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隊白鷺在自由的飛翔。而山邊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流,水源豐富。正值桃花落下的時節(jié),一瓣瓣桃紅色的花瓣隨風飄下,落入河水中。經過河水浸泡后,粉紅的花瓣愈加紅潤。在河水中不只有美麗的桃花,還有頭小身肥的鱖魚在水中游來游去??粗Z魚在水中扭動他們肥胖身軀努力前進的樣子,即好玩又愜意。鱖魚正要和桃花比誰游得快,就被一位漁翁設下的魚餌迷住了。只見漁翁用釣繩一釣,鱖魚就被提了起來。
漁翁見了,略微一笑,就又開始垂釣。正當這時,天空上有許多絲小雨降了下來。這小雨的降下,更襯托出了慢慢流動的小溪的美麗。雖然略有小雨,但漁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邊垂釣。原來,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翠綠的蓑衣,哪用怕這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剛編好的,散發(fā)出淡淡的草香味。漁翁已經陶醉了,正閉上眼睛感受自然,忽然,他感到又有魚上鉤了??磥恚~也已經被這淡淡的草香陶醉了。
水上,桃花還在順水漂流,肥嫩的鱖魚也還在碧波中游來游去。漁翁獨自垂釣,并感受著斜風細雨帶來的涼爽,是多么的灑脫自在呀!而這風景,不正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嗎?這圖畫是誰賜予的呢?那就是慷慨的大自然。此時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是多么的美麗,多么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
溫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醫(yī)藥內容的,請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或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以下是我整理的張志和《漁歌子》原文及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翻譯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用不著回家。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注釋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后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鱖魚:俗稱“花魚”、“桂魚”。扁平、口大、鱗細、黃綠色,味道鮮美。
箬笠:用竹篾、箬葉編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編織的雨衣。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賞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巖。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景很優(yōu)美。張志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xiāng)的可愛。
白鷺就是平常人們叫做鷺鷥的那種水鳥。遠遠望去,它的外形有點象白鶴,腿和脖子特別長,便于在水中尋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鷺飛”,它們在西塞山前,展翅飛翔,使這個魚米之鄉(xiāng)更顯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于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作者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來描寫,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兩岸盛開的、紅艷艷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不時躍出水面,多肥大呀?!镑Z魚”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顏色呈黃褐色。春汛來了,漁夫當然不會閑著,他們也忙碌開了?!扒囿梵?,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睔w”,回家?!安豁殮w”,是說也不須回家了。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鮮明,構思巧妙,意境優(yōu)美,使讀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xiāng)春汛圖。
這首詞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于唐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于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
【 #教案#導語】《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贊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誦讀。
2、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過對比閱讀,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點、難點:
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學過程:
《江雪》《題秋江獨釣圖》
一、導入揭題
1、這節(jié)課我們再學一首描寫漁父生活的詞《漁歌子》,{板書課題}。
2、漁歌子是題目還是詞牌名?對,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一定要有詞牌名。這里“子”讀第三聲,齊讀課題。
3、這首詞的作者是唐朝的張志和。{板書(唐)張志和},誰用簡潔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理解詞意
1、一讀:誰來讀一讀這首詞?相機正音。
二讀:字正腔圓,就是少了點味道,應該讀出怎樣的味道?(美麗)指名讀;(悠閑)指名讀。齊讀。
2、有點感覺了,不過,等你理解了這首詞,那時候就能真正地讀出味道來了!
3、通過預習,你知道這首詞的意思嗎?指名說。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
4、讓我們把理解到的帶入詞中,再來讀一讀。
三、詞中賞畫,品味意境。
1、張志和不僅是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說他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默讀這首詞,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筆圈出來。{出示}
2、他為我們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詩人的眼里,這是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桃花、流水?他又會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筆,選擇一兩種景物寫幾句話。{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蔥蔥,不是墨線勾勒,而是綠色渲染的山水畫。
白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多么快樂而悠閑?。?br>
桃花: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桃之夭夭,爍爍其華。
補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為什么作者獨獨寫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寫過這樣的詩:{出示}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師: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那不是人間啊,那是?世外桃源。原來,西塞山前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流水:春來江水綠如藍。
斜風細雨:這樣的風,這樣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筆下,則成了楊柳風,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鷺翔飛,自由自在;桃花盛開,流水上漲;鱖魚肥美,或風和日麗,或斜風細雨,濃妝淡抹總相宜。你覺得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景畫?(板書:春意盎然 )女孩子們,讓我們把這樣的美景讀出來吧。
四、走進山水,貼近詞人。
1、在這樣如詩如畫的美景里,有這樣一葉扁舟,上面坐著——漁翁,這漁翁就是——張志和,就是號稱煙波釣徒的詩人,他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可惜他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背影,此時,他的臉上又會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們,讓我們把這種悠閑讀出來吧。
2、、在這里,歸是指——回去,張志和為什么不須歸呢?
一邊是世外桃源,悠閑自在,一邊是——忙忙碌碌,爭名奪利的世俗,他選擇的是——
3、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讀出不愿歸的情感。
4、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漁父?(板書:悠閑自在,向往自由)
五、對比閱讀,感受不同情感。
1、課前,我們背誦了《江雪》,這首詩的漁父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2、同是漁父,為什么《江雪》中的漁父如此孤獨郁悶呢?有理想卻不能實現,只能*泛舟江湖。
3、小結:同是漁父卻有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讓我們在經典里感受、成長。
六、作業(yè)
1、習作:改寫《漁歌子》。
2、“漁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詩宋詞元曲里,已成為詩意化的形象;在外國的文學作品中也有漁父的形象,那這個形象又有何意義呢?請同學們課外閱讀海明威的《老人與?!芬粫?。
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漁歌子》。
2、想像詞中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3、借助拓展延伸,進一步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學會詞的吟誦,根據詞所描繪的畫面,想象意境。
教學難點:
讀出詞的韻味,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了解有關唐代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結合課件,欣賞歌曲《漁歌子》。
2、啟發(fā)談話:在這首歌曲中,蘊含著一首流傳千古的詞,這首詞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3、出示課題,強調“漁歌子”是詞牌名及讀法。
二、初讀《漁歌子》。
1、自由讀,
(要求:a、注意每個字的讀音。b、多讀幾遍,讀通順。)
2、指名展示讀(糾正讀音,強調節(jié)奏、韻律)。
3、師生配合讀。
4、齊讀。
三、 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讀了這首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學生用筆圈出)
2、 如果讓你用彩筆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會用上哪些顏色呢?
3、 學生匯報,老師隨機簡筆畫板書。
4、 那么,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漁歌子》
5、用自己喜歡的詞語描繪這些景物。
6、 按一定的順序用幾句話描述畫面上的景物。
7、 借助課件讓學生欣賞詞中美景。
小結:是的,置身在這美景中,也難怪詞人張志和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到——西塞山前白鷺飛……(學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1、如果你是這位漁翁,在這美景中,你舍得離開嗎?是的,張志和也不愿意離開這兒??伤母绺鐝埶升g卻擔心弟弟常年在外不歸家,也寫了一首詞勸張志和盡快回家。
2、補充《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1)哪兩句是勸弟弟回家的?
(2)師生互動對讀《漁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3、討論:張志和為何不歸?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順勢引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2)拓展延伸:補充張志和棄官歸隱資料。進一步理解詞人“不須歸”的深意。
五、想像畫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張志和不僅喜歡這里美麗的風景,更留戀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讓我們閉上眼睛,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閑自在的生活。(課件播放詞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2、你可以搖頭晃腦的吟誦,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還可以用歌聲唱出來……
3、同學們,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去哪座山?(西塞山)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千古詞人?(張志和)想起張志和,你一定會吟誦他的?(漁歌子)
學生吟誦《漁歌子》。
說課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古詩誦讀。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張志和不僅是詩人,也是一位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這首詞描繪了江南秀麗的山光水色,表達詩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說目標
1、 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詞。
3、 培養(yǎng)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教學重點:理解詩詞內容,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體會詩人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通過讀懂詞,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上,在根據詞作內容簡短易懂的特點,以突破教學重難點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意境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表達,展現自我,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學法上采用聽、想、說、品、唱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 一切積極因素,達到學習目的。四、教學過程這首詞詞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配樂示范朗讀,想象、和詞、唱詞。創(chuàng)設情境,師生角色對話,體會詩人情感,突破難點。
一、講故事,走入《漁歌子》。
利用學生好奇心,為學生講張志和直鉤垂釣的傳說。張志和直鉤垂釣到底在釣什么呢?今天我們就去尋找答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漁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課要學的詞《漁歌子》(板題)。漁歌子是詞牌名,對于詞牌學生已有所了解,所以這里不再重復。只是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詞牌,鞏固對詞牌的了解。 二、品畫意,吟誦《漁歌子》。
(一)讀出節(jié)奏美
1、(出示整首詞)誰來讀給大家聽?(指導正音)這首詞比較簡單,讀來朗朗上口,多讀幾遍,孩子自然就能讀通讀順。有幾個生字,根據學情不同,著重正音。兩個平舌音“塞、蓑”,一個翹舌音“箬”,再有“斜風細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準。借助注釋、插圖指導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課件指導觀察“塞”的寫法,指導寫生字。
2、指導吟詞。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所以,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師配樂配畫范讀)古詩詞是十分講究音韻的文體,詩歌與音樂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淵源,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古詩詞的情韻,增強古詩詞的教學效果,我借助音樂把他們帶到詩詞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霸姰嫼弦弧钡挠^念在中國文學中源遠流長。一首好的詩詞,就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我盡可能減少理性的分析,而通過再現與作品相應的立體畫面,使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境界中,與詩詞的意象融為一體,與詩人同歌同吟,同悲同樂,從而更好地領悟到作者寄寓于詩詞中的情感,以達到的欣賞效果 3.生練讀、指名讀。
(二)讀出意境美
1、讀了這么多遍,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呢?我們來看看畫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這里的景色?
4、誰再來讀?用你的朗讀,帶大家一起走進這幅畫。生配樂配畫朗讀,讀出意境美。
5、短短的27個字,我們品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這就是讀詩詞的好方法。讀懂了詞中畫,我們再來品品詞中人。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想象詞人的神態(tài)、心情。
6、“不須歸”的意思是——?“不須歸”的理由是——?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位陶醉在青山綠水間的漁翁是個怎樣的人呢?
三、悟詩情,和唱《漁歌子》。
1、出示張志和的介紹。
2、探討“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課件出示詞: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全班讀)對比欣賞,初識和詞。形象感悟詞牌的作用。師生和詞: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點明主旨,升華感情。能不能釣到魚,張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詩如畫的美景,在乎的是無拘無束,心志平和的田園生活。
3、 投放詩詞畫境(音樂、書法、國畫),營造詩詞教學的情境此詞一出即被中國的詩人奉為詞宗,這首詞后來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著填詞??梢哉f,這首詩宛如架在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誦:漁歌子(畫家用畫筆描繪,書法家用書法詮釋,音樂家用歌聲傳唱)
4、古詞新唱,欣賞學唱。古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瑰寶,古詩詞的教學對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能充分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韻,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入景,學生的聽覺、視覺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有了保證。而且,教學過程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可以滿足學生各感官的需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 原是曲調名,后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 賞析 ) 這首詞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的形象,贊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jié)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風景,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tài).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鄉(xiāng)村生活生活.
1. 根據漁歌子——張志和寫一篇作文 彩奪目的春天來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樹枝吐出了嫩芽,遠遠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綠紗衣。五顏六色的花兒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它們散發(fā)著陣陣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風中歡快地舞蹈,彈奏著一曲曲美妙的音樂,把西塞山點綴得超凡脫俗。清新甜潤的空氣里夾著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坦、暢快。
在這五彩繽紛的“大花園”中,幾只白鷺悠閑自得,它們借著人間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舒展著自己的英姿。江邊的桃花梨花正開得分外妖嬈!桃花的花瓣潤如玉,粉似霞,輕如紗。梨花呢?白如絹,令人心曠神怡,難怪人們常說它“嫩白應期雪,清香不讓梅”。那亭亭玉立的梨花活像幾位美麗的仙女??!映山紅一簇簇、一叢叢,迎風搖曳。
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的游動,有的是偶爾浮在水面吐出幾串珍珠似的小水泡,它們竊竊私語著,仿佛在說:“多美的春天??!”
空中飄著霏霏細雨。一位漁翁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劃著一葉扁舟在江面上垂釣,瞧他那怡然自得的神情,不正是被這美妙的美光所陶醉了嗎?
2. 《漁歌子》改寫作文 《漁歌子》改寫這天,春雨濛濛,張志和獨個兒劃著小舟在湖上游玩、散心。
遠遠望去,美麗的西塞山如巨龍橫臥。山頂云霧繚繞,也許是神仙所處吧!雖說是遠看,可那西塞山還是如此蒼綠,顯得如此迷人。
那山前,一群白鷺正自由飛翔,瞧它們,三個一群,五個一組,一會兒俯沖,一會兒低旋,一會兒又互相追逐……更養(yǎng)眼的,不就要數那桃花了嗎!正是桃花盛開時,多的是全部都盛開的,一棵上那還未全開的,也算是少了,當然,還是花骨朵的,就少之又少了。一棵桃花樹,一位握帕掩笑的美少女。
那一朵未全開的,是在害羞吧,否則,臉兒為何如此之紅;花骨朵兒的,是未睡醒的嬰兒嗎?是在夢里夢到開心的了吧!一陣微風拂面,伴著淡淡清香,一些調皮的花辨兒離開了桃樹媽媽,借著春風蕩起秋千,流水輕輕,花瓣兒飄,于是那水又把它們送遠了。張志和坐在船頭,頭戴箸笠,身披青蓑衣,手持魚竿,一副悠閑的樣子,在這么美的環(huán)境下,獨坐一舟,空氣清新,連心也凈化了吧!是因為河水漲了的緣故嗎?镢魚吃得太好,長胖了,游不動了,所以張志和才會把它們容易地釣上來?否則,他的魚簍里怎么會有這么多又肥又大的镢魚?坐在船頭,還是面帶微笑,是歡喜這簍镢魚嗎?哦,這還不算什么,水中魚兒多的是;是在贊嘆這環(huán)境嗎?啊,是夠迷人的了。
那是在高興自己的魚簍又會多一條嗎?可不是嘛,手顫動了,魚桿彎成發(fā)令人快樂的弧線,他知道,有條大魚上鉤了?!翱烧娣?!”他歡喜地想,一邊猛地一提,哇,這條魚比預想中的還大……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而顯得柔和,氣氛寧靜而又充滿活力。
此時此刻,這一切的一切全部籠罩在迷蒙的煙雨中,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斑@迷人的環(huán)境?!?/p>
張志和嘆惜“我筆下實在無法描繪,那親身的感受,也實在歡快,可惜,可惜,不過這詞,我倒可以作上一首?!庇谑菑堉竞蛽]筆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美妙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
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 張志和的 成作文怎么寫春天來了,到處生機勃勃,大自然散發(fā)出泥土的芬芳,西塞山前也不例外,你看!一叢叢綠葉被春天染成了碧綠色,小動物歡快的歌聲一陣高過一陣。快瞧!一只只高雅美麗的白鷺在山前忽高忽低地盤旋著,時而扭曳著自己纖細的身軀,好像在展示自己;時而悠悠低飛,似乎有什么心事;時而煽動著矯健的翅膀,調皮地與水面來個“擦肩而過”。
小鳥嘰嘰喳喳地歡叫,似乎在向剛剛開放的桃花姐姐問好,桃花姐姐挺著嬌嫩的身軀,桃葉間,映出她紅彤彤、羞答答的臉龐,她莞爾,散發(fā)出迷人的芳香……隨著春風,她輕輕搖動,好像在跳一支優(yōu)美的舞蹈。小河歡快了起來,“溪瀝瀝”地流淌著,仿佛是在為桃花姐姐伴奏。河里的鱖魚也興奮了起來,在河面上游來游去,時不時“呼”得跳出水面,又“撲通”一聲插入深潭……
大自然開始演奏一支美妙的樂曲……
湖中,有一葉小舟無聲地飄著,劃過水面,帶動了一縷可愛的漣漪,小舟上坐著一位身著墨綠蓑衣,頭戴青色箬笠的老人,這位老人嘴里哼著輕快的歌,正目不轉睛地凝視著湖面,和湖里令人垂涎的鱖魚。
微風吹過,醉得人們忘乎所以,而這位老人也一樣,它正在這如詩如畫的大自然里遨游,忘了時間,忘了世界,忘了歸去……
4. 【用《漁歌子》想象成一篇350字的作文】 漁歌子 (唐) 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賞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jié)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tài).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附:詩人張志和介紹:約730—810,唐代詩人.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唐肅宗時待詔翰林.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字號玄真子,又自稱煙波掉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編輯本段]詞牌格律【定格】對照詞: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中仄平平仄仄平(韻),西塞山前白鷺飛,中平平仄仄平平(韻).桃花流水鱖魚肥.『平仄仄,仄平平(韻)』,青箬笠,綠蓑衣,平平仄仄仄平平(韻).斜風細雨不須歸.【變格】對照詞:李珣《漁歌子·荻花秋》中仄平,平中仄(韻)荻花秋,瀟湘夜,中平中仄平平仄(韻)橘洲佳景如屏畫.中平平,平仄仄(韻)碧煙中,明月下,中仄中平平仄(韻)小艇垂綸初罷.中仄平,平中仄(韻)水為鄉(xiāng),篷作舍,中平中仄平平仄(韻)魚羹稻飯常餐也.中平平,平仄仄(韻)酒盈杯,書滿架,中仄中平平仄(韻)名利不將心掛.(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編輯本段]典范詞作1.【五代】李珣《漁歌子·九疑山》2.【五代】孫光憲《漁歌子·泛流螢》3.【五代】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又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編輯本段]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桃花盛開,春水初漲,鱖魚正肥美.漁夫戴上青色的箬笠,披上綠色的蓑衣,斜風拂面,春雨如絲,正好垂釣,用不著回家.[編輯本段]張志和(唐) (約730~約810)李理的爹爹,初名龜齡,后由唐肅宗賜名“志和”,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后棄官遷居黟縣赤山鎮(zhèn)(今祁門祁山鎮(zhèn))之石山塢.十六歲游大學,以明經耀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并賜名“志和”.后因事貶為南浦尉,未到任,還本籍,親喪不復仕.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嘗于顏真卿席間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首唱《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5. 張志和的漁歌子成作文怎么寫 春天來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樹枝吐出了嫩芽,遠遠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綠紗衣。五顏六色的花兒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它們散發(fā)著陣陣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風中歡快地舞蹈,彈奏著一曲曲美妙的音樂,把西塞山點綴得超凡脫俗。
清新甜潤的空氣里夾著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坦、暢快。
在這五彩繽紛的“大花園”中,幾只白鷺悠閑自得,它們借著人間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舒展著自己的英姿。江邊的桃花梨花正開得分外妖嬈!桃花的花瓣潤如玉,粉似霞,輕如紗。梨花呢?白如絹,令人心曠神怡,難怪人們常說它“嫩白應期雪,清香不讓梅”。那亭亭玉立的梨花活像幾位美麗的仙女??!映山紅一簇簇、一叢叢,迎風搖曳。
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的游動,有的是偶爾浮在水面吐出幾串珍珠似的小水泡,它們竊竊私語著,仿佛在說:“多美的春天??!”
空中飄著霏霏細雨。
一位漁翁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劃著一葉扁舟在江面上垂釣。
6. 張志和的 成作文怎么寫西塞山上,遠遠望去,郁郁蔥蔥,猶如綠色的波濤,一層層的涌向山頂。各種各樣的鳥兒嘰嘰喳喳地鳴叫,自由自在的飛翔;山林的深處,可愛的小動物正頑皮的蹦跳。
看那山前的白鷺,有的輕快的擺動著翅膀,動作是那樣的優(yōu)雅,悠閑,俊美!有的或許已經飛倦了,棲息在樹上!有的還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在那池邊嬉戲,玩耍呢!
山腳下,小湖邊,那嬌艷嫵媚的桃花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引來了無數的蜜蜂。湖水清澈見底,小魚,小蝦,小螃蟹們正做游戲呢。湖水緩緩的流淌,發(fā)出潺潺的聲響,徐徐的流向遠方。遠處游來幾只調皮的小鱖魚,他們悠閑的穿梭于水草之間,有的還偶爾浮出水面,好奇的眨眼張望這水外的世界。
湖面上,我正戴著那綠色的箬笠,身上披著綠色的蓑衣,手里握著那細長的魚竿。眼睛盯著那微波蕩漾的湖面,專心致志的看著魚竿,顯得有點呆若木雞了。我看著這大好河山,不禁拿出那美酒喝上幾杯。望著這如詩的畫卷,使我如癡如醉,心曠神怡。
墨綠色的西塞山、潺潺的流水、悠閑的白鷺、粉紅的桃花、平靜的湖面、淅淅瀝瀝的小雨成了一幅如詩的畫卷,怎能不使人陶醉?
7. 漁歌子的擴寫文章 改寫漁歌子 春天,西塞山山明水秀,白鷺正伸展著潔白的羽毛展翅飛翔在西塞山前。
嬌艷的桃花伴隨著微波,慢慢飄落下來,白的,紅的,粉的,五顏六色,真像“桃花雨”,活蹦亂跳的鱖魚頑皮地躍上躍下,似乎有無窮的,旺盛的活力,一會兒打個圈,一會兒露出小腦袋,一會兒又躲起來。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這些就是漁翁全部的裝備。
在搖搖晃晃的小船上,靜靜地坐著,等待著魚兒上鉤。綿綿春雨在不停地下,絲毫沒有感染到漁翁的情緒,反而更不想回去了。
青山白鷺,流水游魚,斜風細雨是一幅秀麗的水鄉(xiāng)山水畫;青山,碧水,白鷺,紅桃則是這幅畫中最美麗的顏色,一切都籠罩在春江煙雨迷蒙之中。 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隊白鷺在自由的飛翔。
而山邊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流,水源豐富。正值桃花落下的時節(jié),一瓣瓣桃紅色的花瓣隨風飄下,落入河水中。
經過河水浸泡后,粉紅的花瓣愈加紅潤。在河水中不只有美麗的桃花,還有頭小身肥的鱖魚在水中游來游去。
看著鱖魚在水中扭動他們肥胖身軀努力前進的樣子,即好玩又愜意。鱖魚正要和桃花比誰游得快,就被一位漁翁設下的魚餌迷住了。
只見漁翁用釣繩一釣,鱖魚就被提了起來。 漁翁見了,略微一笑,就又開始垂釣。
正當這時,天空上有許多絲小雨降了下來。這小雨的降下,更襯托出了慢慢流動的小溪的美麗。
雖然略有小雨,但漁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邊垂釣。原來,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翠綠的蓑衣,哪用怕這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剛編好的,散發(fā)出淡淡的草香味。
漁翁已經陶醉了,正閉上眼睛感受自然,忽然,他感到又有魚上鉤了??磥?,魚也已經被這淡淡的草香陶醉了。
水上,桃花還在順水漂流,肥嫩的鱖魚也還在碧波中游來游去。漁翁獨自垂釣,并感受著斜風細雨帶來的涼爽,是多么的灑脫自在呀!而這風景,不正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嗎?這圖畫是誰賜予的呢?那就是慷慨的大自然。
此時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是多么的美麗,多么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改寫漁歌子 春天,西塞山山明水秀,白鷺正伸展著潔白的羽毛展翅飛翔在西塞山前。嬌艷的桃花伴隨著微波,慢慢飄落下來,白的,紅的,粉的,五顏六色,真像“桃花雨”,活蹦亂跳的鱖魚頑皮地躍上躍下,似乎有無窮的,旺盛的活力,一會兒打個圈,一會兒露出小腦袋,一會兒又躲起來。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這些就是漁翁全部的裝備。在搖搖晃晃的小船上,靜靜地坐著,等待著魚兒上鉤。
綿綿春雨在不停地下,絲毫沒有感染到漁翁的情緒,反而更不想回去了。 青山白鷺,流水游魚,斜風細雨是一幅秀麗的水鄉(xiāng)山水畫;青山,碧水,白鷺,紅桃則是這幅畫中最美麗的顏色,一切都籠罩在春江煙雨迷蒙之中。
光彩奪目的春天來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樹枝吐出了嫩芽,遠遠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綠紗衣。
五顏六色的花兒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它們散發(fā)詁陣陣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風中歡快地舞蹈,彈奏著一曲曲美妙的音樂,把西塞山點綴得超凡脫俗。清新甜潤的空氣里夾著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坦、暢快。
在這五彩繽紛的“大花園”中,幾只白鷺悠閑自得,它們借著人間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舒展著自己的英姿。江邊的桃花梨花正開得分外妖嬈!桃花的花瓣潤如玉,粉似霞,輕如紗。
梨花呢?白如絹,令人心曠神怡,難怪人們常說它“嫩白應期雪,清香不讓梅”。那亭亭玉立的梨花活像幾位美麗的仙女?。∮成郊t一簇簇、一叢叢,迎風搖曳。
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的游動,有的是偶爾浮在水面吐出幾串珍珠似的小水泡,它們竊竊私語著,仿佛在說:“多美的春天啊!” 空中飄著霏霏細雨。一位漁翁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劃著一葉扁舟在江面上垂釣,瞧他那怡然自得的神情,不正是被這美妙的美光所陶醉了嗎? 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細細的春雨淅瀝瀝地下著,在微風地吹拂下,斜斜的灑落在江面上,濺起點點波紋.肥肥的鱖魚你爭我搶,互相追逐著,歡快地在水中嘻戲.引得白鷺在空中盤旋.不肯離開.好一幅雨中的西塞山山水畫圖!啊,原來這時正是桃花魚訊,正當鱖魚產卵的時期.我戴著青箬笠,披著綠蓑衣獨自端坐在小舟上,欣賞著這如畫的美景,垂釣銀鉤,但等那貪嘴不要命的魚兒來上當。
我心曠神怡啊,這神仙一般的生活,多么愜意。這美麗的風景啊,讓我流連忘返,所以哪怕風吹雨打,我也不愿離開哦。
光彩奪目的春天來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樹枝吐出了嫩芽,遠遠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綠紗衣。
五顏六色的花兒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它們散發(fā)詁陣陣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風中歡快地舞蹈,彈奏著一曲曲美妙的音樂,把西塞山點綴得超凡脫俗。清新甜潤的空氣里夾著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坦、暢快。
在這五彩繽紛的“大花園”中,幾只白鷺悠閑自得,它們借著人間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舒展著自己的英姿。江邊的桃花梨花正開得分外妖嬈!桃花的花瓣潤如玉,粉似霞,輕如紗。
梨花呢?白如絹,令人心曠神怡,難怪人們常說它“嫩白應期雪,清香不讓梅”。那亭亭玉立的梨花活像幾位美麗的仙女??!映山紅一簇簇、一叢叢,迎風。
8. 張志和《漁歌子》根據景色寫作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黃綠色的魚兒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的垂釣,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這是一首傳唱悠遠的詞,所描寫的是西塞山邊的景色:空中有白鷺高飛,而山下的小溪邊,盛開著叢叢鮮艷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條條鮮活肥美的鱖魚,還有那溫和的斜風細雨,這是一幅多么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機勃勃,而且充滿了喜氣。而春色中的人,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灑浴在斜風細雨之中,享受著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為這景色的一部分。這風、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說“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難怪他要流連忘返了。“不須歸”除了指不回家外,還指棄官隱居,一去不返。那個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潔、不愿做官的隱居者,也是詩人自己。他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認定這美麗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讓自己悄然溶入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對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觸和依戀。
9. 張志和寫的《漁歌子》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鷺:一種水鳥。
3.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葉編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簡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jié)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tài)。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靶憋L”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剌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jqt/232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