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7月29日,日本大體上按李鴻章的方案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18條和《通商章程》33條。其主要內容是:兩國互不侵犯領土,互不干涉內政;一國受他國侵略時須互相支援;互派駐外使節(jié);各通商口岸派駐領事,等等。
本文摘自:《絕版李鴻章》,作者:張社生,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慷慨激昂,其實這時的他還是采“聯(lián)日”政策的。朝廷面前他視日本為“安心向化”,以敬佩的眼光看日本的維新變法。他認為日本自從與西方列強訂約通商以后,大量購買機器、軍艦,仿造槍炮、鐵路,派人出國學習科學技術,“其志固欲自強以御侮,究之距中國近而西國遠,籠絡之或為我用,拒絕之則必為我仇”。1871年7月29日,日本大體上按李鴻章的方案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18條和《通商章程》33條。其主要內容是:兩國互不侵犯領土,互不干涉內政;一國受他國侵略時須互相支援;互派駐外使節(jié);各通商口岸派駐領事,等等。
據(jù)說,中日兩國談判《中日修好條規(guī)》時,日本人不同意清廷在條約中自稱“中國”。日本方面認為:“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要求只寫“大清國”中國代表則力爭:“我中華之稱中國,自上古迄今,由來已久,即與各國立約,亦僅只約首,書寫大清國字樣,其條款內容皆稱中國,從無寫改國號之例。”雙方陷入僵局。后經(jīng)李鴻章親自出面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钡毡敬韴F在謄正時,在其所持漢文本內,依舊用“大清”而非“中國”,導致李鴻章提出嚴正抗議,日本辯解。李鴻章息事寧人,未再堅持。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對“中華文化”還是很在乎的。甲午戰(zhàn)爭后,就權當別論了。
這是自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與一個主要的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公平合理”條約。說到底,外交還是硬實力的外延。這時候的中華帝國,剛經(jīng)過一場內亂,亂世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有為官員。中央有恭親王、文祥,甚至年輕求才心切的慈禧太后。省一級的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耶魯大學的芮瑪麗教授在她的著作《同治中興》中說:“在恭親王與文祥的保護下,有才能的漢族官員不僅在地方統(tǒng)治集團,而且在中央統(tǒng)治集團里也得以占據(jù)高位。人們認為: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是地方行政權力的復興者一樣,恭親王、文祥、沈桂芬、李棠階是中央權力的復興者。在梁啟超看來,19世紀60年代是‘文祥和沈桂芬的時代’?!?/p>
弱國無外交,這個階段的中華帝國不是弱國。證據(jù)之一就是《中日修好條規(guī)》簽訂后應對日本出爾反爾的能力。條約訂畢,伊達宗城回國受到譴責,被迫辭職。
1872年4月9日,柳原前光攜外務卿副島種臣、外務大輔寺島宗則的書信來到天津,要求改訂前約,被李鴻章斷然拒絕。
4月30日,中日交換《中日修好條規(guī)》和《通商章程》批準書。李鴻章和日本特使副島“暢談半晌”。這時候的日本滿懷著牢騷和希望。副島大罵西方列強領事裁判權有害于國家主權,宣稱已派人去西洋談判,談得成談不成還是一個問號。這些話引起了同病相憐的李鴻章“極力慫恿”,他高興地說:好,希望日本成功,如果成功,請抄寫一份給我,我大清也要效法日本修改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日本人果然在1910年廢除了所有對其不平等條約。這時李鴻章受盡日本人的氣,已經(jīng)作古九年了。
第一次交手:日本難纏,但是中日打個平手。
第二斧:臺灣、琉球事件
隨著明治維新的順利進行,日本的“周邊有事”就開始多了。幾個月以后,1871年底發(fā)生了“琉球事件”,66名到中國朝貢和貿易的琉球人,在回國途中遇上風浪,飄流到臺灣島,臺灣島上的原住民殺了其中的54名琉球人。
琉球群島的得名,據(jù)該國1650年用漢語撰寫的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鑒》稱是來自于:“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琉虬形象地道出了琉球群島像一條在海上游動的龍灑落在臺灣之北、日本之南的海面上。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李鴻章生于安徽省合肥縣東鄉(xiāng)(今瑤海區(qū))磨店鄉(xiāng)。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yōu)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會試,以年家子身份受業(yè)曾國藩門下。最令李鴻章慶幸的是,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后的“乙丙之際”(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jīng)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yè)和思想的基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時,受業(yè)曾國藩門下,講求經(jīng)世之學。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咸豐三年(1853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李鴻章先后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捻軍作戰(zhàn)。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zhàn)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shù)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西鄉(xiāng)團練頭目得知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安徽人李鴻章在幕中主持機要時,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張樹聲向李鴻章、曾國藩上了一道稟帖,洞陳安徽形勢,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決心。
曾閱后大為賞識,親筆批示“獨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廬州團練的這些基礎和李鴻章在當?shù)氐母鞣N關系,淮軍的組建、招募比較順利。
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fā)起收復蘇、常的戰(zhàn)役。
1863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統(tǒng)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率部剿滅捻軍。
捻軍覆滅后,清廷開復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并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后,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tǒng)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并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zhàn)略。
六月二十三日(公歷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fā)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謚文忠。
擴展資料:
李鴻章生平大事介紹:
1、組建淮軍
“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
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主動請命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后,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2、鎮(zhèn)壓捻軍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qū)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
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后為后期捻軍。
捻軍興起后,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wèi)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lián)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捻軍騎兵縱橫馳騁于皖、豫、魯、蘇、鄂、陜、晉、直(冀)八省十余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
1865年,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后,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shù)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后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3、創(chuàng)建水師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guī)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師于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wèi)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李鴻章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zhàn)的爆發(fā)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zhàn)爭(Sino-Japanese War) 。這場戰(zhàn)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稱: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日本稱日清戰(zhàn)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zhàn)爭)
地點: 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時間: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參戰(zhàn)方: 大清帝國,日本帝國
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zhàn)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
日軍240,616人
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
日軍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揮官: 李鴻章丁汝昌,山縣有朋伊東祐亨
戰(zhàn)爭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yè)革命,1888年,日本產(chǎn)業(yè)革命出現(xiàn)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tǒng)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xiàn)所謂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就是日本實現(xiàn)“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中國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xiàn)“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軍隊外強中干,紀律松弛。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qū),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zhàn)。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tài)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戰(zhàn)前沖突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明治天皇“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guī)》,第一款就說:“嗣后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边@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但根據(jù)日本的大陸政策,日本第一個侵略的矛頭就是中國臺灣。1872年,日本侵略中國屬國琉球,由于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1874年,發(fā)生了琉球漂民被臺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涂,竟稱琉球是日本屬邦,并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臺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 隨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鮮的野心。1882年朝鮮發(fā)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fā)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zhèn)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guī)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后來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埋下伏筆。
兩國軍備
上述可見,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沖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占有優(yōu)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后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后,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fā)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jīng)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zhàn)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zhàn)艦有7艘,共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zhàn)艦僅有5艘,共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zhàn)爭前夕,日本已經(jīng)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72000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頤和園石舫船。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
中,認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zhàn)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后,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壽,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yǎng)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 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戰(zhàn)爭爆發(fā)
朝鮮的問題是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突破口。1894年,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jié)節(jié)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認為發(fā)動戰(zhàn)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政府出兵朝鮮。清政府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于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zhèn)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于6月6日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扎寨,準備鎮(zhèn)壓起義,同時根據(jù)1885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jīng)戰(zhàn)斗起義就平息下去。當時聶士成就向清朝實權人物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于孤立,在國際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但李鴻章遲疑不決,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鮮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當時伊藤博文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得到此消息后,便全力著手挑起戰(zhàn)爭。日本政府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zhàn)爭的最高領導機關。從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隊700人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先后在朝鮮仁川登陸;另一方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借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全州和議達成以后,朝鮮政府要求清日兩國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先撤兵。大鳥圭介也向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口頭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軍反而不斷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鳥圭介開始不斷挑釁,一會兒否認朝鮮是中國藩屬國,一會兒又提出中日兩國一道“協(xié)助”朝鮮“改革”內政。中國和朝鮮都嚴正駁斥和拒絕了日本的這些無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它一面使自己的軍隊以“協(xié)助朝鮮改革內政”為名賴在朝鮮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駐朝清軍,為戰(zhàn)爭的爆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日本也終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陰謀已經(jīng)愈發(fā)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zhàn),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光緒帝老師)為首的主戰(zhàn)派(帝黨),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壽為戰(zhàn)爭干擾,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黨)。李鴻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卻并未認真?zhèn)鋺?zhàn),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由于前述的各國利害關系,美、英、俄只是對日本表示“譴責”而已,調停均告失敗。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并成立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并“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刂屏顺r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農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zhàn),偷襲豐島海面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日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zhàn)。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戰(zhàn)詔書中說“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fā)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聲稱其開戰(zhàn)原因是“帝國于是勸朝鮮以厘革其秕政……朝鮮雖已允諾,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更派大兵于韓土,要擊我艦于韓海,狂妄已極?!北硎酒淠康氖恰笆钩r永免禍亂”、“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宣揚帝國之榮光于中外”,日本的這些無理借口和詭辯之辭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場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質。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yè)革命,1888年,日本產(chǎn)業(yè)革命出現(xiàn)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tǒng)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xiàn)所謂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就是日本實現(xiàn)“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中國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xiàn)“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軍隊外強中干,紀律松弛。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qū),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zhàn)。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tài)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戰(zhàn)前沖突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明治天皇
“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guī)》,第一款就說:“嗣后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边@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但根據(jù)日本的大陸政策,日本第一個侵略的矛頭就是中國臺灣。1872年,日本侵略中國屬國琉球,由于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1874年,發(fā)生了琉球漂民被臺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涂,竟稱琉球是日本屬邦,并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臺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毕?,日本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 隨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鮮的野心。1882年朝鮮發(fā)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fā)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zhèn)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guī)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后來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埋下伏筆。
兩國軍備
上述可見,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沖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占有優(yōu)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后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后,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fā)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jīng)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zhàn)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zhàn)艦有7艘,共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zhàn)艦僅有5艘,共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zhàn)爭前夕,日本已經(jīng)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72000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頤和園石舫船。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
中,認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zhàn)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后,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壽,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yǎng)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 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8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