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語言障礙是什么意思?做夢夢見語言障礙好不好?夢見語言障礙有現(xiàn)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者的主觀想象,請看下面由周公解夢欄目整理的夢見語言障礙的詳細解說吧。
夢見自己成為啞巴,不祥之兆,要提防小人。
夢見自己突然變成啞巴,想要張嘴卻說不出話來,暗示可能會有小人中傷你,而你卻找不出原因,讓你舉步艱難。
夢見自己成為啞巴然后又好了,預示著自己最終戰(zhàn)勝小人。
夢見自己想說話但說不出聲來,是工作或者生活等事情上壓力比較大。
夢見自己在夢里嘴巴一直張著講話,卻發(fā)不出聲音,表明你最近心情很不好,可能很想念一個人,或為某些事一直很煩擾。
心理學解夢
夢境解說:某人夢見語言障礙,表示他或其他人正面臨人際關系中交流和溝通的困難。
心理分析:夢境可能象征著夢者希望獲得生活中某方面更為確切的信息。
精神象征:語言交流的質量對于發(fā)展物質和意識都非常重要,這里的精神層面則退居其后。
課題
后赤壁賦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lián)系
3、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
1、了解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
2、兩篇《赤壁賦》的比較閱讀
難點:
1、鑒賞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義特色
2、道士化鶴的寓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nèi)容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要求消除語言障礙,了解文章大意;賞析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要求:(課前完成)
1、熟讀全文,注意“棲鶻”“馮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躚”等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以及“巉”的書寫
2、借助注釋和詞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閱成語詞典,積累成語“不時之需”“水落石出”“風起云涌”
3、復習蘇軾的《赤壁賦》(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準的地方做上記號,準備提問或討論
5、思考課文后面的“閱讀與探討”1、2題,爭取自己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
二、導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詩人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yè)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yè)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chuàng)作于此時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深刻地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huán)境的超越態(tài)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zhí)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
前后《赤壁賦》都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lián)系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后赤壁賦》
三、誦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正音、釋義,疏通文意(同學質疑,提出不會解釋、翻譯的詞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一、點名誦讀(最好是自告奮勇)至“復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皋gāo坂bǎn行xíng鱸lú
從:使跟從,譯為“帶領”
坂:山坡,斜坡
樂:以之為樂
行:走
已而:不久,一會兒
何:怎么辦
?。浩冉?/p>
舉:撒
顧:可是
謀:商量
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須:通“需”
(二)讀第二段(同上),正音、釋義
巉chán棲qī鶻hú馮píng劃huà悄qiǎo凜lǐn
斷:阻隔
曾:才,剛剛
攝:提
上: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上
履:踐踏,踩
巉巖:險峻的高山,此處指赤壁
披:撥開
蒙茸:茂盛的草叢
踞:蹲坐
危:高
焉:相當于“之”,譯為“我”
悄:憂愁樣子
肅:恐懼的樣子
凜:恐懼的樣子
(三)齊讀第三段(同上),正音、釋義
裳cháng縞gǎo戛jiá翩piān躚xiān揖yī俛fǔ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2、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蘊涵在景物描繪中的情感:
我們先來看一張表,同樣是黃州赤壁,所游的時間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發(fā)生了變化作者在《前赤壁賦》中的情感變化是樂——悲——樂,那么在《后赤壁賦》中作者的情感脈絡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將自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讀出來
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時間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點黃州赤壁黃州赤壁
景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月白風清,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樂—悲—樂樂—悲—惆悵迷茫
分組討論作者的情感變化再推薦代表誦讀全文并簡述節(jié)奏及重、弱讀處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導:敘述的句子要讀得平緩,描寫的句子要注意語境,議論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以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調(diào)讀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節(jié)):樂(優(yōu)游自在)——語調(diào)舒緩輕快
游中(2節(jié))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陰森險峻讓人悲恐壓抑)——語調(diào)由感嘆漸入悲傷沉重
游后(3節(jié))惆悵(失意苦悶,茫然無緒)——語調(diào)深長緩慢
四、賞析課文——第一段:
1、在復游赤壁之前,詩人寫了“夜游黃泥坂”這樣一個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jié)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游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后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shù)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后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并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樣的美景令詩人“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鑒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盡顯初冬景物之神韻:清靜、明潔、空靈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huán)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jié),秋蟲鳴叫,繁霜出現(xiàn),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贊美霜后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xiàn)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游季節(jié))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diào),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于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于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饑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咽小兒女為此調(diào)笑說像嚼虱子于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詩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地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鉆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后“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tài)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并不是一個人醫(yī)治詩人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析課文第二段、第三段,從中了解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比較閱讀兩篇《赤壁賦》;擴展閱讀蘇軾《定風波》
教學過程:
一、賞析課文
第二段:
良宵、貴賓、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興而為
時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樣一番妙境呢?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斷岸千尺”,夸張手法,明寫岸之高,暗寫(水之淺)
(2)為什么會有“山高月小”的感覺?(農(nóng)歷十月,已是初冬,天氣清朗,作為參照物的山,就顯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顯得小了)
小結: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2、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為什么會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詩人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因為上次游赤壁時所見之景是怎樣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遠遼闊!現(xiàn)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jié)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jié)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4、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
5、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另,作者被貶黃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動還受到監(jiān)視、管制,心中恐懼的陰影實在是揮之不去,沉痛、悲涼時不時地向作者襲來,所以這正是他艱難的政治處境和驚恐的心理狀態(tài)的反映
6、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
7、小結: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三段:
1、該段共三層:
①、江中見鶴
②、夢中道士化鶴
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
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
(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jīng)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jīng)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鶴的象征義:形貌出眾,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隱士之風,被視作仙禽和長壽之物傳說中鶴能翩翩于仙凡之間,不受任何拘束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所以鶴是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寫了夢見所遇道士為鶴的化身這一情節(jié)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騰入自然,將自己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曠達之思此時孤鶴、道士、作者已經(jīng)三位一體這種想法與道家文化對蘇軾的影響密不可分(年少時蘇軾讀《莊子》曾言:“吾昔有見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可見莊子所講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黃州期間結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披覽佛經(jīng))
盡管蘇軾一生崇尚儒學,講究務實,“奮厲有當世之志”、“致君堯舜”,但每當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會從老莊思想尋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脫(曠達——不因外物的得失榮辱所累)
小結: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作者的處境窘困,心情苦悶,現(xiàn)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就像李白想借助夢游天姥與神仙相聚一樣,也像李賀的《天上謠》,把天庭仙境描繪成令人向往的樂土一樣,而且與蘇軾《前赤壁賦》中作者想怎么樣一致的——“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一致藝術手法方面,是大膽新穎的奇思遐想,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夢鶴化為道士后又增添醒來尋找道士一筆?
夢是一種追求,但是現(xiàn)實是所追求的未必能獲得“不知其處”表明作者內(nèi)心面對前途、理想、抱負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無跡可求,以此結尾意味深長蘇軾常常在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消極避世之間徘徊困惑,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復雜感情的真實體現(xiàn)
二、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lián)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1、景物不同:一寫初秋之物,側重寫江與月;一寫孟冬之景,側重寫江月木石
2、游蹤不同:前賦側重“泛舟”,人不離舟;后賦寫了舟游、山游、舟游側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據(jù)不同時節(jié)、不同地點,抓住景物特征來描寫
3、表達方式不同:前賦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后賦以記游為主,重在敘事;同:都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著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達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賦表現(xiàn)作者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后賦卻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達想“出世”的思想,有虛無色彩;但相同的是均為被貶之后所作精神苦悶,想尋求解脫
三、全文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修養(yǎng)的不凡
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 、布置作業(yè):解決課后練習題
板書
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時間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點黃州赤壁黃州赤壁
景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月白風清,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樂—悲—樂樂—悲—惆悵迷茫
選擇留學中介機構時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1、顧問的實力和背景:專業(yè)的顧問應該可以給你清晰的分析出某個學校的申請要求、申請優(yōu)勢、就業(yè)形勢、課程設置、注意事項等。而不是僅僅給你列舉一下各個學校。
2、文書寫作能力:文書最重要的就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寫,寫出自己的特色,但很多留學機構寫的文書都是同一個模版,沒有吸引力,對我們的通過率有很大負面影響。
3、服務質量:很多留學機構是一個導師對應一個學生,甚至多個學生,所以一旦你選定導師就無法更換,所以你如果遇到一個不專業(yè)的導師只能只認倒霉。而且沒有意見反饋機制,連投訴機會都沒有。還有的機構是一次性服務,比如,文書只寫一次,你如果不滿意要修改,就要加錢。所以有可能你要花費太多冤枉錢。
4、合理的價格:說到留學機構,就不得不說到費用,這是很多人要考慮的,特別是申請美國的學校,一般而言,中介機構開出的費用標準是最低2-5萬人民幣,有些熱門專業(yè)也許會要更高的價格。
對于想找留學中介辦理留學但是不知道如何選擇留學中介的學生可以到留學監(jiān)理中心,查詢留學中介口碑及資質!獲取監(jiān)理老師的留學中介機構推薦,在申請完留學監(jiān)理之后,留學監(jiān)理會全程監(jiān)督留學中介機構辦理,這樣子可以規(guī)避一些留學陷阱,避免遭遇留學黑中介和退費糾紛。
在夢中去阿根廷旅游可能代表著您對遠離日常生活和接受新的經(jīng)驗和文化的渴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啟示:
渴望探索未知:阿根廷是一個美麗而富有多樣性的國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夢到前往阿根廷旅游可能反映了您對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欲。
尋找內(nèi)心的平衡:旅行可以幫助我們放松身心,擺脫日常工作和生活壓力。這種體驗可能會在夢境中表現(xiàn)為在阿根廷旅游,意味著您正在嘗試尋找內(nèi)心的平衡和寧靜。
遠離舒適區(qū):前往阿根廷旅游需要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zhàn),如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生活安全等問題。這也許暗示著您需要打破現(xiàn)有的生活模式和舒適區(qū),勇于嘗試新的事物和面對挑戰(zhàn)。
需要開放心態(tài):前往阿根廷旅游也需要開放、包容和理解的心態(tài),以便更好地融入當?shù)匚幕蜕鐓^(qū)。類似地,這種夢境可能提示您需要對他人和外界持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以及尊重不同的觀點和文化。
加強自我成長:旅行可以讓我們學習、成長和發(fā)展。在夢中前往阿根廷旅游也許意味著您正在尋求新的機會來增強自己的技能、知識和經(jīng)驗,或者尋求個人成長和實現(xiàn)潛力的機會。
總而言之,夢境的解釋具有主觀性和多樣性,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如果您對這個夢境感到好奇,請繼續(xù)思考它所代表的含義,并探索如何應用它的啟示來豐富您的日常生活和發(fā)展。
三月三
三月三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舊稱“上巳日”,時在夏歷三月初三日。
【起源及變遷】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nóng)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nóng)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眰髡f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笆窃律纤龋倜窠越e(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nèi)容。
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民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臺灣、福建地區(qū)三月三為“三月節(jié)”,“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壯族,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
侗族,多于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布依族,于節(jié)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nèi)不相往來?,幾逡匀氯秊椤案砂凸?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據(jù)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qū)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只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后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后,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云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xiāng)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jié)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tǒng)的三月三節(jié)日習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jqt/1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夢見酸
下一篇: 夢見出現(xiàn)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