,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事實?他發(fā)現(xiàn),對方要置自己于死地。所以,他在報告兩人淫亂后宮的同時,悲愴地說:?臣于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他說,我馬上就要死了,但是這樣死了,真不甘心,恥于在地下見到王世充和竇建德這些人。這根本不合邏輯,但并不是沒有意義。李世民在關鍵時刻還在提醒皇帝:我對國家有重大功勛,我不該被殺。
對此,李淵最后的決定是:明天要調(diào)查對質(zhì)。這就是說,一切都要明天見分曉。
這是一個局中局。天象問題,是對方要陷害李世民的一個理由。大約金星從東南劃過天空在西北落下,或者反過來,反正與西北有關。金星一方面含義主兵,表示要有兵禍,一方面表示權(quán)力歸屬。秦分,就是西北。所以傅奕解釋說秦王當有天下。一定是先有天象,然后命令太史局進行解釋,結(jié)果傅奕的這個解釋很符合李建成陣營的需要,能夠以此整治李世民。但是,李世民非常機智地利用這個信息,乘機告發(fā)淫亂后宮案。為什么說機智呢?因為李世民的計劃是斬首行動,而在李世民的整個計劃中,必須要李建成和李元吉離開自己的宮殿,只有這樣才可以設伏襲擊。
想想看,李世民如何才能調(diào)動李建成和李元吉呢?他自己是完成不了的。他必須通過皇上來完成這個調(diào)動。而李淵為什么會聽從李世民呢?當然,李世民必須巧妙地調(diào)動皇帝。如何才讓皇帝就范呢?要根據(jù)皇帝當時的情緒,設置相關的圈套。
當時的李淵,是在一種什么情緒之中呢?李世民的野心李淵其實早就有所覺察,不然也不會總是敲打李世民。李淵敲打李世民,可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上了李建成的當。一方面李世民確實有野心,另一方面李淵也有所覺察。所以,當?秦王當有天下?這個天象被解釋出來以后,李淵看來是下定決心要解除李世民的一切武裝了,即使不取消他的生命,至少準備取消李世民的政治生命。所以,當李淵把傅奕的秘密報告交給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立刻感到殺機重重。好在李世民已經(jīng)準備停當,于是來了一個將計就計,緊急告發(fā)。
李世民所告發(fā)的是事實嗎?當然不是事實。一是因為后宮制度嚴密,嬪妃們與外界的接觸不僅有限而且監(jiān)視很多。二是,對此,一貫支持李世民的司馬光也認為,后宮隱秘實在難說。他實際上也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那么李世民為什么要這么告發(fā)呢?他在利用李淵的情緒,為的是調(diào)動李建成和李元吉。為什么要用這種理由呢?因為這個事情太荒誕,太不可信,也讓李淵最惱羞成怒,所以李淵立即決定第二天調(diào)查。李淵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這個事情很容易調(diào)查,當事人對質(zhì),一切立刻明白。比如要李世民舉證,李世民肯定舉不出來。那么李世民就是陷害,不僅是陷害,還是侮辱皇帝,是典型的大不敬。明天當庭對質(zhì),李世民必死無疑。
李淵當然沒有想到,李世民看起來是自投羅網(wǎng),其實采用的是調(diào)虎離山計,他要調(diào)動的老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建成從張婕妤那里獲得了李世民告發(fā)的消息之后,連夜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議:集合兵馬,托疾不朝,以觀形勢。應該說,這個建議很重要,如果李建成同意,李世民的計劃就會全面落空,不僅落空,可能還會導致失敗。因為在李建成與李元吉商量的時候,李世民統(tǒng)率的伏兵已經(jīng)到位。唐朝一代名將,尉遲敬德、程咬金、泰叔寶、張士貴等都進入伏擊位置。這個行動是無法解除的,如果李建成他們不出宮,李世民是無法解釋自己的軍事行動的。但是,李建成胸有成竹,認為李元吉不必如此謹慎。他說:我們的準備已經(jīng)很充足了,我們應該親自到宮中了解情況。
東宮與玄武門離得十分近。李元吉住在武德殿,跟東宮只有一墻之隔。李建成從東宮北門出來,匯合齊王李元吉,再到皇宮的北門即玄武門其實沒有多遠。他們當然沒有想到,這么短的距離,就是他們的殞命之地。
六月四日,清晨,一切看起來都跟平常一樣。李建成和李元吉匯合之后,從東邊走近玄武門。讓李建成比較放心的是,玄武門這個最重要的地點,守衛(wèi)的將軍是自己的人。但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玄武門屯守的將軍,對于發(fā)生在眼前的戰(zhàn)斗,要么抱著觀望態(tài)度,要么跟隨了李世民,唯獨沒有人肯為太子拼命。其中,當天在玄武門當值的'常何,正是李世民從太子陣營爭取過來的軍官,而在這一天,起到了關鍵作用。史書記載,李建成到達臨湖殿的時候,發(fā)現(xiàn)情況異樣,立刻撥馬回撤,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李世民出現(xiàn)了,高聲叫住李建成。我們不知道李世民說了什么話,在大戰(zhàn)來臨之際,顯然李世民要從容得多。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時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李世民的伏兵出現(xiàn)了,他們?nèi)蔽溲b,殺氣騰騰。李元吉首先摘下弓箭,但是他太緊張了,雖然兄弟不容,勢同水火,但是他們看來從沒有預計過會有這樣的場面。所以,李元吉的弓箭竟然再三不彀,就是拉不開弓搭不上箭。還是李世民沉著,一箭射出,箭頭穿過李建成的喉嚨,李建成當場斃命。這一箭,李建成猝不及防,他愣在那里,只聽得一聲弦響,接著箭頭穿透空氣,帶著風聲,直奔自己而來。就在一瞬間,李建成聽到自己喉骨的破裂之聲。他的眼睛,應該一直盯著二弟李世民,這個自己的親兄弟,這個自己的政治對手。在這一刻,他拉弓射箭,動作嫻熟,瀟灑而輕松。李建成到死都不明白,二弟的箭法,為什么這么高明。這是玄武門事變的第一箭,是由李世民親自發(fā)出的,這第一箭就定了乾坤,解決了最主要的對頭。
隨著李世民的第一箭劃破玄武門清晨濃重的空氣,李世民的伏兵眾箭齊發(fā),李元吉中箭落馬。李建成和李元吉雖然隨從不多,但畢竟也有一小隊,他們應該有所還擊。雙方的混戰(zhàn)開始,于是出現(xiàn)以下的鏡頭。李世民的馬受了驚,跑到叢林里,被掛到樹上,一時間人馬受困,不能起身。這不是李世民應有的動作。當他發(fā)出第一箭以后,自己也被這一箭嚇呆了。大哥的眼睛,好像就沒有眨過,一直圓睜睜地看著自己。他眼看著大哥喉嚨上插著自己射出的那一箭,一聲不響地從馬上翻落,再就沒有動彈過。他知道,他的親兄弟,讓自己這一箭徹底送走了。他的內(nèi)心一定不是滋味,心中方寸已亂,竟然忘記了控制坐騎。當他終于醒過來的時候,馬已經(jīng)被樹枝絆住,自己也被困住不能動彈。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受困的地點,正好距離李元吉很近。李元吉看到這個情況,立刻奔來,他取了李世民的弓箭,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世民。雙方展開搏斗,千鈞一發(fā)之際,尉遲敬德一邊大喊,一邊飛馬趕到。李元吉一看敵我懸殊,轉(zhuǎn)身逃跑,他想跑回武德殿。尉遲敬德當然不會放過,立即從他的背后開弓射箭。這是玄武門事變的第二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箭。這一箭解決了李建成陣營的第二號人物。尉遲敬德和李元吉,是天下最擅長使用長矛的兩個人,但是在最后決戰(zhàn)時刻,竟然沒有長矛,只有弓箭。當初,李元吉發(fā)誓要親手殺掉尉遲敬德,他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會有今天這樣的場面,這是李元吉人生的最后一個鏡頭。長箭帶著風聲,深深地穿進李元吉的身體,李元吉一頭跌倒在地。
尉遲敬德是戰(zhàn)場上的老手,他在一箭殺了李元吉之后,竟然知道從容取下李元吉的人頭。當然,李建成的人頭也被取下。李世民和他的伏兵一起,迅速進入玄武門。不久,東宮和齊王府的衛(wèi)兵也趕到玄武門,開始攻打玄武門。這時,李世民的秦王府是沒有設防的,所以當東宮的薛萬徹高喊要去攻打秦王府的時候,守衛(wèi)在玄武門上的將士非常緊張,因為那里太容易受到攻擊了。這時,又是尉遲敬德,及時地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高高舉起,讓他們手下的士兵知道首領已死,繼續(xù)作戰(zhàn)沒有意義。于是攻打玄武門的李建成、元吉的軍隊開始潰散。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驚心動魄的場景。但是,至今為止,我們實際上沒有交代玄武門之變的一個重要信息:以上這些活動都是在什么地方發(fā)生的?當然在玄武門附近。但是,是玄武門的外面還是里面呢?很多影視作品,都認為戰(zhàn)斗發(fā)生在玄武門之內(nèi),李世民是在玄武門之內(nèi)設伏的。我認為,戰(zhàn)斗是在玄武門之外發(fā)生的。首先,李建成他們并沒有到達李世民理想的伏擊地點,就覺察出了問題,于是撥馬回頭。李世民于是現(xiàn)身,高聲叫住李建成。如果是在玄武門內(nèi),李建成就是發(fā)覺也沒有回頭的可能了,因為大門已經(jīng)在他們的身后關閉了。其次,李元吉曾經(jīng)想跑回武德殿,結(jié)合剛才的撥馬動作,這也應該是玄武門外的事情。再次,一定有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跑回去了,所以東宮和齊王府增援的人馬很快到達。這也可以看做是事變發(fā)生在玄武門外的旁證。因為玄武門的守軍在這個時候沒有人站在李建成的一邊,如果發(fā)生在玄武門之內(nèi),他們當然不會允許有人再從大門逃出。
玄武門的戰(zhàn)事基本結(jié)束以后,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保衛(wèi)皇上李淵。這是一個文雅的說法,其實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李淵這個時候,正和宰相們在一起,泛舟海池,準備上朝以后訊問所謂淫亂后宮的誣告。這時候李淵怎會有如此的閑情逸致呢?一定是李淵需要與宰相們打招呼,這一次可不能再心慈手軟了。不知道李淵跟宰相們統(tǒng)一思想的工作進行得如何,現(xiàn)在忽然看到了全副武裝、滿身鮮血的尉遲敬德,大家都知道:出大事了。李淵故作鎮(zhèn)靜,問:今天是誰作亂?尉遲敬德說:太子、齊王作亂,已經(jīng)被秦王率兵誅滅,秦王擔心皇帝受驚,特地派臣來保護陛下。
李淵還能怎樣,他只好痛苦地接受眼前這一切。李淵第一道命令是交出兵權(quán),讓李世民指揮天下兵馬,同時命令東宮衛(wèi)士放棄抵抗。既然皇帝下令了,太子已經(jīng)死了,這些士兵在為誰戰(zhàn)斗呢?他們只有放棄戰(zhàn)斗。李世民占據(jù)東宮和齊王府后,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在這場戰(zhàn)斗中,尉遲敬德當然功勞最大,所以李世民把齊王府的所有珍寶都送給了尉遲敬德。
幾天以后,李世民成為太子。兩個月后,李世民即皇帝位。秦王府的屬官們都成為新朝廷的重要大臣。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唐朝在一陣腥風血雨之后,完成了政治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
沒有玄武門之變就不會有貞觀之治。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如果李世民不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可以肯定,李世民就當不成皇帝。不論后來是李建成還是李元吉當皇帝,都應該是另外一番景象,不能叫做貞觀之治。玄武門事變是一個歷史慘劇,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為了減少這件事情對自己名譽的影響,李世民必須用更光明的手段治理天下,用更大的成績從正面證明自己。這就是說,玄武門事變對于李世民而言,成為一個重要的內(nèi)心動力,讓他更努力地克己復禮,治理好天下。幫助李世民治理天下的能臣眾多,但是在帝制時代,最關鍵的人物畢竟還是唐太宗。
在中國古代,用暴力奪取政權(quán)的事件,史不絕書。此類問題深刻的根源在于帝國體制本身,在那種體制下,這種悲劇是難以避免的。然而,在暴力奪權(quán)者中,畢竟很少有人能取得李世民貞觀之治那樣輝煌的成績。所以,從總體上,后世對于李世民還是充分肯定的。李世民后來那樣勤勤懇懇,那樣有節(jié)制地運用皇權(quán),從而取得出色的治國業(yè)績。在中國古代歷朝帝王中,李世民讓帝王的權(quán)力表現(xiàn)出了優(yōu)雅,表現(xiàn)出了理性,使中國古典政治智慧的優(yōu)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玄武門之變,對于貞觀之治而言,如同溫暖春天的前一個寒夜,如同燦爛黎明前的一刻黑暗。
現(xiàn)實中,利益之爭往往也是生死之爭,沒有緩和的余地。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這個道理。在事關博弈成敗的關鍵時刻,誰有魄力擺出決戰(zhàn)的姿態(tài),誰就有可能獲勝。
項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一舉大敗秦軍,成為千古佳話,這就是一場典型的豪賭:成功率很低,但收益值很高。
現(xiàn)實中,利益之爭往往也是生死之爭,沒有緩和的余地。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這個道理。在事關博弈成敗的關鍵時刻,誰有魄力擺出決戰(zhàn)的姿態(tài),誰就有可能獲勝。有時,為了勝利,難免采用殘酷手段,并無仁義可言,這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唐初的“玄武門事變”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實質(zhì)。
隋末的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人長安,建立了大唐。在這場斗爭中,他的幾個兒子是他的得力助手。長子李建成深沉冷靜、仁厚寬博,被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勇毅果決、識度過人,尤其善于捕捉時機,全力搏擊,被封為秦王;四子李元吉性格暴躁,但也很勇猛,被封為齊王(三子玄霸早死)。太原起兵后,李淵自為全軍主帥,建成、世民分率左、右軍,元吉留守太原,保證后方的安全和軍需供應,一切都直接控制在李家父子手中。對這三個兒子,李淵是非常得意的。
但三個兒子中,還數(shù)李世民最有才干。他從小愛習武,不喜讀書,胸有大志。在太原時,他二十不足,見隋朝傾危,便暗中散財交結(jié)才俊之士,有重定天下之心。在策劃起兵的過程中,李淵深藏不露,李世民總是積極催促,顯露出野心勃勃的個性。李氏據(jù)長安后,全國仍處在各支軍事力量并峙割據(jù)的狀態(tài),稱王稱帝者甚多,誰能取得最后成功,還未成定局。從武德元年到武德七年(618—624),經(jīng)過七年的戰(zhàn)爭,先后六大戰(zhàn)役,唐王朝才完成了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東征西討,蕩平群雄,建立了特殊的功勛。即使說唐朝的天下一大半是他打下來的,也不過分。但應該說明,這里面也有特殊的原因。按照歷朝的習慣,太子作為皇權(quán)的繼承人,向來是不輕易出征的,其主要責任,是協(xié)助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穩(wěn)定中央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所以,也很難說如果由李建成擔任軍事統(tǒng)帥,其結(jié)果會怎么樣。因為在太原起兵后打到長安的軍事行動中,他也表現(xiàn)了卓越的指揮才能。
太子鎮(zhèn)中,而以其他皇子分領兵權(quán),這是中國的一種歷史傳統(tǒng)。這一策略有其顯著的優(yōu)點,就是太子和中央政權(quán)各個部門的關系及與朝廷各大臣的關系比較穩(wěn)固;也有其顯著的弱點,就是太子不可能建立顯著的功勛,只能依靠人為的政治安排和公認的“立嫡以長”的道德原則來維系他的地位。當其他皇子功勞太大時,太子的聲望難免受到影響。而唐初的皇室,又有特殊的情況:李淵本人并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又畏懼戰(zhàn)爭的勞苦,李元吉的才干有限,這就使得李淵過多地倚靠次子李世民。而李世民不但才識過人,而且雄心勃勃,正好利用這樣的機會,不辭辛苦,甘冒風險,爭城奪地,一次又一次立下大功,威望日增,蓋過了李建成。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等人都是李世民帳下的英才。
太子李建成決非平庸之輩,他的手下,也收羅了大量人才。如魏征、王圭、韋挺,都是超群出眾的俊義之士。
作為明智的政治家,建成、世民都知道人才的可貴。他們除了各自收羅人才,還竭力從對方挖走人才。一次,李建成派人給李世民手下驍將尉遲敬德送了整整一車金銀器物,表示愿和他不論尊卑,平等結(jié)交。尉遲敬德斷然拒絕,并將此事報告李世民。李世民很可惜地說:“將軍何不收下?別人縱然把黃金堆到天上,我也不會懷疑將軍,收下后,就有機會知道他們的密謀了!”同樣,李世民也在打李建成手下的主意。在這方面,他比李建成做得成功。他的最后勝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對李建成的僚屬或親信的策反活動。
此外,在朝廷大臣、地方將領中,雙方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從上到下,漸漸形成了支持太子和支持秦王的兩大派。
更直接的做法,是相互謀害。據(jù)說,有一次李世民隨李淵到齊王府去,李元吉竟然埋伏了刺客,準備殺死李世民。李建成知道后,加以阻攔,才算作罷??峙吕罱ǔ梢膊⒉皇遣幌脒@樣做,只是覺得這樣做太危險。又有一次,李世民在李建成府上喝酒,回來后咯血不止,李淵知道了,也很懷疑,對李建成說:“秦王不善飲,日后勿再夜聚飲酒!”這究竟是偶然巧合,還是建成的毒藥不行,也說不清了。似乎前一種可能性較大。
現(xiàn)存的史籍中,大量記載的,是建成、元吉如何謀害世民,而絲毫沒有世民謀害兄弟的事實。其實,李建成具有合法的繼承權(quán),在各方面都占有優(yōu)勢,所以,更需要采取陰謀手段的,理應是李世民;而且最后以陰謀取得成功的,也是李世民。只是由于缺乏記載,后人也無從說起。但至少武德七年的楊文干事變,其中有許多可疑之處。
楊文干曾宿衛(wèi)東宮,與李建成關系密切。后出為慶州都督,轄地相當于今甘肅省接近陜西的部分。武德七年六月,李淵帶世民、元吉去仁智宮(在今陜西耀縣)避暑,建成留守長安。據(jù)史書記載,建成私命楊文干招募勇士送到京城,乘機發(fā)動兵變。后被人揭發(fā),楊文干遂舉兵反叛。但這事在唐人野史筆記中,卻記載為“人妄告東宮”,是一場誣陷。實際情況是怎樣呢?在那一段時期中,李建成一直在擴大東宮武裝,意在防備秦王府的力量。他叫楊文干送勇士來京,屬于同樣性質(zhì)的舉動,并沒有叫楊文干搞兵變的意圖。因為這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成功的可能,他不會這樣蠢。但這樣的舉動,也是屬于非法性質(zhì)的,所以李世民就抓住不放,夸大事態(tài),叫人告密,挑動李淵的猜疑心理。
果然,李淵接到密報后勃然大怒,下詔到長安,召李建成立赴仁智宮。李建成匆忙趕到,只帶了十余騎衛(wèi)士,見了父親,叩頭謝罪。李淵怒斥不止,李建成悲憤難平,跳起身來向墻上撞去。李淵仍然怒氣不解,叫人把他看押起來,一面派人召楊文干。使者到了慶州,把真情向楊文干說明,楊文干嚇壞了,知道這事絕無善果,索性就舉兵反叛了。
于是李淵命李世民率軍平叛。臨行對世民說:“楊文干的事與建成有牽連,恐咱會有不少人響應,你要趕快去,事成回來,立你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愿殺他,可廢為蜀王,地方偏僻而狹小,容易鉗制。他如不能奉事你,也不難擒拿!”這恐怕是李淵第一次產(chǎn)生改立太子的念頭。
但李世民出兵后,很多人都為李建成說話,對實際事態(tài)加以分析,指出他身為太子,決沒有無故謀反的道理。李淵想想這也是實情,明白根由還在他們兄弟之間的爭奪,就把李建成放回長安,仍為留守。只是把罪名統(tǒng)統(tǒng)推給東宮與秦王府的屬僚,將東宮的王硅、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流放出去。這一場事變雖然糊涂了結(jié)了,但從事后李淵對建成更為信任的態(tài)度來看,他內(nèi)心中對這件事并不糊涂。而李家兄弟間的怨恨,更深了一層。
總之,武德六年以后,李家兄弟的沖突越來越激烈,漸漸形成水火不相容之勢。而且,唐朝的政治也十分混亂,皇上的命令,太子、秦王的命令,常常相互沖突,官員們沒有辦法,只好誰的命令先下來就照誰的辦。這種狀態(tài),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
那么,作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呢?應該說,作為父親,他在兄弟三人之間,并無明顯的偏愛偏護;但作為皇帝,他卻知道必須維護長子的繼承權(quán)。這是一種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也很難怪李淵有多少不對。所以,李世民的勢力逐漸受到抑制。只是,李淵既不能操之過急,以防突然發(fā)生意外,也需要李世民保持一定的力量,可以與李建成相互牽制。在帝王的家庭中,也不可能有絕對的信任,何況他的兒子,一個個都那樣英雄了得!
但情況總是在向?qū)钍烂癫焕姆较虬l(fā)展。自武德五年以后,李世民再沒有特別的戰(zhàn)功可以夸耀,李建成卻在他之后完成了平定河北的重任。楊文干事件,未能動搖建成的太子地位,反而使這一地位更為鞏固。李淵“立嫡以長”的觀念不可改變,朝臣和地方將領中支持太子的也比支持秦王的多。
處在優(yōu)勢地位上,李建成對付李世民的辦法,是在李淵的支持下,一步步削弱其力量。武德七年,李元吉在李淵面前誣陷尉遲敬德,敬德被逮下獄,定了死罪。李世民用強硬的態(tài)度堅決要求把他放回,總算幸免。同年,李世民的另一員戰(zhàn)將程知節(jié)被調(diào)任為康州刺史,程知節(jié)拒絕赴任,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股肱羽翼,快要被人剪除干凈了,自身還能久安嗎?知節(jié)拼死不去,愿大王早日決斷!”
房玄齡、杜如晦是秦王府的主要謀士,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府中可畏憚之人,唯有房、杜?!彼麄冇窒蚶顪Y提出,房玄齡、杜如晦一向挑撥李氏兄弟不和。李淵下令兩人離開秦府,從此不許接受秦王的指示。他們暫時還留在長安,不知下一步會遇到怎樣的處置。
終于發(fā)展到最嚴重的一步。武德九年夏,突厥數(shù)萬騎兵寇邊。按慣例,一向是李世民督軍抵御,但這一次,李建成卻提出由李元吉領兵。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不讓李世民再度掌握兵權(quán);而李淵在明知這一點的情況下,競表示同意。不僅如此,李元吉還提出要調(diào)秦府勇將尉遲敬德、程知節(jié)、段志玄、秦叔寶一齊跟自己出征,并要求將原歸秦王指揮的精兵調(diào)撥到他的麾下。這是釜底抽薪,如果答應下來,秦王府就成了空架子,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這是一根導火線。
處在劣勢地位上,李世民對付李建成的辦法,只能是陰謀政變,突發(fā)制人。早在武德九年以前,秦府中的僚屬就在考慮這件事。房玄齡曾對長孫無忌說:“如今嫌隙已經(jīng)構(gòu)成,一旦禍亂突然發(fā)生,秦王府絕無僥幸之望!生死存亡,有時不容絲毫之差,今日正是如此!”他們會同杜如晦明確勸告李世民:必須趕緊下手,誅滅建成、元吉!
等到房、杜兩人被逐出秦王府,形勢更為緊張,剩下的僚屬加緊策劃。
當李淵同意調(diào)秦府戰(zhàn)將和兵馬歸齊王指揮時,事情已經(jīng)到了最后關頭。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來見李世民,宣稱:如果再不動手,他們就要離開李世民,逃竄保命,總不能束手受戮!當然,李世民也不可能服從李淵這一道要命的詔令。他派長孫無忌悄悄召回房玄齡、杜如晦,商議大事。誰知他們的回答是:“奉旨不許再與大王相見,如果私自前來參謁,必然因此喪命,故不敢遵令!”這話的意思其實是:如果秦王仍未決斷,只是空泛地商量,他們不愿奉陪。李世民大怒,“玄齡、如晦竟敢背叛我嗎?”拔出一把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看一下,如果兩人果然不肯來,就砍下腦袋提來見我!”
尉遲敬德、長孫無忌再去見房、杜,告訴他們:“秦王已下決心,不必遲疑了!”于是房玄齡、杜如晦打扮成道士,悄悄地進了秦王府。一場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膽的陰謀政變計劃,就在這個時候決定了。六月三日,秦王李世民上密奏于李淵,是他們布下的一個誘餌。
按照正史的記載,六月四日李世民之所以突然下手,是因為事先李建成與李元吉已經(jīng)謀劃好,要在李元吉出征的餞別酒宴上,埋伏刺客當場殺死李世民,然后再殺死尉遲敬德等人。李建成的一個屬下將這消息密報給李世民,他不得已,才做了這樣的決定。
這完全是謊言。其用意,不過是為李世民六月四日的陰謀政變制造充分的根據(jù),為這位具有雄才大略而根本蔑視公認道德的政治家作一種道德上的美化。李建成的整個計劃,是對李世民的力量逐步加以削弱。如果李世民乖乖交出兵權(quán),放走秦府的幾員戰(zhàn)將,他不過是個空頭王爺,哪里還需要設什么“鴻門宴”?政治家從來不做徒勞無益的事情。
但李建成絕沒有想到,他的這一似乎是完美的計劃,直接造成了自己的滅亡。這并不是因為他愚蠢,而是因為他的優(yōu)勢太充分了。
李世民堪稱杰出的軍事家。但在長安城中,他根本無法調(diào)動軍隊。能夠動用的武力,只有極有限的秦王府衛(wèi)隊和暗中蓄養(yǎng)的武士,總數(shù)不過幾百人。而太子東宮的衛(wèi)隊,按照規(guī)定,規(guī)模比秦王府大得多,再加上齊王府,總數(shù)有幾千人。這些衛(wèi)士,也是經(jīng)過反復挑選和訓練的勇士。不僅如此,由于太子多年鎮(zhèn)守京城,京城的幾萬禁軍,名義上雖不屬他管轄,而實際上,將領大都是他的親信。這樣的力量對比,他怎么會想到李世民敢輕舉妄動呢?過去,李淵因為他們兄弟不和,曾設想把李世民派到東都洛陽。但李建成認為,世民一旦去了洛陽,占據(jù)一方,手握軍隊,便誰也奈何不得。所以他想盡辦法,勸李淵改變了主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王留在長安,不過是個匹夫,容易對付!”這話并不是沒有道理。
但所有的人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不明白:李世民究竟有什么樣的膽魄!
六月三日,李世民上密奏,李淵派人約李建成、李元吉次日一早進宮。同時,后宮情報員張婕妤將李世民密奏的內(nèi)容轉(zhuǎn)告了李建成。建成召元吉商量,二人都感到李世民上這樣的奏章,必然有相應的舉動,事態(tài)將會變得嚴重。元吉說:“當令宮中衛(wèi)隊戒備,推稱有病,拒絕入朝,以觀望形勢。”建成說;“這不是自認有過嗎?為防意外,我已令京城各處兵馬嚴加防范,有何可懼?當與弟入宮參謁父皇,問明究竟!”
次日一早,李建成、李元吉只帶了幾名親隨,由玄武門(皇宮北門)入宮。負責玄武門禁衛(wèi)事務的常何,過去曾跟隨建成出征河北,建成對他很放心。進入宮門,一片寂靜,只有幾名衛(wèi)士守立大門兩側(cè)。建成與元吉緩緩前行,前面就是臨湖殿。忽然,建成發(fā)現(xiàn)殿側(cè)有人影閃動,大吃一驚,說聲;“不好!”立即撥轉(zhuǎn)馬頭,欲向?qū)m外馳去。此時,世民一馬躍出,大叫:“大郎停下!大郎停下!”建成稍一猶豫,而元吉已經(jīng)看到從臨湖殿兩側(cè)有數(shù)十騎人馬狂奔而來。他趕緊拉弓搭箭,向世民射去。元吉素稱勇猛,然而這時心急慌忙,弓未拉足,就將箭射出,一連三次,都未射中。世民卻勒住馬,穩(wěn)穩(wěn)一箭,正中建成后背,建成應聲落馬。
在這片刻之間,尉遲敬德率領數(shù)十騎趕到,一陣亂箭射來。元吉身中一箭,墜于馬下?;仡^望時,見世民的乘騎受了驚,向路旁樹林中奔去,被地上枯樹枝絆了一下,將世民死死地摔倒在地。元吉急奔過去,將世民手中的弓奪下,用弓弦緊緊勒住他的頭頸。這時,尉遲敬德躍馬沖來,狂呼:“逆賊大膽!”元吉趕快放下弓,拔腿就奔,想逃入父親所居住的武德殿。尉遲敬德豈敢放松,縱馬追隨,連射數(shù)箭,將元吉殺死。
一陣騷亂,片刻過去,玄武門內(nèi),又突然恢復了平靜。李淵知道了玄武門的慘劇,嚇得面無人色,卻又無能為力,索性將皇位讓于世民。一代圣主就在兄弟相殘的血泊中誕生了。
玄武門事變,從當時整個政治形勢、力量對比來看,確實是一個極其大膽和冒險的行動,其成功的把握,實在并不大。關鍵就在于,李世民和他的謀士敢于選擇這樣一個別人想象不到的地方,細心謀劃,長久準備(收買禁軍將領,必非一日之事),突然下手。當然,李世民也別無辦法。就像下圍棋一樣,全面處于劣勢的一方,只能緊緊咬住一個可能的機會,置生死存亡于不顧,全力搏擊,以求一逞。這里充分體現(xiàn)了李世民的個人氣質(zhì)。而李建成的失敗,就在于他優(yōu)勢意識太強,既想除掉李世民,還想同時保住仁人君子的美名,結(jié)果自遺禍患,死于非命。正因為在專制政治的權(quán)力斗爭中,充滿風云變幻,偶然的因素太多,所以有經(jīng)驗的政治家并不怎么相信優(yōu)勢地位的可靠性,往往在優(yōu)勢狀況下也及早采取非常手段,甚至在一個可能的對手尚未成為真正的對手時,就加以消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司馬懿到底有什么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