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是個才情斐然的女子,與薛濤、魚玄機、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唐朝出了太多天才詩人,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盡管這樣,也難掩李冶的光芒。
李冶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名為《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此詩看似語言淡致,沒有起承轉(zhuǎn)合,沒有名言警句,看似不假思索,細細咀嚼,仔細體會,卻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妙不可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冶這樣的女子,因詩聞名,這是別人沒有的天分,但是也因為作詩使她一生坎坷,甚至在最后丟了性命,你能說這是幸,還是不幸。
李冶從小就顯露詩才,天賦極高,六歲時,父親帶她在花園中游玩,薔薇正值花季,李冶看著這嬌媚的薔薇,吐口而出:“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p>
大意是這薔薇的花枝太過柔軟,要在合適的時候用架子架起來,若是沒有,就會長的亂糟糟的,就像是人煩亂時的心緒一樣。
六歲的李冶就能作出這樣的詩句,好棒棒啊,必須要鼓鼓掌,這明顯是在借花喻人,當(dāng)斷不斷,必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李冶的父親腦回路可能跟小編的不同,他聽完李冶的詩作,想到的卻是李冶小小年紀(jì)不學(xué)好,就想著嫁人的事情了,因為詩中的“架卻”二字諧音是“嫁卻”,就對她母親說:“女兒雖然富有文采,恐怕以后嫁為婦人之后有失行的地方?!?/p>
于是乎,夫妻倆就決定把李冶送入道觀。十一歲時,李冶就此離開了父母,在剡中的玉真觀住了下來。父母希望李冶能借著清修,避過命定的孽障,然而并沒有。
道經(jīng)的熏陶并沒有制約住李冶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她一直向往著紅塵之中的繁華世界。有些人天生與道觀有緣,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在道觀中潛心清修,兩耳不聞窗外事。顯然,李冶不是這種人。
李冶在道觀附近遇到了一個男人,交談中得知原來這個男子是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兩人談古論今,說說這天下大事,也談?wù)勈浪仔∈?,頗有相見恨晚之意,度過了輕松愉快的一天。
臨別之時,竟生出了不舍之意,李冶便于朱放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后來,他們常常外出游山玩水,飲酒賦詩,互引為知己。李冶在道觀中住了那么些年,如今真正遇到一個能懂她的知己,這些年來積攢的情緒終于有了一個出口,李冶很珍惜朱放這個朋友。
不能免俗的是,李冶這個正處于豆蔻年華的少女,在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中生出了別樣的情愫,她喜歡上了朱放。講真,這是太過自然的事情,但是朱放注定不是一個只醉心于美人的男人。
朱放應(yīng)召去江西為官,兩人不得不分別,盡管他們還有書信來往,但是依然不能撫平李冶濃濃的思念之情。朱放也因為官場俗事沒有太多的時間回應(yīng)李冶的情意,兩人就此分手,漸漸不再聯(lián)系。
之后雖然有很多被李冶的詩情吸引的男子成為李冶的藍顏知己,但是沒有一個愿意與李冶攜手一生,也是難過。
李冶就在道觀里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孤寂無依的日子,也漸漸絕了嫁人的心思。興元年間,大將朱泚叛亂篡位稱帝,唐德宗匆匆逃走,拋棄了他的子民。朱泚聽聞李冶的詩名,逼迫她為自己賦詩一首,李冶無法拒絕,只好寫詩。
沒想到這詩竟成為她的催命符。德宗卷土重來,大敗朱泚,朱泚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處理完朱泚,德宗就把炮火對準(zhǔn)了李冶,斥責(zé)她為什么要為一個亂臣賊子寫詩。李冶被朱泚牽連,被下旨亂棍打死。
一代才女就此殞命,直叫人可惜。
李冶六歲時就可即興寫詩,不過,也因為這樣的詩才,使得她年少時步入了不尋常的人生之路。
一天清晨,在父親的關(guān)注下,小李冶看著庭院里的薔薇,當(dāng)即口占《詠薔薇》:
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無縱橫。
已看云鬢散,更念木枯榮。
"架"的詼音即"嫁",小李冶在這首詩里顯露出不拘禮數(shù)、不守婦道的情緒,讓她的父親很擔(dān)心"女兒長大后若"失德"怎么辦?苦思良久,便在其11歲時送至浙江湖州的玉真觀出家,讓女兒當(dāng)女道士,以期修身養(yǎng)性成為良人。
自此,小李冶便在觀中長大。
所幸的是,李冶天資聰慧,能一心誦讀古典書籍,又時常研習(xí)棋琴書畫,專修翰墨,尤工格律(詩),幾年間,就成為遠近聞名的當(dāng)世才女。
不過,生性浪漫、極具男子氣概的李冶,盡管在觀里修心養(yǎng)性,但大大咧咧,對三從四德、女誡之類的律條并不在意的個性并沒有改變,她終其一生,仍喜與名士交游酬唱,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
這種放得開的生活態(tài)度,使得她與當(dāng)世名士多有密切往來,由此結(jié)下深厚的情誼,有著非同一般的滄桑情感經(jīng)歷。
寫下世界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茶經(jīng)》的陸羽,就是她最真摯往來的朋友。
有一次,李冶生病了,陸羽來看望她。欣喜的李冶為之寫下《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表達感激之情: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寫下有名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的大詩人劉長卿亦是李冶的好友,對其評價亦高,贊為"女中詩豪"。
這就是李冶,她與名士們的往來并不忌諱,表現(xiàn)得無拘無束。其浪漫風(fēng)流、愛作雅謔的個性也留下一些只可意會的趣談。
好友劉長卿因有"疝氣",李冶就在一次聚會里,譏笑他:"山氣日夕佳"。尷尬的劉長卿只好會意地復(fù)對:"眾鳥欣有托"。
以致唐詩選家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評議李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
李冶在十八、九歲時,情竇初開,便不顧一切,大膽奔放地向愛宣戰(zhàn)。
詩僧釋皎然是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第十世孫,是有名的詩人兼評論家,其人袈裟飄飄、陽剛性感。
李冶遇見釋皎然后,一下觸動芳心,即單方面認可為初戀,隨即為之寫下有名的情詩《結(jié)素魚貽友人》: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那時的詩僧釋皎然,已近不惑之年,一心向佛,并沒有被李冶奔放的求愛所誘惑,速作了回詩《答李季蘭》予以婉拒: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李冶就此沉封初戀,不久,對時任江州判官的閻伯均有了好感。當(dāng)閻伯均轉(zhuǎn)赴浙江剡縣任職時,李冶一掃女性羞澀之態(tài),寫下《送閻二十六赴剡縣》表白:
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fù)西。
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妾夢經(jīng)吳苑,君行到剡溪。
情人重相訪,莫學(xué)阮郎迷。
只是,閻伯均對此鮮有反響,李冶的這份愛戀便隨著歲月的流逝,不了了之。
后來,李冶鐘情于朱放,為之寫下《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
相思無曉夕,相望經(jīng)年月。
郁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fā)。
別后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那時,朱放時任江西節(jié)度使的參謀,對李冶的追求動了心,予以接受,兩人有了一段幸福的熱戀。
熱戀之中,李冶亦深情款款地向朱放傾述相思之苦《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遺憾的是,這段熱戀并沒有升溫,后來兩人中斷聯(lián)系,戀情無疾而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9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